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不过追求自由展现个性罢了,却被众人是为大逆不道。在人们对韩寒一轮接着一轮的声讨声中,无疑衬托出这个时代的悲哀.
2006年的时候,白烨的评论文章说韩寒的小说缺乏文学性,韩寒接着骂白烨装B,说每个人都有权利解说文学是什么样的—文学是大众的。白烨对韩寒的文学评论本没有什么,和这似乎不够,接着白烨的朋友说“‘韩寒不就是高中生水平吗?’‘我要是他妈非教他特不可’”大有为人民除害之意。接着上场的是他的其他朋友。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他们的“丰功伟绩”,接着他们开始围攻一个在他们眼里的“坏小子”,幸亏韩寒机智反驳,如果换做别人,恐怕又助长了他们的威风,文学的问题经过他们的嘴大义凛然起来,他们的言论又会被很多人捧若圣经一样的视做真理。
让时光倒流一段时间,年仅十七岁的韩寒发表第一本小说《三重门》,由此引发了社会的讨论。中央电视台主持了一档节目,邀请三个在当时对中国考试应付的最好的学生来和几门挂科的韩寒做对比,并且围攻韩寒,关于他们十年后的对比我不想说什么,有兴趣看《教育不该道歉》。我想说的是,当设计者们代表国家集体维护正义时,竟闹出了天大的笑话,这好像给他们一个响亮的耳刮子。不妨讲个故事。话说从前有条河,谁如果喝了里面的谁都会变疯,除去有个人没喝过其他人都喝过这条河里的水,这个人看到别人都疯了,要找医生给他们看病,可重人说他才是神经病,于是众人强制让他喝河里的水—其中就有医生。最后众人的胜地说:“我们把它治好了!”。那些设计者也许当时失望地说:“我们还是没把韩寒治好!!!”。-----悲哀。
坚持自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一般人更承受不住。当韩寒追求自由而在中人人眼里“不守规矩”的时候,众人似乎积压了多年的愤怒,心里的不平衡正好有了释放的地方,于是众人向密谋过一样的团结,一呼百应,金锣旗鼓的向韩寒进军。有人说韩寒当年新概念作文是抄的,有人向韩寒进行死亡威胁;李戡说韩寒算什么,连大学都考不上;李敖嫌儿子说话不给力,说韩寒的文章在他眼里是臭鸡蛋(为什么以前怎么不说,偏等他儿子引起风波才说)。最具代表性,时间最持久,影响力最大的要算方舟子“博士”对韩寒的质疑。
“博士”说《杯中窥人》是有阅历的猥琐男写的,怎么可能是“不就是高中水平”的未成年韩寒写的,韩寒回答自己是模仿钱钟书手笔写的;“博士”说韩寒《三重门》手稿怎么可以那么干净,韩寒回答那是为了好投稿;“博士”说韩寒的《求医》中的医院只能是80年代的,韩寒怎么能知道那么清,韩寒回答即使那是80年代的,但那是小说可以虚构;“博士”说……。
方舟子以无证据的证据,对韩寒作品中在他看来是种种疑点的东西进行貌似合理的逻辑推理,其实大部分是站不住脚的,如果前期方舟子为了维护正义,那么后期方舟子对韩寒的质疑恐为了自己的面子吧,方舟子在这过程中没对自己的质疑怀疑过?我不相信。一个老学究在韩寒的面前显得多么迂腐,滑稽与可笑。不过不能一棒子打死,方舟子在质疑韩寒的过程中也有可取之处,不管结果怎样,方舟子的质疑精神是值得敬佩的。韩寒为了自己的名誉也付出了代价,韩寒在很多人的质疑或谩骂下,恐怕以后再也不会明目张胆的追求自由,在社会的围攻下,恐怕再不会保持自己的锐利了,可能多了一份圆滑与事故。
当一幕幕戏剧表演过后,我们做和反思呢?似乎任何人都逃脱不了一个圆圈,在这个圆圈中才华和精神不够的人早早缴枪投降,有才华和精神旺盛的人在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的舆论压力下渐渐败下阵来,当年的志气或理想显得可笑,我们可以从韩寒十几岁开始一直受到人们的攻击发现这一点。当韩寒代表一种符号,大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行这样的心理习惯,自觉地拿出所谓有理论的理由,不自觉的跟着瞎起哄,连起码的理性也丧失了。当集体失去理性的时候(知识分子逻辑分析不合格进行需要逻辑的地方也算上),留下的只是喧嚣声,却都认为自己是对的。
我们的这个时代容不下特立独行的异类----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吗?韩寒不过追求自由展现个性罢了,却被众人看做大逆不道,我只能说这是时代的悲哀。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吴墨 于 2012-12-15 20:52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