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40|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朴素的力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8 2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看一部电影,如果想看热闹和花哨,《金钱》会令人没有了耐心。好在时间不是太长,看一部被专家内行广泛看好的影片,应该有一定的道理。夜半醒来,看一会,睡去醒来接着看,这部足以令心神保持冷静的影片,就到了结束的时候。

  这是一部被称之为用白描手法运用到极至的电影。没有任何心思的时候,看电影可能会走神,没有表演痕迹的演员,因为异族的面孔,以至于会糊涂起来,纠正的方法可以使用重复看一遍。如此,倒是可以把细节捋清,人物也可以分辨出来。那些异于习惯的叙述电影的风格,就在这样的一部电影中,居然用朴素到极点的方式,达到了叙述的个性所在。

  布列松是一位法国导演,一位画家,一位曾经有过被关进集中营经历的人。知道这一点其实比较重要。法国人的浪漫气质,常常在电影中可以见识和体味得到。对于人们之间的关系,那种愿意以死亡为终极解脱的人,可能对于死亡的认知和体会,异于常人和凡人。

  布列松其实还没有现在的精锐导演幸运,找一些演员未必会有气质和本身的底蕴。比如《神探亨特张》,里面的演员,本身就是活跃于网络上娱乐界的佼佼者,演员本身的能量和潜力,足以让一个故事充满特别的趣味。但是布列松似乎不怎么在意演员,他甚至挑选群众演员,按照故事本身的样子进行表现,甚至使用电影的手段进行弥补,也达到了一个朴素的表达的境界。

  能进入电影的时间的电影,能进入艺术的时间。诗在语言背后。简洁的电影,让影像之后的思想有了巨大的补充和缝补。因为朴素,所以会到达真实无痕。这和一些纪实侦探剧集有着类似的效果和趣味。但是后者显而易见,没有前者的深邃和充满思想和隐喻。

  看电影的影像,也是简约主义的典范。银行的自动取款机,金钱的出口,有卡和密码,输入以后,会打开和关闭。国内外小偷和骗子,都使用过手段盗取过不义之财。这个1983年的电影,和现实发生的类似事情,有着一样的形式和延续。电影来自于小说,小说出自巨匠之手。强强合作,就有了创作和述说的底气。而电影遇到布列松,就更有了不可多得的叙述和演绎。

  因为片名为《金钱》,因而在没有多余渲染的画面,总是可以令人在潜意识里提示着自己。取款机,债务,抵押,假币。不断变换的事物和人物关系,触犯法律会导致警察的介入和进入警察局和监狱。学生诺贝尔没有足够的钱偿还同伴的债务,抵押自己的手表,一张大额假币的取得,转化到摄影器材店里的顾客伊马手上,伊马用餐的时候,被餐饮人员认出假币,报告给警察进入警察局。摄影器材店的伪证,让伊马失去了辩护自己无罪的可能。因此也失去了工作。一系列道姑牌一样的变化由此展开。

  没有工作和劳动收入的人,会走而挺险,抢银行不得手的伊马进入监狱。没有表情的程序,认真和有条不紊。摄影器材店的女店员找到了诺贝尔,诺贝尔的母亲买通女店员,不再追究诺贝尔的问题。做了假证的店员,为了取得额外的收入,故意把相机的标签上的费用提高,然后截留多余的部分为已使用。不巧被老板识破而开除。熟悉情况的店员,又盗窃了老板的保险箱。被逮捕的店员为自己辩解,说自己只是重新分配了属于自己的财物而已。这个细节让我难免一下子想到了《神探亨特张》里面的那些能说善道的骗子小偷们,他们的理由似乎比警察的理由还要多。

  伊马在监狱里知道了家里的情况,女儿死亡,妻子和别人走到了一起。出狱后的伊马在一家小旅馆投宿,杀人劫财。又被一个老太太收留,老太太被别人欺负也没有任何反抗,伊马杀死了他们一家人,然后找警察自首,伊马被警察押走的身影,成为影片最后的影像。

  电影演完了,没有多余的渲染,甚至是自然的了结。如果你没有审慎和足够的细心,可能会麻木,这和阅读一部白描的小说有类似的感觉。因为投入而理解,因为沉浸而洞悉。如此,也就接近了大师的眼光后的语言,这不是懒汉似的被动接受,而是参与和思考的结果。

  这样一部电影,能让人想起许多类似或者接近这种状态表达的电影。只关注人物本身的状态,不使用多余的一点渲染。比如看到过的一部国产电影,因为带来的相关思考和外延的内涵,都反而给人们留下印象。《金钱》用冷静到没有温度的视角表现这样的人和事件,可以让人们体味和觉察到其中的用意和思维方式。老实人,骗子,损人利己者,貌似无辜的人,在金钱面前,都得到了一个现实的和镜面里的影像。

  布列松有过集中营里面的经历,所以对死亡有着超越旁人的体验和认知,死亡是敌对和强硬的对手赋予的,可以理解和不可抗拒,但是对于施恩于已的人,同样也可以赋予。伊马杀死老人和她的家人,有着怎样的心里依据和动机,足以令人玩味和思索。有一种说法是助人解脱,有一种说法叫怒其不争。我想起了夏瑜和鲁迅。

  公平的社会不会出现意外的事情和人格变化,残酷和冷漠,多出自于不公正的社会和人群。不多说话的演员和冷静的布列松,把最冷酷的一面展示给人们,一种冷,可以慢慢渗进人心,渗进骨髓。

  直白的手法有时候需要双方的大胆和执着,完成影像和观念的交流。基于看到了一些精彩的影评带来的指点,以及接近大师的膜拜,让我绕有意趣关注这一部电影。好的电影,有许多的品种,小说般的电影,不能不说是一次独到的体验,接通了仿佛不相关的经验,达到了心灵的共鸣和呼应。我相信这是一种来自内心的力量,朴素而坚硬的力量。


    

[ 本帖最后由 万里山水 于 2012-11-29 09:53 编辑 ]
2#
发表于 2012-11-29 08:49 | 只看该作者
进来看见你还在编辑中,期待着~~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09:01 | 只看该作者
问好老师,事情的耽搁,没来及编辑好。看过老师的精彩影评,感到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匆匆体味和感受这一部影片,难免仓促和疏漏,但是感受到了老师对于一个导演和作品解析的精妙和深邃,越读越感受到了精湛和精妙。值得我反复品读和理会。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09:08 | 只看该作者
     

导演: 布列松  
编剧: 托尔斯泰  布列松
类型: 剧情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瑞士
语言: 法语 / 拉丁语
上映日期: 1983-05-18
片长: 85 分钟 / Argentina: 87 分钟(Mar del Plata Film Festival)
又名: 金钱 / Money

[ 本帖最后由 万里山水 于 2012-11-29 09:10 编辑 ]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09:11 |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2-11-29 09:54 | 只看该作者
万版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对我那篇影视观感文章的一次同题探讨文章。读后感到这篇文章写得很质感也很自然,特别是在细节上的着笔,弥补了我那篇文章的大而化之带来的疏漏和浅薄。经由万版的细腻梳理和叙议结合的描述,完整清晰地呈现出了布列松“任何肉眼所无法捕捉的,任何铅笔、画笔或钢笔所无法固定的,你的摄影机都捕捉下来,而不知所捕捉的是什么;又把它固定下来,以机器严格的漠不关心。 滔滔不绝不会损害影片。问题在于说话的性质,而非数量”和“你的影片不是拍来给眼睛浏览,而是为了让眼睛进入,让人完全投入其中”的观点里所蕴含的本义和质地,这也就是作者在文章里所说的来自内心的力量,朴素而坚硬的力量。借由影片的情节描述来佐证导演的内心世界,含而不露,客观真实,是为文章的亮点,欣赏!
7#
发表于 2012-11-29 11:07 | 只看该作者
想去看看电影。
8#
发表于 2012-11-30 09:15 | 只看该作者
真的很不错,欣赏了。
9#
发表于 2012-11-30 11:57 | 只看该作者
善语如春,娓娓道来,眼前一片敞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4 16:42 , Processed in 0.064481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