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61|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缺口:并复雨沐《红桃Q,一个符号的走失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19 09: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央视有一档节目《档案》。我非常喜欢看。不仅在电视和网络上看,还买了套书。无事翻翻。
  
  在虚假如细胞一样填满社会各个缝隙的当下,对《档案》的喜欢,源于它的直面真实。《档案》里,曾播出解放前夕的决定中国格局的几大战役。许多如今已解密的第一手材料显示毛主席在三大战役中于西柏坡的简陋的土窖里,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不得不令人赞叹:他绝对是一流的军事家。他的一些战略战术,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典范,为他国战争所运用。
  
  作为对1955年开始的肃反运动,和1966年爆发的“文革”一无所知的我们,面对《档案》揭秘的三大战役中真实的毛主席,无比崇敬。
  
  虽然在一些阅读过的书籍里,犹抱琵琶半遮面地一知半解过“文革”,也在一些长辈口中,听风一样,听到过“文革”的只言片语。但并无系统的认知,只是一些模糊的影像。像听故事。
  
  和老师聊起这个问题。老师说:“虽然在“文革”中,他受过许多常人难以承受的屈辱,但是,对于毛泽东,还是尊敬的,历史问题,应该一分为二的看。“接着又说:“但是你们这代人,是被洗脑了的。教科书,就是洗脑的工具。”
  
  老师是从“文革”风暴中走来的人。在“文革”中是黑五类子女,被专政的对象。经历过上山下乡、大串联、也挨过红卫兵的残酷批斗。谈话期间,我振振有词地和老师分辨过,对于他讲的一些事实,持半信半疑的态度。
  
  直到去年,看了岳南的《南渡北归》,在第三部《离别》中,1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之后,留在大陆,怀着满腔热情一心一意想要为建设新中国,倾倒满腹才华的学术大师们,在“文革”中,几乎个个没有好结局。有的被打死,有的,因受尽凌辱折磨身体瘫痪精神失常,有的实在不堪羞辱,自杀轻生,才想要拨开重重迷雾,去探究和了解那段历史。
  
  而历史真相的获得,却没有通道坦途,尤其,对整个民族来说,耻辱的历史,更是被层层掩盖。
  
  ---------没有人愿意去捅这个马蜂窝。万一再来一次“肃反运动”,再爆发一次“文革”呢?
  
  如今许多大陆的文人作家,早就习惯了明哲保身,习惯了在政治面前弯腰低头,习惯了权利屈膝顺从。习惯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习惯了虚假的套话。所谓的“士可杀不可辱”,大约已经成为民国的一道风景、一段永不可再来的历史清影。
  
  也许有个别崇尚思想自由,也会被这个社会视之为“异类”。真话、实在话、有用的话,说了,也无立足之地。所谓学者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早已和一代大师们的背影一样,愈行愈远。
  
  岳南的《南渡北归》,和高尔泰的《寻找家园》相比,对“文革”那段历史触及的层面,我以为,《寻找家园》更加深刻和细化。《南渡北归》是旁观者的视线,《寻找家园》是作者亲历。旁观与亲历,文字所表达出来的精神与心灵的分量,截然不同。《南渡北归》中“我”是不在场的,《寻找家园》,完全是以“我“的角度,纵贯全书。
  
  但高尔泰先生不是在揭露,更非批判。时隔多年的叙述,文字冲淡而平静。虽然他说,这种冲淡和平静,得感谢自己的妻子小雨,是妻子小雨帮他去掉了文字中的“火气”。我想,二者掺半吧。正如他说:“四十年来家国,多少血泪消磨”。
  
  而如我般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全部苍白的一代人来说,《寻找家园》无疑,是一次回溯。虽然,这本书,均是高尔泰个人的经历书写。而他的经历中,即便是先生的这种冲淡而平静的叙述,一个年代的血雨腥风,依然令我不寒而栗。那些风云动荡,那些骇浪与惊涛,都是未曾经历者的无法想象。蜚声海外的敦煌文物研究所老所长,被红卫兵打断了脊梁,不能站立,却还要在煤渣煤尘飞扬的地方爬来爬去喂猪,猪叫了,就是他没有喂好,还要挨骂挨打。多少留学海外多年的学者专家,被折磨得人不人鬼不鬼。更可怕的是,人和人之间,青面獠牙,人性善良的一面完全失去,而恶的一面,却如洪流席卷……
  
  出版社这样定义《寻找家园》:一代学人的心灵史,关于苦难的艺术之书。
  
  我在想,尚在国内的作家们,难道都没有经历过文革的吗?难道,那个时代,在作家们的心中,真的就是一个空白与断层吗?或者是,不堪回首?无人敢写?
  
  在看这本书的中途,我对老师说:“如果不是高尔泰先生已到知天命之年,而且如今身居国外,他会不会写这本书,恐怕还是个未知数”。
  
  唯唯诺诺,中国的文人,早已失了脊梁。中国的作家,不过是为政治服务的傀儡。
  
  其实我没有资格说这句话。只是,放肆了一回。因为,国情使然、政治体系使然。环境对人性的影响,是可怕的。对人格的磨损,不可低估。
  
  高尔泰他首先是一个画家。在他的记叙里,从小就喜欢画画,画一些大人看不懂的画。绝对拥有绘画天赋。然而,他没有成为毕加索、梵高、康定斯基。在国内,他也成不了。绘画到底是什么?是大众的喜闻乐见?还是个体生命的抒写?吴冠中先生在“文革”中,悟得了两者合二为一的通融之道,高尔泰,除了偶尔为生活俯就,似乎始终在追寻自然生命独特的光芒,因为,绘画之外,他还是一个文学家,有着异常敏感的心灵。在《石头记》一章里,他这样写:“我发现这些冰冷剪影的石头,都有一颗柔软温暖的心灵。像是凝固的火焰,静静地一动不动。千万年彼此凝望,怀着爱情的痛苦。”“房间里几个空空的书架上,一排一排都是石头。它们有时是朋友,萍水他乡,相识虽新有故情,有时是一种哲学,或者一种宗教,一种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门窗;有时单纯地只是一种艺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呈现出生命力运行的轨迹。”
  
  文学家与画家之外,他还是一个哲学家。我想,正因为如此,他也才敢在不知家国何处的动乱年代,于生死边缘,坚持写作,二十多年来,坚持将一些于当时会为自己带来灭顶之灾的写作手稿,用很小的字,密密麻麻,写在偶然得来的破纸片上随身携带。这是作为哲学家必须忠于历史、忠于灵魂、忠于思想自由的责任心所在。我相信,高尔泰先生的《寻找家园》,一定会在多年以后,成为弥补一个年代断层不可多得的论著,它不会单单成为文学领域的一本记实体的散文,更会成为一段历史的见证。
  
  曾经,我和老师讨论过散文体系中以个体经历为线索的记实散文的性质。老师也承认,个体经历抒写的背后,有历史的烽烟与浪涛。一度,我怂恿老师,以他的经历为线索,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写成记实体的散文。我相信,凭着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自己熟悉的人事为依托,同样会具备文学和历史两种价值。老师每每总是摇头。也许,对他来讲,往事不堪回首,或者,因为,许多人,许多事,如今依然健在,不便直言。还或者,他依然置身中国的政治体制之下。
  
  给老师推荐了高尔泰先生的这本书,说高尔泰先生写得真实、踏实。很值得一读。
  
  其实,我在给老师力量。从那个年代走过的人,必然会有一份对政治的敏感与谨慎。我没有,所以无畏。
  
  虽然,我也不知道,这份力量的给予,是对,还是错。
  
  回头来谈谈苏童的《红桃Q》。以及,雨的《红桃Q,一个符号的走失记录》。
  
  我很少读小说。任何人的小说我都不爱读,我也不写。因为自觉是个散漫的人,喜欢慢慢地写字,闲散地写字,而小说,需要紧凑,文字的紧凑,叙述间各种人事关系的紧凑,需要各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不像散文,可以天马行空,可以闲散无节肆意漫笔。小说太费脑筋。我也不写杂文,心平气和,是写不出好杂文的,一篇好的杂文,必然会有短暂的血脉喷张。我都没有勇气尝试。所以,不了解任何一个小说家的写作风格。苏童的《红桃Q》还是看了雨的文章,才在网上搜索出来看,后半部分,看的时候,我跳过了很多。因为,我闻到了血腥气儿。这股血腥气儿,在高尔泰先生的《寻找家园》里,我闻到过好多次。害怕再闻。巧的是,他们的抒写,都聚集在了同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走到哪里,都有血腥味儿。虽然一个是记实散文,一个是小说。但他们都没有撒谎,直面真实。雨的《红桃Q,一个符号的走失记录》,在评说小说的同时,一样地,在叙述这个时代里,于己身有关的经历。我在这三篇文章里,窥视到了同一个年代的刀光剑影。
  
  由此,整整两天,我一直梦游一般地行走在这个时代。并为时代里遭遇不幸的人,无限悲哀、深感疼痛。偶尔,回转到央视的《绝密档案》:到底是谁造就了那样十年悲剧,如果从1955年的肃反运动算起,还不止十年,难道真是在西柏坡指挥若定的军事奇才毛泽东吗?还是某个集团的别有用心?或者是,一个政党体系的断裂变质?还有,整个民族素质的可怕缺口?而且,这个缺口,如今依然存在?
  
  一介草民,很希望央视的《档案》还原历史的真相。即使,这个真相,丑陋不堪、痛苦不堪。但,如果我们有力量正视并审视,那么,离真正的民主与自由,就不再遥远。“家园”才会深植整个民族的心中,生活“家园”中的我们,才不会无依漂泊。整个民族的缺口,才会慢慢填补,不至于发酵酝酿,在某个不确定的时机,再一次崩溃决堤。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9 09:32 | 只看该作者
雨,这是不算解说的解说吧?是不是?
柳藏,你的题目《缺口》我先用了,不要跟我写同题, 我害怕。
3#
发表于 2012-11-19 10: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冷晰子 于 2012-11-19 09:32 发表
雨,这是不算解说的解说吧?是不是?
柳藏,你的题目《缺口》我先用了,不要跟我写同题, 我害怕。

晰子别怕,要敢于尝试和挑战,以你的实力,和柳藏真可以算作势均力敌。还没看主贴,先学某些人的做法!
4#
发表于 2012-11-19 10:1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冷晰子 于 2012-11-19 09:32 发表
雨,这是不算解说的解说吧?是不是?
柳藏,你的题目《缺口》我先用了,不要跟我写同题, 我害怕。


:hug:
5#
发表于 2012-11-19 10:2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冷晰子 于 2012-11-19 09:32 发表
雨,这是不算解说的解说吧?是不是?
柳藏,你的题目《缺口》我先用了,不要跟我写同题, 我害怕。
你这是故意撩拨我。
就象是谈恋爱的人“哎呀,不要嘛”、”真的不要啦,人家害怕嘛“——起鸡皮疙瘩没?;P

我要写也只埋头于儿女情长:)反正我的坑也已挖过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9 10: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陀螺 于 2012-11-19 10:13 发表

晰子别怕,要敢于尝试和挑战,以你的实力,和柳藏真可以算作势均力敌。还没看主贴,先学某些人的做法!


陀螺,没人敢跟鬼才相比的。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9 10: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雨沐 于 2012-11-19 10:19 发表


:hug:

本来想回复在你的帖子里,看了一下,好像有点跑太远了。所以,就单独发了。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9 10: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柳藏 于 2012-11-19 10:22 发表
你这是故意撩拨我。
就象是谈恋爱的人“哎呀,不要嘛”、”真的不要啦,人家害怕嘛“——起鸡皮疙瘩没?

我要写也只埋头于儿女情长反正我的坑也已挖过了。

你不要跟雨沐一起吓我啊。
9#
发表于 2012-11-19 10:41 | 只看该作者
作为读者,尤其是体制内的读者,我们对一些经历过文革的国内作家和学者不写文革时期经历过的事情,抱着希望更要抱着理解的态度。责备体制内的作家和学者没有文人的脊梁有些残忍,毕竟这些好不容易保全了性命的作家和学者,不想为了挺起文人的脊梁而断掉支撑自己血肉之躯的脊梁,也是人活着的需要。作为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读者,我们没有资格对他们太苛求。我认为人必须四肢健全才能谈得上尊严和理想。
高尔泰《寻找家园》我还没读过,多次看朋友们提起来,我有机会也找来看看。问好晰子!
10#
发表于 2012-11-19 17: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冷晰子 于 2012-11-19 10:36 发表

你不要跟雨沐一起吓我啊。


不就是抱抱嘛,至于这样么?
11#
发表于 2012-11-19 19:13 | 只看该作者
呀,这里原来在华山论剑了。那三本书,我都没看,不敢看,深深觉得,有一件什么美好的东西,被打破了。
12#
发表于 2012-11-19 19:48 | 只看该作者
真好,看看别人的思想,看看别人的生活,想想自己,加油。
13#
发表于 2012-11-19 21:41 | 只看该作者
政治是艺术,也是技术。政治学也在发展,也在演进。
新中国政治学最大的学术成就,就是让知识分子(特别是文化界的知识分子)成为依附在“皮”上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中国新时期政治学的学术新成就,就是创造了“房屋按揭”“麻将”“足球”三大法宝。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0 08: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雨沐 于 2012-11-19 17:20 发表


不就是抱抱嘛,至于这样么?

要不,象征一下?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0 08: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陀螺 于 2012-11-19 10:41 发表
作为读者,尤其是体制内的读者,我们对一些经历过文革的国内作家和学者不写文革时期经历过的事情,抱着希望更要抱着理解的态度。责备体制内的作家和学者没有文人的脊梁有些残忍,毕竟这些好不容易保全了性命的作家和 ...

乱世出英雄。现在是和平年代,英雄们都隐居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4042767|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4-11 07:05 , Processed in 0.07246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