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49|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向一块土壤叙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4 0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在,我开始着眼于乡村,开始着眼于乡村那些难舍的记忆和情怀。


    春节过后我很少动笔,再没有像往常一样对眼前的一些感动的事情进行文字的描述,我曾经怀疑我的文字驾驭能力,甚至害怕那些熟悉的字体一个个都离我而去。前段时间一位很好的文友在QQ上对我说,你的博客开始长草了,荒芜得让人一打开就有种被遗弃的感觉。我无奈一笑,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消极之后的恐慌。


    可是这种恐慌从何而来?从老家那头养了十几年的老牛卖掉后,还是从我适应了钢筋丛林的生活后呢?


    我曾经在文章里写过,牛是乡村的灵魂,那一声长一声短的叫声,也是泥土发出的声音。可是,现在乡村里的牛少得可怜,如果一提到牛,首先想到的就是饲养场和屠宰场。它们的价值,已经完全被我们的食欲所取代。提出把牛卖掉的是父亲,父亲一向视土地为生命,他的感情向来都隐匿得很深,只有他在农田里忙碌时那些情感才通过滚滚的汗珠淋漓尽致地倾泻出来。母亲当初是反对的,从她的话语中可以见得她对那生灵的感情。内在原因不止她属牛,还因为她一直在忙碌,一直在泥土中像牛一样耕耘。可是,因为我儿子的降临,终究改变了母亲的想法。她需要去城里照看她的孙子,照看一个像初生牛犊一样的生命。如此比较,老牛在她心中的分量就轻了,我和妻子都上班,期间她必须始终如一地把全部精力放在照看这小小的生命之上。


    母亲曾说,你们年轻人是如此的享受,不比我们年轻的时候,现在有父母帮你们照看孩子,你们还有充裕的时间去逛街,去聚会,去享受你们一成不变的时光。母亲说这些话的时候,我有一些无奈和惭愧,原因是我们交叉在如今错综的人际关系中,往往忽视了她的感受,忽视了她只能在三居室和楼下广场的空间里活动,忽视了原本也属于她的自由被我们无情地剥夺。一次母亲想外出买鞋,儿子在沙发上看到开门而去的母亲就哇哇大哭,他已经习惯了母亲在他身边,习惯了母亲外出时必须带着他。当时,我心里猛然一沉,这可是我的儿子啊,却对我没有任何依赖。可是,为了生存,为了能有一丝在充满猜疑、阴险甚至狡诈的社会中活下去的生机,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只能在各种场合不断变换着角色,不断穿着各种外衣在夹缝中求得曙光。这也许是这个时代的通病。父母年轻的时候,社会还没有发展如此迅速,他们那时候到处充满的是劳作的苦难,甚至是红色的浪潮,没有什么尔虞我诈的交际,他们只需出卖自己的劳力,在兄弟姐妹众多的家庭中维持属于自己小家庭的安稳和幸福。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比能让别人高看一眼,能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强一些幸福呢?


    直到现在我还依稀记得小时候的情景,三岁的时候就跟在姐姐屁股后面去上“育红班”,那时我经常拿着一个化肥编织袋,累了就躺在教室最后面睡觉,放学后如果家里没人就钻到袋子里,然后蜷成一团,像个小肉球一样躺在大门底下,等着父母劳作回来。当然,那时候也不必担心会有拐卖儿童的,全国都比较困难,谁会再为了要个孩子拖垮一个家庭呢?因为这样,老师还经常拿我开玩笑,说等检查的来了就把我带走,而我也养成了一种习惯,只要一听到检查的困意就立刻消失。现在我还对“检查”两个字多多少少有一些抵触情绪,那可能真是童年的阴影吧。我没有享受到过多的原本属于孩童的时光,放学,周末,经常是和姐姐一起在地里劳作,即使没有多少农活,我们姐弟两个也要清理牛圈。没有人可以想象两个十几岁的孩子拉着满车的牛粪在村里走过的情景,也没有人可以想象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使足了全身的力气,硬是将那满车的牛粪掀起来的情景。那时候看着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玩耍,而自己还不能彻底地融入其中,对幼小的心灵是多么大的冲击啊。现在和父母谈及这些,他们也总是笑笑了事,是啊,那时候我们家非常贫穷,父母不断变换着做生意也没能改变多少,我们姐弟两个也只能这样做才能让父母的负担稍微减轻。虽然我们改变不了什么,但是过早的磨练,注定了我和姐姐都有着吃苦耐劳的性格。我们也始终牢记母亲的一句话,人,没有累死的,只有闲死的。


    我不敢说什么大话,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自己努力,自己奋斗在人生坎坷的路途中。我没有别人的花言巧语,没有别人的圆滑世故,我用属于我自己的近乎木讷的方式和别人交流,但是所有的这里面都有着土地的醇厚和朴实。我属于土地,土地给了我所有的一切,我用土地的秉性去做事,虽然有时候并不完美,虽然有时候也会被别人冠以各种帽子,但我问心无愧,因为我的所有心思都专注在这里,任凭别人怎样去诽谤,怎样去讥笑,我还是一味退让地做好属于我本分的事情。满身的泥土气,教我无力去为了“莫须有”而争辩。


    就像一块土壤,人们不会在意它的存在,只是会对它孕育的东西感到惊奇。这就是一种本质的偏差。


    很多次我在迷失方向后,都会回老家住一段日子。在田地里劳作,呼吸庄稼所给予的清香空气,感受泥土的厚重。所有这些,对我来说是任何东西所无可比拟的。如果让我给自己定位的话,我觉得我就是一个农民,一个与生俱来与土地有着深厚感情的庄稼汉。对于老家,我也不想和任何从农村走向城市的人苟同这一称呼,有时候外出,别人问我去做什么,我都是说回家。就连我给叔叔打电话时,问他在哪里,他直接说在家。我又追问了一句,你在城里还是在老家啊。叔叔还是说在家。不言而喻的一句话,可见老家的称呼对于我们爷俩来说是多么别扭。的确,我们都在城里有了新家,但是真正属于家的概念,还是几十年来那个被白杨树围绕的村庄,那片有着千年文化积淀的土地。


    我经常会对着土地说话,对着一块土壤凝视,没有人能听懂我们之间的言语,也没有人能读懂我们之间心灵交汇的融洽,包括我的父母,我的爱人。当然,我以后得对儿子讲述,讲述一些他父亲和土地的秘密。


    这秘密中,有爱,有恋,有根,有情。


[/copyright]
2#
发表于 2013-7-4 09:13 | 只看该作者
很多次我在迷失方向后,都会回老家住一段日子。在田地里劳作,呼吸庄稼所给予的清香空气,感受泥土的厚重。所有这些,对我来说是任何东西所无可比拟的。如果让我给自己定位的话,我觉得我就是一个农民,一个与生俱来与土地有着深厚感情的庄稼汉。____
_--__-于故乡和生存的空间之间迷离的徘徊。寻找一个合适的出口,让心得到自由的呼吸。问好朋友,早安
3#
发表于 2013-7-4 10:47 | 只看该作者
我没有别人的花言巧语,没有别人的圆滑世故,我用属于我自己的近乎木讷的方式和别人交流,但是所有的这里面都有着土地的醇厚和朴实。我属于土地,土地给了我所有的一切,我用土地的秉性去做事,虽然有时候并不完美,虽然有时候也会被别人冠以各种帽子,但我问心无愧,因为我的所有心思都专注在这里,任凭别人怎样去诽谤,怎样去讥笑,我还是一味退让地做好属于我本分的事情。

很散淡的心境,这样的心境下,文字才会令人赞叹不已,欣赏,向你学习!
4#
 楼主| 发表于 2013-7-4 16: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文珺 的帖子

谢谢朋友来读。遥握!
5#
 楼主| 发表于 2013-7-4 16: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三水 的帖子

平淡中想起一些事及人,淡淡地叙述,才能突兀本意。问候君安
6#
发表于 2013-7-4 16:44 | 只看该作者
切入角度新颖,文章叙述沉稳。学习。
7#
发表于 2013-7-4 22:03 | 只看该作者
一般来说,生命的原生地就是精神的归宿地。文章阐发的观点很有意义,现代社会,人的生活重心转移到追逐实际利益上去,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空间来关照自己的心灵。换句话说,现代人只注重物质性的生存而不能注重精神性的生存,这就是最大的失误和最危险的精神盲区,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将由此产生。
语言精练,节奏明快,立意明确,观点鲜明。
欣赏新作,问候肖青文友!
8#
 楼主| 发表于 2013-7-5 00: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兴文 于 2013-7-4 22:03 发表
一般来说,生命的原生地就是精神的归宿地。文章阐发的观点很有意义,现代社会,人的生活重心转移到追逐实际利益上去,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空间来关照自己的心灵。换句话说,现代人只注重物质性的生存而不能注重精神 ...

谢谢李老师点评。问好!
9#
发表于 2013-7-5 00:57 | 只看该作者
象土壤一样质朴的情感。
10#
发表于 2013-7-5 17:13 | 只看该作者
每一个人都应该对土地有自己的叙述,我们的眼里为什么常含泪水,因为对土地爱得深沉。个性的表达,富有意蕴。
11#
发表于 2013-7-5 21:20 | 只看该作者
与土壤相关的事物在叙述中,具有亲切的意味,也颇具感情。文本是对精神回归的叙述,也是对根的呼唤。拜读,欣赏!
12#
发表于 2013-7-6 10:16 | 只看该作者
很不错的一篇,真挚的情感中透着淡淡的忧伤,这也许是时代的通病吧,因为很多人正从土地上剥离,很多人也在被动地行走在城市的街道上。回归和依恋是情绪也是一种无法摆脱。也许看淡更好,不是吗,时代在进步,而进步中的痛就得承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9:02 , Processed in 0.06773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