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连/文:祥萍
走进深山 走进一地鸟鸣
我就着一身绿衣
发尖上缠满涛声
我 必须侧身行走
风从何处来?
小草和阳光 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我是局中人 不能背叛身后的村庄
还有亲人和土地
从一涧溪水开始
以庄稼的名义 投入感情
有关生活 在最炎热的季节
依然需要大海和汹涌
用一片树叶 裹紧一个夏天
让一阵风 解开一枚暗语
我不敢流连
只允许掏空内心 来装下
一片森林
提着鞋走
天空依旧 所有的语言
都直立行走
偶尔回头 看见昨天不开口说话
我开始 害怕一种高度
从乡村到城市
每一个斜坡 都挂满故事
一枚脚印 可以证明
我和汗水 有着渊源
而过往的人 却无法辨清
谁在呐喊 谁又在旁观
我 在一个岔口 等雾散去
再以洒脱的姿势 直逼真实
你可以看 但别笑
“流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成语有“流连忘返”:留恋得忘记了回去,比喻景色之优美,让人陶醉。这首诗歌的倒数三行写道:“我不敢流连”,就是流连“知”返而且必须“返”回去。为什么“流连”要“返”呢,解读的过程中,我们会自然明了。
来看诗歌的开头,作者写“流连”大自然美景,“走进深山 走进一地鸟鸣”。“鸟鸣”是大自然中令人心旷神怡的天籁,这是写所听。这里写“鸟鸣”用“一地”这个词语修饰非常好,这样才直截而迅速地把听觉嫁接或递进转乘给了视觉,进而写所见:“我就着一身绿衣”。“绿”是所视所见。“绿衣”自然是深山中葱茏的绿树。而“我就着”几个字使用的妙极,使人的这个主体“我”一下子融入进了大自然,令主客迅疾无间,同时还起到了极尽大自然之美的效果。而这种情况正是人进入了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最容易耽于行乐而乐不思归,忘“返”。接下来的“发尖上缠满涛声”中的“发尖”实际上是鸟儿鸣叫的树梢树尖树冠(也暗示出“我”的性别)的互喻。除了鸟鸣,这里又出现了“缠满”发尖的“涛声”,而正是这“涛声”,令“我 必须侧身行走”,为什么呢?是“我”并没有耽于游乐而寻找着“涛声”所以来的“风”向,这就有了第二节的第一句话:“风从何处来? ”进入了所思所想,实际上是诗歌从写自然风光的过程中不露痕迹的迅速地过渡到写社会写世界。这“涛声”通过作者的迁想,成为了社会、世界、他人对“我”的呼唤,这样诗歌从融入自然的物我两忘潜移默化成融入社会融入世界的崇高的使命担当!这也就是这首诗歌的主题:爱自然更爱社会爱他人爱世界的大爱襟怀!这一段,思想意蕴深刻丰富,写作技巧精彩展现令人目不暇接,而语言的干净利落简洁到字字玑珠,不能说不令人扼腕。作者还通过适度的语言变形及暗示等手法,极尽“诗美时空建构”之能事,使诗歌生动的气韵贯通到感觉有灵视灵听的惊风拂面。
第二节。“风从何处来? /小草和阳光 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是局中人 不能背叛身后的村庄 /还有亲人和土地 ”。“风”原来就是社会的召唤。“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生在天地间,就要与卑微孱弱的“小草”,恩泽普惠的“阳光”无条件地“ 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或铺展绿色或光耀天地,要关怀和投入这个世界,不能做“局”外人,要对“村庄”“土地”“亲人”们承担和负起责任,要一如既往地爱!
第二节写的是主动自觉知“返”,还因为第三节所述——社会及他人的需要,促其知“返”。“赤足当流踏涧石,水声唧唧风升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羁。”这是柳宗元被贬谪后游乐山水,遁世参禅,无奈中求一份恬适,以利于安度余生,这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无可厚非。这里的“我”不能“流连”,我要“从一涧溪水开始/以庄稼的名义 投入感情/有关生活 在最炎热的季节/依然需要大海和汹涌”。这里“最炎热的夏季”隐喻黎民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大海和汹涌”,象征社会所需“我”所应奉献鼓荡开去的激情。
诗歌这样的境界,让我们想到刘彻的《秋风辞》,只不过《流连》写的是夏天;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一首末节写“我”要怎样做:“用一片树叶 裹紧一个夏天/让一阵风 解开一枚暗语/我不敢流连/只允许掏空内心 来装下/一片森林”。“一片树叶”虽然微不足道,但奉献给夏天的是绿意;“一阵风”也许很轻,但她能把“爱”注入心灵,因为每“解开一枚暗语”,就是解开一个未知,就是一次精神挺进,就是对世间的一份奉献!“掏空内心”,“装下一片森林”,这“森林”就是整个世界!
理想要能变成现实,就要把思和“知”付诸于具体的“行”,把承诺乃至旦旦信誓的“言”落实到行为落实为实践,就要在方向明确的基础上确定前进行动的目标,而且要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就有了第二首《提着鞋走》开头所写的:“天空依旧 所有的语言/都直立行走/偶尔回头 看见昨天不开口说话/我开始 害怕一种高度”。这里“语言”“直立行走”的非语法拟人妙语佳句我们应该知道它的妙用了。“走”而“提着鞋”其实也已不言自明了:道路坎坷泥泞,而且要不畏艰难的前行,这是表达“走”下去的决绝坚定顽强的意志。“走”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一种时间进程。“昨天”“不言语”是对今天和明天的高要求。“害怕一种高度”,正是表达目标的确定要有一种高度,“害怕”是对“行走”成功的焦虑,而这种焦虑正是一个人人格要素的核心——责任感使然,这种个性品质在诗歌中正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也是诗歌的境界所在!
第二首的第二节写具体行“走”中的内容。“从乡村到城市每一个斜坡 都挂满故事/一枚脚印 可以证明/我和汗水 有着渊源”,是在讲行“走”首先要心中装得下所有的地方和所有的人;行“走”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行“走”需要艰苦努力,付出“汗水”。诗歌继续写道:“而过往的人 却无法辨清/谁在呐喊 谁又在旁观”。这里诗歌巧妙地把“行走”者和“旁观”者融溶弥合在一起,是在讲:任何行“走”都不是一个人孤立孤独的行走啊!任何行“走”都需要广大群众的携手并肩的巨大努力和相互间的强力支撑!那是因为“目标”并不是一个人的夹仄狭隘的个人奋斗,而是我们劳苦大众全体共同的神圣的目标——安定、和谐、美满、幸福的生活。
诗歌的最后一节:“我 在一个岔口 等雾散去/ 再以洒脱的姿势 直逼真实/你可以看 但别笑”。是在讲任何行“走”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种种意想不到的干扰和阻挠,意想不到的困顿和挫折,甚至会有暂时的迷失,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要隐忍。更重要的是要乐观(洒脱的姿势)甚至浪漫!“你可以看 但别笑”的郑重其事的警告是在讲这样的“行走”是历史和时代的召唤啊!至此,诗歌的主题被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境界。
诗歌造诣如此炉火纯青,我在网络的这一端于千万里之外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送祥萍一份敬意,并祈文福!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闲云野鹤@1 于 2011-6-24 08:19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