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47|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由“亡国之音”说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23 20: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由“亡国之音”说起
  
  亡国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若说歌曲能亡国,大概谁也不信。可是,在中国历史上,真的就有这么一首以“亡国”著名的歌,那就是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玉树后庭花》。其词云: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后庭花”本是一种花名,这种花生长在江南,因多是在庭院中栽培,故称“后庭花”。后庭花有红白两色,其中白花盛开之时使树冠如玉一样美丽,故又有“玉树后庭花”之称。《玉树后庭花》又名《后庭花》,本是乐府民歌。陈后主填上新词之后,叫宠妃张丽华及孔贵人等日夜歌咏,遂传唱天下。当时,就有人认为该诗中的“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中有哀愁意味,是不祥之兆。但陈后主却认为“王气在此,役何为者耶?”加之一些奸佞之臣在旁随声附和,所以并没有引起注意。后来,陈朝就在这样的奢侈淫乐之中被隋朝消灭。据说,就在隋朝大将韩擒虎攻入金陵之时,陈后主还仍然在拥着张丽华在结绮楼恣意玩乐。杜牧诗“城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说的就是这段故事。正因为如此,《玉树后庭花》才被视为“亡国之音”,为后人所诟病。杜牧便有诗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与此类似的是另一只曲子,号称“靡靡之音”,说的是卫灵公的故事。
  
  据说,当年卫灵公应邀赴晋,夜宿濮水之上,朦胧之中忽然听见有丝竹之音。他披衣俯窗,侧耳细听,只见那乐声时隐时现,微妙悦耳,为平生闻所未闻,于是便召来乐师涓询问。涓告诉灵公:“先时,纣王命师延作靡靡之音,师延不肯,帝辛欲杀之,无奈而谱曲。纣王喜声色,朝歌暮舞,通宵达旦,失天下,师延乘舟濮水而下,至此投水而死,故有神曲出水,震惊世人也。”原来,濮水中传出的竟是商纣王时因此亡国的“靡靡之音”。可是卫灵公却毫不在意,一听之下,便痴迷不已,回国后,当酒酣将醉时,便命涓:“过濮水所获妙曲,速援琴以助雅兴。”结果没等弹完,另一位乐师师旷便厉声制止:“此为亡国之音,不可听。夜有鬼神之声,世间必有冤情。”不过他的话却根本就没起作用,卫灵公依然我行我素与陈后主不同的是,如此痴迷“亡国之音”的卫灵公并没有因此而亡国,他即位之后,即平叛乱、会诸侯、任贤臣,虽限于国势而未能称霸,却丝毫也不逊色于同时代的几位名君,所以在鲁哀公问及“当今之君,孰为最贤”时,连认为其“无道”的孔子也不由得答曰:“丘未之见也,抑有卫灵公乎?”
  
  同是酷爱“亡国之音”,一个真的因此亡了国,而一个却反而强了国,真真叫人不由得不感叹:这做人的差别咋就这么大呢?看来乐曲并不是问题。难道是女人的原因吗?自古以来,漂亮的女人可是被称为“红颜祸水”的。其实,与陈叔宝相比,卫灵公对女色上一点儿也不逊色,而且他不但爱女色,更爱男色,历史上,卫灵公的男宠弥子瑕同样名声赫赫,与汉哀帝的男宠董贤齐名,称同性恋的隐语“断袖分桃”中“分桃”说的便是弥子瑕的故事。况且,把亡国归到女人身上这一理由终觉不够充分,就连认为“男尊女卑”的古人也觉得颇有问题。清代袁枚便有一首名为《张丽华》的咏史诗云:“可怜褒妲逢君子,都是周南梦里人。”唐代郑畋亦的《马嵬》诗云:“终是圣明天子事,井阳宫井又何人?”无一例外,都是把原因归结到男人身上的。
  
  由此想到五代十国时期另一位亡国之君后蜀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的一首名作《述亡国诗》。据说,宋灭蜀后,花蕊夫人被掳入宋,宋太祖赵匡胤久闻其诗名,便召其作诗,花蕊夫人即诵了这首《述亡国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纵观历史,这样“更无一个是男儿”的时代并不少见,不要说后蜀区区的十四万,北宋的百万人马在金国的铁蹄下同样不堪一击,最后仍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不过若说这十四万人或百万人马全都“更无一个是男儿”似乎也有些不公,因为无论在哪个王朝或国家灭亡之时,也一定会有英勇抗敌并且为国捐躯的仁人志士的,不过纵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然而真正起作用的却不是什么“匹夫之勇”,而是“圣明天子”的起心动念,否则,无论拥有多少人马,或是如清政府拥有“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北洋舰队”,都仍然难逃覆灭的结果。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就是这个意思,将官尚且如此,若是天子“熊”起来,自然就会“熊”一国了。
  
  由此又想到了著名的“田横五百士”,据《史记》载,田横与刘邦同为抗秦义军的首领,齐国灭亡后,田横被迫带领着自己的五百军士退守孤岛(今称田横岛),在刘邦的一再威逼下不得已入汉,可是他却认为“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于是在半路上举刀自杀,他手下的“五百人在海中……闻田横死,亦皆自杀。”这便是深为后人所赞誉的“田横五百士”的故事,徐悲鸿还为此专门画了一幅油画,就叫《田横五百士》,徐悲鸿的女儿徐静斐曾表示:“父亲作此画时,正是日寇入侵,蒋介石妥协不抵抗,许多人媚敌求荣之时,父亲意在通过田横故事,歌颂宁死不屈的精神,歌颂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所尊崇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以激励广大人民抗击日寇。”
  
  说起来,田横五百士以死铭志或以死报国未必便值得每个人都去效仿,但这种精神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清末龚自珍《咏史》诗云:“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也许大清王朝的最终灭亡,就是田横的精神早已不在、每个人都去追求“列侯”的原因吧?
  
  


[ 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12-9-23 20:53 编辑 ]
2#
发表于 2012-9-23 21:23 | 只看该作者
这些史实不当忘记。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令人意会。
3#
发表于 2012-9-24 06:50 | 只看该作者
文章由史及今,纵横开阖,论述有力,汪洋恣肆,语言流畅,管道鲜明,与时俱进。
4#
发表于 2012-9-24 11:58 | 只看该作者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如今,尽是太监、海奸、汉奸,跟倭寇眉来眼去哩
5#
发表于 2012-9-24 21:33 | 只看该作者
亡国之音是国民精神萎靡不振的体现。文章由古及今,典证充分。
6#
发表于 2012-9-25 09:20 | 只看该作者
:“父亲作此画时,正是日寇入侵,蒋介石妥协不抵抗,许多人媚敌求荣之时,父亲意在通过田横故事,歌颂宁死不屈的精神,歌颂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所尊崇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以激励广大人民抗击日寇。
蒋不抗日,后有“共匪”救国。有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共军当时在政治称谓上就是“共匪”,好在终于胜利了,如果失败呢?就像如今忽然跳出一拨人来,拿起武器去“抗日”,结局又会如何?
7#
发表于 2012-9-25 09:35 | 只看该作者

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

历史也往往惊人相似地上演悲剧。
8#
发表于 2012-9-25 16:49 | 只看该作者
博学多才、多思绪。问好如空版主。
中秋快乐!
9#
发表于 2012-9-25 17:17 | 只看该作者
史料信手拈来,见识自然流露。
徐悲鸿的女儿徐静斐曾表示:“父亲作此画时,正是日寇入侵,蒋介石妥协不抵抗,许多人媚敌求荣之时,父亲意在通过田横故事,歌颂宁死不屈的精神,歌颂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所尊崇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以激励广大人民抗击日寇。”
  
——蒋介石妥协不抵抗。这句,现在看就十分刺眼了。历史证明,国军才是抗战的中流砥柱。其他人,下三无耻极矣。
10#
发表于 2012-9-25 23:57 | 只看该作者
再次拜读,亡国之音,非国之痛,实乃民之痛,民之伤,在国际风云变幻的今天,伤不起的是人民的感情,更是民族自尊心。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9-27 20: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吴墨 于 2012-9-23 21:23 发表
这些史实不当忘记。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令人意会。

胆子小,怕井绳了。所以掉掉书袋子凑个热闹,见笑了!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9-27 20: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阳神 于 2012-9-23 23:31 发表
这真是亡国之作啊。

陈后主还有一首后庭花呢,其词有“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更是亡国之作啊。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9-27 20: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和五中张奇 于 2012-9-24 06:50 发表
文章由史及今,纵横开阖,论述有力,汪洋恣肆,语言流畅,管道鲜明,与时俱进。

咱可不敢“与时俱进”啊,因为“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此时的与时俱进,也许就会成为彼时的惹祸根苗。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9-27 20:3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老庄主 于 2012-9-24 11:58 发表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如今,尽是太监、海奸、汉奸,跟倭寇眉来眼去哩

其实那倒未必都是,只是多为了追求“列侯”的多些罢了。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9-27 20: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微风轻拂 于 2012-9-24 21:33 发表
亡国之音是国民精神萎靡不振的体现。文章由古及今,典证充分。

孔子讲究“礼乐治国”,看一国音乐也可见人民的精神状态,更可见官家的施政方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8:40 , Processed in 0.05131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