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36|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方言、土话与文学语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5-27 19: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余光中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说到他和妻子之间的“对话”,他说:“半个世纪之长的对话,一直用川语。五十多年的川语川流不息,加起来应该比四川更长了。”
  
  “一直用川语”,换言之就是一直说的是四川方言。余先生用正宗的国文写作了大量的诗歌与散文,他可以说是一位语言的大师。在他们夫妻五十多年的对话中,他们为什么一直使用着方言呢?他为什么不用普通话和他的妻子交谈呢?他们是不是觉得,那样会让自己感到别扭呢?

  余先生一定感觉到了普通话的某种缺点同时也认识到了方言的某种优势。两个四川人,坐在一起,却大讲普通话,冠冕堂皇之际,我总觉得他们之间一定心存某种芥蒂;两个甘肃人,又是两口子,日常起居却开口是普通话闭口也是普通话,则这两个人的思想里,一定认为家乡话是人生的一处隐痛,是一种需要深深藏之的东西。是狐狸的尾巴。

  其实,方言——每一个地方的方言——都是妙语叠出精彩动人的,也都有他们各自的语言大师,这些大师,可能是作家,如湘西方言之于《马桥辞典》的作者韩少功,如擅长于摆龙门阵的川语之于余光中,如北京话之于老舍……但也可能是民间的一个小人物,如师爷,如民办教师,如山间走卒,如街头贩夫。当我们走进民间的生活,我们会时常与这样的语言大师们相遇。同样,即使是讲着普通话的人当中,并不是每一个人的语言都有滋有味,听上去乏味十二分的普通话我们听得还少么?空洞社论的朗读,贪官污吏衣冠楚楚的演讲,庸俗的电视连续剧中演员背的台词,哪一个不是普通话?然而语言的奥秘并不在语音里,甚至也不是在词汇里,当然也不在所谓正确的语法里,语言的奥秘与一个人生命的奥秘有关。它的美丽是人生美丽的表现,有了美丽的人生,即使说着方言,这样的人生也是美丽的;没有美丽的人生,却想着用一张美丽的普通话的外皮包装起来,真是一种掩耳盗铃之举。

  时下,在小说之外的艺术形式里,比如在戏曲小品里,比较风行的方言,一个是陕西话,一个是广东话,它们像是时下中国人语言生活里各有千秋的两个特色语言。除此之外还有东北话、四川话等。他们通过舞台、电视屏幕和电影而风行。比如郭达的小品、《9·18枪案纪实》、张艺谋的电影如《秋菊打官司》等,就把陕西方言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文学上,作家们对方言的语言敏感是最早的,老舍先生早就在自己的作品里对北京话进行了大力的张扬,韩少功的小说《爸爸爸》以及《马桥词典》等,也是对湘西方言的生动描述与展示。

  他们一定认识到了方言做为一种民间语言独特的表达力。

  关于方言的独特表达能力,女作家王安忆深有感触,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景颇族人不说“一座山”而说“一只山”,真有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在我的家乡甘肃秦安的方言中,一般不说“远亲戚”而说“一砖头扔不到的亲戚”,不说“醋”而说“浆水哥哥”,不说“父亲临终时”而说“我爸快过世时”,不说“父亲强硬了一生”而说“我爸硬强了一辈子”等,所以说民间的语言,与我们现在日趋统一的意识形态语言不同,也与比较规范的语文教育影响的现代汉语普通话不同,它是一种活泼生动富有文学含量的语言。王安忆把作家对方言的大量使用,命名为“小说语言的风土化”。

  作家韩少功对此小说语言的风土化好象十分钟爱,从他的《爸爸爸》到他的《马桥辞典》,我认为他对于风土化的语言之态度,由开始时的只是为了增强表现力,发展到了用风土化的语言来进行小说的结构。在韩少功的《爸爸爸》里,王安忆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方言的表现力。如一个湘西女人骂自己的孩子:“丧天良的、遭瘟病的、要砍脑壳的”“渠是一个宝崽,你们欺负一个宝崽,几多毒辣呀!”如一个人仰天长叹:“老天爷你长眼呀,你视呀!”“有什么用呀,睚眦大的用也没有。”等等。

  风土化语言的长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二是可以使人物的语言与人物的性格、形象、所处环境等取得高度的统一,而且还可以增强语言的陌生感。但是风土化的语言有一个十分严重的局限性,就是使用或者理解这种语言需要一个大的前提,那就是一个经验的准备,要对它的使用环境相当地熟悉与了解,才能很好地领悟它,否则就会因为看不懂而与它错肩而过。

  我想每一个人都应该对自己家乡的方言有一个从熟悉到喜爱再到感悟的过程,同时每一个地方的方言也都是经过了历代家乡人或机智或苦涩的语言加工。每一个地方的方言,好象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湖泊,听着他们讲话,就像是投身到了那一方独特的语言之湖里,呼吸之间,慢慢地会感到十分的畅美。语言确实如同我们呼吸的空气,在某些地方,我们之所以感到窒息,就是因为我们的语言是不同的。

  现在,我们国家的文章有两种基本文风:一是“传统”文风,从“五四”时期发展而来,当以鲁迅、周作人为代表。虽是白话,却有着文言的韵致,用董桥的话说,要做到文白相当,非有数十年的功力不可。另一种文风,姑且称之为“翻译”文风,时时套用西化语法,语气跌宕。“许多年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连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是翻译文风的经典句式。其实,如果真的有一个作家是从生活的底层走出来的,我相信他的语言,不会不带有强烈的方言土语的味道,但正是这种语言的味道,却说不定会开辟出我们文章文风的第三种出路:民间化、凡俗化、本土化。
  
  它是一种不怕“土”甚至以土为美的文风。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4-5-27 20:37 | 只看该作者
好多时候所谓方言,土语和文学语言是交织在一起使用的。有的乡土作家我们可以看 到他们运用语言时就这样。
3#
发表于 2004-5-27 21:5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重庆方言好多人听不懂哟,呵呵!

不错,雪笑每次拿来的作品都有看点,精华!
4#
发表于 2004-5-28 21:43 | 只看该作者
冷斑斑说得不错。
精华。
5#
发表于 2004-5-29 10:02 | 只看该作者
它是一种不怕“土”甚至以土为美的文风。
6#
发表于 2004-5-30 11:56 | 只看该作者
  我想每一个人都应该对自己家乡的方言有一个从熟悉到喜爱再到感悟的过程,同时每一个地方的方言也都是经过了历代家乡人或机智或苦涩的语言加工。每一个地方的方言,好象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湖泊,听着他们讲话,就像是投身到了那一方独特的语言之湖里,呼吸之间,慢慢地会感到十分的畅美。语言确实如同我们呼吸的空气,在某些地方,我们之所以感到窒息,就是因为我们的语言是不同的。





写得好啊!!
7#
 楼主| 发表于 2004-5-30 21:11 | 只看该作者

小吴、冷版主、袁兄、微风、小李子你们好

这两天忙得没有来网上,没有及时回复,很抱谦!明天就是六月了,这一年的一半时间马上就过去了,大家抓紧努力吧!
8#
发表于 2004-5-30 21:14 | 只看该作者

问好!

薜老师:我一向很喜欢你的文章,闲时我一定到天水师院拜访!请多观照!


          学生:秦之染
9#
发表于 2004-5-30 21:15 | 只看该作者
写得好啊!!
10#
发表于 2004-5-30 21:17 | 只看该作者
“余光中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说到他和妻子之间的“对话”,他说:“半个世纪之长的对话,一直用川语。五十多年的川语川流不息,加起来应该比四川更长了。””
    好!好!
11#
 楼主| 发表于 2004-5-30 22:56 | 只看该作者

秦之染,秦州人。

欢迎你的到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4-5-30 22:57 | 只看该作者

周兄好久不见

最初由 周铁兵 发表
它是一种不怕“土”甚至以土为美的文风。

美文!


最近忙什么呢?好久不见。
13#
发表于 2004-5-31 16:4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冷眼看 发表
我们重庆方言好多人听不懂哟,呵呵!

不错,雪笑每次拿来的作品都有看点,精华!


祝贺!
14#
 楼主| 发表于 2004-6-2 23:1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若荷

最初由 若荷 发表
祝贺!


若荷之人,其文必清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 15:33 , Processed in 0.10817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