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21|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商女也知亡国恨---看《金陵十三钗》随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7 1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金陵十三钗》热映的时候,手中有票,却没有去看。后又下载到电脑,两次打开,第一次,看到日本人的刺刀狠狠地戳向躲着中国难民的小草棚中,就再无法继续。虽长于军人家庭,却生于和平年代。战争的残酷,在和风暖阳的环境中,几乎从未在脑海中存在过,它是那么的遥远,与我海天相隔。偶尔看战争片,遇到激烈的枪战肉搏,也是闭着眼睛或者快进一带而过。不忍赌,不敢看那些令我心惊肉跳的惨烈场面。第二次,也是粗略地浏览,跳过了残忍的画面,也错过了很多精彩的细节。直到某天,在报纸上看到对《金陵十三钗》毁多于誉的影评,才决定横下心来,从头仔细看起。

    因为,不管别人如何地诋毁张艺谋,从电影艺术的成就来讲,他在国内,数一数二。虽然没有获得过奥斯卡奖,但中国电影在奥斯卡提名总共四部中,他独占三部。且不说奥斯卡奖项对于国内电影有何实际意义,却足以说明张艺谋在力求国内电影与国际接轨,这是不争的事实。《金陵十三钗》,特邀奥斯卡影帝贝尔担任里面的男一号约翰,亦可证明其用意。

    故事发生的背景年代,是1937年。日军侵华, 南京城沦陷 ,在日军屠城后尸骸遍地的悲惨景象中,一座天主教堂暂时未被占领,成为未能及时撤离的教会学校十二三岁的女学生、秦淮河畔风尘女子、殡葬师约翰等的最后避难所。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暂时的宁静很快被打破——日军冲进教堂并且发现了女学生,殊死抵抗的军人在千钧一发之际开枪救女学生,英勇牺牲。后来,日军又强征女学生去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谁都知道,这将是一条凶多吉少的不归路…… 。

    题材与故事发生时间与陆川拍摄的电影《南京南京》同。《南京南京》也曾草草看过,实不忍睹画面的惨无人寰。无论从题材还是拍摄的角度,《南京南京》相对比较宏大,而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选择了一些小视角。细致刻画剧中人物,以小巷战辐射战争的残酷。这部影片给我的感觉,至始至终都是笼罩在雾霭或者说是阴霾里,那是否就是导演在告诉我们,或者是他想表达的一个信息:希望这只是一个血腥、残忍,漫长而不现实的梦境而已,梦境是不真实的。可这的确不是梦,是30万鲜活生命的灵魂在空气里徘徊。

    故事取材于严歌苓的小说。记得曾看过她另一部小说拍成的电视剧《小姨多鹤》,也是从底层人物着手,以个人命运的沉浮,来反观宏大的社会主题。《金陵十三钗》与之相似:以妓女、油腔滑调的小混混、个子矮小却极有责任心的乔治、李教官来反映战争带给人类的罪恶,反映战争中人性深处善良与罪恶的交锋。

    八年抗战,不知有多少军人战死沙场为国捐躯。1943年,衡阳攻守站,国军第十军以一点七万人的劣势兵力,与11万日军相抗衡,坚守衡阳孤城47天,在苦等援军不到的情况下,于仅2平方公里的战场上,数度肉搏,以死伤1.5万人,亡7000人,致敌死伤7万余众。这些历史上惨烈而真实的战场,数不胜数,张艺谋,并没有将他们囫囵吞枣地搬上银幕,而是以十几个军人,四两拨千斤,演绎了国难当头的战争年代,军人真正的内涵:只差几十步就可以冲出南京城的李教官和他手下的十几个战士,为了救被日军追杀的教会女学生,而临危挺身,以“人弹”的方式,以血肉之躯机智、勇敢、英勇无畏保护同胞得从日军的魔爪下面逃生。最后剩下佟大为饰演的李教官,本可以便装出城,可是,他做了女学生们最忠实的守卫者,最后壮烈牺牲,牺牲时,在身上绑满手榴弹,和追杀他的无数日军同归于尽。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是八年抗战中,从未倒下的中国军人的凌然风骨和大写的军魂!

    好莱坞奥斯卡影帝贝尔,在片中饰演一位类似于小混混的殡葬师,本为捞点小钱,去安葬教堂神父,张导只用了一个喝醉酒摔酒瓶调戏妓女玉墨的细节,就将他原来的油腔滑调表现淋漓。可在日本兵面前,他为了保护女学生临危以神父之名冒死站出来,为他后来的人格魅力的转型奠定了基础。他受妓女们之托,出去寻找香兰和豆蔻,本有机会与同事一起,坐船逃离水深火热的中国,可是他没有。依旧为了营救女学生和妓女们逃出南京城而努力。

   《金陵十三钗》,其实就是秦淮河上的十四个妓女。严歌苓还有一部小说《扶桑》也是写妓女,在她的骨子里,似乎有着对弱势女人的同情。众生平等,即便她们是这个世界最让人不齿,最被卑下的一个群体。但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角落,珍藏着阳光,都有一朵向日葵,想要向阳开放。

    她们一出场,就很惊艳,在奔跑的马车上,风一样从学生们身边经过,国破家亡,琵琶丝弦断,她们敲开教堂的大门,书绢从教堂的破碎的窗户上,看着她们妖妖娆娆地走进大门,一步三扭地踩着教堂前面的大红十字架,浪浪荡荡的和贝尔饰演的约翰抛媚眼、飞吻、调情。走进教堂,浓妆艳抹的她们,连哈一口气都带着香浓的脂粉味儿,带着秦淮河花船上氤氲而来的花灯酒味。在教堂里,一个个袒胸露怀,抽烟、喝酒、打牌,在约翰面前,卖弄风情。真应了那句樊川居士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可是,她们的出场,却一扫电影压抑隐晦的黯淡之气,和教堂的彩色玻璃一起,为电影带来明亮的色彩。虽是大红大绿的俗,却是死尸满地、硝烟弥漫的南京城里,难得一见的亮丽。这样的暗合,是否也是一种隐喻:教堂的玻璃,为信仰基督的人们带来光明,而这十几个风尘女子,也是唱诗班女学生们求生的光亮。张艺谋,似乎很喜欢用大红大绿的传统色彩,来表现压抑阴暗下隐藏的明亮主题,从《大红灯笼高高挂》到《我的父亲母亲》,都在以色调的运用明抑暗发。

    整部影片,无论是题材,还是背景,都是沉重而压抑的,连女学生们的校服,也是那种暗蓝深灰的色,唯有“十四钗”,她们的装扮,和偶尔的“浪语”,竟成了沉重压抑下难得的片刻舒缓。这似乎也在暗合她们心灵深处那一个角落的阳光所在,她们收留男孩浦生,为了让浦生听一曲琵琶《秦淮景》豆蔻和香兰,被日军凌辱至死。她们曾让人不齿的“温柔乡”,竟成为男孩浦生临死前最值得留恋的温暖。她们的内心那一朵湮没于“纸醉金迷脂粉阵”的高贵与善良之花,开得妖娆而荼糜。

    没错,她们是妓女,但她们也有过和女学生一样烂漫天真、纯洁无限的年华。没有谁比谁高贵,谁比谁低贱,自古到今,有许多为妓的烈女,其刚烈与壮举,其民族气节,只惜不是男儿身!

    最后的“替行”让人对她们肃然起敬。日本人的凶残、虚伪与奸诈,因为长谷川的表演而达极致!至善与至恶的正面交锋,让所有想要探究历史的人震撼!虽然这些妓女曾与女学生有过过节,女学生们也曾经嫌弃过她们,甚至不让她们用厕所,不让她们洗澡,以鄙视不屑的眼神看她们,但“十三钗”们临行前,女学生们的一声“姐姐”,叫出了她们的眼泪,也叫出了我的眼泪。什么是同胞,什么是同根同脉?她们作为妓女有过的不堪过往,都在这声“姐姐”里烟消云散,此次此刻,她们是女学生们的亲人,和她们平等的站在一起,一样的纯洁,那种舍生取义,那种大义凛然,将失去家园之痛,将影片所要表达的民族气节、同胞之情。演绎到极致。

    倪妮饰演的妓女“玉墨”,是十三钗中的凤凰,她曾是秦淮河上的头牌,举手投足间,风情万种,气质非凡,而我,更喜欢她的学生装,脱尽秦淮风尘的她,清纯典雅,高贵不俗我久久沉湎于她在日军派来接她们的车上,那一眼含泪含笑的回眸一瞥,有对女学生们命运的牵挂,有对生命的恋恋不舍,有视死如归的坦然,有对约翰的重重嘱托,千言万语,万余千言,盈盈一水间的无语千声。

    替行的人中,还有乔治,那个奉神父之命保护女学生的小男孩。豆蔻和香兰死后,妓女们只剩下十二个,而那天长谷川来听女学生唱歌时,因为一个小意外,最后数数=,是十三个。他是一男儿身,此一去,唯一死。而且,他不想按照约翰的叮嘱中途跳车,他想给约翰和女学生们更多的时间逃离南京。

    片中,临行前一晚,“金陵十二钗”为女学生们演唱了一曲苏州评弹《秦淮景》,曾经以鄙视不屑的眼光看着她们的书娟,静静地在教堂的烛光中远远地坐着,听“十二钗”弹唱,书娟多么希望,她们能如从前一样,以顽强而艳丽的生命,与自己一起,逃出南京城。可是,明日的十三钗,就要赴一场未知生死的宴会。也许,书娟的心中,想的还不止这些,“十三钗”挺身而出的“替行”在书娟的心灵上引起的震撼,会是她一生的铭记。

    看着走上日军卡车的她们,我深深记得的玉墨那回眸一瞥。那一瞥,美得不可方物。那是一种国难当头置生死于度外的从容之美,是和李教官和他的战士们一样舍而忘生的大义之美! 商女也知亡国恨,当十三钗将玻璃摔碎,各捡一块锋利如匕首的玻璃藏于怀中,她们,早已抱定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

   



[ 本帖最后由 朵兮 于 2012-1-9 08:17 编辑 ]
2#
发表于 2012-1-8 08:13 | 只看该作者
这部张的贺岁大片我也已看过,还没写出影评,朵兮占先了。细品后回复,感觉字体可以稍微搞大点。
3#
发表于 2012-1-8 08:35 | 只看该作者
  说实话,看此部电影,真的是冲着张艺谋导演而去,也多次感动地流下了眼泪。南京大屠杀留给中国人的痛,就如同北京园明园遭受的劫难一般,永远难忘。每一个在大屠杀中死去的中国人都可以写成一个动人的故事。电影截取了日本侵占南京的横断面,力求从反映人性出发,塑造了不同各异的人物形象。从妓女到美国的殡仪师,从开始的无所谓到后面的人性闪现,都像一首挽歌打动人的心扉。
  朵兮的此篇影评文章,文章优美,感悟深刻,从影片全息性的资料入手,带给读者诸多信息和了解。特别是文章标题不错,把妓女比成商女,说明这些从小因生活所迫,沦为卖身的妓女,也在亡国之时,丢弃夜夜肉体的麻木,觉醒了人性中的爱恨和替女学生奔赴不归之路。影片之前所有的铺垫,都为十二名妓女和教堂的男执守组成的金陵十三钗的义行推进,或许这就是以点带面,以小见大。人性的光辉永远闪现在人间。唯感不足的是,朵兮的此篇文章再加条理和层次分明会更好。精华支持!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8 08:4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娴情逸致 于 2012-1-8 08:13 发表
这部张的贺岁大片我也已看过,还没写出影评,朵兮占先了。细品后回复,感觉字体可以稍微搞大点。
娴情版也写来一读好了,这部影片,在国内国外的评论都不算好,本来我不是很想看,但上次读了刀口漫步朋友的评,觉得张艺谋怎么也不会那样差,所以横下心来看了。嗯,好的,可能我觉得这个字体排起版面来比较好看。所以就用了,我的电脑屏幕比较大,所以看起来觉得还好。下次我弄大点。:)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8 08: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娴情逸致 于 2012-1-8 08:35 发表
  说实话,看此部电影,真的是冲着张艺谋导演而去,也多次感动地流下了眼泪。南京大屠杀留给中国人的痛,就如同北京园明园遭受的劫难一般,永远难忘。每一个在大屠杀中死去的中国人都可以写成一个动人的故事。电影 ...

谢谢娴情版。早上好。和你一样,我也是冲着张艺谋去的。以一个小角度来反映南京大屠杀的惨烈本身不怎么容易,但我觉得张艺谋导演还是做到了,尤其巷战中,那些倒塌的房屋被毁坏的商铺以及日军的凶残---他们连路边的草垛都不放过,可想而知,南京城内当时是如何的尸横遍野。佟大为扮演的李教官和他的士兵们,是他自己的一个转型不说,的确演出了中国军人国难当头的那种大义凛然。只是笔太秃,写不出心中的那种无以伦比的震撼。谢谢娴情,你的评,是文意的延伸。很精彩。
6#
发表于 2012-1-8 10:55 | 只看该作者
朵的影评与娴版的点评都见用心。一并欣赏了。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角落,珍藏着阳光,都有一朵向日葵,想要向阳开放。”揭示得好,深以为然。
7#
发表于 2012-1-8 11:10 | 只看该作者
影片还没看,读到“看着走上日军卡车的她们,我深深记得的玉墨那回眸一瞥。那一瞥,美得不可方物。”,心中战栗不已。我能想象到片中这个镜头呈现时,给人的那种震撼。大凡能够让人心中一动的镜头,是深入内心的,永远定格的。
8#
发表于 2012-1-8 11: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娴情逸致 于 2012-1-8 08:35 发表
  说实话,看此部电影,真的是冲着张艺谋导演而去,也多次感动地流下了眼泪。南京大屠杀留给中国人的痛,就如同北京园明园遭受的劫难一般,永远难忘。每一个在大屠杀中死去的中国人都可以写成一个动人的故事。电影 ...
我完全同意娴版的点评意见。这篇文章很耐读,耐读就耐读在有感而发,思绪开阔,二次创作的过程严谨细腻,对导演解读原著暗抒发的评析比较到位,没有陷入剧情直观陈述的陷井里。支持精华!
9#
发表于 2012-1-8 20:47 | 只看该作者
先看到了一个数据。朵兮再甄别一下资料来源:)

此时的第十军因此前参加常德保卫战遭到日军重创,原四师(第三师、第一九○师、预备第十师、暂编第五十四师)已折半,仅相当于两个师的兵力,共有1.7万余人,属于久战疲惫之师。而日军围攻衡阳部队除第十一军4个师团,另有直属炮兵、化学部队等共计11万人,中日兵力比值为1:6.4,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在整个抗日战争属首次出现,正因了这诸多的因素,为这场战争增加了一系列悬念并涂上了悲壮色彩。
10#
发表于 2012-1-8 21:16 | 只看该作者
南京在每年的那个日子,应该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心里的痛。一部压抑的影片,被编导展示在新的一年之中。中外演员的阵容,花费巨额的投资,拟在拍出一部有世界影响力的影片。粗略看过电影,感觉这些花枝招展的妓女,出场前的那种没心没肺不知日寇的没有人性的浅薄,和之后做出义举之间,似乎缺乏一种自然的过渡和表述。影片值得推敲的地方应该不少。玉墨的天然正义感似乎也突兀,另外的那些妓女姐妹似乎更模糊,让这些人们担当起一种民族大义的化身和表现出对于野蛮兽性的对抗,显出了编导的视角和勇气,也表达出了一种动人心魄的人性的力量。即使有些牵强和虚幻,也是可以理解的。朵兮朋友从诸多方面打量和聚焦这部影片,阐述出了自己的理解和体味,应该也是许多人们的共同的理解和看法。同时非常认同朵兮朋友对影片拍摄本身特点的表述和感受。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1-9 08: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冰 于 2012-1-8 10:55 发表
朵的影评与娴版的点评都见用心。一并欣赏了。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角落,珍藏着阳光,都有一朵向日葵,想要向阳开放。”揭示得好,深以为然。
谢谢夏冰老师的评。:)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1-9 08: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万里山水 于 2012-1-8 20:47 发表
先看到了一个数据。朵兮再甄别一下资料来源:)

此时的第十军因此前参加常德保卫战遭到日军重创,原四师(第三师、第一九○师、预备第十师、暂编第五十四师)已折半,仅相当于两个师的兵力,共有1.7万余人,属于久战 ...

嗯,是我的笔误,一点七万人的劣势。已改过,谢谢老师细心。:)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9 08: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冰 于 2012-1-8 11:10 发表
影片还没看,读到“看着走上日军卡车的她们,我深深记得的玉墨那回眸一瞥。那一瞥,美得不可方物。”,心中战栗不已。我能想象到片中这个镜头呈现时,给人的那种震撼。大凡能够让人心中一动的镜头,是深入内心的,永 ...
我觉得,那一瞥,真的很凄美。;)谢谢夏冰老师。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1-9 08: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万里山水 于 2012-1-8 21:16 发表
南京在每年的那个日子,应该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心里的痛。一部压抑的影片,被编导展示在新的一年之中。中外演员的阵容,花费巨额的投资,拟在拍出一部有世界影响力的影片。粗略看过电影,感觉这些花枝招展的妓女 ...
其实,女性看女性,会有更多的理解和宽容。在那样的社会,妓女并不卑微。商女不知亡国恨,那只是诗人帖在她们身上的标签,古今妓女的勇气与胸怀胜于男儿的不少。柳如是就胜过钱谦益。在战争中的视死如归,形式的逼迫下,怎样的状况,都不为过。如果她们不替女学生去,那么,女学生唯有跳楼而死,整座教堂,都会被日军夷为平地,谁也活不了。能让女学生们活着逃出南京城,妓女们的牺牲,虽悲壮,却也值得。当然,亦妓女去代替女生生们赴生死未知的宴会,导演,还是给妓女们帖上了不洁的标签,因为她们的不洁,似乎就比女学生们更应该去死,有没有这种观念我不知道,但确实张导给了我这样的想法。这部影片在国外并不看好,在国内争议也很大。谢谢老师肯这样敞开心扉的交流,这样的交流,很愉快,也很受益。:)
15#
发表于 2012-1-9 09:38 | 只看该作者
这部大片我还没看完,赏读了这篇深刻而丝丝入理的文,我接着去看。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21 20:48 , Processed in 0.05727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