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943|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小议:性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 13: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徐梵澄得迅翁衣钵,是其真弟子。他在论诗,论画,论书,都有不一般的见解,加上其对印度、希腊哲学的综述,慰以“古典重温”。我跟在《蓬屋说诗》后边,很是用功地学了一回。梵澄先生所评诗话,以为最通俗者当为清袁枚随园,所谓甄录小家,推敲字句,其细已甚,有时进入魔道;远不若纪河间之谈有明一代诗之高下起伏,为能立乎其大。纪河间者纪晓岚也,因直隶河间府人而得河间之名,生性喜抽烟,绰号纪大烟袋。被梵澄先生这么一判决,子才和纪大烟袋的诗品就有了高下。大凡喜欢清诗文学的朋友,对这两个人的诗多少都能掌握一些,今天咱们不论他们的诗品,却以诗品而论一个人为文的“性子”。
  
  若论出语天然,其感人处全在性情之真和感悟之深者,个人以为,词家以南唐后主,继有清之纳兰性德。从表面上看,纳兰贵为公子,生活的经历很平静,除了前妻的亡故和几次出使边陲,无多周折。但他是一个极其敏感的人,内心世界非常丰富。出入相府、宫廷的生活,在他非但不觉满足,反而感觉到难言的压抑。“羡煞软红尘里客,一味醉生梦死。”是可见他的心情。他在一首《如梦令》中写到:“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此小令用自然的语言写平常的生活场景,堪称天然壮丽,那种人生无聊的感觉,却足以令人心惊了。王国维说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之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自《人间词话》),评价很高。但说其词风与满族人入关不久有所关联,也不尽然。纳兰词中那种对人生容易敏感失落的情绪,其实同他广结汉人以及汉族文化,并同明末清初的社会氛围,也不无关系。
  
  往前不欲追考,只经历了前清期后,袁枚又重整旗鼓,将晚明思潮再次融合诗歌学说中。他和李贽一样,肯定了情欲的合理性,认为圣人之治,就是要让好货好色的人欲得到满足。(《清说》)。他甚至还肯定富有者奢华的生活,反对一味节俭,指出:“古之圣贤,求贫民之富;今之有司,求贫民之贫。不知富民者,贫民之母也。”(《与吴令某论罚锾书》)。所谓富民为“贫民之母”,意思就是指在富民的消费中,使得贫民得到了谋生的机会(《中国诗歌史略》之清诗部分)。这样的论调,作为经济思想是有道理的,但立场应该是站在富人的角度说话,是大有站着说腰不知疼之嫌疑。难怪鲁迅讥他不过红楼倚翠,就知道跟苏小攀个亲,夜下叫红袖添个香啥地。像他这种奢华之言论,撂倒现在如此贫富两极的社会状态,是要被诟病的。而况如今的富人,地产大亨们,纳税意识和济贫意识并不浓厚,即便交代给国库几佃银子,供税花到了哪里,谁又可知?时代与社会风气使然,袁子才这种意识下的“诗以性灵说”出笼,闲态似乎可以理解。
  
  然,袁子才之“性灵说”之关键,似也并非狭隘之意思,是性情和情感的综合,亦即灵机和灵趣。具体而言,该是“诗者,由情生也。”这无可估量的“灵性”说,被清后之散文杂家秉承和推波下来,表现自我,纵情发挥,更有甚倾向于个人情绪的渲泻,确得一脉传承。那么,如何作文,是要性情是要情感,究竟该拿怎样的姿态?先前,高兴有三两同道就此切磋之云云。记得有兄弟曾谆谆言:“一个人如在作文时,对文字没有避嫌之心,没有恐惧之心,更没有责任之心,应该算是一篇成熟的作品。……文学就像人吃饭一样,如果给吃饭赋予积极的意义,恐怕我们一来吃不好饭二来要吃出事来,用吃饭的精神去激励无产阶级斗志,只能将无产阶级变成吃软饭的,所以文学只是一种生存的手段,起码是精神生存的手段。打掉爱好去吃猪头肉,或者为了吃猪头肉不怕破胃。”
  
  我事这段话为“三没心”和“破胃”学说,这一说很新鲜,也更形象于记忆。通俗一点兄弟嚼出来的大意,应该就是“放任性情”“撑着了”的意思,与吃之“精炼”和“少作”貌似两码子事儿,看上去很有意思。现在,如君看来,以“食色”为例说来说明如上观点,就譬如亦某些大家主张文学作文之苦闷、冲动等说一样,当属于文艺心理学范畴。
  
  然而,文艺领域主张创作系用以发泄情感者,又有主张由于美感之启示者,颇多异说不及具引。但凡以文艺分支于音乐、雕塑,绘画尚且足以认同;词作似乎也可在理解其中;而以作文之需要“纯正”的批评角度,亦犹做人之需要生活“规律”之约束,这当然是我个见。假以“食色”为例,倘不知节制之道,任性发挥,随意索取,每以饱饫痛饮而致病,放纵情欲而戕身,这便也怪不得亦并非食色本身的主旨了,“三高”肥胖臃肿就怪不得他人了。
  
  大抵上,人类为了个体的生存,需要精神给养,需要宗教的关怀,更需要高尚信仰的支持。但凡客观一点说,为了这个生存,你、我、他都在一些特定场合和特定条件下,不得不牺牲“自由”之意志,不可以随便“发挥”,虽然我们高调“独立”之精神。有时候,文学创作屈就于所谓“集体”的约束,无论是有意无意,这种自觉心理总是客观存在的。文艺创作基于人类爱好表现自己的天性,有理由,该支持,但道理于“食色”同。
  
  说到这,想起胡适在其《醒世姻缘传考证》中,作出了蒲松龄就是该书的署名作者“西周生”的大胆假设。这个假设必然便引起轩然大波,至今大约也没个定论。若胡氏的假设成立,那蒲氏为什么不处于表现自我的目的而象《聊斋》样署名?还有一种学界怪象,近些年读书看报,发现“佚名”的文章多为上乘之作。有一点没错,人类需要完成和完善很多东西,其中包括自我精神的建设。
  
  知道有兄弟在修《清史》,我这是添足旁通一下为我深刻于梵澄先生的论《清诗》,而后发于其他则不足道。梵澄先生着重推崇两位清末民初的诗人,一是湘潭王湘绮,一是义宁陈散原,两人并非以诗起家,各有政治主张及思想言论。湘绮者,咸丰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散原者,陈三立也,学界始作俑于独立之思想者陈寅恪之父,被荣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三立先生有《遣兴》一律:“而我于今转脱然,埋愁无地诉无天。昏昏一梦更何事,落落相看有数贤。懒访溪山开画轴,偶耽醉饱放歌船。诗声尚与吟虫答,老子痴顽亦可怜!”关于这两首诗的时代背景,以及相关事件,因不为论诗,这里就不加噜苏了。
  
  好个“而我于今转脱然,埋愁无地诉无天”。炎热的天气总让人有昏昏欲睡之感。想到一种叫做“伏天儿”的虫子,声音好听,似有学名为蝉。有孙过庭(亦有张旭?我现在记不清了。)之《书谱》一段:夫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彼不知也,曷足怪乎!故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老子亦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之则不足以为道也。岂可执冰而咎夏虫哉!”
  
  人生苦短,知己难求,作家(作者)尤其渴望更多的人读懂自己的磨叽,磨叽的高下与否无所谓,但凡出发点落到积极公平且客观的态度上来就好。对作文于自我“灵性”说,思想之独立可以,但我不赞成由着性子去泛滥个性,今日如实搬出两个现成的人物,实想旁通一下,或弄巧成拙、或欲盖弥彰、或愈加糊涂尔?无聊哉!贤人曾告诫说,凡事要“反求诸己”,姑且我这“悖论”也是吃饱了撑的,挂只羊头却卖了份狗肉,不合适宜之季节生理,看着让诸等上火,但求同道,批之无妨。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13-6-1 15:51 | 只看该作者
话说性子是与生俱来的,柳藏的个性签名就是是一个实证。
人生于天地,但凡还是群居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有时可以由着性子,有时却不可。我的理解是,那要看在什么地方。
同样的性子,如果使错了地方,结果就大不相同了。
3#
发表于 2013-6-1 16:20 | 只看该作者
太有个性之人,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里,都是没有好结果的。一定意义上来说,活着就是一个妥协的过程。再有个性的人,在社会的风雨之下,或者某些势力之下,也不得不将自己的棱角磨光了。除非,那个人为了追求个性,不把活命当回事。
4#
发表于 2013-6-1 19:53 | 只看该作者
首先说水的文言功底看得我如入高中课堂,尽享由那位仁师转嫁的圣贤滋养。恍然惚然。其次,作文高下其实见仁见智,不过“放任性情”当为上道。当然这“放任”并非“由着性子”。凡事皆有度。
5#
发表于 2013-6-1 21:06 | 只看该作者
纵横捭阖的援引例证和异彩纷呈的观点呈现,令读者大开眼界,如品甘霖。
性子或者个性,就如人的内裤,不能没有,但不能时时向人证明我们有。
6#
 楼主| 发表于 2013-6-1 21:4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剑鸿 于 2013-6-1 21:06 发表
纵横捭阖的援引例证和异彩纷呈的观点呈现,令读者大开眼界,如品甘霖。
性子或者个性,就如人的内裤,不能没有,但不能时时向人证明我们有。


这比喻也太中国好声音了,剑版你新鲜死一姐我了,超级晕菜


话说,正常人的内裤是无容他人刻意来想象,按常规出牌是不用证明,那肯定是应该有滴,哇哈哈
7#
 楼主| 发表于 2013-6-1 21: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冰 于 2013-6-1 19:53 发表
首先说水的文言功底看得我如入高中课堂,尽享由那位仁师转嫁的圣贤滋养。恍然惚然。其次,作文高下其实见仁见智,不过“放任性情”当为上道。当然这“放任”并非“由着性子”。凡事皆有度。


夏冰赶脚是恍然惚然,一水实在是晃悠忽悠了
8#
 楼主| 发表于 2013-6-1 21: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陀螺 于 2013-6-1 16:20 发表
太有个性之人,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里,都是没有好结果的。一定意义上来说,活着就是一个妥协的过程。再有个性的人,在社会的风雨之下,或者某些势力之下,也不得不将自己的棱角磨光了。除非,那个人为了追 ...


陀版回复得很理性,安慰捏
9#
 楼主| 发表于 2013-6-1 21: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时光安然 于 2013-6-1 15:51 发表
话说性子是与生俱来的,柳藏的个性签名就是是一个实证。
人生于天地,但凡还是群居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有时可以由着性子,有时却不可。我的理解是,那要看在什么地方。
同样的性子,如果使错了地方,结 ...


安然动作就是快,我就知道沙发非你莫属了。

我个人的赶脚,柳藏的个性签名应该是随着他体内的激素变化而变化的,不信你问他,这几天被我推荐读韦君宜的《思痛录》折磨着呢,害我这方还要疏导他培养读之定力
10#
发表于 2013-6-1 22:40 | 只看该作者

标题

此篇最先看到,不过对我来说需要反复品读学习。性灵一直羡慕着,只是随园诗话一直想买就没动手。李煜和纳兰词,我读的少,仅就接触的一些,因我古文功底不好,更喜欢李后主的那种读来上口,纳兰的感觉难懂些。
11#
发表于 2013-6-1 22:41 | 只看该作者
内容迅翁说人真不含糊,嘴巴够狠啊
12#
发表于 2013-6-2 00:04 | 只看该作者
这回是很认真的用手机读完,真希望江天的每一位朋友都能体会您的良苦用心
谁没有个性?谁不爱惜自己?谁又真正会耐心聆听
他人是什么,自己便是什么
关于韦君宜,你大可放心.我是属于放下书打牌,放下牌端杯的人.了解一些史实,无非是对底牌的好奇.
13#
发表于 2013-6-2 12:04 | 只看该作者
一水是一个高度!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12: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柳藏 于 2013-6-2 00:04 发表
这回是很认真的用手机读完,真希望江天的每一位朋友都能体会您的良苦用心
谁没有个性?谁不爱惜自己?谁又真正会耐心聆听
他人是什么,自己便是什么
关于韦君宜,你大可放心.我是属于放下书打牌,放下牌端杯的人.了解 ...


我其实很在意在这里跟兄弟们讨论,可我也不大清楚,为什么有时候会感觉是在浪费时间,我甚至怀疑我的观点,这本身就是很矛盾的事情,之前我从来没有在这里这么坦白过。记得我第一次读《思痛录》是在07年。因缘是在我写张中行的文章提到了《青春之歌》,我是小学跟中学交汇的时候读的《青春之歌》和《第二次握手》,我亦有经常想起那时候的阅读经历。然后杂文前辈覃老看了我的文章,就跟我说,他亦很佩服、喜欢张中行老,唯觉张老的行文多少有点鲁索重赘。他接着还跟我说,《青春之歌》是典型的图解政策的遵命文学,让我有时间可读一读韦君宜的《思痛录》。我得清楚前辈的领路心情,更不能怠慢前辈的建议,然后就把文章下载了来看。这次《思痛录》得以在大陆增订纪念,我就不能不收藏。又一想,反正这方面的书我也给你推荐了一些,就把这个想法再推荐给你无妨。但当我看到你读进去,而且那么“投入”,我其实是多少有点担心我的推荐了。还好,你能这样回复,我就放松了心情。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12: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云端 于 2013-6-1 22:40 发表
此篇最先看到,不过对我来说需要反复品读学习。性灵一直羡慕着,只是随园诗话一直想买就没动手。李煜和纳兰词,我读的少,仅就接触的一些,因我古文功底不好,更喜欢李后主的那种读来上口,纳兰的感觉难懂些。


有时候,C先生鄙视我的阅读,对我的磨叽亦嗤之以鼻。在一个家庭范围内,阅读领域或习惯的隔阂,其实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扩而充之,论坛已然。我们总不该因某些相左的读写情绪影响而自己个性的发展,抑或影响交流。所以,更多的时候我就躲进小楼,反消极以积极,像什么后主,什么纳兰,什么袁子才,什么纪大烟袋,我也只能在文章里说说而已,可是,也不能忽视我独自小楼的快乐和收获。生活就是酱紫,五味杂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0 23:34 , Processed in 0.08674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