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4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漫谈司马迁与《史记》之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19 11: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漫谈司马迁与《史记》之五
             万姓同宗,天下一统
 
   人心思治,盼望统一,这是自秦汉以来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司马迁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特点,不仅在叙述汉初历史时表现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鲜明倾向,同时他还从更深远的角度,即从种姓、民族上寻找天下一统的依据,从而论证了天下一统的合理性。

  司马迁同他父亲一样,认为作为统一王朝的史官有责任把国家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予以记载。司马迁怎么也不能忘记父亲临终前对他的嘱咐。当时,司马谈跟随汉武帝上泰山,准备参与封禅这一盛世大典,可惜他刚走到洛阳就病倒了,从而错过了这一千载难逢的盛典。为此,司马谈感叹自己时乖运蹇,遗恨不已。他对儿子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司马迁从内心深深体会到父亲的临终遗恨,满含眼泪对父亲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司马迁深感自己幸逢大一统的西汉,作为史官的他如果“废天下之史文”,不仅有负于时代,也对不起父亲的临终嘱托,于是他下决心要写出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巨著,以求“成一家之言”,这样他在接任太史令后不久便开始了《史记》的写作。

  汉朝的天下一统自然是承继秦朝而来,然而秦人居于水德,汉人居于火德。秦朝国君姓赢,来自西戎;汉家天子姓刘,来自江南:两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司马迁认为“汉承秦制”,其中自有内在的原因,这就是秦人与汉人都属炎黄子孙,从种姓、族类来说,他们都是黄帝的后人。

  为了给自己的大一统思想找到种姓的依据,《史记》开宗明义就是《五帝本纪》。五帝是史前人物,时代悠远,虽然《尚书》、《国语》、《楚辞》、《山海经》以及诸子文等对五帝多有言及,但不少都属“谬悠之说,荒唐之言”,在司马迁看来也是“文不雅训”,于是他依据古文,访问长老,经过“深思”,写出本篇。他在首篇中通过爬罗剔抉,整理研究,终于梳理出五帝的世系。司马迁认为黄帝是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统一天下的,并由此成为以后各个种姓族类的始祖。他所认定的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之间的世系是:黄帝是始祖,颛顼是黄帝的曾孙,帝喾是颛顼族侄,唐尧是帝喾的儿子,虞舜的帝位虽是由唐尧禅让而来,两者看似没有血缘关系,然而“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因此虞舜与黄帝仍是一脉相承,所以司马迁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也就是说从黄帝到虞舜都是同姓同种,只是国号不同罢了。

  根据司马迁的研究,不仅五帝同一血统,就是后来的夏、商、周,以及西周所封的各个诸侯国,乃至于汉时的各个少数裔政权,也都与黄帝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

  说起夏朝的开创者启与黄帝的关系,竟比舜与黄帝的关系还要亲。司马迁在《夏本纪》中开宗明义就说:“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启是禹的儿子,那么启也就是帝颛顼的玄孙。

  殷人的始祖叫契,他的来历颇有些神异色彩,然而他的父亲却是帝喾,母亲简狄是帝喾的次妃,算来契与黄帝只相隔四代,说来还很亲。殷商的创立者是成汤,成汤与契虽相隔了八代,然追根溯源,仍与黄帝一脉相承。

  周人的始祖是后稷。关于他的出生,也有一些神异的传说,其母叫姜原,是帝喾的元妃,说来也是黄帝的后世子孙。周的实际创立者是周武王姬发,太史公也一一排出了从后稷到武王的世系。

  至于西周所封的诸侯,他们的先祖虽与黄帝的关系有远有近,有亲有疏,但都有着割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如秦,赢姓,本被中原视为夷狄,可据《秦本纪》说,秦人的先祖叫女修,同样是帝颛顼的后裔,自然也是黄帝的子孙。勾吴亦是帝喾的后人,《吴太伯世家》说:“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只有齐国的国主姜氏与五帝的关系稍远,但亦与大禹关系密切。《齐太公世家》说:“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於吕,或封於申,姓姜氏。”鲁是周公旦的封国,本与周天子同姓,自然也是帝喾的后人。燕国是燕召公的封国,召公是武王的同父异母弟,不用说也是帝喾的后人。卫国是康叔的封地,康叔也是武王的兄弟,当然也是帝喾的后人。宋国是微子的封地,微子是商纣王的庶兄,而殷商是帝喾的后裔,微子自然也是帝喾的后人。晋国是唐叔虞的封地,而唐叔与周成王是兄弟,自然也是帝喾的后人。楚虽偏在南方,被视为蛮夷之邦,但就世系而言,楚族也是黄帝的后人。楚国的始封者是祝融,而祝融氏乃帝高阳氏的后人,因此楚族也与黄帝一脉相承。越国远在东南,可追根溯源,越王句践乃是禹的苗裔,其先人是夏后帝少康的庶出之子。郑国的始封者是桓公友,而桓公友乃是周厉王的小儿子,与周宣王同父异母,当然也是帝喾的后人。赵国的先人本与秦人同宗,至周穆王时,造父因伐徐偃王有功,被赐于赵城,由此以赵为氏,可知赵氏亦是帝颛顼的后人。魏国的先祖叫毕公高,与周室同姓,毕公高的后裔毕万服侍晋献公,后封于魏,姓魏氏。据此,魏氏亦为帝喾的远末子孙。韩国的先祖也与周室同姓,其后人事晋,封于韩原,故姓韩氏。

  不仅西周所封的各路诸侯都是五帝的后人,就连汉时周边的少数裔政权,他们的国君虽是夷狄,按说族类不同,可在司马迁眼里,他们的血管里同样流着五帝的血。

  如南越,这是位于中国西南的少数裔政权。可考察起来,它的最早的统治者乃是秦朝的官员——南海尉任嚣,继任者则是秦之龙川令赵佗,而赵佗本是中原真定人氏,至汉高祖时,因无力征伐,遂派遣陆贾立赵佗为南赵王。这说明从血统上说南越的统治者也是中国人。

  闽越,这是东南百越的一支,至唐时还被认为是化外之地,方外之民,可司马迁却说:“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句践之後也,姓驺氏。”《越王勾践世家》已经说到勾践乃是禹的苗裔,他的先人乃是夏后帝少康的庶出之子,既如此,那么闽越及诸越也都是禹的后人,而禹本就是帝颛顼的孙子,黄帝的玄孙。

  西南,这是中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方,可在司马迁看来,从血缘上说西南夷仍与黄帝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汉时的西南夷本是楚庄王的苗裔庄蹻,蹻是奉楚威王之命征讨滇、黔,后因秦始王用兵西南,遮断了归路,不得已在此置官守土。汉兴后,只注意开发巴、蜀,而遗弃了滇、黔,蹻的后人于是拥有了西南。楚族的始封者是祝融,而祝融乃帝高阳的后裔,所以从血缘上说西南夷亦是黄帝的后人。

  更有意思的是,司马迁认为连外藩朝鲜从种姓上说都与中国同一祖宗。他在《朝鲜列传》中说:“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而燕国的始封者是召公,而召公与周武王乃是同父异母弟。而周人的始祖后稷是帝喾的儿子,因而朝鲜也是黄帝的后人。

  西汉时,对外战争的主要对手是匈奴,在一般人看来匈奴是汉人的死对头,可谁又想到汉与匈奴“五百年前是一家”呢。司马迁的《匈奴列传》开宗明义就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原来匈奴乃是夏禹的后人。

  可以说司马迁是史家中第一个从种姓、族类上说明中国与四夷“万姓同宗”的人,这就从血缘上证明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道理。既然夏、商、周也好,八百诸侯也好,四夷与外藩也罢,都是黄帝的后人,都有着血缘关系,只是有近有远,有亲有疏而已,那么就应天下一家,用不着你争我伐,杀伐不已。因此,在太史公的民族观、历史观里有着一种强烈的“大一统”思想,既反对中国内部的分裂,也反对民族之间旨在掠夺的战争。

  正是因为司马迁第一次论证了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所以今天所有的中国人,包括台湾同胞、海外侨胞都认同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中国的“大一统”思想可谓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序说:“昔在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说明大禹时已经将古中国划分为九州,将统治区域划分为五服。《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则提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已经包含着非常明确的“大一统”思想。而正式提出“大一统”概念的是《春秋公羊传》。

  公羊传在解释《春秋》经文“(隐公)元年,春,王正月。”时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所谓“大一统”,就是由周天子号令天下,所有诸侯无不宾服。所以孔子对春秋五霸虽有微辞,但对管仲辅佐齐桓公维护周室的行为却是肯定的。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以后孟子、荀子也都主张“一天下”。不过,儒家在尊王的同时又主张攘夷,这一点,不管是《春秋经》,还是“春秋三传”,还是后来的孟子,都有明确的表述。齐桓公在葵丘之盟中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隐公九年)的原则,孔子就很欣赏。而孟子在“尊王攘夷”方面就显得更加偏激。孟子《滕文公》上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在他看来只有华夏文化才是先进的,其他的四夷文化都是落后的,应该给予打击、消灭,所以他引用《诗经》说:“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主张对戎狄、荆舒(以楚为中心的南方文化)等四夷文化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击。这种“尊王攘夷”思想虽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但却成了后世大汉族主义的根源。

  司马迁对秦朝的态度则从另一角度说明他对“大一统”的肯定。他虽对秦朝的暴政深恶痛绝,可对秦朝完成统一之功,推行郡县制却是肯定与称许的。他在《六国年表》中说“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法後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学者牵於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一方面批评秦朝“取天下多暴”,一方面则肯定其“成功大”,并指出如果因为“秦在帝位日浅”就“举而笑之”,那就无异于“耳食”之见。太史公虽对李斯的人品有所讥剌,但他对李斯进言秦王扫灭六国,统一天下却是肯定的。他在《李斯列传》中引述传主的话说:“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彊,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彊,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客观地说,没有李斯的辅政,秦始皇是很难在执政的二十多年里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建立大一统的秦王朝的。

  当然,要实现和维护国家的高度统一,就离不开战争,所以司马迁对于汉代反击侵略、巩固边防,维护国家安定、统一的战争也是支持与肯定的。他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中说:“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为连境征伐哉!自是後,遂出师北讨强胡,南诛劲越,将卒以次封矣。”这里的“强胡”主要指匈奴,“劲越”指的是南越。西汉立国后,北边的匈奴,南边的南越,是威胁大汉边境安全的主要力量,虽然匈奴与南越也是黄帝的远末子孙,但为了巩固边防,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维护国家的统一,汉朝不得不用战争手段对匈奴和南越进行反击和驱除。

  西汉是继秦朝之后第二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司马迁的这种万姓同宗,天下一统的观念对于巩固统一,反对分裂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如果没有正确的民族政策和牢固的统一观念,很容易走向分裂,而国家一旦分裂,历史就将倒退,各族人民就要遭殃。作为龙的传人、黄帝的子孙,谁也不愿看到国家的分裂,所以连海外的华人、侨胞也不愿意看到两岸长期分治的局面,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促成两岸的统一,真正实现中国的“大一统”。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潇湘渔父 于 2011-10-19 11:39 编辑 ]
2#
发表于 2011-10-19 19:44 | 只看该作者
拜读!
司马迁的天下一统思想是从渔父老师的文中才知道,自己读时从来就没想过这个问题。
从历史上来说,这种思想确是有用的,当然,从现实来看,注定是不科学的。
当代有个专门研究《山海经》的专家宫玉海,得到了世界各民族都起源于中华的结论,比司马迁还厉害呢。
3#
发表于 2011-10-19 21:4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司马迁作为一代史学家,创造了“史家之绝唱”史学时代。渔父的系列文章很有见地,值得品读
4#
发表于 2011-10-20 09:13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史料知识丰富,值得品读!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水如空 的帖子

  谢谢点评。当然司马迁说的天下与今天人们理解的天下是不一样的,他说的天下主要指“四海之内”,而非今天说的五大洲、四大洋。
  问候版主。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1: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太和五中张奇 的帖子

  谢谢褒奖,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1: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微风轻拂 于 2011-10-20 09:13 发表
文章史料知识丰富,值得品读!


谢谢褒奖,顺致问候。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1: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明 于 2011-10-20 11:07 发表
大哉,系列中唯此篇最好。


的确,本篇功夫下了不少,谢谢版主的肯定。
问候版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5 07:49 , Processed in 0.04688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