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7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如何看待“安乐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4-7 09: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注:此篇从某版论坛移来,发在这里,与大家共勉:



          如何看待“安乐死”
             
             达 亮 \ 文



         法律框架中的“安乐死”

  什么是“安乐死”?“安乐死”一词源自希腊文(eutharasia),原意为无痛苦之死,现通常指那些患有不治之症、非常痛苦而要求安适地迅速死去的病人,用药物或其它方式实现其意愿的一种临终处理。死,本不可能是安与乐的,但因其是在药物的作用下而静静地死亡,无痛苦现象,人们便以“安乐死”予以命名。

  中国大陆,对死亡问题的全面关注是与一例“安乐死”事件分不开的。1986年,陕西省汉中市出现了一例病人家属要求大夫行使“安乐死”的事件,后来医生以杀人罪被提起诉讼,经过6年多的漫长诉讼才被宣判无罪。这一漫长的诉讼,使学术界、法律顾界、医药界、新闻界乃至普通老百姓对“死”都有了一次深刻的认识。又,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日前,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对上海首起对母亲实施“安乐死”案件的被告人——67岁的梁万山,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其有期徒刑5年(参见2001年10月17日《羊城晚报》A15版《我只想把她平安送走》一文)一案也因为涉及了与“安乐死”相关的法律、道德等范畴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其实早在198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对“安乐死”这一话题展开了专题讨论,收到了几百封听众来信,其中还包括了邓颖超同志的来信。她在1988年月1日26日的信中谈到:“我认为‘安乐死’这个问题,是唯物主义的观点。我在几年前已经留下遗嘱,当我的生命要结束的时候,千万不要用人工和药物抢救的办法。”

  前不久病逝张学良先生,在病危期间其家属不忍心看他痛苦的样子,而断然拒绝为其使用维生系统。

  如今“安乐死”在一定的范围内已经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成了一些人茶前饭后言谈的中心,对于这样一个新时代所产生的一个新问题。人们便各自依据传统道德观念,依据人道主义,依据实际社会效果等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探讨怎样以理性的态度直面人生的必然归宿的问题。于是,死亡教育应运而生。在西方的许多国家,死亡教育课程却常常受到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的热烈欢迎。据媒体报道,2001年4月10日,荷兰通过了一项关于安乐死的法案,正式把安乐死合法化,成为第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国家。

  目前,荷兰为患者实施“安乐死”的医学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医生发给病人终止生命的药物,由病人自己服用;一种是由医生使用药物协助病人结束生命。仅1999年,荷兰有统计的“安乐死”病例就达到2216例。
由于我国法律从未承认和允许“安乐死”的行为,而类似梁万山这样为家人实施“安乐死”的行为,都触犯了《刑法》,法律将以故意杀人罪来论处。


           古今中外的“安乐死”

  在我国,生与死历来被称为“红白喜事”,丧事可为“白喜事”。既然我们把“生”作为喜事,又有什么理由不把“死”当做喜事呢? 老庄学说认为人是从“气”里衍生出来的,死了就回到“气”里去。庄子家里的人死了,许多人前来吊丧,表示哀悼,唯独庄子显出高兴的样子,坐在门口“鼓盆而歌”,庆贺其死去的家人终于找到一处永久宁静的栖息之所,而那方净土正是家人所来之处,是永恒的归宿之地。

  庄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唐书》记载,傅奕愿“因酒醉死”。 又如历史小说记载:唐太宗的大将尉迟恭见偏将马三保被敌兵断去四肢,虽目光仍在转动,但已气息奄奄,口不能言。他不忍心爱将受痛苦,遂刺其胸而死。唐太宗并未对尉迟恭降罪。

  由此可见,古人已有了符合现代“安乐死”的做法,尽管在我国的史料中虽未见“安乐死”名词的记载,但在在古老的佛殿里能捕捉到它的踪影。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就宣扬“出世涅槃乐”,涅槃是梵语,中文译“圆寂”、“坐化”,“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许多佛门高僧在行将辞世之时,更衣沐浴,盘坐合十,用意念控制肉体,达到“无我”的境界,从而无痛苦地安祥死去。虽说涅槃的目的和方式与安乐死不同,但涅槃所达到的死亡状态是快乐、舒适、安静的,这与“安乐死”如出一辙。

  看来,“安乐死”之道,古已有之。那么当今社会中的人们对“安乐死”又是抱以何种态度呢?

  据近日的日本《朝日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在日本奈良县有座寺观名谓十分奇怪,叫“暴死寺”。信奉佛教寺院的名字,一般都带有虔诚普度的含义,但惟此寺院独树一帜,来寺参拜的老人,全都是慕“名”而至的。其中有93%的老人,他们在神灵面前“喃喃”地许愿祈求神灵有朝一日能够赐予自己突然死亡,以被顽症折磨。“暴死寺”则折射出日本现代文明社会对“安乐死”的向往。

  1990年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66%的美国人相信,一个人如果处在极端痛苦的情况下,又“没有改善的希望”,就有自己结束生命的道德权利。上海曾以问卷形式对200位老人进行了“安乐死”意愿调查,结果赞成者占72.56%;而在北京的一次同样调查中,支持率则高达79.8%;另据《健康报》报道,有关部门对北京地区近千人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91%以上的人赞成“安乐死”,85%的人认为应该立法实施“安乐死”。

  在荷兰,据估计每年就有一万人选择安乐死。

  台湾嘉南药理科技大学教授谢青龙先生在其文《自由意志在生命伦理中的重要性——以安乐死与复制人的争议为例》中对安乐死也作了精辟的探讨,从不同的探讨重心、角度而有不同的层次、形式与争议,他分为二大类:

  一是消极性安乐死,指未受外来干预死亡结果,但却是由于相关者(主要是医师或家属)有意的消极放任,而使临终过程缩短者。此(类多)半是指对临终病患者“见死不见”或“放任死亡”,即不加以延长临终过程的任何医疗行为。

  二是积极性安乐死,指积极地以人为力量终结病患者生命现象的作法。

  无论如何,对待“安乐死”应当慎重,因为它关系到一个人一生中仅有的宝贵生命。虽然“死”是人类无法抗拒的命运,是每种生命的最终结局,但对于被病魔折磨得痛苦不堪的患者而言,怎么做才使他们安危离世,又不失人道精神,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4-4-7 12:30 | 只看该作者
让人不免想起了现在生不如死的巴金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 10:32 , Processed in 0.05189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