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很世俗,宗教色彩很弱,人间烟火是它的重要内容。
“吃”字当头。老百姓见面打招呼,最关心的是对方的肚子:“你吃了吗?”
好可笑,没吃又能怎么样,难不成领你家去撮一顿?知道那是客气话,你跟对方关系也不怎么样,所以对方的回答一律是“吃了”。为了不给对方添麻烦,没吃也说吃了,真是虚伪!一见面就说吃,只能说明我们穷,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有人居然连饭都吃不起了,可见问题有多严重。民以食为天,关心肚子也就成了对对方最大的关爱。但即使这样,也不能哪壶不开提哪壶啊?就像我们见着秃顶的人,不能说“你的头发怎么越来越少”一样。貌似关心,实则揭短,谁受得了这个!
况且,“你吃了吗”这句话也不能不分场合地乱说。看见人家刚从厕所出来,你若问对方:“你吃了吗?”人家是回答你好呢,还是不回答好?真无聊!其他场合说这句话,给人感觉还是很温暖的。
除了见面打招呼外,汉语词汇中也充斥着许许多多的“吃”:吃瘪、吃醋、吃亏、吃官司、吃苦头、吃独食、吃皇粮、吃多了、吃低保、坐吃山空、吃里扒外、吃不了兜着走、吃球喝凉水……
我们把谋生叫“糊口”,把岗位叫“饭碗”,把受雇叫“混饭”,把花积蓄叫“吃老本”。我们把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把靠女人养活叫“吃软饭”;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女人多了叫“吃不消”。我们把混得好叫“吃得开”,把受人欢迎叫“吃香”,把受到照顾叫“吃小灶”,把不顾他人叫“吃独食”,把受人伤害叫“吃亏”,把男女嫉妒叫“吃醋”,把犹豫不决叫“吃不准”,把不能胜任叫“干什么吃的”,把负不起责任叫“吃不了兜着走”,把办事不力叫“吃干饭”,把吃父母叫“啃老”……
说一千,道一万,中国的文化其实就是吃的文化!
除了语言,吃的文化还体现在过节上:除夕吃年夜饭,大年初一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几乎逢节必吃,吃似乎成了节日的唯一目的。一大家子忙忙碌碌一整天,原来就为一张嘴,真是可怜!惟独清明节暂时还没有和吃联系起来——总不能去吃死人吧?
吃吃吃,除了吃,我们还能说点别的吗?
当然可以。我们不妨关心关心对方的身体:“别来无恙否?”我们还可以试着打探对方的心情:“君心可晴?”甚至对方的工作、学习、家庭、孩子等,都是我们应该关心的内容。但这都是无关痛痒,不解决实际问题,又往往不着边际的询问,不可贴得太近。切记,千万不要直接询问对方的收入:“你一个月挣多少钱?”经济问题往往是中国人最大的个人隐私,你若这样问,会让对方很难堪的,不知该怎么回答你。说低了吧,怕你笑话;说高了吧,又怕你受刺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内容和质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的问题已经不是问题,除非在饭堂里,人们见面打招呼已经很少说“你吃了吗”,而是问:“你评上副高了吗?你升到处级了吗?你买车了没有?你换房了没有?”给人造成很大的压力,甚至有人问:“你怎么还不离婚?”
天啊,有这样关心人的吗?把离婚当做一件很时髦,很光荣的事,真是畜生!
果如此,我还是希望回到过去,希望别人问我一句:“你吃了吗?”
这话听起来很温暖,很人性,每一个字都散发着浓浓的人间烟火味。(1268字)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昨日时光 于 2011-11-1 08:47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