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近期的报道,总是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我总觉得这教授那学者都阐之未尽,我有我的看法。
10年前的反美,我没赶上;4年前的反日,也没赶上;今年的抵制家乐福,终于算是赶上了,真是谢天谢地!虽然余生晚了点,但是晚的恰到好处,这让我颇感欣慰,因为这一次我终于大喊了几声,而且也践行了自己的口号,出色地完成了历史交给我的使命,真不愧是二十一世纪合格的大学生。当然,后面的那句赞词是我自己加的,因为身边人并不这么认同,他们都称我为愤青。
愤青就愤青吧,也不是太在乎什么称号的,我在乎的是内容,换句话说我注重的是内涵。我深信,在这个时代一个人仅仅虚有其表,却没有什么实质内核,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的。近来,发生的许多事情,着实令人愤怒。愤怒是国人所共通的,所不同的是表达的方式。我们(与我相类似的那群人)在网上传帖子发评论并且时时关注着最新的动态,尤其是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我们之中的很多人都走上街头摇旗呐喊游行示威表达着心中的愤怒,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在激烈争吵之余打了几块玻璃毁了几件商品,但这样的损失与两辆火车相撞、"中国第一贪纪委书记"、"唐门事件"以及谭静案件等腐败流血事件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为此,有许多历经风霜雪雨饱读经史子集的中老年学人摆出一副谆谆教导的面孔:"年轻人,爱国是好的,但要理性爱国,要有理智啊""要好好学习,把自己的习学好了,就是最大的爱国""要有大国风范,要和平,不要损害国家的形象""抵制是没有结果的,都全球化了嘛,你们这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啊""不生气,要冷静"……这样的声音简直是不绝于耳,我有感于我们国家一夜之间突然冒出了如此多搞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专家,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大国风范的一种体现。退一步讲,倘若再发生这样的事情,全中国人都是一池深邃的湖水了,都宠辱不惊了,都以德报怨平和对待了,那么你以为这样的中国还会有希望嘛?!当年,梁启超先生曾对外国人称清王朝为死气沉沉的老大帝国十分愤怒,于是他便慷慨激昂地写下了《少年中国说》。按今天的观点,不知道梁先生在当时算不算一个愤青?
在报纸上,看完对法国驻华大使苏和先生的专访,除了一些官方套词之外,给我感触极深的就是:当他被问道,在法国,新闻自由是不是有被滥用的嫌疑?他说:"法国的新闻是自由的,而且是绝对自由的,法国政府根本就不能干涉媒体。"可想,太过的自由是不太好的,但是我也可以肯定地说,太少的自由也是不太好的吧。凡事过犹不及,是不是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点思考?
最近挨了骂的白岩松在专访中告诉我们:"民主能让中国发出自信的声音。"他还很清醒地告诉我们:"'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民主的重要基石。"可是,当他被问道:如果你是在现场,见到抵制的人群,会去阻止吗?他说:"作为个体,你很难去见什么,很容易激化。这时候需要更公众平台的声音。"我承认这样的回答是理智的,因为这继承了古人一向明哲保身的传统;但是我却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个民主人士的回答。当年,马丁路德金在领导黑人反对种族歧视运动的时候,如若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是不是也会做出如此的回答呢?
写到这里,又回到了康德的困惑上。他的困惑在于:真正的客观现实只有一种,可是一个人眼中的现实是真正的现实吗?况且,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现实,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现实,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现实,那么谁才有资格、谁才有权利真正地占有客观现实呢,对此我很魅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