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9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我爸是李刚”与“我爸是高俅”的区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25 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爸是李刚”和“我爸是高球”的区别
  
  最近有两个截然相反的关于官二代的新闻,一个是我爸是李刚,还有一个是“原中顾委之子一生清贫朴素”。
  
  原中顾委常委、河南省委原第一书记段君毅的儿子段存让默默工作几十年,一直干到退休,官不超过副科级,而他的儿子至今也仅仅是个小小村干部。1月4日,省委书记卢展工看望他时说:“这与最近舆论直指的‘我爸是某某’形成了鲜明对比,住着这么简单的房子,用着这样旧的家具,难能可贵。”
  
  这两个新闻极富对比性。“我爸是李刚”之所以成为网络热点,说明了骄横的官二代现象的普遍使得网民忍无可忍;而段存让现象之所以成为媒体热点,却说明了这种清廉家风的极为稀罕。
  
  什么是新闻性?有句俗语可以概括“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但是当“人咬狗成为常态”,则“狗咬人”反而更具新闻性。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亲兄弟没有一官半职,美国人认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媒体不会渲染,因为没有新闻性。但是假如奥巴马是个中国人,他的兄弟仍然没有一官半职,那么这就有可能成为值得大力挖掘的特大新闻,媒体会大肆宣扬奥巴马同志的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优良家风。
  
  “我爸是李刚”常常让我想起“我爸是高俅”,这两个官二代是如此相似,前者撞死了人之后抬出官员父亲的帽子压人,而后者高球之子高衙内借父亲名头欺男霸女,最终将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逼上梁山。但是我在细细回味《水浒》全书的时候,忽然觉得两者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看到“杨志卖刀”这一章节,我的这种疑惑越发加大。
  
  水浒中“杨志卖刀“是关键的章节,杨志为了给高俅送礼以谋求一官半职,忍痛割爱,将自己祖传宝刀卖掉,以便购买一对羊脂白玉瓶送给高球,高俅却嫌弃礼物不够档次,当杨志之面将玉瓶打碎,杨志的买官梦则成为泡影。杨志是何许人也?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杨志是著名戏曲《杨家将》中杨令公孙子,换句话说,杨志的爷爷相当于当今的开国元勋——十大元帅,但是杨志这样的高官后代居然殚精极虑的谋个一官半职都不能。反观当下,有几个高官的子女不是飞黄腾达、荣华富贵?
  
  那么,杨志现象是不是很特殊的个案?非也!高衙内是高球的干儿子,虽然是干儿子,但是从高球为了干儿子而殚精极虑的迫害林冲可以看出,高球是非常宠爱这个干儿子的。但是二十大几的高衙内却没有一官半职,整天赋闲在家、欺男霸女、无事生非。是不是高球为人清廉?那肯定不是。那么高球为何不给自己的儿子谋个县长、市长的干干?这是因为宋代的科举入仕的制度不允许,即便如高球这样的权高位重的贪官连给自己儿子弄个一官半职都不可能。
  
  在封建科举鼎盛时代,官员入仕必须通过科举是一条铁律,无论是宋朝名相范仲淹、王安石,还是明朝名相张居正,亦或腐败的清代时期的曾国藩、李鸿章,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北宋著名的三苏——苏洵、苏轼、苏撤,苏洵是父亲,而他两个儿子全部是科举考试入仕,真才实学,和老爸没多大干系。科举考试虽然因其僵化古板等缺点已经不合时宜,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却至今也没能被超越,即便在腐败黑暗的满清政府晚期,朝廷也非常重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清代著名的科考舞弊案有三次,省部委级别的主考官也因此被斩首示众。
  
  我常常胡思乱想,假如高衙内活在当下,那么或许林冲的命运便会改写。首先,“我爸是高俅”的高衙内肯定不会赋闲在家,起码是个某某长——市长、县长或者董事长,高官厚禄的高衙内身边一定美女如云,他压根就用不着再去抢林冲的老婆。
  
  孙中山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说道,我们将来的官员录用要凭考试,杜绝人情关系网。显然,即便是推翻封建制度的第一人孙中山先生也仍然将考试看做是最公平的一个准则。封建社会虽然有着它的腐朽性,但是封建社会的腐朽中有其闪光点,比如包拯的可以斩杀皇亲国戚、高官权贵的虎头铡、龙头铡,仍然是当今痛恨贪污腐败的百姓们所向往的。而封建科举的公平性至今值得借鉴。
  
  高衙内虽然骄横霸道,欺压百姓,但其没有任何官帽,连小小的副科长也不是,就其这点来说,值得当今的“我爸是李刚们”反思。如果杨志活在当下,自然也不太可能需要当街卖刀了!
  


  

[ 本帖最后由 微风轻拂 于 2011-5-25 18:13 编辑 ]
2#
发表于 2011-5-25 11:23 | 只看该作者
认同微风轻指版主的话。但也有说法:
考试是最初的门槛,而后,还需考核。
但如何考核(GDP还是道德和谐全面)、由谁来考核(更大的官还是民众或是民众代表)?
最终,还是要落脚在“民主与法制”。
3#
发表于 2011-5-25 14:13 | 只看该作者
孙中山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说道,我们将来的官员录用要凭考试,杜绝人情关系网。显然,即便是推翻封建制度的第一人孙中山先生也仍然将考试看做是最公平的一个准则。
如今的应试制度却和科举制度不一般,应试下的教育被分数掌控了,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教师被动地成了应试教育的卫道士。最终让我们的教育缺乏创新,永远走不出一切为了分数的怪圈。微风版的文章切中时弊,锋芒不露地直至当今社会痼疾,文笔犀利。
4#
发表于 2011-5-25 14:32 | 只看该作者
深有道理!
还真是这么回事哩。
想说学习这种写法,可惜是学不来的。
5#
发表于 2011-5-25 20:09 | 只看该作者
欧洲人早期考察中国时,认为科举制度是特别好的一种制度,今天看来,未尝不是,毕竟给每一个读书人以进身之阶,而且公平公正,至于其中的腐败问题则要另论了……
赞同微风的分析,角度独特,笔风犀利,学习中……
6#
发表于 2011-5-26 09:08 | 只看该作者
从对比中看出差别,也揭出本质。从新闻的特征巧妙辨析,揭示社会的变态和扭曲……
问好版主!
7#
发表于 2011-5-26 17:59 | 只看该作者
切中时弊
精彩耐读
8#
发表于 2011-5-26 20:57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1 06:23 , Processed in 0.07155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