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5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李苦禅先生的讲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7 08: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杜小龙 于 2016-8-17 16:53 编辑 <br /><br />       关于花鸟画(1957年11月3日于国画系教室)

       作画先不求好,先要求合理,合自然的理,比如画花卉,
木质硬的多生直角,软者多生锐角。枝叶有对生的和不对生的,
即轮生和互生的。
        画翎毛:有食谷类、食肉类、涉水类、游水类,鹤、鸭、
鸡等等,生长环境不同,所以形体生长不同。要注意观察。
构图,有长的、宽的、圆的、扇面形的很多种。我们构图
要像飞一样,不易太老实,老是那么一两个式子。有副对子说
得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画东西要里出外进,才像大
自然的一部分。老是在画框子里头画画,不是画外取画,就老
实得死板小气了,清朝“如意馆”里的画就常犯这个毛病。
作画要避免“妙”而不真和真而不妙。古人讲要“搜妙创真”,
很对!


       讲笔墨,初讲可以说“:线者为笔,染者为墨”,易懂易入手。
进而应当明了“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用墨无笔,古人称之为“墨
猪”,它有肉无骨;用笔无墨是行笔间缺乏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
其实“笔”与“墨”分不开,所以叫“笔墨”,它是一种表现美
丽的手段过程。如同地球公转和自转:为表现意象造形的美服务,
是“公转”;它也有美的自我表现,是“自转”。笔墨离开了这个
意思,那就是“耍笔墨”,那不是“笔墨”,更不是写意画。
      关于书法(1957年11月3日记录于国画系教室)
    “楷书”字义是“楷模书体”,一个时代的书写楷模,所以
可以称篆是秦的楷书,隶是汉的楷书……练字须有楷模,就好
像咱们从小学父母说话,都是从前辈那儿学来的。练字、学书
法也是一个理。
      比如可以第一步写汉隶古篆;第二步写晋唐楷书、行书,草
书是书法艺术最高的发展,尤其是“狂草”气魄最大,艺术性最高。
我收藏了一副明朝书法家的草书对子,写的是“酒渴思吞海,诗
狂欲上天”,那草书就有这种气魄。有一次我在王府井书法门市
部看到一个外国人,在我的草书大条幅前头一个劲儿地看,我上
前问他:“您能看懂中国字吗?”他说:“我一个中国字也不认识。”
       我问:“那么您在看什么呢?”他说:“我觉得这里头有音乐的美。”
        我乐了,说:“您在观音哪!”你看,中国书法里有“观音”。
吴道子画佛光,一笔一个大圈,不用圆规。后来,画家画
佛光、画月亮也是一笔圈成,又圆又活,没笔上的功夫、书法
的功底干不了!
        用笔要体会“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的力量,这是《易经》
上的道理,不练书法体会不到,反倒用笔无力、浮漂,要不就
僵硬,板滞。
       书法必先有人格,才有书格。
        书法是一辈子的功夫,不可间断。不练书法,很难画中国画,
更别说作写意画了!欧洲人是“画画”,中国人书法入画,高了,
是“写画”,不说“画兰画竹”,只说“写兰写竹”,又说“一世兰,半世竹”,从兰竹上最能看出书法的功力和修养。八大山人的
书法是王羲之以后第一人,所以他的兰、竹非常高逸,写出的
荷也是“绵里藏针”。
      京剧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之综合,故不知京剧无从画好中
国画。
      京剧剪裁时空,虚实相照,藏露相生,如同国画构图;京
剧手法洗练,造境幽深,美入写意,近似国画笔墨手段。方寸
之地,变成人间大宇宙,舞台上纵横俯仰,动如疾风,静如止水,
一招一式,曲中有直,直中有曲,构成千姿百态的画面。
京剧是写意的戏,写意之理当在其中,不知京剧就很难明
了写意画。所以在1930年,我在杭州艺专教国画的时候,率
先把京剧艺术带到写意画课的教学上来,师生自报角色,我演
武生武花脸,程丽娜(刘开渠先生的夫人)演青衣……不卖票,
自演自观摩,师生同台,又不分台上台下,不为票戏不是玩,
是亲身体会这写意美的道理。那年月,力倡“美育”的蔡元培
先生就主张把戏剧领进校园。我先把京剧领来了。
         写意花鸟课(1957年3月14日)
      若要墨最黑,兑花青水。
      画竹不可三炉香和打鼓架。(即不可三笔平行而立或三笔
交叉)
     画竹都是书法,竹干是隶书,竹枝是草书,竹叶是楷书……
喜画兰,怒画竹。(画兰要悠着点儿,画竹可快点儿)
不要都用心去画,那样就平。有些好效果出在有意无意之间。
郑板桥的竹子,是近代的好竹子,但不如元代的。画得硬,
如骨之关节,硬得外露,硬应是内藏的,力量对比不可一势,
应“刚柔相济”地表现矛盾的力。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写意艺术亦如是。
     课堂记录一则(1960年3月21日)
     画画不可偷懒。墨要研浓再用,即便是淡墨也要研浓后兑
水。研出的墨不浓,稀释后,淡墨颗粒就粗,效果不好看。
画花要了解花的知识。例如:石榴有好多种,古时牡丹迁洛阳,
石榴迁河南,有的只开花不结果,花如牡丹大,红的、白的、黄的。
“家有石榴更是家”,院中栽石榴,有多子、多实的吉利意思,也
很好看,前人画石榴花题句有“:五月榴花照眼明”。我也爱题此句。
     画树,在弯叉起点,点一个疤是国画家的“老生常谈”。
点得少而且在黑白布局上合适,才好;点多了,甚至有叉有弯
处必点,可就俗了,那是一种习气。
      关于构图(1960年3月31日听课笔记)
      中国画由繁到简,由细微的到大写意,宋代之后分道扬镳,
各自发展。在山水风景画的章法方面特别讲究一开一合,大开
大合,很有气势,很空灵。
     章法就是“经营位置”,在构图上是很重要的。画面上各
部分要宾主得当,突出中心。先定内容,后定章法。
      章法不求好,要合理。石头必须在地上,不在天上;鸟飞
在天上,不在地下。生物的原则是:
1.植物向上长。
2.由上向下垂,不可到底。
3.要有左右两方发展的势头。
4.左右一方向下垂发展。前一二和三四结合为交叉式章法,
用得非常多。
5.对角式,从右下至左上,或相反,吴昌硕多用这章法。
如左下到底,右上应较空,反之亦同理。
6.射线式,假定一定可往任何方向发展,有回旋状态,
灵活运用,包含有许多波折和矛盾。
7.平摆式,近似西画的“静物写生”,比如“案头清供”“、秋
馔蔬果”等等。此式不可离纸四边太远,那就小气了。疏密错落,
计白当黑,如同汉砖拓画就大气了。
8.一角式。或上角,或下角。文人画多用此章法,空白
处多题字,诗书好者爱用这种章法。章法易出的往往内容难找,
内容不少的往往章法难找。
      花鸟画的鸟在花卉中的地位很重要,要与花卉配合好。比
如:鸣禽与牡丹画在一起相称,老鹰和芍药如果画在一起,画
得再好也不协调,这种毛病并不少见。
    宁可叫“鸟找枝”,不可叫“枝找鸟”,鸟周围要空些,以
突出鸟,这样更空灵、鲜明。鸟与枝的力量要相称,鹰居花梢,
小鸟居大干均不宜。
     作画之前要酝酿,做到“意在笔先”,落笔后与原想的章
法不符,可稍加填补,或成一幅画,或有时成败品。重加修改
可能很好,成为佳作,有时心中无数,边想边画,也可能画出
好作品,但往往平平常常。有时,因为喝了酒,或遇到高兴事
而画兴大作,但无意图,抓笔方有意,也往往画出佳品,为平
时所难以达到,这多是文人画。
     过去我作画不爱起稿子,其实初画写意,或构想大章法、新
章法,仍可起稿子。不过,真要动笔了,可别瞅着稿子画,那可
就拉不开笔了,拘束了。其实,大致有个意思,就放笔直取,临
机应变,常有意外墨趣,生发意外之妙!这才是大写意的气派呢!
李苦禅先生画语录
     师造化·重写生
     我早年是学西画的,从徐悲鸿的炭画课和西画系人体画课
中打下了写生的基本功底子,以后学国画时便容易从写生入手,
并且非常得力于速写。不过,速写绝不是目的,有不少人在速
写上很有功力,却一辈子也画不到宣纸上去。为了留住速写感
受,我往往在速写回来之后立即进行笔墨练习,在宣纸上反复
琢磨,久而久之,就能用笔墨深入地表现自己的速写体会。
年轻轻的体会不了写意笔墨,先画速写去好了!速写画多了,
慢慢试着在宣纸上用笔墨技法整理出来,为以后的创作打下根底。
练习速写,年轻时还是以造型复杂又爱动的画材为重点比
较好,因为年轻时容易把握住复杂多变的形体,可常画人物、
动物。至于花卉,相对简单一些,重在体会其韵味为要,到中年、
老年时体会着去画也不迟。
     速写工具,越简便越好。开始可用易于掌握的铅笔、炭精笔,
逐渐改用毛笔,这样便于向宣纸习作过渡。
     速写要有恒心。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好一辈子不丢
掉速写本,如果精神好的话。你们知道吗?速写本就是自己最
好的画谱!
     开始时,画的路子要宽,题材要多,逐渐缩小范围:一为深
入体会,二为避开人家常画的题材。我年轻时仅花卉就画过二百
多种,鸟也画过不少种……尔后就选留一部分了。小鸡、蟹都是
齐老师常画的,早已创出了自家面貌,若再跟着画,就创不出来了!
一定要在大自然里画自己的稿子,表达自己的意思,创造
自己的法子。古人哪有如今这么多这么好的画谱印刷品和博物
馆?要见见名家真迹也很困难,常常要步行几十里去求人家出
示珍藏,看一两眼就不错了。这无形中也逼得他们只能以大自
然为画谱,不畏艰险,进深山幽谷,整日体察自然万物的变化,
或写生,或默画。洪谷子入太行山,易元吉入万守山,那精神
我们是比不了的!师造化固然是以陶冶其中以求潜移默化为要,
但初涉入手的最佳方法当属写生。写生可用快慢两种方法:慢
的是素描,快的是速写。叶浅予与黄胄之所以画得好,是离不
开速写功夫的。速写可以训练手疾眼快——手、眼、心三者配
合得快——下笔稳、准、狠。当年我在西湖边上常和学生们一
道画速写,每次回来都是一两个本子。潘天寿先生对我的本非
常感兴趣,常借去看阅。有一天我见一农民把一只半大鸡拴在
一只大草鞋上,很觉有味道,便立即速写下来。老潘(潘天寿)
一见这张速写,立即吮毫展素,画了一幅得意之作。数十年后
我在老潘遗作展上又见此幅,竟然还在……年轻时代我的速写
画着画着就开始选择题材了。我选那些同我艺术性情接近的画。
当时我最爱大黑鸟,如:苍鹭、鹫、雄鹰、鸬鹚、黑鸡、寒鸦
……因为它们有气势,有力量。
     “别傻画”,有时要观察对象许久才动笔去画,这样画的东
西才是活的,生动的,而不是博物图上的。古人观察得很细啊!
你看八大山人画的蝉,竟画人家从来不画的正面蝉(头朝观众
的),只几点就成了。
    好玉温润晶莹,如同人有感情一般。有的画,笔墨、造型
虽有功力,却没有一点感情。有人画什么都不错,就是看上去
没有感情、没生机。我们画画的去写生可不能带着数理化的头
脑、法律学的头脑去画。数理化同法律可是不能凭感情的,三
加三到什么时候也是六……
     书画一体观
     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我的字是画字,我的画是
写出来的。齐(白石)老师的月季有一幅画得最好,完完全全
是用草书笔法蘸洋红写出来的,再用淡红一破,味道高妙得很!
梁楷那衣纹全都是用草书写出来的!青藤是草书笔法入画。八
大山人是用《瘗鹤铭》写王羲之,以篆笔写《兰亭》,又入了画。
世人写“王字”多俗,唯八大山人写“王字”不俗。赵之谦用
魏碑笔法作写意。吴昌硕用《石鼓文》笔意入画。齐老先生也
如此,不过他练的是《汉三公山碑》、《吴天发神谶碑》和李北
海的行书。不练书法就别想画好写意,这书法一门,是活到老,
练到老;写意,写意,它笔笔全都是写出来的!若没书法底子,
只是画出来,描出来,修理出来,便没魄力,不超脱,显得俗气。
中国画艺术性很高,你看它不但形象美,连造型的笔法都
很美,书法艺术之美都融合进去了。书法艺术也只是我中国独
有(后来传到日本等国),用书法艺术手段去作画也只是中国
独有(后来也传到日本等国),而且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华民族
历史一样悠久,内蕴极其丰富!不下苦功夫研究怎么行?
咱们祖宗真了不起!把实用性的写字变成了一门高超的艺
术!
     常写字,那么在作画时就可以不知不觉地用上。作画何以
求书法?因为第一,画要雅,非雅即犷,雅为国画之要;第二,
习书法,不仅可增强腕力,而且可使魄力雄浑,气势豪壮,一
笔一画在不觉中尽可洗去凡俗犷野之气息,提高人之品质,令
其高尚耳。此所谓陶冶性情,逸放胸襟者是也。


2#
 楼主| 发表于 2012-9-20 10: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杜小龙 于 2016-8-17 16:53 编辑 <br /><br />

3#
发表于 2012-10-18 17: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杜小龙 于 2016-8-17 16:53 编辑 <br /><br />京剧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之综合,故不知京剧无从画好中国画。:)
尤想领会这句。

4#
发表于 2012-10-21 06: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杜小龙 于 2016-8-17 16:53 编辑 <br /><br />喜欢读大师的文字。体味与欣赏。谢谢闲人版主分享。顺便贴一帖,加深理解:)
京剧对话国画
 编者按:“2007中国国家画院年展”4月3日在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集中展示了中国国家画院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在2007年创作的精品力作。艺术是一种“通美”,在随后举办的“和谐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座谈会上,中国国家画院诚邀中国国家京剧院的艺术家共聚一堂,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畅所欲言,深入交流。艺术家们一致认为,中国画和京剧这两种艺术门类能够通过相互渗透、融合、借鉴而薪火相传,国画家和京剧表演艺术家应加强交流与合作,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更大贡献。本版特刊发座谈会纪要,以飨读者。
  梳理国画和京剧的核心精神
  龙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国家画院的这次院展,结合学术建设和创作成果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这次座谈会我们邀请京剧表演艺术家共同探讨中国画和京剧两个艺术门类的对话问题,这在国家画院举办院展的历史上是首次尝试。国画和京剧虽然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它们都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年来,在同一个时代背景下,中国画和京剧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在对待民族文化方面,还存在着简单化、实用化、粗俗化的倾向,甚至出现造假的现象。在文化大发展的进程中,怎样发扬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核心价值观,同时又能体现出时代精神的探索,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国画和京剧作为民族艺术的代表,应该走出国门,为民族艺术赢得全世界范围的关注。只有在研究国画和京剧的审美范畴、艺术形态、艺术生态的基础上,梳理出它们的核心精神,才能对我们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别是以文化打造民族的精神家园有所帮助,才能解决现阶段存在的不和谐问题。
  京剧和国画的境界不谋而合
  于魁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京剧和中国画都是民族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门类。它们都讲究气沉丹田、潜心创作。如果说京剧是通过声音、表情、眼神向观众传达对人物和剧情的理解,那么绘画则是通过色彩、线条等来表达画家的内心。京剧和书画早有渊源,过去有造诣的京剧大师喜欢和书画家交朋友,像梅兰芳、李少春、马连良等可谓琴棋书画均擅。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的频繁,传统文化艺术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从京剧来说,过去“八亿人民看八部戏”,真的是京剧文化的悲哀。但现在不同了,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教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比如开通戏曲频道、启动音配像工程、开办京剧研究生班、提倡“高雅艺术进校园”等,这些基础工作为京剧发展奠定了基础。最近京剧经典唱段进入中小学课程,也充分说明国家对民族文化艺术的高度重视。对于中国画来说,虽然有国家画院、北京画院、中央美院等机构,但发展的形式仍嫌单一。和京剧不同的是,画家基本上以个人创作为主,很多时候是“单打独斗”。我认为要推动中国画的发展,应当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措施,应当把有深厚造诣的画家整合起来,把他们推介出去。
  几部委倡议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既减轻了院团负担,也没有给学校增加负担,同时让演员全身心地普及艺术。中国画也需要这样的平台,把更多的人凝聚起来为推广中国画而努力,这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过去,画家也许可以呆在屋子里,一辈子潜心作画。但现在的情况可能不一样了,信息多元化,传播速度快捷,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宣传、推广的手段,这个画家就会被淹没,被这个时代所淘汰。这需要一个整体的推动力量,好比京剧进校园一样。我们不要急于求成,这需要一个慢慢引导的过程。
  对于绘画我是外行,但因为从事京剧这个行当,我比较喜欢传统的东西。对于浓墨重彩画,我就不是特别喜欢,而更欣赏淡雅一点的画,这和我在舞台上的追求是一样的。我认为,中国画和京剧所要表达的境界是不谋而合的。
  说到中国画的“走出去”,我从中国京剧“走出去”的过程中体会到,如果把原汁原味的内容提供给外国人欣赏并不合适。《杨门女将》的乐器过去只有三大件:京胡、月琴、三弦,现在加上中阮、大阮以及笙、二胡等,丰富了音区、旋律,在国外很受欢迎。比如《白蛇传》唱到“西湖”片段时就十分叫好,这是因为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了全新包装。我以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应有所创新、发展,但步子不可太大。中国画要在传统基础上创新,这是它发展的根本,也是“走出去”的前提。
  相互融合 相互借鉴
  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国画和中国戏曲同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国画和京剧有着与生俱来的艺术血缘关系,它们在美学精神、美学特点和美学手法方面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二者一直以来在相互融会、相互借鉴之中提高和发展。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序幕已经拉开,弘扬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身为艺术界人士,如何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坚定民族文化立场,确立民族文化自信,并在此基础上继承、创新、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文化追求“王者气象”
  吴江(中国国家京剧院院长):由于成长在一个与绘画有很深渊源关系的家庭,我对国画比较感兴趣,经常来国家画院欣赏画家的作品。京剧和国画都是中国文化这棵大树上的硕果,都是附在中国文化之舟上的“寄生物”,但如果中国文化这棵大树干枯了、这艘大船沉没了,这两种有着长期积淀的艺术形式就将没有生存的可能。中国社会的发展如果脱离开民族的文化,它的持续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特色就是民族的、本土的文化。
  在我的工作体验中,中国文化的魅力与精神是融会贯通的。戏曲、京剧的历史远没有中国画源远流长,京剧中的许多美学理论,都是从画论和诗论中提炼出来的。中国文化应该有一种王者气象、王者风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自信,二是包容。自信表现为深信中国的文化传统不会被外来文化同化、吞没;包容表现在不排斥外来的有益的文化。这次国家画院的院展中有些作品也吸收了国外的一些技法,这说明中国画并不排他。
  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其统治者都用仰视的心态看待中原文化。我们现在是否具备这种文化自信,京剧和国画在外来文化的面前,有没有这种自信,这是一个始终在探讨的问题。就我在国外做讲座的经验来看,外国人对正宗的中国文化其实非常仰慕,他们迫切需要通过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没必要为“走出去”而迎合外国人的口味以致削足适履,失去自己的风格。
  也许从事艺术行业容易取得功利,但做艺术事业的人,尤其是想取得成就的人是最不能有功利心的。搞艺术的人应该更多地注重精神追求,注重自身境界的提高,在这一点上,京剧和中国画领域同样适用。梅兰芳通过作画来养性、悟美。对于国画创作者来说,只有注重对空灵的追求,眼中之山水才能变为笔下之山水。心胸练达之人,自然会对这两种艺术形式有深刻的领悟。
  京剧和中国画都讲究程式。中国艺术的程式是道法自然,从生活中提取素材。中国画的用笔运墨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范,这是长期积淀的结果。但这种艺术语言的提炼又在不断发展变化。艺术家在美学把握方面应该有理性意识,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时候有所取舍。现在有一种倾向是以西方的理论作为出发点,这无异于南辕北辙。中国艺术程式的发展应该从中国文化本体出发,而不是拿着别人的理论生搬硬套。
  味道和风格
  宋唯原(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国家画院这次将中国画和京剧放在一起探讨,选题非常精彩。有时候在美术领域解决不了的问题,在京剧界可能会解释清楚;京剧界悬而未决的问题,根据美术界的经验也许能找到新的突破口。
  中国画坛和京剧界确实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也面临着同样的机遇。我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是“味道”。我们常常讨论中国艺术最重要的是什么,从技术层面讲是味道。中国画和京剧都是如此。齐白石寥寥几笔就让人回味无穷,原因在于他的笔墨原汁原味,有味道。而现在一些创作者,出发点就是西化的,没有中国传统的味道,毫无艺术魅力可言。第二是“风格”。不论在京剧界还是美术界,一些人刚入行,就试图在短时期内建立自己的风格,这其实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现象。我们当然不排斥人们建立自己的风格,但风格的建立是以继承和积累为基础的。中国艺术讲究“接气”,我认为应该先“接气”,把前人的东西揣摩透彻了,再建立自己的风格不迟。国画大师张大千、齐白石、黄宾虹,都是先从临摹开始,在掌握古人作画的精髓后,才逐渐树立起自己的风格。第三是“为谁服务”。艺术有两种:一种是普及性的,是为大众服务的;另一种是提升性的,是以研究为主的。我认为国家画院和国家京剧院作为国家级艺术机构,应该致力于提升性的艺术研究,致力于提取各领域的艺术精华,让这两种艺术形式在以后的发展中保留“地道”的本色。
  人物塑造异曲同工
  邓敏(中国国家京剧院二团团长):这次院展很多作品让我震撼、感动。当我看到龙瑞院长的《金色太行》这幅画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段段音符。这次院展的人物、山水、花鸟画,画的都是画家们对自然、生活的领悟,他们对生活的刻画方式对我的京剧艺术也有很大启发。京剧主要表现人物的情感,人物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其实跟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画家笔下的人物和京剧舞台上的人物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他们的描绘手法对京剧表演创新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这次院展的作品普遍富于时代性,京剧艺术也需要与时俱进,展现时代风采的精神。我真诚地希望国家京剧院和国家画院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希望国家画院的艺术家们能对京剧院的舞台布景给予指导——这样在京剧演出时可以一举两得,让人们既能了解京剧,又能了解国画。
  艺术的最高层次是境界
  郭石夫(北京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近一二百年来,西方文化占据世界文化的主导地位,这是国力造成的。在今天,中国文化应当向世界展示它最好的一面,只有提升中国文化,中国人才能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尊严。追溯中国画和京剧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京剧因慈禧个人的爱好而诞生,宋元以前的中国绘画也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在那个时候,需要用图画的形式记录社会百态,绘画跟文学的“记录”功能比较接近。宋朝以后,文人画出现,中国画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这种繁荣发展建立在中国文化精神的基础上。中国文化需要大的精神,这个精神就是“正大光明”。正因为这种精神的存在,我们对外来文化向来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不可否认,西方的现实主义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主义决不能代替中国传统文化中写意主义的精神境界。
  由于出身京剧世家,我自幼学戏,后来转行绘画,这使我接触了许多京剧界和绘画界的老先生。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老艺术家们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完全没有功利心,即使家徒四壁也会凭着对这门艺术的热爱而坚持创作。而就现阶段的京剧和绘画艺术来说,我不太愿意看现在的画展,也不太愿意看现在的京剧,原因在于艺术创作太浮躁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戏剧、音乐、美术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就是写意。纵观古今,某种艺术门类的集大成者归根结底是靠“境界”,所有大师都是其个人的精神境界和艺术成就的合一。所以说,艺术的最高层次不是技术,而是境界。境界需要以毕生的经历去修炼。在京剧界,梅兰芳因有大境界而成为当之无愧的大师。我希望京剧界还能涌现出像梅兰芳那样有境界的演员,也希望美术界出现比齐白石、任伯年、潘天寿更有境界的大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大师,并不依照其作品的价格或门票的价格而界定,而是看他是否远离浮躁,是否孜孜以求地追求艺术理想,是否能在传承的基础上精益求精。今天,国画界人士和京剧界人士一起探讨这两种艺术的发展现状和前景,这不是一个坐而论道的小问题,而是怎样让我们无愧于中华民族文化继承人的大问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非常有现实意义。
  去掉浮躁之心
  邢少臣(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工作室主任):对艺术创作而言,艺术家自身的修养很重要,今天的讨论更加说明了提升个人精神境界的重要性。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碰撞,在这种冲击和碰撞中,艺术家应该把握自己,去掉浮躁之心,共同维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
  挖掘国粹精华
  申少君(中国国家画院画家):就艺术家的“王者之气”而言,以梅兰芳和齐白石为例,他们互相借鉴和补充。梅兰芳曾经养过各种颜色的牵牛花,齐白石从中得到启发,画了许多牵牛花的形象;梅兰芳擅长养鸽,齐白石后来创作的和平鸽形象灵感也来源于此。
我认为国家画院和国家京剧院未来的发展应以研究为主,作为国家级艺术机构,应该深入研究、挖掘国粹的精华,以研究带动开发,而不仅仅满足于普及艺术的状态。
  两门艺术要借鉴交融
  梅墨生(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部副主任):吴江院长“王者气象”的提法对于当今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很有启示意义。我认同中国文化的“王者风范”这一提法,在中国画界,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任伯年都具有这种王者气象,这种精神是代代传承的。
  弘扬中国文化要落在实处,京剧和中国画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今天的座谈会通过对这两种艺术门类的研究、借鉴、探讨、打通、比较、交融、阐释,对中国画的创作研究有许多启示,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探讨机会。(记者/严长元/续鸿明/胡芳 整理)
(摘自 《中国文化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0: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杜小龙 于 2016-8-17 16:53 编辑 <br /><br />问好二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5 17:36 , Processed in 0.04974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