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0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悲情城市》:愤怒•宣泄•控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0 1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悲剧色彩。抗争意识。行动的意志。自我的保护。生命本体欲望的自然勃发。暴力,凶杀,血腥,除此之外,还有细腻的情感。整体上说,《悲情城市》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凌乱的沉重。
  
  这部影片的决绝凌厉风格,与法国浪漫气息极不相称。两个不约而同走上“复仇”之路的女郎,她们的颠覆性破坏令人震惊。诚然,“暴力行动”之前的两个女子都没有在社会正常立足的职业,但这并非她们自己的错。她们委身一个个男人的活法,很大程度上也属无奈吧。多少人就在这种无奈里沉沦了,堕落了,不可自拔。我想,做良家妇女,做贤妻良母,这应该是每个女人的心理愿景。安详、舒适、体面、温馨的生活,应该成为她们的首选。她们可以像一般女人一样,做各种工作,可以忙碌家务,相夫教子,可以微笑,自然选择旅游度假,安享天伦。任是谁,也不想过那种无序混乱、缺乏温馨的生活。她们走到这一步,肯定有她们的隐衷。最不济也相对而言,保持她们平静稳定的生活格局,总不希望在一种颠沛流离、血雨腥风中度日。但是,生活的平静,在她们所遭遇的极端凌辱面前土崩瓦解。这种瓦解突破了她们的底线。所以她们需要行动,需要宣泄。
  
  事实上,人都需要宣泄。宣泄是这样一种有用的东西,它可以轻抚你的心灵,让你的心灵安稳下来。人的情绪郁结在心,不设法使其疏通缓释,就会出问题,很大的问题。曼妮和她女友被强暴,却还得不到哥哥理解,娜汀被同室女友屡屡谩骂讥笑侮辱,烦不胜烦。两个人都在心灵内层生发了不可抑制的愤怒感。这种愤怒是日积月累,逐渐细密地占据她们的内心的。这种愤怒像是虫子,咬噬她们,分裂她们,让她们痛苦不堪。正是在极其愤怒的情况下,她俩做出极端的事情,分别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和女友,走到了一起,共同行动,共同对抗这个强劲的男人社会。所谓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她们正是这一理念的贯彻者。她们以此作为对这个社会报复的点,并延展开来,逐步扩大自己的战果。那么多人在她们的枪下毙命,他们死有余辜;换句话说,他们也是牺牲品。什么样的社会成就什么样的人。
  
  当没有人能够保障妇女儿童基本生存秩序的状况下,这个社会就成为一个无序混乱的社会。众所周知,一个社会中,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男性。故曼妮和娜汀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以一己之力来对抗这个无序的男人社会,以数倍百倍千倍万倍的决心和行动,来回击对她们的伤害。而这个森严壁垒的社会是做什么的?岂容两个弱女子鸡蛋碰石头?男权社会硬性给予女人的种种,其恶势力,其不合理,其违背人性,毛骨悚然。强大的世俗的力量,单靠两个势单力薄的女人来对抗,显然无济于事。影片意图告诉人们,这种不合理,这种对抗,这种无奈,以及出离了承受范围的愤怒,是怎样势不可挡。于是一种悲怆感就贯穿于影片的始终了。那实际上就是一条不归路。这一开始就注定了她们行为的失败结局。这就是一种宿命。她们把行动的焦点放在了那些为非作歹的坏蛋流氓恶棍身上,与他们饮酒作乐,玩弄他们,嘲讽他们,并果敢地杀死他们,不择手段。那个被迫学狗叫并被通过肛门一枪毙命的家伙,是这伙杂碎里“惨遭不幸”的典型代表。每每看到这里,我就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快意。好像以此能够与片首曼妮她们遭受的轮奸相抵消;好像这就叫做报应。于是多少让人心里得到了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我一点也不认为她们的行动不应该。按理说她们的行为严重反社会,反人类,反道德,我应该否定,拒绝,批判才对,但是奇怪,对她们的行为,我却在同情之余,能够理解。我发现,她们是拿枪宣泄,而我则是拿键盘宣泄。乒乒啪啪的键盘敲击声中,我竟然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满足。在这种宣泄的同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她们的心理状态,深深地理解了她们的心理状态。正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拥有能够唤起人们共鸣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影片才获得了人们的认同和支持。
  
  遭受巨大的毁灭性的打击,怎么办?大多数女子选择了忍气吞声,任时间慢慢抚平创伤,磨去心理刻痕。奋起抗争是不是现实?没有人愿意明白她们的心理感受。女人身处社会底层,要实现自我诉求,何其艰难。这两个女子拿起枪来进入了一种状态,是极端的复仇状态。她们以变本加厉的方式挑战整个男人社会。这样的诉求包含了太多的语言,省略了太多的语言。一切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这样的诉求显然能够击中观众的心灵。她们的行为促使人们去思考她们行动背后的深层原因。在她们具有穿透力的眼神里,世界的混乱与人心的糟糕,已经板上钉钉,世界上一切都无可救药,不具任何欣赏价值,已经丧失了应该有的魅力,支撑她们决绝果敢一步一步走下去的,正是这种穿透力极深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并不属于个体,是有其代表性的。因此,影片就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意义,借鉴意义。
  
  贯穿全片的情感力度给人印象。两个女人的相依为命,在影片里被彰显得十分真实。她们默契的眼神,放肆的大笑,大笑里潜隐着的无奈,那种细微地游走于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那随着烟圈悠然飘散的心绪,都给人真切的感触。尤其是影片接近结束时,娜汀抱着遭到枪击已经死去的曼妮,满眼的悲伤,令人动容。她们的行动之无奈,之深层原因,都包裹在这些细节浓郁的情感里了,是一种坚实的支撑,浸染其中的情感力度就显得十分鲜明。佐以风格独到的背景音乐,影片的氛围就十分的令人压抑,如泣如诉。这种哭泣与控诉,已经超越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哭泣与控诉所拥有的层面。毫不容情。毫不迁就。毫不姑息。让世界颤抖。让男人见鬼。曼妮和娜汀的恣肆淋漓宣布了一种生命意识,是不折不扣的主体革命,主体大爆发,惊心动魄。植根于人内心深处的绝望是毁灭性的,能够导致意想不到的结果发生。当个体遭遇极端凌辱,遭受巨大摧残,能够爆发的能量也是惊人的。如何引导这种能量进入正常轨道,不让其发生令人遗憾的结局,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意义上,影片就具有了启迪意义。而这种启迪是世界性的,全民性的,长期性的。
  
  2013.3.9
  
  
  
  

[ 本帖最后由 夏冰 于 2013-3-10 15:45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15:07 | 只看该作者
导演:维吉妮·德彭特(Virginie Despentes)
   柯拉莉·郑轼(Coralie TrinhThi)
制片:菲利普·高铎
主演:蕾法拉·安德森、
   卡兰·巴赫

[ 本帖最后由 夏冰 于 2013-3-10 15:24 编辑 ]

悲情城市.jpg (158.12 KB, 下载次数: 613)

悲情城市.jpg
3#
发表于 2013-3-10 15:58 | 只看该作者
多年前看过的一部具有限度级别的影片,性与暴力场面十分骇人。以暴制暴,血腥和赤裸,反抗与挣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影片不但制作纪实风格鲜明,连影片的名字都起得粗砾恶俗,让看过影片的人们难免不会感到一种冷硬和抗击的冲击,反射出编导者对于现实的深入观察以及显露出的犀利批判锋芒。欣赏,体会。问好:)
4#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16: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万里山水 于 2013-3-10 15:58 发表
多年前看过的一部具有限度级别的影片,性与暴力场面十分骇人。以暴制暴,血腥和赤裸,反抗与挣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影片不但制作纪实风格鲜明,连影片的名字都起得粗砾恶俗,让看过影片的人们难免不会感到一种冷 ...

是的,万版所言极是。影片的批判性显而易见!
5#
发表于 2013-3-11 09:28 | 只看该作者
以剧情和背景叙述为佐证,呈现作者自己的认识、感悟与观点,这样的视觉才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结合电影艺术的全息性特征描述电影内涵,彰显而出的是作者对导演意图的领会与延展,其中不乏悲悯的气息,人性的关怀,批判的色彩和对比反思的意味,让文章具有了质感和张力,也让观后感由此有了刀锋的属性。不错的文章,欣赏!
6#
 楼主| 发表于 2013-3-12 08: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13-3-11 09:28 发表
以剧情和背景叙述为佐证,呈现作者自己的认识、感悟与观点,这样的视觉才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结合电影艺术的全息性特征描述电影内涵,彰显而出的是作者对导演意图的领会与延展,其中不乏悲悯的气息,人性的关怀,批 ...
多谢敬版精到专业点评。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一再想,如果命运对两位女子公允点,那她们的人生轨迹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很多时候,对女人的尊重与否,会导致截然不同的效果。
问候安好!
7#
发表于 2013-3-12 10:18 | 只看该作者
嗯,该片客观而真切地还原了当时的台湾。我虽然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是从你的分析中来看,多少也能感受到这部作品的内涵。
8#
 楼主| 发表于 2013-3-12 10: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文佳 于 2013-3-12 10:18 发表
嗯,该片客观而真切地还原了当时的台湾。我虽然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是从你的分析中来看,多少也能感受到这部作品的内涵。

文佳老师,这部电影与台湾没关系呢。你可能误以为是台湾那部同名电影了。
9#
发表于 2013-3-12 12:13 | 只看该作者
相对而言,我更喜欢《这个杀手不太冷》,这个片子过了一些,很暴力,但似乎与暴力美学离的远了一些。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还是存在的,我们喜欢把善拿出来——尽管有可能是虚假的,但是我们似乎很享受自欺欺人;而他们更喜欢把恶扯出来,虽然应该是真实的,但还是撞击着我们的眼球与心灵,挑衅着我们感知认知的极限,遭遇排斥也是很正常的,再说,还有孩子,他们肯定是不能看这样的电影的。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3-13 20: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孔 于 2013-3-12 12:13 发表
相对而言,我更喜欢《这个杀手不太冷》,这个片子过了一些,很暴力,但似乎与暴力美学离的远了一些。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还是存在的,我们喜欢把善拿出来——尽管有可能是虚假的,但是我们似乎很享受自欺欺人;而他们更 ...

对的,这个片子的暴力血腥确实少儿不宜。成人看的话是应该没问题的。
我比较喜欢片子表现的那种人性的东西。两个女人尽管杀了不少人,但是她们之间的情感东西,很真实,令人动容。问候一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21:26 , Processed in 0.05971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