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梁星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长卷漫开品沉香(代序)

[复制链接]
16#
发表于 2013-3-22 09:04 | 只看该作者
看人作品,写出感受,并有启迪意义,在这个时代不容易。梁兄能够沉下心来做这件事,功德无量!
17#
发表于 2013-3-22 10:44 | 只看该作者
散文一般是写熟悉,写熟悉即意味忆旧。在我看来,最熟旧的东西恐怕是故乡,尤当人步入喜欢回望的中年,这时的乡情愈浓,愈厉,愈痛,简直是剪不断,理还乱。所以从此层面上说,故乡也好,往事也罢,本质都是怀旧,恋旧,都是检省与打捞,觅拾与找寻,回味与沉醉,享受与审美。此审美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是两者的有机交织。从物质,这些童年往事,故乡物景,都是一件件物化的,具体可感的,甚至都可以复制和还原再生的什物。影视剧里,我们看到了千万年前的旧貌再现,人,工具,生活用品,都可仿生,给人一种活生生的原生态。音乐,美术,散文这种语言艺术,也可抵达此境。这是为了人们憧憬的需要,缅怀的需要,重温的需要,扬弃的需要。从精神,这些陈年往事,不可能无误地复制。首先是人的感觉会变,态度会变,再说时代在变,风雨时新,人的感受不可能不受影响,故此人的记忆及书写,也只是一种心脑过滤后的印迹,是一些支支叶叶的碎片,粘连而成的重组形象,这个“形象”距原色有差异,甚至有质的变化,这些都十分正常。所以艺术家们不能只是摄像大师,更主要是创造大师,创新大师。艺术以此而弥新,而前进,“江山辈有人才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人类文明才会大步推进。
一是散文忌平泛。这种“泛”,指叙述的平淡,也含情思的少独特和独到。此问题我们许多散文创作者或多或少地存在。即多写一些印迹性捕捉的概描,多有“似曾相识”之感,放哪里都有,都一样或“差不多”。这种“熟悉”很正常,但关键是如何“个性化”,此个性的最大彰显,从本质讲就是艺术的臻熟。此问题的解决,我想可以多从角度的新颖及情感的深度体验等方面去解决,以减“泛”而增“具体”(虽这种“具体”也带有浓浓的重组摹写的“人为化”痕迹)。这样可减少因“泛化”而造成的模糊,达到清新的定格或“重重的一击”。鼓是一种传统乐器,其特点就是省人,励人,志人,它的敲打,你不会不受震击。人心的振动,心电图显示为曲线,所以行文节奏就要凸凹有致,合于心律。这也正如海没浪花,那不叫海,山不见峰,岂可称山,“文似看山不喜平”,文古时称“纹”,花纹之意,可引申为波浪与错落。
  
  二忌过于饱满。如果说长句子,大段落,满的表述是一个人的写作习惯及风格本无可厚非,但过于满当,周全,完备,就成了缺陷。我一直认为,适当含蓄,留白也许更添意趣,既满足了读者的探秘欲,也吊起了阅读的胃口。所以大凡文章热度过甚,饱满有余,则需“减”字。散文乃“减”的艺术(王克楠语)。需冷,掺静,以降温,驱热,熄火,以沉而飞升。常言讲得好,“欲速则不达”。“剃头刀子一头热”。讲的就是不能一厢情愿,有效把控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达于人,这是一种功力。没静的弹跳猛冲,岂能远走高飞!一个人始终都在跑,怎么发力一跃呢?会致命的,累死也跑不快。
  
  三忌抒情不节制。现在的散文有一种习见的通病,即片面理解和强调抒情,因此文章的字里行间就无不溢满情,殊知这样明显把散文的抒情庸俗化了,也显得虚假和浅表。我们应知,散文的抒情,指少而又少,精而又精的抒真情,抒深情,抒大情,只抒别人少之的特殊的“情感体验”。如果情感太滥,太伪,是感动不了人的,是无效的,是有亵渎散文这个大众而特殊文体的要求的,结果就是终被大多数读者所抛弃。当然此问题非指作者文章没真情,是烂情,而是该真情何以有效地表达,不让读者距而远之,或漠视,或视而不见,甚至质疑或垢病,或恶俗而鄙弃。我常说两个问题:一是人家为啥读你的?二是人家凭什么卒读你的?前者涉及表达,后者涉及情感。只有这两个问题的有效解决,才能成就好一篇文章的写作及阅读。否则,文意再大,也难通过有效的阅读而体现。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即以为只要自己的思想深,情感浓,就必定是好文,是至文,有人读,我看也不一定,人家都不读了,再好也没用,这种内容大于形式的偏激认识,最终只能害人又害已;当然好读无味也不行,同样是空欢喜一场,何况这种“骗”局也终被揭穿。
  
  四忌文题不灵活。有人说文题怎么起无所谓,这更不对,因为涉及练意问题,作者行文岂能离开文题而随意跑多远?这本文集的取题,作者显然是追求一种意境美,这我理解,但千篇一律的“七字题”似有牵强重复之嫌。从行文看,作者历尽风物及文化元素,使文丰厚,浩瀚,但需简约,对于繁复书写而言,简约就是一种难得,练字艺术本身就是高难艺术。我们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发。又言,含沙射影更见功。我的理解,清空,含蓄,留白,此处无声胜有声,大音稀声,大象无形,似更见张力,乃艺术之妙绝与至尊。不一定言多,但求重,不一定气壮,但求准,不一定豪言,但求力。前面提到的鼓点单调,甚至制噪,但声声入耳,点击人心,催人奋进,一鼓可以作气。有些文章读后叹喟,有些读后震撼,有些读后令人遐想,这都有益。惟不可取,就是难以卒读,或窥一而知全貌,此绝非什么风格形成的标志,乃单调之单调,重复又重复之弊端,这样的文不可取,意义也不大,作为一个文字的至诚追求者,当惜墨如金,对于可有可无的舍之,毫不足惜。
  
:victory:

————取经无数,再次感悟。
18#
发表于 2013-3-22 18:36 | 只看该作者
范廷伟的作品感情饱满真挚,描写故乡的文字渗透着浓浓的情深深的爱。从父亲的棉田到母亲的布鞋,妻子的菜地,等都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对故土的眷爱。他的杂文笔力刚劲,针砭时弊,掷地有声,引人共鸣。他业余从事创作多年,投入了大量的经历,笔耕不辍,追求不止。很佩服他这种执着的为文精神,希望他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衷心祝愿他出书成功,更期望他审奖成功。
19#
发表于 2013-3-23 09:37 | 只看该作者
问候梁老师,祝贺你!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3-26 09:0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文珺 于 2013-3-21 09:00 发表
这样的序,对我们初学写作的人来说,真是太妙曼了,受益很大呀。学习问好,从中得到许多写作之道。问好梁老师,仰望……


  谢褒奖,还望指点。问好!
21#
 楼主| 发表于 2013-3-26 09: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红秋叶 于 2013-3-21 09:04 发表
秋叶问好老师,先看看老师们的评读和理解,细读后再写体会。 :handshake


  谢谢盛情关注。多指点。
22#
 楼主| 发表于 2013-3-26 09: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13-3-21 09:24 发表
首先预祝廷伟乡土散文集尽快成功出版发行! :victory:
     嗅到了缕缕香味,让人不知不觉沉浸其中,感受到星钧文友点评的有高度、有深度,更有一种给人鞭策和激励……后面的几个问题令人深思,对我们 ...


  文华老师客气,谦逊。我们共同祝贺他的乡土散文集早已问世,你祝你的乡土散文创作更上层楼!
23#
发表于 2013-3-26 09: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1# 梁星钧 的帖子

老师早上好,秋叶一直在读,让自身的浮华慢慢地沉淀。然后有感想和老师交流学习。 :handshake
24#
发表于 2013-3-26 10:24 | 只看该作者
由序说开,后面关于散文的几点,算经验之谈。
25#
发表于 2013-3-26 10:28 | 只看该作者
梁老师的散文写作指导让学生受益匪浅!!!
26#
发表于 2013-3-26 20:13 | 只看该作者
品读!受益!有这样的作家为作者写序言,那是那位作者的福音。序言是一本书的导读,好的序言可以引领读者读懂作者的文章并往最深处去理解。
无疑,梁老师这篇序言为此文集起了抛金引玉之作用。
早知道你写序言如此厉害,我新编的散文集《冷凝成露》就该千寻万寻寻到你啊。(玩笑)。
27#
发表于 2013-3-26 20:43 | 只看该作者
序成一片散文论,精彩,经典,学习!!
28#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07: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木门长子 于 2013-3-21 21:29 发表
好像已经不只是在解读一本书,或者提及一个人,而是上升到一个高度。这个高度让人感悟,也让人反思,比如散文的写作,比如意境的表达等等,当是散文写手们的一堂课。问好梁老师。


  谢谢。你是否可以直接说我偏离了针对本书的主题,这点我早想到,基本是在这本书上出入,对于进去出来,也是人之常情及基本的。我没有讲课,只是心声。再谢。
29#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07: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13-3-22 06:39 发表
我曾经为范廷伟的第一本文集写过一篇《笛声悠扬颂梁邹》,所以这次特意推荐梁星钧来写序言,不是说换手如磨刀嘛 就这样我把一件吃力的活儿交给了梁星钧,他果然倾力而为,写出了一篇极有高度的序言。我也没闲着,给 ...


  嗯,但愿他这本书做好。
30#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07: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冰 于 2013-3-22 09:04 发表
看人作品,写出感受,并有启迪意义,在这个时代不容易。梁兄能够沉下心来做这件事,功德无量!


  谈不上功德,只算爱好。谢谢老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 08:32 , Processed in 0.19304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