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6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从《人证》看“人性”之画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10 07: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话说日本影片有一段时间风靡全国,我那时候还小。后来,补看了一些,觉得在揭示人性方面,确实有深刻之处。比如《人证》,讲述了一个女子,为了捍卫虚荣与颜面,在公众面前做一个完美无瑕的人,竟然拿刀捅死了她的亲生儿子。
  
  可见,人性的丑陋与残忍,往往掩饰在外在的“完美”背后,这就是表里不一的悖论。比起日本人的文学作品,(个人觉得,日本小国寡民,心态不够宽广,其文学作品也透着一种病态的自恋情结,是一种虚无短暂之美。其诺贝尔奖得主川端康成,后来没有得到善终,似乎就是一种暗喻。这是题外话了,一孔之见难免偏颇,欢迎各位看官使劲拍砖。)中国文人其实也不乏深刻,像蒲松龄的鬼怪小说,关于《画皮》的,与这个命题就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长相丑陋的妖精,偏偏在人前披一张漂亮画皮,温言软语故作温存,专门勾引那些色迷迷的男人以食其心肝。这个故事,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人性,也诠释了某种男女关系,(周瑜打黄盖,也算各取所需)。
  
  小的时候看电影《画皮》觉得恐怖,尤其是看到那个情节:那妖精在无人处,搬下那颗假头,精心梳头打扮,真身是血盆大口长舌头,假头则貌美温柔赛天仙。美与丑,真与假,构成强烈的反差,还有她长长的善于挖人心的手指甲,令小孩子憎恶且骇然——那些小男孩心里默念:妖精,妖精,你千万别来找我啊。后来长大了,倒觉得那女妖精似乎也有几分可怜,毕竟好好的妖,谁愿意披着一张假的画皮过日子?因为天生丑陋,不讨人喜欢,不得不装作美貌;因为天生邪恶,为了修炼成“人”,不得不混迹凡间,骗取那些毫无真心可言的男人的喜欢,未尝不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悲哀。可见人性之善与恶,不分国界,不分人与妖,本质上是相通的。
  
  妖精尚且如此,人也如此。说到人性的弱点,自然就不是一个人。曾有人说过,人际圈最可笑的一件事,就是几个人拉帮结伙,抬轿子招摇过市,(至于谁是轿中人,不言而喻)。其实,这并不难理解,也不算了不起的丑闻。就像人的弱点是喜欢听好话一样,彼此戴高帽子,也属于一种心理需求。往大了说,顶多算是爱慕虚荣,自欺欺人;往小了说,彼此安慰,可以冲淡孤独寂寞,也不算一桩坏事。这样应该是有利于团结稳定的——只要这种“帮派”不伤及无辜,不排斥异己,无伤大雅,其他人也不必大惊小怪。人是群居动物,如果缺乏安全感,喜欢抱团,可以选择加入热闹的游戏,俗话说,“随大流,不吃亏”;而喜欢冷眼旁观的人,也可以在一边看看热闹,处在中立的位置,乐得悠闲自在——凡是热闹,总是一阵子。起哄之人,往往聚得快,散得也快。再热的菜肴,也会冷,成为残羹剩汤,无人问津。
  
  这个圈,那个圈,都是套子。平头百姓做人也难,想安安静静过日子,就要淡出人们的视线。即使你从无害人之心,谨小慎微,也难保不被人纠缠。总有人“恨人有,笑人无”,不想看到别人超过,总想着去破坏别人的成功与幸运。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于世,就是身在江湖。尤其银幕上那些明星,是悲哀的。有光鲜的一面,也有无奈的一面。无论他们如何躲藏,都会被狗仔队包围,被刺探或被编造出各种各样的绯闻故事来。比如戴安娜王妃,就是在这样的疯狂追逐中香消玉殒。即使平凡人,只要活在世上,恐怕也没有一个人,能不被人议论长短。人与人立场不同,观点自然不同,喧嚣一场,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根本不值一提。真正超凡脱俗者,必然置身事外,看透一切,却缄默不语。正如菩萨,为什么倒让人顶礼膜拜,不是没道理的。尊严与从容缘于矜持,缘于距离,源于神秘,缘于真正的不偏不倚,缘于不参与,不搀和,只是以一种表情,面对所有人。所以谁也说不出他的错,谁也仰仗他,祈求他赐福。
  

   《人证》中,她的小儿子,跟有权势的丈夫生的那个儿子,撞死了人。母亲是社交名流、著名设计师,父亲是国会议员,雄踞权力核心。迫于他父母的地位,一开始警察都不愿、不敢查他。后来,他终究无法逃脱惩罚。罪孽与过错之间,底线是一条人命。纵然他隐姓埋名,逃到美国,他终究要偿还所欠下的债——人命关天,谁也无法挽救他。权利在生命的尊严面前,还是要后退。偏执的袒护,在母亲的苦心掩饰之下,还是要破灭。
  
  其实这个孩子,比起他的同胞哥哥——那个可怜的黑孩子,已经是非常幸运了。同样是母亲的孩子,因为生不逢时,因为父亲地位低贱,她不肯认他,而且亲手杀死他,只为在公众面前维持完美的形象。都说“虎毒不食子”,一位看上去优雅善良的母亲,一旦被虚荣蒙蔽眼睛,心肠比虎狼更歹毒——人性对于虚荣的渴望,力量如此惊人、可怕。对威胁到自己脸面的人,狠下杀手,即使是亲生孩子,也不放过。
  
  母亲对孩子竟然如此,彻底颠覆了母亲的完美形象,原来,有时候,慈母竟然也成为恶妇!——关键在于,这个孩子是否威胁到她自己的地位(或者说享受)——母爱竟然也是厚此薄彼的,在她这里。因为她不是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她是名人,她要做“完美无瑕”的明星人物。
  
  《人证》中,那位母亲最终自杀了。两位警察怀着怜悯心,看着她跳下山谷,这是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她这位母亲的尊严。毕竟她忏悔过,她心里依然爱着那个被她杀死的孩子——只是,如果从头来过,她是否可以舍弃名利,接受那个“不光彩”的真实存在的,在美国贫民窟过贫苦日子的黑儿子?



  


[ 本帖最后由 南山菊 于 2012-11-11 21:42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0 07:17 | 只看该作者
一点观后感,与朋友们交流。

[ 本帖最后由 南山菊 于 2012-11-12 10:57 编辑 ]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0 10:11 | 只看该作者
顶一顶,更健康。
4#
发表于 2012-11-11 17:04 | 只看该作者
看过《人证》这个电影。
5#
发表于 2012-11-11 21:31 | 只看该作者
这部电影我看过三四遍,印象深刻,展示了人性的另一面自私和残忍。问好!

[ 本帖最后由 吴墨 于 2012-11-14 12:53 编辑 ]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1 21:4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文友来读与讨论,问好。

[ 本帖最后由 南山菊 于 2012-11-11 21:43 编辑 ]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8 09:0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进来跟帖的老师文友。
谢谢吴墨版主来读与鼓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4042767|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4-7 13:08 , Processed in 0.11437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