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92|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贴身的隐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2 16: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远空虽然有月,为暗夜的天际增添了一点明光,但是毕竟有小小的一部分月色为丝缕的阴云所遮蔽,现出一份贴身的隐约来……我不知道自己所理解的这份贴身和隐约是否合乎她的想法,是否合乎她的文字所蕴含的精髓所指。
  
  在我看来,其实在作者和读者之间从来不乏一种空白,这种空白更多时候展现为一种隐约的光,以贴近的姿态和势力。在这种贴近之间,作者和读者得以体会,是那种源于心灵的体会,体会能够联系彼此的心灵颤音,一如此刻耳边传来的钢琴声。无疑地,这种琴音是贴近心灵的,同样无疑地,这种琴音也是隐约的,以殊途同归的无疑与淡定成就了一份贴身的隐约。
  
  在这种贴身的隐约中,我第一次发现,原来黑色也足以称得上是可爱的,也可以以自己的厚重成就一种柔软的贴身,在这个花团锦簇的七月。所有的惯习和呈现必会因为数量太多而至于俗与腻,比如红花绿叶,比如花团锦簇。当这种审美疲劳到达一定程度时,相反的质素以相宜的状态给予呈现,比如中色的灰,比如无法言清的贴身的隐约。
  
  在颜色的世界里,我一直是一个不及格的学生,对于颜色的认知局限于那种经纬分明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中,与其说是一种认知,不如说是一种被动的灌输。迟钝如此,木讷如此,以至于当一种贴身的隐约呈现在我的面前时,只能以明亮与否来进行童稚般的感受和区分,却无法精切体会那种原本的贴身隐约。
  
  没有人能够帮助我,帮助我精切体会那种贴身的隐约。在这种隐约面前,在这种贴身面前,我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和程度来体会,以文字的形式。好在这种体会是自由和自觉的,没有强迫,没有任务,没有答案,也没有奖赏。无论你体会与否,那片月色依然呈现于遥远的夜空,以贴身的隐约的方式。那片月色和那片夜空一样,不只遥远,而且神秘,遥远神秘得让人道不清说不明,任由平静舒缓的琴音一下一下,一点一点,如流水般轻轻漫过人的心扉。这种漫过和高山无关,和落差无关,有的是认同,是皈依,是无法言清的贴身的隐约。
  
  虽然无法言清,但是并不能否认某些现像的存在,比如月色,比如阴云,比如这一切所构成的贴身的隐约。更何况,这些贴身的隐约存于远处,存于天边,成为背景的一部分。
  
  在我们的认知习惯里,近处的、清晰的、尺度大的镜像更容易引起更多更重的注意,我们习惯称其为主角,当然了,这种主角也是相对的,抛开周围的因素,离开那些所谓的背景,便不会有主角,或者说即使有了相对的主角或是角色,也根本站不住脚,让人无法通晓一幅作品所要揭示的主旨。
  
  在这幅图片中,主角是一个手执蜡烛的女孩儿,在黑色的背景映衬下,她的上半身显得比较明亮,与烛光浑然一体,与其说烛光照亮了她,不如说她如一面镜子,映出了烛光,与烛光形成一种贴身的隐约。在这种独到的贴身与隐约中,我们得以看清她明净的额,干净的眸子,小巧的鼻子,自然闭合的唇,素简的衣衫,悄悄发育的身体,拢着烛光的右手……
  
  我叹服于她的敏锐和精巧,于图,于字。在那幅图片下面,紧接着的是“你好”,像是一封信的开头。
  
  有好久没收到信了,也好久没写信了,早已淡忘了关于信的感觉。可是当看到那个普普通通的“你好”之后,还是勾起了自己关于信的感念。那些感念是模糊的,即使有瞬间的清晰,也难抵岁月云朵的蒙袭,而倾向于隐约,或者贴身。隐约很简单,复杂的是能否贴身,能否用心,能否如她所说,把语言放在抛物线上,把本来的青色剥出来,一粒一粒,如剥豆子般。
  
  我知道剥豆子的感觉,也亲眼见识过那种青色被剥出来,一粒一粒,却从来没认真体会过将语言放在抛物线上的感觉,虽然没有体会过,或者说即使体会过但是没有意识到,但是我仍然喜欢这种说法,喜欢将语言放在抛物线上的感觉,好过放在格子里,由其顺着抛物线的弧度完成一次贴身的隐约。
  
  这样想着就很美。这种想着等同于她的‘想着去一趟勿布林(草原)”,等同于一种相识,等同于“草原上的花草自种自开自看着”,等同于“对季节的钟情和执着”,等同于“字里行间沉潜着的那份贴身的隐约”,等同于“曾用心的看见”,等同于“愿意从心舀一勺蜜,来兑换一种已在或不在的情怀”。
  
  信的末尾,我看到了钢琴曲的出处,是雷诺儿的《上世纪的童话》。
  
  自己的这样一种叙述算是一种回信吗,如果不是,但愿这种叙述如女孩手执的一片光,与远空的月色一道,成就一份贴身的隐约……


  
  
2#
发表于 2013-7-2 17:10 | 只看该作者
好的文字,应该给阅读者带来感觉上的愉悦。但这仍是肤浅的,其实,它更应该带给读者的是一次愉悦的心灵之旅。它展示出一个崭新的、陌生的、难以用世俗语言表达的、与我们用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对称的广大无边的世界, 陶冶情操,在喧嚣中求得心灵的宁静。在读与写的过程中共同经历一次心灵的旅行。这就是文字的意义,这就是我们在喧嚣的生活之中,坚持读着和写着的理由。阅读 《贴身的隐约》  不但让我有了这样的感觉,还想起了不知是谁说过的这样一句话:“诗歌是丝绸,散文是棉布。有些时候人们热爱丝绸的抚摩,但现在似乎是棉布更适合人类的身体。”


[ 本帖最后由 清风盈袖 于 2013-7-2 17:18 编辑 ]
3#
发表于 2013-7-2 20:17 | 只看该作者
贴身的隐约,属于一种意象创造,但又不具备意象的特征,更确切一点,应该说是一种意念创新。这种创新是难得的,体现了作者对于表达所做的自觉和努力。但同时,我感到,由于这种创新太过个性,加上理解上不确定性和隐微性,给作者的行文带来了一定难度。
4#
发表于 2013-7-2 21:30 | 只看该作者
心灵体验过于抽象——但这不能成为目的,目的应该是将抽象的东西尽可能具象化、专业的尽可能大众化,学科的尽可能通俗化。所谓深入浅出,才是此类高层次解读的最终目的和最终效果。受众的平均层次不可忽略。即便如此,本文的解读深度和广度依然甚为可观,作者在音乐鉴赏方面的学养是很深厚的。
5#
 楼主| 发表于 2013-7-3 08: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清风盈袖 于 2013-7-2 17:10 发表
好的文字,应该给阅读者带来感觉上的愉悦。但这仍是肤浅的,其实,它更应该带给读者的是一次愉悦的心灵之旅。它展示出一个崭新的、陌生的、难以用世俗语言表达的、与我们用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对称的广大无边的世界, ...
问好清风。谢谢精心读评。祝笔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7-3 08: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剑鸿 于 2013-7-2 20:17 发表
贴身的隐约,属于一种意象创造,但又不具备意象的特征,更确切一点,应该说是一种意念创新。这种创新是难得的,体现了作者对于表达所做的自觉和努力。但同时,我感到,由于这种创新太过个性,加上理解上不确定性和隐 ...
问好剑鸿。夏安。
7#
 楼主| 发表于 2013-7-3 08: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兴文 于 2013-7-2 21:30 发表
心灵体验过于抽象——但这不能成为目的,目的应该是将抽象的东西尽可能具象化、专业的尽可能大众化,学科的尽可能通俗化。所谓深入浅出,才是此类高层次解读的最终目的和最终效果。受众的平均层次不可忽略。即便如此 ...
问好兴文兄。谢谢读评。
8#
发表于 2013-7-3 16:41 | 只看该作者
一种意念中的表达,事儿也讲得有些隐约了。 词句越来越美了,句句经得起推敲,主题是不是再明了些?文字是给读者看的,共鸣的人越多,你会越成功。对否?
9#
 楼主| 发表于 2013-7-4 10: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木门长子 于 2013-7-3 16:41 发表
一种意念中的表达,事儿也讲得有些隐约了。 词句越来越美了,句句经得起推敲,主题是不是再明了些?文字是给读者看的,共鸣的人越多,你会越成功。对否?
问好木门。谢谢中肯意见。
10#
发表于 2013-7-4 15:56 | 只看该作者
抽象意念里的文字给读者很多思考的空间。
11#
发表于 2013-7-4 16:47 | 只看该作者
自己的这样一种叙述算是一种回信吗,如果不是,但愿这种叙述如女孩手执的一片光,与远空的月色一道,成就一份贴身的隐约……

喜欢的风格。学习。
12#
发表于 2013-7-4 19:18 | 只看该作者
久不见,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9:04 , Processed in 0.05581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