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291|回复: 4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阳光事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4 12: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平静的小区院子,仿佛刚刚有一场阳光引发的特大爆炸的发生,好像爆炸声真的很大,大到真的震聋了人的耳朵,然后,阳光接二连三持续爆炸的声音再不可闻。偶尔可见一两个人影走过阳光爆炸的现场,他们被爆炸的烟雾熏得步履踉跄。
  
  谁曾听到过阳光剧烈爆炸发出的巨大声响呢?可是,阳光这样猛然爆炸的事件时有发生。
  
  最早的一次,很久远了。在低矮幽暗的老土屋里飘荡着木柴燃烧时发出的有些呛人的浓烟气味,烟雾真的很浓厚,真的有些呛人,却不至于难闻,安静地品一下,还带着些树木的清香气味。浓烟里还混杂着刚刚煮熟的豆面气息。开饭的那个时刻简直是神圣的,所以应该耐心等待。在开饭之前的那段十分漫长的时间里,大人、孩子全都做着同一件事情:等待开饭指令的发出。男主人坐在灶膛前面往灶膛里不停地添加木柴,还手持着长长的木火棍不停地翻搅灶膛里毕剥燃烧的柴棍,保证让每一根木柴都能充分燃烧而不致浪费,并且,灶膛里的火焰也会更加明亮起来。其实,那一双叫做火棍子的东西原本有一个雅致的大名:火箸,原本应该用生铁锻造的,但用生铁锻造太昂贵,多数人家用的都是木头火棍子——因其是用木头做的,也就没有资格享有“火箸”的大名了,只可以勉强称为火棍子。
  
  铁锈色的火舌像蛇信子那样伸得老长,兴趣十足地向上舔着,仿佛真能够舔到什么,那种情形与等待吃饭的人不停地舔舐嘴皮子的样子相差无几。女主人依照千百年以前的先人们创造出来的程序循规蹈矩地往大毛边锅里依次添加各种食材,因而,大毛边锅里就不停地响起“咕咕嘟嘟”的极具默契的烹煮声。勺把儿严重松动的铁勺在毛边锅里搅动的时候,总会触碰到锅底上的黄铜补丁,每次的触碰,转把儿的铁勺就会若有所思地停顿一下,仿佛在回想还有哪些东西能够放进大毛边锅里,又仿佛在质疑那一大锅饭够不够填饱一家人的肚皮。
  
  开饭之前的等待无疑是相当漫长的。
  
  柴烟混着豆面的香气阵阵飘来,飘到老土屋里最寂寞的一个角落,那个屋角放着一只小板凳,小板凳上坐着的很年幼的人也在等待开饭的消息传来。在土屋里这是常有的事情。屋子里所有的陈设几乎全是同一个色调,黑乎乎的,应该经历了相当久远的年代,都像老态龙钟的祖父那样牙齿严重缺失,侥幸留下来的个别牙齿也是一片漆黑,都是一样的松动而无精打采而百无聊赖。坐在板凳上的人眼珠一直在不停地转动,他在快速追寻屋子里的另一种声音,那是一只飞虫快速飞行时候发出的声音。那只虫子飞得实在太快了,他的眼光根本追不上,他好像对正在追寻着的那只虫子留给他的声音很感兴趣。除了幽暗和拥挤之外,这样的老土屋实在没有多少可看的东西。坐在板凳上的人在追逐飞虫的时候,突然发现几道发白的光柱射进屋子里来,那几道光柱是从屋檐下的椽眼里射进来的。椽眼的形状是复杂多变的,但从那里射进来的光柱让人看起来都是圆柱形的,并且都很笔直,光滑,匀称,特别是,它们无一例外地都亮,都白。毫无疑问,外面的世界一定是晴朗的,从光柱射来的方向看,那时候已是傍晚时分。从椽眼里射进来的光柱把屋子里的柴烟和浮尘都照亮了,都是一样的发白。光注射到的地方是斑驳的土墙,椭圆形的光斑里,搅拌草泥的时候掺进泥巴的稻草和麦子的包衣清晰可见,但跟土墙一样,也变得异常古老了。
  
  墙面开裂,墙缝里居住着一些叫做臭虫的东西,不过,那些可恶的家伙根本不在阳光下出来,而是在深夜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出来,偷偷吸食人身上的血。
  
  开饭的消息终于发布——那是一大摞粗瓷大碗放在锅台上的时候相互冲撞发出来的声音,虽然简明扼要,但谁都听清楚了。然后,所有的人都站了起来。
  
  恰在此时,很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坐在屋角追逐飞行的虫子、后来又盯视土墙上的光斑的很年幼的人转过头来的时候什么也看不清了,原来还能够当做参照物的灶膛火舌现在也熄灭了。稍稍迟疑,女主人就叫到他的名字了,女主人明显已经很不耐烦。顺着柴烟冒出的方向,循着豆面的清香味,他准确地摸索到灶台前面,接住了属于他的粗瓷大碗。他的判断很准确。粗瓷大碗很真实,柴烟的清香味很可靠,喷香的豆面近在咫尺,碗的热度自己已在充分感受着。
  
  还是看不见,因而,第一碗饭的进食过程是在完全的黑暗中完成的。
  
  一家老小哗然的进食之声很快就停息下来。屋里的那几根光柱的姿态比先前平缓了一些,也粗了一些亮了一些,墙上不规则的光斑,显然移向高处了,被光斑照亮的地方,依然是本色难辨的土墙。
  
  那简直是一个惊天大发现:从土屋椽眼里射进来的光柱,以及投射在土墙上的光斑是能够成功驱除饥饿感觉的。只是,老屋实在太古老了,也太小、太黑,根本容不下个体不断长大的一家人,虽然老的在继续老去,但小的一些无可阻拦地都在长大,尽管那时候的成长是严重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的。
  
  那是经常犯错的年龄,所犯的错误通常都是不可饶恕的,比如磨破了鞋子、扯烂了裤子,比如打碎了粗瓷大碗,比如打了别人的孩子或者被别人的孩子打了,比如同胞兄妹之间因为种种纠纷相互厮打,比如在外面玩耍的时间过长,比如私自下河玩水,比如因为饥饿而偶然做一回庄稼地里或者果园里的小偷,比如因为贫穷、饥饿、盲目、无助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的相互纠缠而生出的种种怨怼和暴怒,都要经常坐在木凳子上的人来承受。那时候,火辣辣的阳光是无需找寻只需手指就可得到的惩罚器械——罚站在阳光下,村学里的老师这样做,生产队长这样做,家里大人也这样做,任何一个能够被人尊称为大人的人都有权利这样做。站在毒辣的阳光下,这个世界很明亮,很热,罚站的人通常是不可一世的长辈,是理直气壮的学校老师,是万能的生产队长,是别的孩子的凶恶到咬牙切齿的家长,他们怒气冲天的脸相比阳光更加让人感到恐惧。后来,站得太久了,什么都看不见了,只听见罚站的人躲在阴凉里还在歇斯底里地叫嚷着、谩骂着、申斥着、诅咒着,他们的诅咒好像终于应验了,在犯错的人眼里,眼前那个阳光普照的世界逐渐变成了粉红色的,凡能看到的东西逐渐失去了形体和本有的颜色,世界开始旋转,开始鸣叫,后来开始发黑,竟然惊恐地想到那是不是故事中讲到的地狱的样子……
  
  眼睛就这样深深地留下了那个时候的不幸印记。清楚地记得以前的事情,而对后来出现的许多事物,显然不能看得很真切了。
  
  老瓦屋太小太暗,修房造屋成了一家人的当务之急。
  
  新造的瓦屋落成以后,男女主人的脊梁全都严重弯曲了,完全可以和新瓦屋弓形的屋檩相媲美。否极泰来,一家人在新瓦屋里终于开始自由快乐地生活。不过,一家人在新的瓦屋相聚时间不长就逐渐云散了,老的,相继在黄土地里找到了新的归宿,小的,长大以后依次去求学,学成与否,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婚娶或者出嫁。婚娶的事件意外地发生在城市,出嫁的事件发生在新造的瓦屋,但终究是出嫁的远比婚娶的多,最终的结局就是略带伤感的手足云散。新瓦屋造得很大,瓦屋中年轻的一代陆续走出家门之后,瓦屋就显得越来越空。
  
  男女主人的身上已经呈现出明显衰老的样子。
  
  新瓦屋造得很严实,没有留下一个椽眼,据说是为了防止鸟雀从高处入侵甚至偷偷入住并传宗接代。但事实上早已是人去房空,鸟雀们还是从不常关闭的门窗里自由出入。
  
  在城市里,像小区院子这样宽敞光洁的场子已经不多了,但阳光爆炸的事件时有发生。在街上,在楼顶,在外墙,在仅有的城市广场,阳光常常猛然发生爆炸,人人能见爆炸的遗迹,但谁也没有听见过爆炸发出的声响,仿佛所有人的耳朵早就被这样司空见惯的“爆炸”之声震聋了,已经听而不闻了,但确乎是无声的爆炸。城市的楼宇当然没有类似椽眼那样精巧的设施,也就没有光柱和光斑。白天的城市里随处可见阳光爆炸的现场。城市的夜晚,灯红酒绿,声色犬马。色彩缤纷、亮度各异的城市灯光就是喧嚣的标志,城市里不需要椽眼和光柱那样过于私密的东西存在,人们喜欢追逐同一种声响,喜欢参与同一种狂热,谁都想在人群广众之中证明自己显示自己、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尽管有时候那些东西是从别人身上通过巧取豪夺而得来的。城市很忙,城市里的人很辛苦,他们的精神重压是他们自找的。城市里的人再也不必摸黑吃饭,无疑,这是城市的一大荣光。
  
  多年以前,饭锅里的热气和柴烟能够联合打造出光柱奇观,椽眼和阳光功不可没。现在,在城市,只剩下孤单的阳光,它无需钻进诸如椽眼那样的孔洞,它必须乖乖地混迹于阳光的大同之中,并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在城市宽阔平整的地方,猛然炸响,当然还是无声的炸响。
  
  不再饥饿的日子里,柱状的阳光不见了,但阳光事件还在频频发生。终于不再被罚站了,反而可以罚站别人了,可是,城市里早就不流行罚站犯错的人。至于木柴燃烧发出的呛人的烟味儿,还有黝黑低矮的老瓦屋、大灶台、毛边锅,以及毫无章法地放进毛边锅里的粗疏的混合物,则是无可阻拦地越去越远了。
  
  2013-6-30
  
  


[ 本帖最后由 李兴文 于 2013-7-5 12:35 编辑 ]
2#
发表于 2013-7-4 13:25 | 只看该作者
这个中午,下着雨。静静地在一些逝去的光阴里,被某些景象沉醉。简单、普通的情景,在作者细腻的描述中生动鲜明起来,在这些看似简单、普通的事物中,所蕴含的深刻,是要细细品味了。
欣赏!问好李老师。
3#
发表于 2013-7-4 16:13 | 只看该作者
以回视的目光,对乡村烧饭的情形进行了一种缅怀,而这样的缅怀以突出的感觉和想象,在细节、感觉、情景进行了一种放大。突出了一种记忆的印象,和对事物的独到体验与发现。其实,任何抓住我们记忆的事物,都具有它们的特殊性,它们存在于人的记忆的深刻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对事物的发现与体验,也正检验着我们对和自身关联的事物的一种观察与体验,它们存在的独立性,也是人存在的独立性。以此也彰显了文学描述它们的价值与意义。
4#
发表于 2013-7-4 16:41 | 只看该作者
角度新颖,描写细腻,文笔练达。喜欢的风格,学习。
5#
 楼主| 发表于 2013-7-4 2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周施梅 的帖子

谢谢施梅,即颂夏祺!
6#
 楼主| 发表于 2013-7-4 2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房子 的帖子

谢谢房子高评,祝你夏天快乐!
7#
 楼主| 发表于 2013-7-4 2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刘彦林 的帖子

谢谢,问候彦林!
8#
发表于 2013-7-4 23:30 | 只看该作者
开饭的消息终于发布——那是一大摞粗瓷大碗放在锅台上的时候相互冲撞发出来的声音,虽然简明扼要,但谁都听清楚了。然后,所有的人都站了起来。


像是一场音乐会,我们听到了旧时光对于每一个旧时人物的召唤。文字极有个人风格,深刻细腻。学习问好!
9#
发表于 2013-7-5 01:11 | 只看该作者
拜读!简单、常见的物象在老师笔下蕴含深刻地鲜活起来。
10#
发表于 2013-7-5 07:41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字厚实,蕴意深刻,是我喜欢的风格,学习了,问候李版。
11#
发表于 2013-7-5 09:47 | 只看该作者
文笔质朴,叙述翔实感性,阳光为背景为线索又为映衬参照,足见作者的视觉切入独特。阳光下的事件勾勒具有大象度的特征。透澈的阳光,翩然的生活细节,天地人间就是这样气象大方百川归海,还需要什么证明呢?我喜欢这类地气浓郁的文章!
12#
发表于 2013-7-5 10:09 | 只看该作者
哲理性的思考。拜读!
13#
发表于 2013-7-5 10:15 | 只看该作者
确实,很有生气的文字,是接近生活本身的鲜活描述,独到,深刻,有着别样的启示意义。
14#
发表于 2013-7-5 10: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房子 于 2013-7-4 16:13 发表
以回视的目光,对乡村烧饭的情形进行了一种缅怀,而这样的缅怀以突出的感觉和想象,在细节、感觉、情景进行了一种放大。突出了一种记忆的印象,和对事物的独到体验与发现。其实,任何抓住我们记忆的事物,都具有它们 ...
看文看房子评语收获真不少。谢谢。
15#
发表于 2013-7-5 11:30 | 只看该作者
文章何以能出彩?在于布局谋篇的出新,在于剪裁构思的创新,在于语言技巧的独到一面,在于一步步水到渠成地推到出文章的主旨……这是我拜读学习兴文版主及文友的最新力作阳光事件得出的结论,将乡村曾经的生活描述的逼真生动,将酸辛的怀旧意味让人感觉不至于太心酸,不知不觉被感染被感动,达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心灵的最佳效果——拜读学习,问好朋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8:52 , Processed in 0.06775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