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15|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素书楼外月初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9 07: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钱宾四
  
  以最近江天作文之热闹,让我在跟大家一起议论了鲁迅的同时,也想起了胡适,钱穆和冯友兰。我见大家的讨论很上路线,所以兴趣着再作今天这一题目,也是对己多年前所读胡适,冯友兰和钱穆的一个后续心得。我理解太阳先生在感情上对鲁迅认识的年龄划分,也共鸣三变延伸鲁迅对社会的贡献,这一节讨论或可画上个句号。然,鲁迅终究是留下了缺憾的,我们无以议论完他的一生,他走的那么急,却又令我们心生无限遗憾跟怜悯,处于这一层关系,故我对苏雪林予鲁迅的事后诸葛言辞始终不予同情。现在,知识界用以平衡鲁迅的,正是苏先生有失公允批驳鲁迅时、赖以需要鼓励的老师胡适,而胡适却以其难能可贵的温和态度,比较客观地评价了鲁迅,使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些安慰。我在读过唐德刚《胡适杂忆》和《胡适口述自传》后,想起学界很多人以为胡适学术建树并非塔尖,但其大节不坠,人格上更有魅力之说。坊间亦有大量信息,予胡适先生亦有很多之小节处,也因此,在三变等读“鲁迅”后正热火朝天地攻读“胡适”之时,我不是有意泼盆冷水,而是适当地检点出一些看似“八卦”的东西来补充对胡适先生的认识,适时地提供出罗素的婚姻以及蒋梦麟不幸的黄昏恋“插曲”,以反衬胡适先生对自由婚姻的态度与“向往”。我这一举动,或也是为补充浪才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较好的一半”章节里没能触及他老师胡适的敏感“神经”,鲜不人知的是,尽管唐德刚在胡适的感情生活上隐去了很多以“保全”先生之完美,但“好事”的苏雪林先生似乎再次“情感”用事,还是挺身而出“对簿”以唐先生的谨后之言,这是题外话。现在,我再给自己制造一个机会,来记录下“容忍”的胡适与“直率”的钱穆两人因辩论哲史而发生的一些“轶事”。
  
  如你所知,欲比较“中国史哲”之经纬脉络,上下承启,必以胡适之,钱宾四,冯芝生三位学界巨匠之著作研读。三人的治学观点迥异,时有相左之意见公之于众,但以个人性格之己见,胡先生纵有宽容温和之气质,为学之自我立场似不容他人质疑,盖有咬定青山不放之执,这一点,在其与宾四先生就老子与孔子出生年月考据辩论上,尤其明显。胡先生这一个性,补充以唐德刚在《胡适杂忆》和《胡适口述自传》编后也多有诚驳。而冯芝生先生晚年口述《三松堂自序》,将个人一生经历和他所生活的时代都有生动的记述,呈论了自己的学术道路,剖析了学术思想变迁,定论其“非一书之序,乃余以前著作之总序也。世之知人论世、知我罪我者,以观览焉。”一言以蔽,后学对冯先生无以如徐梵澄先生之“阿世”说,略过胡先生“天下蠢人恐无出芝生右者”辞,遑论其它,这里不再赘言。宾四先生有言:“中国史如一首诗,西洋史如一本剧。一本剧之各幕,均有其截然不同之变换。诗则只在和谐节奏中转移到新阶段,令人不可划分。所以诗代表中国文化之最美部分,而剧曲之在中国,不占地位。西洋则以作剧为文学家之圣境。”虽譬喻历史,然所论不谬。愚经此指引,今日这一写,盖有一倾向,正所谓体恤宾四先生的弘扬传统在先,荐读胡适先生的独立西学在后。况两方代表人物,学界早有指论:传道中西之代表如钱穆,辜鸿铭者,全盘西化之代表如胡适之,陈独秀者。
  
  愚之不成熟读史经验,类攻乎异端,曲道正宗。近些年来对哲学大家之口述自传以及书信日记等超级感动上心。不惟胡适之口述自传,宾四先生且以高龄著作《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之自传,只这样的书名,未及开卷,就让人体味到儒家的生命观照,形上形下,其文白相错,立古之志得,读起来已然是那样的亲切自然,整本书一方面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另一方面以精神生命则得益师友,两相生命盖不偏废,这就是没有读过一天大学的宾四先生对生活、对时代的立体关照。我读先生的回忆录受益匪浅,无论趋于励志还是为学,时时于所读拍案会心,感动不已。先生以研究中国文化史著称,他的回忆录本身就提供了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变迁的可信注解。宾四先生在学问上与新文化运动“分道扬镳”,与其所处之家庭受学环境有关,但他能公正地感谢新文化运动的中坚人物(顾颉刚)给了他治学的机会,使得他作为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中学教师,一步登上了燕京大学这个名家讲台,从此,对学问的追求一发不收。此前,立身“苏州中学之宾四钱某”因致力于《先秦诸子系年》于教育界已经很有名气,但是有两书讨论《史记•六国年表》,始终找不到。“骤遇适之,不觉即出口询之。适之无以对。”恰胡适访苏州中学演讲,宾四直率以垂,未曾想,予此僻以让胡适尴尬,彼此再不搭话。这便是两人的初次见面。宾四先生晚年对这件事亦做了自己的反思,但更多的是不理解,“自念余固失礼,初见面不当以僻书相询,事近刁难。然积疑积闷已久,骤见一天下名学人,不禁出口。亦书生不习世故者所可有。适之是否为此戒不与余语。”在中国,面子问题真是个大问题,文人的“面矮”似乎客观上也为面子滋生很多是非。此后宾四先生终不与胡适先生相通问。两人的再见面,已是在宾四先生赴北平燕京大学任教时。某一次,宾四先生与顾颉刚为讨论老子年代问题,赴胡博士家同商榷。胡博士沿袭清人的一种说法,认为老子年代早到春秋晚年,略早于孔子,并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把那个神仙化的“老子”还原为哲学化的“老子”。而钱宾四先生旧作《关于老子成书年代之一种考察》,认为老子晚到战国,晚于孔子,略早于韩非。胡博士的坚持己说,首先受到梁启超的反对,与冯友兰、顾颉刚、钱宾四的意见也都相左,但双方均坚持自己的考证。张中行先生在《红楼点滴》一文对此事有场景般的记载:“胡书早出,自然按兵不动,于是钱起兵而攻之,胡不举白旗,钱很气愤,一次相遇于教授会,钱说:‘胡先生,老子年代晚,证据确凿,你不要再坚持了。’胡答:‘钱先生,你举的证据还不能使我心服,如果能使我心服,我连我的老子也不要了。’”这次激烈的争执似以玩笑结束,但却在彼此心中再次埋下芥蒂。继之一次得商务来书,意向编一中学国文本,胡适先生盼与宾四先生合作,竟被宾四先生拒而不受。如上这二人之间的“不理睬”只是层面,惟是钱穆一直到胡适去世后的1968年才成为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之公案,似乎更引学界猜测。以钱先生的学养和声望,院士来得如此之迟,学界未免议论纷纭。在这一桩公案中,胡适的态度颇有导向作用,综合资料,一个合乎逻辑的推理是因了执掌语权的胡适与钱穆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态度上的相背,他的或明或暗的一些态度影响,至少对傅斯年和李济之的“从中作梗”,胡适先生并没有替宾四多说几句好话这个事实,故而延迟了钱穆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时间。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对师友的篇幅,多以很诚恳的关系表达,看起来是很引人入胜的一段段感人故事。愚重点玩味宾四先生在《北平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的诸多回忆。最是敬佩钱先生于战乱环境下耐得寂寞治学的境界,他一生重要著作多在园林独处的寂寞中构思完成,尤其详述任教于抗战初迁昆明之西南联大时,在云南宜良北山岩泉下寺中,独居小楼一年,每周四还要往来学校授课,于艰苦的条件下完成《国史大纲》的编著,这些年来,此书仍是许多研究国史之人的必读之书。为我唏嘘的是,在《西南联大》这篇回忆里,宾四先生动情地回顾了他深得联大同事陈梦家于治学上的鼓励和支持,他甚至俏皮地说陈梦家的夫人(赵萝蕤)乃燕大有名的校花。正是陈梦家的两夕话,鼓励了钱先生著作《国史大纲》的初衷与决心,而彼时的同事陈梦家却在国内颠簸的文化政治动荡中,不忍屈辱而投缳。这一段回顾,恰以令愚想起不多时所读巫宁坤于《一滴泪》中对陈梦家之记叙,掩面追思,真乃叫人顿生怅惘。钱先生因于1967年接受蒋介石的邀请自香港赴台,并以其国学大师的身份接受齐邦媛的请教。时《巨流河》作者齐邦媛正兼台湾人文社会组和教科书组主任的双重责任,备作国民中学国文教科书和高中中国文化史的编辑。在齐邦媛款款深情的回忆里,我们看到宾四先生晚年在台令人辛酸的一面。当时赴台以为政府礼遇学人,助其在阳明山管理局宾馆预定地上建一小楼,名“素书楼”,可以安居,讲学著述,颐养天年。万万想不到的是,晚年“归”来定居的台湾,竟也到了没有温情与敬意的一天,使他在九十六岁的高龄,1990年六月底,为尊严仓皇地搬出了台北外双溪的“素书楼”,落脚在杭州南路一所小公寓,三个月后便抑郁逝世。先生的弟子余英时追悼钱先生写了一副挽联:
  
  一生为故国招魂,当时捣麝成尘,未学斋中香不散。
  
  万里曾家山入梦,此日骑鲸渡海,素书楼外月初寒。
  
  “未学斋”是彼时钱先生书房之名,是他苦学自修的心情,“素书楼”今已不复存在了,唯有寒光初临,这大概是余先生以国际史学家的身分,厚道的说法。余英时还说,“钱先生无疑是带着很深的失望离开这世界的,然而他并没有绝望。……他所追求的从来不是中国旧魂原封不动地还阳,而是旧魂引生新魂。今天已有更多的人会同意这个看法。”如今,我们体谅几位大师治学之苦楚,除却胡适之先生求证禅宗始源是我们参禅礼佛的一个亮点外,惟是宾四先生对本土旧学的弘扬深得愚之追求。不是愚乐意追踪名人的“八卦”补遗,对以上几个小故事的敲打,亦非能盖以钱先生于治学中所深交师友轶事之种种,但以点滴片面的情怀,或可关注其坚韧的治学态度和个人欲求找寻中国不亡的史学根据。他是希望国家社会能在安定中求进步,而不是悍于求变,以戾气损伤本土的固有文化,这在中西文化交汇上,并非是出格的举动。(12.9)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12-12-9 08:29 | 只看该作者

标题

气死我了…
打了那么多字都丟了。
再简单罗嗦下:一水好似历史文化圈中的娱记,把历史文化事件人物大事小情调查个底朝天啊。然而八卦得这么大手笔,让我开你玩笑都觉得惭愧脸红
很是敬佩胡与钱对老子年代考的各自坚持,大师治学就是严谨啊!虽说其中必有1人错了,或者2个都有些误差,但这固执也固执得可爱,到他们那层次,除非确凿有关联证据外,自然不会轻信别人。大师是学界泰斗,对学问态度也教育了我草民对时态世态人情的态度。
一水文末对钱先生的评价和理解最让我感动。在任何时代都有这样的人,有人为变革奔走,有人为传统而努力,两派相争,往往都是为了实现美好,只是对实现美好的理解和践行方式不同,平白树成了敌人。
我跑题了。典故篓子吊书袋啊,由衷地佩服你太厉害了!让三变等来与你辩与证吧,反正我也不知其一二,看了也记不住。。。。
你这篇,如果放到钱胡等时代,估计也能如苏雪林评鲁迅一样轰动,只是你这篇不是主观评判,更学术,也更温和:)

[ 本帖最后由 云端 于 2012-12-9 08:52 编辑 ]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08: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云端 于 2012-12-9 08:29 发表
气死我了…


这周末一大早的,谁把你气成这样?是宾四先生吗?一准是你手机又跟你过不去了。
4#
发表于 2012-12-9 09:03 | 只看该作者

标题

原帖由 一水 于 2012-12-9 08:46 发表


这周末一大早的,谁把你气成这样?是宾四先生吗?一准是你手机又跟你过不去了。
呵呵是啊!一早睁眼就来看贴回帖我容易吗?尤其是你的帖。不过我诚心诚意又打了一遍,之前有些话就忘记了
姐,我理解李明为啥说朝圣了,一水真是浩瀚无涯,大浪滔天高山仰止啊!
不过我个人觉得我看起来比较辛苦,你下次必须弄篇轻松的以示对我的照顾和安慰啊,哈哈
我起床去听Hi歌了。如此懒虫,主要是因为昨睡得晚,一点多了,在学做电子相册。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0: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云端 于 2012-12-9 08:29 发表
气死我了…
我跑题了。典故篓子吊书袋啊,由衷地佩服你太厉害了!让三变等来与你辩与证吧,反正我也不知其一二,看了也记不住...


事实上我是中了三变的圈套,某次我说我实在是不愿意再牵扯那些戾气之杂文,他说你就给咱们介绍点书写点书评呗。这一篇充其量是我之前烂笔头的集中,也意向于给同好介绍钱宾四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我个人认为,在读过唐德刚之《胡适杂忆》后,《胡适口述自传》和钱宾四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不可不读。就方向论,在了解了二人的生平自传后,再来追加二人如《中国哲学史大纲》《国史大纲》更为专业学术的学习,就比较容易成系统了,当然,这是我一己的经验,不足为道。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0:0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云端 于 2012-12-9 09:03 发表

呵呵是啊!一早睁眼就来看贴回帖我容易吗?尤其是你的帖。不过我诚心诚意又打了一遍,之前有些话就忘记了
姐,我理解李明为啥说朝圣了,一水真是浩瀚无涯,大浪滔天高山仰止啊!
不过我个人觉得我看起来比较辛苦, ...


不容易,不容易,值得表扬,值得表扬。不过,你不该跟二拐一样悠我拐我,要知道,我永远也达不到妹纸你“云端”一样的高度,我仰望着你呢。
7#
发表于 2012-12-9 15:23 | 只看该作者
望尘莫及,你读得史书、传记真多呀!写起文章来如行云流水!让我很羡慕的。你说的书,我一本没读过,你写的人我略知一二,每次读你的文,我都觉得自己很惭愧,有点孤陋寡闻!以后好好跟你学学!
8#
发表于 2012-12-9 18:32 | 只看该作者
看民国大家在学问上的较真,感到钦佩之余觉得非常可爱,尽管他们这种较真在当时被认为好面子和文人相轻。不管怎么样,他们为自己的观点和学术真实的坚持着,而不是表面迎合,他们以自己的行为践行着“道不同不相为谋”,活得真实自在。正因为这种学术上的真实和执着为后人在阅读和做学问时多了一个方向,而不是沿袭定论,少了纠正历史性谬误的可能。至于个人的发展和结局,对一个做学问的人来说,好与不好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虽然,我们愿意他们受到学界和当局的同等重视。随着时间的流逝,后人的评价却越来越公允,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以上回帖是就事论事,没有理论支撑和知识储备。在这里向一水坦白!实话说,一水帖子中提到的名家作品我还没有读过,有机会得补课去了。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8: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陀螺 于 2012-12-9 18:32 发表
看民国大家在学问上的较真,感到钦佩之余觉得非常可爱,尽管他们这种较真在当时被认为好面子和文人相轻。不管怎么样,他们为自己的观点和学术真实的坚持着,而不是表面迎合,他们以自己的行为践行着“道不同不相为谋 ...


你现在的回复是真够水平了,在你的认真阅读下,使这篇字有了知己之遇。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8:4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鲁小鱼 于 2012-12-9 15:23 发表
望尘莫及,你读得史书、传记真多呀!写起文章来如行云流水!让我很羡慕的。你说的书,我一本没读过,你写的人我略知一二,每次读你的文,我都觉得自己很惭愧,有点孤陋寡闻!以后好好跟你学学!


小鱼最会哄人高兴,最大的毛病就是太谦虚了。
11#
发表于 2012-12-9 18: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12-12-9 18:47 发表


你现在的回复是真够水平了,在你的认真阅读下,使这篇字有了知己之遇。

一水千万别夸我,我读你的文章虽然不是朝圣的感觉,却也是需要多咀嚼几遍还不一定能消化完全了。所幸即使歪曲了你的意思,你也不会和我歪着脖子争论或者打一架的。所以,就胡咧咧了。
12#
发表于 2012-12-9 19:29 | 只看该作者
水版博闻强记,写这类文字委实不大轻松。颇用心和下功夫的文字。周末愉快!
13#
发表于 2012-12-10 08:58 | 只看该作者
恕我愚钝,先是被宾四楞了一下,然后又对芝生犯起嘀咕。两位大佬突然袈裟上身,不顶礼膜拜,便不以为敬了。
  一水此文,吹动民国学术之旗幡,拈花而笑,如设坛开讲,令我等闻香沐浴。
  民国三位大佬学术之争,或见解相左,观点争锋,不相附和,实为学者之真(执)挚。个中情性用事,或转嫁其他,如胡适作梗钱穆之院士,却又是人性之俗然,更显俗世俗态。高人亦凡心,散仙唯传闻。我等只需借胡之先锋铁扇、宾四之炼丹、芝生之“蠢然”,以观博览,知学求进,足矣。
  斯文虽是谈书论文,文题《素书楼外月初寒》却多有萧瑟寒意,一番典故之索引,更是暗藏文者心底忧郁。其中隐隐愤怒,令我想起宾四先生被驱离素月楼时的对话:
  “他们为什么不让我住?”
  “因为他们想做纪念馆.”
  “纪念谁?”
  “就是给你当纪念馆”
  “我活着时不让我住,死了纪念我干嘛!”
  对话大意如此,宾四先生被当局荒唐理由,驱赶离开居所,其愤怒,可想而之。

  所谓八卦,实则以文字戒尺或醒木,击案如喝,以免误入他者迷室。此番用心良苦,深为感激,无以为报,唯有望北空揖,遥祝安好。  
14#
发表于 2012-12-10 11:48 | 只看该作者
席地而坐慢慢品读后。一水版主的博学多才让吴霜实实的羡慕嫉妒呀
15#
发表于 2012-12-10 11:54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曾是传统思想文化爱好者,冯友兰的著作看过两篇,胡适的小诗也读过两三首,鲁迅的文章则纯是中学课本里的那些,至于钱宾四,只知其人,不知其文.
读一水的文章,我有一个感觉就好象进入五四新文化的图书馆,博而不杂,梳而不乱,有广度,有深度.值得学习.
有机会请多多指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22:55 , Processed in 0.05169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