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篇旧文《我的朋友叫发条》。转眼和他、和他们并肩走过两年,感性的激情已远走,多了信任、淡定默契、和一起的坚韧。
我的朋友叫“发条”
青助会是干什么的?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我问。
一个三十多岁、笑起来两个酒窝的男人走进屋,朋友介绍他是青助会的会长,网名“发条”。发条搬张凳子坐到我身旁说:我们全称重庆青年助学志愿者协会,是NGO——非营利性民间公益组织。总部?总部就在我们万州区青少年宫。
我惊讶自己的城市存在这样的队伍,肃然起敬。我通过电视知道,国内民间公益组织生存不易,全凭志愿者个人的奉献精神支撑。但眼前的发条并非我想象中慷慨激昂、或艰难困苦的志愿者形象,他沉静而随和,向我详细普及了公益基础知识。青助会成立于2005年,2007年民政注册,两年前团委拨给他们一层楼办公室,结束了四处为家的日子;全国已发展300名会员,5000志愿者,致力于帮助三峡库区莽莽丛山中数量庞大的贫困留守儿童。
我俩长谈两个小时,他们带来的双胞胎一会儿掰着他的脸叫他摆Pose合影,一会儿拿红头绳在他头顶扎个朝天辫,像摆弄大洋娃娃。他一点儿不急不恼。他拉小姐妹到电脑前,问:“认出照的谁?”她俩咯咯笑着齐声喊:“发条叔叔!”照片上,他和一群小男生挤坐蚊帐内,露出几张笑脸。发条说,那是他们最近的“天使爱心蚊帐”行动,青助会募集两千多顶蚊帐送进十三所村小宿舍。
我点开青助会网站,从财务收支到求助资料一清二楚,显然花了大力气整理。我问:“你们办公室多少人?”
“三人。”他坦率回答。
我诧异地回头:“简介说五十多名骨干呀。”
“我和另外两人做全职,其他几十位理事是业余无偿兼职。”此时,他脸上首次掠过一丝落寞:“目前最大问题是缺人手。大学生志愿者激情高,但流动性大。常人以为搞公益就是义务劳动,可志愿者也得吃饭、做活动也要车费啊。像我们三个全职,月薪仅一千,我们给不出高薪吸引专业人才……”
临别,发条恳切对我说:“我们团队的大门随时向你敞开。你可以做网站的文字工作——我们网通常没多少人浏览。”
我犹豫一下:“我敬重你们这样为社会实实在在服务的人。发展六年,凭的已经不是热情,而必定转化成一份信仰。我向往加入你们并肩作战。然而这同样不能靠一时热情,我要负责任地斟酌能不能胜任。不过,我会一直是你的朋友,是青助会的朋友。”
后来听人讲,发条原本开着一家广告公司,他和一群网友创立青助会,当时取名“新生活志愿者协会”,是全万州乃至全重庆第一家网络公益组织。由于这上面耗费的力气越来越大,其他创始人相继淡出,发条不顾许多人的劝阻,从兼职转为全职,关掉经营十一年的小公司,把全部财力、精力投入青助会,忙得女朋友都没时间找。
在发条的QQ空间,读到他走访山区贫困户时写的许多故事,我流泪了。小姑娘王桂香,母亲受不了贫穷离家出逃,父亲重病丧失劳动力,家里的老土房塌了,父女寄宿大伯家。志愿者们问同学们春节有什么娱乐活动,一个孩子说在家看电视,另一个说上亲戚家玩,王桂香说在院坝里坐坐。问她你家有电视啊,为什么不看电视?问了好久,她声音低低地说:“看电视要浪费电的嘛,不看。”
我见过的双胞胎海柔海雯,父母打工七年不回家、不打电话,她俩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用米糊喂养大。青助会“27度暖冬”行动走访她们家,家徒四壁的墙上画满奶奶我们永远在一起我们永远爱您的稚嫩涂鸦!许多同学填写的新年心愿是吃穿用,海柔海雯第一项心愿——奶奶的病好起来,第二项——全家人幸福生活在一起,第三项才是——要一件新衣一双新鞋。
山村孩子闪闪发光的心灵,是我一上午浮光掠影看不出来的。只有“发条叔叔”“鱼儿阿姨”那些志愿者,每逢节假日牵着娃娃们的小手住进自家,为他们做饭,教他们健康上网,甚至教几个习惯穿布鞋或草鞋在山里奔跑的男孩系鞋带,孩子才会跟你心心相通。发条写道:“贫困留守儿童心间也有一种天生的善存在,如果在性格形成期得不到好的引导,后果非常严重。给他们关心并不复杂,真心交个朋友就可以!”
100位小朋友的新年心愿网络公示,请好心人帮助实现。王媛元想要一套崭新完整的衣服,因为“我每一次穿的都是别人穿旧了给我,穿起来很冷。我家穷,别人都嘲笑我家。”有人批评照片中的她穿得太好,这样的愿望虚假贪心。志愿者们很激愤:“她真的想给她穿上烂衣服,装得可怜点再来摆拍,博取更多的同情吗?鲁迅说,中国人国民性的最大缺陷之一是缺乏爱与诚。90年过去,爱越来越多,诚却一如既往的贫乏。一些人就怀着鲁迅《求乞者》描述的那种自居于布施之上的烦腻,疑心。孩子写的东西我们不能左右她,‘诚’是我们组织的立世之本。”
看发条的早期日志,他个人发展与公益事业发生严重冲突,当时青助会又尚未通过认证。发条语气充满了疲惫沮丧:“我不是神不是英雄!有时在爱情和事业的打击下,我提不起精力去挑起公益这副重担。可它也是一种理想,一种精神粮食,是我一生都要做的事业啊!”为了这份精神粮食,他终于抛弃从前的生活,从事专业志愿者,立志创一条更好、更新的慈善模式。
“你可能曾经为自己的不幸哭过,你也曾为亲人的逝去哭过,但是你有没有为过一些不相干的人伤心过酸楚过哭过吗?也许困难人群真正需要的东西按我的能力不能完成,但我们也要努力。在我的帮助下他们走出困难收获快乐,若干年后记得曾经有那么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赤诚之心,就够也!”
《生命的意义》一文中,发条写下:“无论处境多么悲惨,每个人都有责任为自己的生命找出一个意义来。不管遇见什么问题,我们都要快乐的活着。那怕你今天没饭吃,没钱花,你今天工作问题解决不了,你的爱情失去,你的婚姻结束。这些都是生命赋予你的色彩,你幸福建立的基础。活着能干多少事!如果明天我将老去,今天我该做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做我最想做而又一直没能做的事,因为我不想带着遗憾离去!可是我为什么要这么想呢?为什么不今天就这样做呢?”
2010年,发条被评为重庆十大优秀志愿者。
2010~2011年,青助会两度评为重庆十佳优秀志愿者组织。
发条对待工作和朋友真像一根发条:勤奋、忘我,认准的一根筋执著到底,他总忙到午夜才画设计、做方案、写他热爱的鬼故事,三四点才去睡几小时。他有个梦想是写100个留守儿童的故事,他叹气“时间永远不够!”正因他的善心诚心,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本职工作的朋友们愿意和他汇聚一起,为中国慈善事业之火添一根架献一份力。这个夏天,发条提议由我运营一个手工品义卖网店,我想这或许是他探索的“更好更新的慈善模式”之一:变运动式劝募为长效运营,同时帮弱势群体凭双手的劳动成果去获得社会的认可与扶助,
从商并非我志趣,而且我明白在NGO工作比在成熟企业更具挑战性。秋天,母亲的溘然离世似乎让我下了决心:为什么不趁有力气有时机,去做最想做的事?为什么要给明天留遗憾呢?发条引领我进入公益行业的短短几月来,我像青助会所有成员一样由“你们”习惯叫“我们的团队”。从“青青益家”网店的白手起家,到“西部留守儿童素质拓展营”、“2012新年心愿骑行穿越重庆公益行”等一个个项目,凝聚着团队每人的心血,我们在网络上争论研究到凌晨,在一次次工作会议中挨发条的狠批,然后乐呵呵享受发条会长的精湛厨艺!在这个团结友爱、生机勃勃的集体,我渐渐忘却失去双亲家人的痛苦,感觉自己仍是有事可做的,而且不是单枪匹马做事,而且在为帮助更多人做事。我家尝过孤立无援的苦楚,靠社会大爱的力量渡过一道道难关,所以我懂得困境中的人们只要给予一米阳光,能使他们的心灵终生保有温暖和对于人间的信仰希望。
14岁时一群大学生志愿者帮助我学习一年,分别时他们告诉我:“别人能帮你的终是扶上马,送一程。未来的路要靠你自己闯。”获得“造血”的能力,是我与青助会殊途同归的努力方向,也是最希望身体力行传达给贫困孩子们的勇气和力量。
如发条说:人重在自救,救自己,也救他人。
2012中国残疾人作家联谊会征文丛书《道德的力量》
[ 本帖最后由 苏相宜 于 2013-6-1 20:01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