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63|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漫谈陶渊明系列之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7-23 10: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漫谈陶渊明系列之五
             平淡自然的诗风
  前人评价陶诗多用“平淡自然”四字,这既是陶诗的美学风格,也是陶诗的语言风格。平淡自然当然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难以企及的美,在中国诗歌史上当得这四个字的大概只有陶渊明一个。从审美范畴来看,这是一种优美,用李白的诗说叫:“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陶诗的平淡自然既源于诗人的个性,也源于陶诗的描写对象与内容,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审美追求。


  陶渊明本就是个情真、意真,为人处事以真面目示人、不假雕饰的人。他虽饱经忧患、历尽沧桑,但却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诚如他在《归去来兮辞》的序中所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意谓他天性不喜矫饰,既不矫情,也不伪饰。这种性格发之于诗,自然使诗歌景真、情真、意真,一切都显得真切自然,可近可亲。清人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清人胡凤丹也说:“靖节为晋第一流人物,而其诗亦如其人,澹远冲和,卓然独有千古。”这里就涉及一个人品与诗品的问题,正因陶渊明的人品、个性“渊深朴茂”、“澹远冲和”,所以他的诗风才会显得平淡自然。


  南宋陈模对陶渊明人品与诗品的关系有一个精到的解释,他说:“盖渊明人品索高,胸次洒落,信笔而成,不过写胸中之妙耳。未尝以为诗,亦未尝求人称其好,故其好者皆出于自然,此其所以不可及。”正因为他不是有意为诗,更不求邀誉,而是情到之时发之于诗,信笔而成,所以才会给人以平淡自然的感觉。这也正是他在组诗《饮酒》序中所说的:“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如果他也象中晚唐苦吟诗人一样“语不惊人死不休”,玩命似的打磨、推敲,那他的诗也就不可能平淡自然了。他在《五柳先生传》中也说到“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可见渊明写诗是为了“自娱”,表达“己志”,并无得失之心,既不是为了得到他人赞赏,更不是为了留名后世,完全是内心的自然流露,而不是为写诗而写诗;如果是“为赋新词强说愁”,那肯定写不出平淡自然的作品来。


  陶渊明诗其所以形成“平淡自然”的风格,也与陶诗所写的对象与内容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陶渊明与此前的许多大诗人如屈原、曹操、曹植、阮籍、陆机等都不一样,别人写的是政治、军事,多是军国大事,属于抒情言志之作,而他虽也有这方面的作品,如《拟古》《杂诗》《读山海经》等,却并不代表陶诗的主要成就,真正反映陶诗面貌的、成为其主导风格的是他的田园诗。人们在他的田园诗里既听不到金戈铁马之声,也看不到时代风云的变幻,看到的是再熟悉不过的普通人所见所闻的东西,即普普通通的生活,平平常常的事物。在他的笔下,时常出现的事物是村舍、茅屋、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常常写到的生活画面是背着耒耜下地,头顶月亮回家,途中与农人交谈,回家自斟自饮,闲时读读书、写写诗、弹弹琴,一切都那样平常,那样实在,而诗人又几乎不用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纯用白描写出。这就使诗中出现的生活画面既普通又朴素,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使人读来感到亲切自然。


  由于陶渊明写的田园生活带有浓郁的世俗化色彩,所以他笔下的情景、事物人们都觉得熟悉,这种情况在陶诗中可谓俯拾即是。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其二中的“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其三中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其五中的“山涧清且浅,遇以濯我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另如《诸人同游周家墓柏下》中的“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一诗中的“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移居》二首之二中的“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诗人平平道来,如话家常,给人以真实的生活情境,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陶诗的语言浅显通俗,明白如话,不雕琢、不夸饰,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着原汁原味的生活韵味,可说是对生活语言不露痕迹的诗化。


  陶诗的语言平淡中见深厚,朴素中见华采,正如苏轼所评:“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瘐。”意思是说看起来质朴,实则骑丽;看起来瘦弱,实则丰满。陶诗语言的这一风格得到元代大诗人元好问的高度评价,他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赞叹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诗语言的确是一派天然,迥异于古代名家,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虽无华词丽语,却显得真实淳厚。


  这种平淡自然的语言,看起来普通、平常,毫无惊人之处,但却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和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罢了。象“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如此之类,举不胜举。这样的诗句,初看起来似乎并不惊人,一时难以体会其佳处,可掩卷沉思,却越来越觉得其高妙,而且同样的情景、气象,你再想寻找别的诗句来代替它,那怕搅尽脑汁,却怎么也想不出来。因此,陶渊明的这种语言功夫是长期浸润、淘洗的结果,只是他用起来举重若轻,不觉费劲罢了。


  对于这一点,明人许学夷有着深刻的体会。他说:“靖节诗甚不易学,不失之浅易,则伤于过巧。予少时初学靖节,终岁得百余篇,率浅易,无足采录。今间一为之,又不免类白、苏矣。因遂绝笔,不复为也。”许学夷从自己学陶的经历中体会到陶不易学,往往流于浅易,甚或陷于俚俗、油滑,要得其真髓实在太难了。明人唐顺之用“本色”二字概括陶诗特点,指出:“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写诗要做到本色自然,而又不流于浅易俚俗,实在不容易,后人学陶、拟陶、和陶,能达到与渊明神采气韵相通者,可谓少而又少。


  苏轼认为陶渊明在语言运用上已臻于化境,后人难以企及。他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 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认为陶渊明对于语言的运用犹如战国时的郢人轮扁运斤,能削去人鼻翼上的白灰而不伤于鼻。苏翁还特别推崇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认为“见”字当读如“现”,才能显出其妙处,即“境与意会”,意谓无意看山,而山自然呈现于眼前;如作“望”字,则是有心看山,那就有背于诗人此时悠闲自得的心情了。


  陶渊明作诗不求夺人的气势,不用雄辩的力量,也不追求轩昂的气象、强烈的剌激和绚丽的色彩,结构上顺其自然,而不人为地讲究曲折错综,一切都自然流露,如行云流水一般,看似不经意,然而却因其人格的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的真切深刻,因此只要他原原本本地写出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无形中就具有了一种感染力,使他所写出来的情、景、事、意都能打动人心,获得一种审美的力量。


  陶诗的平淡自然既是一种风格,也是一种境界,还是一种神韵,没有诗人“质性自然”的人格,没有诗人归隐田园的生活,没有他淡薄名利的心境,没有他出神入化的语言功力,这种平淡自然就失去了底蕴。后人学陶,其所以达不到陶渊明的境界,原因也就在这里。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微风轻拂 于 2012-7-26 07:33 编辑 ]
2#
发表于 2012-7-23 21:29 | 只看该作者
对陶渊明了解甚是深刻,文章论述有理有据,详实陶渊明那种追求平淡自然的思想境界一般人很难做到,特别是人心浮躁的今天。
3#
发表于 2012-7-24 08:18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对陶渊明及其诗歌分析得很为到位。学习了。
陶渊明生前及死后一段时间,并不出名,以后大概因为社会动乱频频的缘故,人们向往清静的乡村隐居生活,陶的诗也就被人们所传诵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1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太和五中张奇 的帖子

  谢谢肯定,问候朋友。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10:5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lqm407 的帖子

  谢谢关注,你说的问题我后面将有专文论述,问好。
6#
发表于 2012-7-24 22:17 | 只看该作者
陶诗大道自然,可以解忧,可以疗贪,国人皆当一读之。
7#
发表于 2012-7-25 10:12 | 只看该作者
浮澡社会更渴望寻求一种淡然的陶公境界。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11: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水如空 的帖子

谢谢点评,问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11:5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摇曳风铃 的帖子

  是啊,如果在当今社会人们能够学学陶渊明的淡然胸襟,那国人的浮躁之风也许会好些。
  问候朋友。
10#
发表于 2012-7-25 17:28 | 只看该作者
渔父这组系列作品很有见地,对陶渊明研究很深,值得学习。
11#
发表于 2012-7-25 20:03 | 只看该作者
当今社会要学陶公委实不易啊,这个社会太浮躁了。说理很透彻。
12#
发表于 2012-7-26 07:31 | 只看该作者
很专业的陶渊明诗歌点评,学习!
13#
发表于 2012-7-26 07:34 | 只看该作者
最近论坛文章编辑不太好弄,明明有段落空行,但编辑完后却没了,要不又空了几行。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 太和五中张奇 的帖子

谢谢,过奖了,问好。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 吴墨 的帖子

  是啊,现在的中国人如果能学学陶渊明,少点名利心、权利欲,也许整个道德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7:37 , Processed in 0.06886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