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2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瘦马驮诗走天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5-19 15: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李汝伦诗集《紫玉箫二集》

  前段时间,叶元章先生电话里说:“要写好古体诗,也需读读现代人的精品。向你推荐一本书----《紫玉箫二集》,此人是你的老乡,诗骨如铁”。

  购得书后,每于更深展卷,便不忍释之,读先生行状述略,始知先生幼承祖训,性笃情实;弱冠为学,遭时多艰。虽求索情切而不得施展才为,于文革中多遭整肃;又南走孤身,遭流放于山乡海岛甚至麻风病区,屡受磨折。身若断萍,飘无定所。然潜心向学之志不改,终于改革开放之初创办《当代诗词》,踏上了“嚼之充藜藿、品之如仙酿,体由吾定,韵由吾选”的诗酒生涯。

  读过全书,便如与诗人与已成为好友。因为先生的经历、先生的守望、先生的喜怒……,所有的一切,已深深的撼动了我。一种不同寻常的力量,把我与李汝伦先生的距离拉的很近。在难以括述的一生中,诗人,没有象哲学家那样,置身度外,甚至居高临下,做一个冷静的、客观的、精明的旁观者,他把自已的诗词与生命、情感、经历以及民族的兴衰揉合起来,那些诗作,那些句子,实际上是诗与自我、与社会交互作用的衍生物。品读先生的诗词,便觉是踏入了一个个历史的行程,过眼的是一幅幅卷轴,有对生命的拷问,有对命运的悲鸣,有对时事的评述,有北望乡关的游子情怀,有怜贫惜弱的伤怀感触,有家破亲离的惊心恨别,喜则以诗为志,悲时以诗志怒,嬉笑怒骂,亦庄亦谐,皆成佳句。

  这些诗,是他几十年生活经历的浓缩,记录着一个个难忘的生活场景,他将诗句表现为一种记忆,一种纪实,一种铭刻,一种释放。在这里,诗词,成了诗人甘苦一生中记录永恒事物的场所,如《放麻风病区》一诗,在此值得录:
  即日检收行李行,女儿泪眼送车声。
  云横雪拥蓝关路,露重风多玄鬓横。
  失却佳人难再得,置之死地偏重生。
  麻风杆菌不麻我,料是嫌沾座右铭。
  “置之死地偏重生”,李汝伦先生饱经折磨,在被放逐麻风病区时,仍然是一身正气,侠骨刚肠,连麻风杆菌亦不敢麻之。正如《遭围攻》一诗中作者所写:“拔山魂去归何处,再唤虞兮剑一回”,敢想、敢怒、敢骂、敢笑、敢哭,其意气足以辟万夫,真可惊可佩。
  再如一首《偶题》诗,是作者早年之作:
  “颂歌高处斗歌狂,竖子猫儿逐鹿忙。
  左传诸候新战国,咪咪声壮草头王。”
  这首诗通篇用比兴,以历史典故作比喻,道出多少被误解、受屈辱的祖国忠诚之士的激愤之情!而作者写诗时,采用笑谑双关的手法,在构思、造句、遣词、达意等方面,不故作内敛与深沉,使人一看就懂,给那些“草头王”们以幽默的嘲讽!

  李汝伦先生的旧体诗词,明朗上口,不泥古人,形式多样,大胆创新,充满才气,使人感觉到一种内在的张力和感受力。如一首:
  新潮少女跪莲台,“赐个郎君会发财”。
  超短罗裙阿娜去,回眸一笑道“白白”。
  四句小诗,正如书序中霍松林先生所评:“寓讽刺于幽默,含深刻于轻灵,情趣盎然,耐人寻味。”那个少女毕肖神形,跃然纸上。我常常看到,有些今人写的古体诗词,为了更“古”一点,往往云山雾罩,不知所云,我曾经戏谑一个诗友满纸的古词古语:“伊妹成鱼素,白炽说烛红;打的是揽辔,奔驰为铁骢;广场上林苑,影楼未央宫。”这也是我自已时常犯下的毛病。
  李汝伦先生的诗,之所以常常能引起的读者的共鸣,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与平朴的语言方式,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之一罢。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写诗是十分性情的事。诗歌是一个有别于现实而又源于现实的国度,诗人以其敏感而独特的心灵视角来感受世界,在心为志,发之为诗。正是这样,在先生的诗行里,诗人的语言已退却到情怀的后面,作者在关照自己心灵的同时,真切关注了人类共同的命运。作者对自身生存境况的冷静体悟与生存心态的客观把握与抒写,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意象内蕴,创作成为了生存与生命的延续与展示。真诚的诗人必将无法脱离生存境况而独立写作。如果说优秀的诗歌是人的情怀与表达这种情怀的手法终极共享的话,那么,无法否认先生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抵近了这一目标。不难看出,他的众多作品闪烁着韧性与清傲。《梅花》:
  骨奇何侍丈人栽,不到寒凉不肯开。
  未许轻狂蜂蝶恋,黄昏清浅暗香来。
  短短四句,是诗人人格的写造。

  纵观诗坛,让人感伤的是,尘世的浮华,让一些曾经热爱生活的诗人们为自身悬挂了过多的附丽,为诗成了逢迎时宜的事情。报刊上出现了过多的应制应景、应酬应付之作,口号标语表态之作,叹老嗟卑、工愁善病、顾影自怜、恨恨而死之作。而在这种诗词生存的悖谬之中,先生依然像屈子发出天问一样承载着整个人类的痛苦,仿佛带着使命!请看他的屈子祠一诗:
   三年两谒雨丝丝,泽畔多闻皆醉诗。
   举世何当同一醒,汩罗秋树望中迷。”
  不难看出,一个在匆匆岁月里行进的歌者,正以怎样一种敏感的心境展现了一段历史的侧影,这里面蕴藏着时代的呐喊,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的痛楚与呼唤。我们依然能把出先生写作此诗时那跳动的铿锵之脉,同时也被他那份追求真知像火一样的热情所感动,被他那指点人世激浊扬清像冰一样的冷静所折服。
  作为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李汝伦似乎一直在寻找一个完美的、足以承载他信仰的载体,它须摒弃一切可憎与虚谎之举,生命的感悟是多元而统一的,那里有遁逃,也有征服;有豁达,也有绝望。他找到了,他真真实实的以手中的一支笔,塑造了一个傲岸忠贞、誓不屈服、永不颓唐,面带微笑的歌者形象。
  
  “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工诗者能之。”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说过的话。读罢《紫玉箫二集》,深慨然也。以未读过《紫玉箫一集》而撼,以晚生几十年,未与先生为友而撼。写到此,我不禁端详起刊于扉页的先生的肖像,他让我想起元人乔吉笔下缟袂绡裳的梅和他的“瘦马驮诗天一涯”之句。
  
  李汝伦的诗反映的是生活,是时代,是命运。李汝伦的诗不同于古人,却是道地的中国诗、旧体诗。这一点亦是值得我们学诗之后辈思考的一个课题。2004-5-19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4-5-20 07:4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春水遇到知音了,古韵版有李先生的弟子,猜猜是谁?
3#
 楼主| 发表于 2004-5-20 09:35 | 只看该作者

是谁如此有幸啊?

该不是你玉树吧?
4#
发表于 2004-5-23 16:46 | 只看该作者
李汝伦的诗反映的是生活,是时代,是命运。李汝伦的诗不同于古人,却是道地的中国诗、旧体诗。这一点亦是值得我们学诗之后辈思考的一个课题。


好!!
拜读了!!
不仅开了眼界,长了见识,而且促了深思。
谢了,好文!好见解!
5#
发表于 2004-5-23 20:13 | 只看该作者
看来今人写古体诗的成绩却也可观。
6#
发表于 2004-6-1 14:52 | 只看该作者

简单评

岂敢并驰古哲哉。青    瓷

青瓷,最早看到你的名字,是从友人考古的论著中,从中读到唐代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之句,细细揣磨,知你腴润匀净,如碧玉翡翠,只是难得一睹芳颜。
来到南方后,因为境遇的变迁,使原本遥不可及的向往变得唾手可得。我竟得以有机缘两次造访你的家乡------上林湖越窑遗趾。两次造访,皆踏着蒙蒙的细雨,也许这便是你我心神的交会罢。来时的船上,我手抚清流,静听泉音。在明澈的山水里,古时的意境,潺潺而入,潺潺而出。 你在哪里,青瓷?
面前的小岛上,躺着无数碎片,清亮、浅淡,幽幽的,凉凉的,拾几片在手,似在品读几千年的唐风汉雅,读你是如何负着玉碎的美丽,蜗居一方净土,在这里静默了千年。那青青的一脉,是你的血液吗?想像原本的你,定具兰惠之质,素心蕴藉,华彩风发,温雅似玉。这是初次与你谋面。这便是文人墨客们为之动容的“文明的碎片”么?

我怀揣着仰慕,低头在湖畔寻找你的身影。夙梦便从唐宋的繁华里耸立起一座丰碑。青瓷,我知道,你本是湖边一掊土,只有经历了火的历炼之后,才会变得精美绝伦,而炼烧中的摧筋裂骨,便是蜕变的代价。我依稀望见昔日依偎湖岸几十里彻夜通明的炉火,和日夜辛苦劳作的古代窑工。这波光粼粼的上林湖,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你的孕育的过程。在风雨的黄昏,那些工匠,将自已生命的渴望,如此源源不尽地溶入这青色的花纹里。一代名窑,独领风骚:一千年前,越窑青瓷从这里踏上“海上陶瓷之路”,最早向欧洲传播了陶瓷文明,英文由此称中国为“CHINA”; 一千年前,越窑的烟雾飘过边塞,暮色下的青瓷,在羌笛的幽怨里,就此觉睡,当封闭了千年的法门寺地宫被打开,在一片金器银器的耀眼光芒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如一泓春水般澄澈的十四件秘色瓷,这次轰动中外的发现使世人第一次真切地领略到了你那惊世之美:你便如那素妆的女子,素妆也绝色。秀峰欲为之倾,君子亦为之醉。一纹一晕,皆微妙不可识悟,一瓶一瓯,皆雅致可从容入诗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言其莹润碧翠,匀净柔和;“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言其清柔似水,赏心悦目;而“金棱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玉之响”,言其仪态尊贵,不可多得。
前些日子,朋友捧了一件玉色的熏炉送我,这是古代皇家的专用之物----秘色瓷啊,平常如我,怎会如此幸运的拥有你?也许,千年之前,我曾是一个司炉的窑童,千年之后,当我有缘与你相悟,你已不是单纯的瓷器,你仿佛是我生命中相知已久的宿友,有一点点清高,有一点狷傲,至情至性,带有书卷气,你的清纯、典雅和玉润,常使我醉心其中的悠然自得,似乎是田园归隐的向往,或许是难得的故园之恋,童年的一片净土……
    湖畔的工匠归去了,如轻烟细雨般没有痕迹,可那被烈火炼烧过的灵魂,却在青瓷的血脉里留下来了。上林湖因你的遗存而更加美丽,越窑因碎片的存在而更加名符其实。青瓷,你是先祖们穿透岁月、穿透历史烟尘而一直凝望我们的目光啊,你是他们为古越之地写就的华章句点,注定让世界珍视的文化句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4 13:38 , Processed in 0.06103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