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50|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饥寒之中的关怀与坚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3 2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怀着一份对战争题材电影的好奇。看了俄罗斯电影《进攻列宁格勒》,本来以为要看一场苏德部队之战。德军对苏联的进攻是凶残与残酷的。红军尽管处于劣势,但是反击同样也是卓绝和强硬的。看战争场面,应该比国内表现战争题材的影片有着不同的感触。喜欢看到战争中人物的不同表现。似乎能从不同的表现中,汲取到特殊状态下人们的内心世界的转变和呈现。

  而号称进攻的战争影片,也似乎只是在有限的表现中,为影片渲染出了真实和浓烈的战争氛围,因为影片用力最多的地方和所在,还是在于其中的几个小人物身上。进攻苏联的列宁格勒,德军使用了一招最古老和原始而有效的办法,切断对城市的粮食来源。一座缺少补给的城市,顿时开始和面对了极大的考验和课题。

  警察局的女警员, 在战争的混乱之中,肩负着自己的使命和一腔对于敌人多少对立和仇恨。在苏联方面战争机器上的一颗毫不含糊的螺丝钉。对于敌人的仇恨,犹如我们小时候对日本鬼子国民党的情感差不多,就是一种是非分明和绝不妥协的精神和情感质地。战争中的粗糙和磨砺,让这个其实很年前的姑娘,有着富有男人味道的干练和单纯。

  抵抗的兵源不足,没有经过训练的缺乏武器的人们都被临时抓了官差,火线参军作战。这个几乎就是送死的工作,可以在《兵临城下》那部影片中互证,入伍的士兵尚且缺乏经验,更别说没有任何经验的平民,在残酷的进攻的炮火里,直接迎接了死亡。或许这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之后的极度缺少粮食的困境,同样会导致绝大多数人的死亡。

  战争的主动方总是那么操纵着战争的走向。另一方的抗争和坚守,需要经过艰难的转变。影片通过一个父亲的白俄背景的女记者凯特,要去列宁格勒采访,而没有能够返回滞留在这座饱含冰冷饥饿和炮火死亡之城,和女警员照顾的一家两个孩子的经历,完成了这样一部宏大层面和视角下展示的故事。

  一座城市的形象和存在标志之一,就是播音员和拉警报。那个忠于职守的老人用自己的声音传递着简单的消息和做出警报的开启。最后的一次工作完成以后,保持着不动,别人提醒他警报已经解除了,碰了一下他,他直接就歪倒下桌子上,可以感受到一个老人的坚持和饥寒的最后妥协。这样的城市,同样是无敌的。

  一个小女孩在接受着母亲给她的每日口粮,两片薄薄的手掌大的面包,就是一天的定量150g,大人们牺牲掉自己的唯一一点配给,面临着死亡。这个太正常,就像所有面临危境的人们,自己选择了死亡,而把微弱的生存机会留给了孩子和亲人。

  饥饿到极端的时候,人们会产生一些幻觉。会精神崩溃。人吃人的记录,在日军和极其少数的不开化少数民族殡葬中有记载。当然在我们国家也曾经有所报道,在大饥荒的记载里有过记录。精神濒临崩溃的人们,可能会切割尸体以求生存。但是大多的人们坚守着做人的信念,选择了死亡。

  被轰炸滞留在列宁格勒的凯特,被宣布为死亡名单里,女警员告诉她只能忘掉自己的身份,先在这个到处布满危机的城市里生存下来。如何生存,比指望别人救助回到自己的亲人面前更为直接。那些宣布凯特死亡报告的官僚军人,宁愿灭口,也不会去承认自己的失误。知道内情的女警员,凭着一份好心肠保护着凯特的安全。因为那些人,还在积极地围剿着凯特。

  凯特和女警员的友谊,其实是非常感染人心的。在整部电影迷漫出的压抑。冰冷和绝望的氛围里,凯特有些开导意味地和女警员的谈话,让她知道了什么是美好的情感,她们互赠礼物,仅有的东西,在缺乏食物的日子里是那么珍贵。她们跳舞的画面,也是整个影片里最感染人心的地方。成为了被人们追忆和心疼的细节。

  母亲把唯一的食物留给了孩子,孩子把自己的一份口粮留给了家人去跟随别人,走向可能的生的机会或者死亡。而在选择生死之间的冷静,是最让人无奈和心痛的地方。没有食物的时候,开始有幻觉,然后是没有力气,躺着一动不想动,然后就是面临死亡。楼梯上下,就是一种幻想,没有力气支撑完成。

  影片显示出的饥饿体验是惊人的。和冯导的《一九四二》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为了一点面包使用一只耳环去换,为了一听变质的罐头,要使用一个戒指。含着眼泪吃掉一小勺食物,又呕吐出来,因为难以消化。人们为了一点食物供给而疯狂,把德军的炮弹当作礼物去抢,只能让女警员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不听劝阻而血肉横飞。

  影片既不想说领导层的好,又想表达人们的善良和温情。《进攻列宁格勒》其实还是做到了,对于一些观念的批评和纠正。譬如对白俄的看法,当女警员被告知说凯特的父亲就是白俄,犹如我们的战士听到了谁的父亲是国民党一样,心里产生高度的阶级觉悟。然而事情的发展变化,是女警员感到了凯特的值得帮助和善良的为人。这个过程其实非常难以做到,就像一种观念和信仰转换一样,很少人能够顺利转化过来。

  同样的,在德军一面,也不是铁板一块,将军的侄子对于轰炸平民十分反感,而又不得不执行命令继续轰炸,年轻的德军飞行员选择了被苏军的高射炮打下来的方式,来完成了自己的人生选择。

  更令人关注和纠结的还是凯特身边的两个孩子。小男孩因为凯特极度饥饿没有力气背下楼,而告诉她如何救助也是孤儿的女孩子能活下来,他选择了静静的死亡方式。能在炉火边躺下就行。

  绝望让领导层组成了敢死队性质的人们去运送粮食,仅留下来存活的人们带来了粮食。做为一种奖励,允许他们八个人带自己的亲人离开这座城市。女警员是这支队伍仅活下来的人之一。她选择了救助一个喜欢的男人的女儿,凯特和一个女孤儿。

  影片最感人的地方就是在结尾部分。女警员选择回到绝望的城市列宁格勒,凯特明白那意味着什么。在举手相送的瞬间里,做为记者的凯特,选择了也回到列宁格勒。她要救助她割舍不下的孩子。

  和冯小刚电影最后字幕形式一样,同样起着感人至深的文字人物结局上,我们看到了凯特饿死于1943年。小男孩奇迹般活了下来,那是因为女警员把自己的仅有配备留给了他,而女警员同样也选择了高尚的死亡。

  把生的快乐和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无尽的思恋和爱戴留给了活下来的人们。这种高尚的人的关爱的传递和接续,把生命最闪光的部分照耀在人们心底,感受到了一种异常温暖的精神力量。列宁格勒终于抵抗住了柏林的强劲摧残,奇迹般的复苏了生机。活下来的人们在色彩明朗的时世界里,平凡和快乐地生活,那是经历了饥寒中的温暖和坚守,换来的昂贵和令人感到的生之幸福。

    

[ 本帖最后由 万里山水 于 2013-1-24 11:26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07:45 | 只看该作者


◎译  名 进攻列宁格勒/列宁格勒/列宁格勒袭击
◎片  名 Leningrad
◎出品年代 2006 年
◎上映日期 2009年1月21日 俄罗斯
◎国  家 俄罗斯/英国
◎类  别 剧情/战争
◎语  言 俄语/英语
◎字  幕 中文
◎IMDB评分 6.7/10  604 votes
◎文件格式 BD-RMVB
◎视频尺寸 1024 x 576
◎文件大小 1CD
◎片  长 110 mins
◎导  演 Aleksandr Buravsky
◎主  演 加布里埃尔·伯恩 Gabriel Byrne    ...    Phillip Parker
      米拉·索维诺 Mira Sorvino    ...    Kate Davis
      亚历山大阿卜杜洛夫 Aleksandr Abdulov    ...    Chigasov
      Vladimir Ilyin    ...    Malinin
      Mikhail Efremov    ...    Omelchenko
      Mikhail Trukhin    ...    Vernik
      Yevgeni Sidikhin    ...    Korneyev
      奥尔嘉·苏图洛娃 Olga Sutulova    ...    Nina Tsvetkova - militiaman
      Kirill Lavrov    ...    Radio announcer
      阿尔明米勒-斯塔尔 Armin Mueller-Stahl    ...    Von Leeb
      Alexander Beyer    ...    Walter Hoesdorff
      Aleksandr Fitaobaoko    ...    Arkatov
      Mariya Golubkina    ...    Ageyeva
      Sergey Nikonenko    ...    Artillery captain
      Valentina Talyzina    ...    Valentina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07:46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07:49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3-1-24 09:01 | 只看该作者
可以说,一次细节的描述和勾勒,特别是置身在战争这个极端环境的画面里,应该就是一次情愫的取舍和流露。面对战争制造的饥饿,电影用镜头做出了自己的情愫选择,作者也用文字做出了自己的情愫选择。每一个具体的景象描述和感触,都强烈地表现出了作者不愿意当小心翼翼的旁观者的态度,因为这类事情可能已经在我们的祖辈甚至是我们自己的身上发生过,我们的手同样为此在子夜莫可名状地震颤过,我们的心同样为此在孤寂中莫可名状地流过血。一如作者在文章中说“把生的快乐和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无尽的思恋和爱戴留给了活下来的人们。这种高尚的人的关爱的传递和接续,把生命最闪光的部分照耀在人们心底,感受到了一种异常温暖的精神力量。活下来的人们在色彩明朗的时世界里,平凡和快乐地生活,那是经历了饥寒中的温暖和坚守,换来的昂贵和令人感到的生之幸福”的那样,我以为死亡可能是生命中最安全的一步,但却远不是最好的一步。电影,还有作者根据电影写下的这篇文章,本质上就是一种悲悯情愫的展示,体现而出的是人类最亲切的仁爱。欣赏这篇情愫文章。
6#
发表于 2013-1-24 10:01 | 只看该作者
“和冯小钢电影最后字幕形式一样”冯小刚。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1: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13-1-24 09:01 发表
可以说,一次细节的描述和勾勒,特别是置身在战争这个极端环境的画面里,应该就是一次情愫的取舍和流露。面对战争制造的饥饿,电影用镜头做出了自己的情愫选择,作者也用文字做出了自己的情愫选择。每一个具体的景象 ...

谢谢老师精细的梳理文字和用语精到的表达。本来是一次无意的浏览,却感觉有所触动且有了评说的愿望。电影未必一次能够看透,有时候是靠体验和理解来打通感受的。编导的用意,演员的表演,故事的铺展,都需要细细的体味,看电影的过程就是一种心灵碰触的过程。这个过程里,心思越是活跃,越能激活诸多的经验和随感。而能表达出的,也未必是全面的,而表达出的部分,如果接近了感受中的一个部分,就感到了有所收获。就像那些感动,尽管不是全面的表达,也足以表达出对于影片的认同和看重。再次感谢老师的指点和鼓励。问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1: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文佳 于 2013-1-24 10:01 发表
“和冯小钢电影最后字幕形式一样”冯小刚。


谢谢大姐的细心,已经修正:)
9#
发表于 2013-1-24 11:42 | 只看该作者
在特定环境下,我们看起来稀松平常的东西,都会变得弥足珍贵,如温,如饱。在那遥远的战争年代,饥饿,寒冷,那种随时可以扼断生之命脉的体验,我们是无论怎样都不能准确想象的。
读山水版主的影评,可以感受到一种人文的关怀,确实是温暖的情愫。还有那种多角度分析人物,体会背景的影评手法,也体现了您为人处事风度。学习,问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5: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冷若秋水 于 2013-1-24 11:42 发表
在特定环境下,我们看起来稀松平常的东西,都会变得弥足珍贵,如温,如饱。在那遥远的战争年代,饥饿,寒冷,那种随时可以扼断生之命脉的体验,我们是无论怎样都不能准确想象的。
读山水版主的影评,可以感受到一种人 ...

谢谢秋水朋友来读,极端情境下的人们,最需要的就是扶持和关怀。牺牲自我,换来别来生存机会的人们,会如亲人一样温暖和永存在活下来的人们心里。问好:)
11#
发表于 2013-1-25 12: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万里山水 于 2013-1-24 15:17 发表 谢谢秋水朋友来读,极端情境下的人们,最需要的就是扶持和关怀。牺牲自我,换来别来生存机会的人们,会如亲人一样温暖和永存在活下来的人们心里。问好:)
再来读,感受那份舍已为人的温暖。问好山水版主。
12#
发表于 2013-1-27 21:29 | 只看该作者
山水版的影评已经达到了一种境界。其个性化的阐述与发挥,自成一格。欣赏问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5 02:44 , Processed in 0.07641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