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09|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住在乡下的父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16 10: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父亲来信了,在那个秋天的下午。
  
  阳光越过西边的山林披洒下来,拉开一道长长的影子。行人、车辆在光影间穿行,海鸥在天海间飞翔。进出港口的轮船发出长短不一的汽笛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对岸的小岛成了轮船的参照物,兀自不动,现出模糊的灰影。偶尔有俗称“飞鱼”的快船经过,将海浪推及岸边礁石,一波接着一波,发出哗哗的声音。海风不大,腥腥的,咸咸的,没有一点内陆家乡的风味。
  
  我坐在海边的石凳上,认真地读信,仔细端详照片上的每一个人。
  
  是父亲的亲笔。用的是那种普通的白皮信封,比标准信封明显要短一些,让人感觉有点土。信只有一张,是那种普通的白底红格信纸,略有些旧。信纸沿中线对折,折痕很齐。字很密,是用圆珠笔写的。虽然字形并不好看,但是从字迹上能看出来,父亲写得很认真。透过远处的小岛,我似乎看到千里之外,乡下的小院子里,父亲伏在桌子上,对自己的儿子殷殷而语:奶奶身体很好,母亲身体也好,家里一切都好。勿念……
  
  两周前,父亲坐在我身下的石凳上,面对大海,吸着卷烟,坐了很长时间。我来到他身旁,他丝毫没有发觉。手里夹着半截卷烟,若有所思。是那种带过滤嘴的,红盒的,好像是“哈德门”牌子的。在乡下家里的时候,他总是吸那种自制的喇叭形卷烟。现在出门了,父亲用盒装烟为自己壮门面。天阴沉不定,灰云笼罩着海面,笼罩着父亲灰色的背影。在我看来,海景一点也不好看,味道一点也不好闻。我不知道父亲对此有何感念。只看到父亲的背影,一个人在海边一坐就是大半天,吸着平时不舍得吸的烟。
  
  父亲走后,我给家里写信,劝父亲要少吸烟,对肺不好。虽然我知道,劝也无用,可是有些话总是要说的。远隔千里,我与父亲开始了书信往来。与父亲的写信不同,我用的是学校专门印制的信封,上面有地址、邮编,显得很大气,这让我产生一种优越感。我在信封上写上村子的地址、父亲的名字,名字后面注上“大人亲启”。一封封带着海腥味的信送到乡下,交到父亲手上。我在信上说自己一切都好,没有说自己想家,感觉那样说有点没出息。其实我想家想得厉害。
  
  父亲是懂我的。收到我的第一封信后,立即张罗照了几张合影像,以最快的速度给我寄过来,以缓解我的思乡之苦。看到照片的一刹那,泪水奔涌而出,模糊了视线,心被牵扯得生疼。我无法用语言描述照片上的每一个人,甚至无法描述照片的背景,往日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在那一刻,我终于知道,对于住在乡下的亲人,自己内心里永远无法割舍。
  
  可是就在两周前,我躺在乡下的凉席上,看着月光,对奶奶和街坊的闲聊充耳不闻,心早飞离了家乡,飞向海边,扑向梦中的美好。我是那样急切地想要离开家乡,离开家人,离开乡下的鄙陋,想要完成一次美好的涅磐。
  
  对于乡下的鄙陋,我有着深切的感触。它像一层坚硬的壳,越积越厚,越积越沉,压迫着我,刺激着我,驱使着我,日复一日,向着与其相反的方向逃离。用乡下人的话说,是离开“坷垃地”。用母亲的话说,是离开这个“破家”。过程是艰难的,多变的。其间,父亲像一头黄牛,没有给我多少激励的话语,却每每在关键时候以眼神和实际行动给我强大的助推力量。最后如父亲所愿,我成了一个城里人。而父亲,依旧住在乡下,和其他乡下人一样,靠“啃坷垃”维持生计,一“啃”就是六十多年。
  
  父亲是村里公认的能人、热心人、明白人,虽然他当过拖拉机手,当过厨师,在村窑厂管理过生产,搞过蜂窝煤加工,外出打过工,但是他的主业仍然是种地“啃坷垃”,和其他农民一样,无可选择地被烙上深刻的乡土印记,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下里巴人。可是作为住在乡下的“我”的父亲,在兼具了其他下里巴人的共性特征和相似经历之外,必然有其个性特征和独特经历,作为这种个性特征和独特经历的一个小小片断,我以这样的描述开头:父亲来信了,在那个秋天的下午……
  
  是的,二十多年前,在那个秋天的下午,我在千里之外的海边小城,收到了父亲今生给我的第一封信,闻嗅到了属于乡下的秋天的风味,体会到了亲情的重要位置。在父亲坐过的海边石凳上,在曾经属于父亲的临时位置上,我读信思乡,情不自抑。那个场景一直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与父亲灰色的背影紧紧相连。可是我至今仍无法体会父亲坐在海边石凳上的感觉。我不是他,没有他的独特经历。
  
  描述一个人的独特经历是困难的,即使描述者是这个人的儿子。于是,在这个秋天的下午,当已身为人父的我试图以《住在乡下的父亲》为题来描述父亲的经历时,我遭遇了这种困难。一些相关的画面和信息凌乱地朝我涌来,超过了我的思维辨析和文字驾驭能力。可是我隐隐觉得,在这种困难后面隐藏着一种力量,一种模糊的质感。它让我想起二十多年前的那个场景,父亲坐在海边的石凳上,吸烟看海,沉思不语。透过父亲的背影,透过阴云笼罩的海面,透过兀自不动的小岛,还有飞翔的海鸥、行驶的轮船,我隐隐体会到了类似的一种力场。在那种强大里面,父亲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以一个简单朴素的背影在海边,在我的心里,塑起一座真实、有力的雕塑。如果以肌肤形容和骨架来类比,我感觉父亲更倾向于后者。
  
  骨架是一种支撑,是一种底线,是一种较为基本的元素。这样来类比自己的父亲并非出于美化。这源于一种感觉,源于对父亲的模糊认定。这种感觉和认定有唯物的成分,也有唯心的成分。按照自己的理解,我欲想创造《住在乡下的父亲》,并且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解除困境的过程中,我试着一点一点接近父亲,接近成就了并成就着父亲的乡下,从肌肤到骨架,进而到灵魂。我想这差不多是一项庞大工程,足以写成一本书。可是以我现今对父亲的了解,对乡下的了解,这种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令我心怵。虽然以前在别的文字中,自己也从一些侧面描述过父亲和乡下,可是我知道那些描述是浅显的、鄙陋的,远远没有抵达父亲和乡下的内核。如此说来,我现在所进行的描述,注定是一场无法抵达内核的无成耕作。
  
  好在父亲住在乡下,不知道此刻我正在做的事与他有关,与他的经历有关,并且试图接近他的内里。更为庆幸的是,父亲不知道我所遇到的困难,并且也不知道这种困难缘于我对他的不了解、不习惯接近。
  
  是的,我不习惯于接近父亲,从小到大一直是这样。我不知道自己是否遗传了父亲所谓的“心硬”,不习惯于表达对父亲的爱意。父亲幼时丧母,被送人,不知道父亲的所谓“心硬”是否与此有关。
  
  其实我知道,父亲的所谓心硬只是外在,他的内心很软很热。在奶奶得了脑血栓起不了炕的两年多时间里,父亲白天干活,夜里照顾奶奶,没人能够代替他。他没有一点怨言,默默扛着,直到奶奶离世。父亲的热心更多的是对外人,那样的例子我是举不完的。再者说,热心并非父亲一个人有,有许多的乡下人都很热心,对于这样的共性特征,不是我此时描述的重点。而要描述父亲作为一个外来人来到现在的村里,抛弃原来的本姓,只身一人,忍辱负重,在本族中撑起一个家庭的脸面,林林总总,枝枝蔓蔓,需要交待的背景和事件很多,这对我的辨析和叙述能力都是一个考验,可是我感觉现在的条件还不具备,所以还是暂且放下,待时机成熟时再说。
  
  现在我说其中的一件事。有一年,因为琐事,我们家受了族人欺侮,被人打骂上门。父亲当时不在家,我们还小,母亲一人难以敌众,奶奶气得晕倒。后来父亲被叫回来,因为他没有去找族人理论,被奶奶和母亲骂作“软蛋”。那是自爷爷去世之后,我第一次见到父亲哭。哭得很压抑、很委曲。后来我考上学之后,父亲在酒后提起当年那件事,解释自己为什么没去找对方理论,而是扑下身子狠心过日子,把孩子供出去。后来,欺侮我们家的族人家庭日渐衰败,在其家中有难央求父亲帮忙时,父亲顶着奶奶和母亲的埋怨,以族人头领的身份尽了自己的一份心力。
  
  父亲住在乡下,和其他传统乡下人一样,把脸面看得很重,是一个爱脸的人。我感觉这样概括父亲的一个方面是得体的,即使父亲知道也会欣然接受。可是这样的概括与描述在我看来,依然游离于父亲的表面,即使向着内里接近了一步,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再者说了,父亲还在,一切都在变化着,发展着。乡下在变化着,住在乡下的父亲也在变化着,发展着。描述这些变化于我是困难的。
  
  前段时间,同学J从外地赶来,执意要去乡下看看我的父亲,看看乡下的变化。J说父亲明显老了,但是精神头很足。那天晚上,父亲和J谈起我,谈起我小时候的事,谈了很多,显得很兴奋。这让我既感动又惭愧。如果现在让我和J谈论住在乡下的父亲,我一时真是不知该从何说起,也许我会提起当年父亲写给我的第一封信。
  
  后来那封信找不到了,连同那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少了两个,嫂子和奶奶先后离世。照片外的生活还在继续。父亲像一只年老的狮王,继续守护着属于他的这片领地。
  
  

[ 本帖最后由 青衫子 于 2013-8-16 18:20 编辑 ]
2#
发表于 2013-8-16 13:49 | 只看该作者
人的身上,无疑带着深深的时代印痕。“父亲”那一辈人身上,有太多珍贵的东西,他们的勤劳、坚韧、仁爱、宽容、隐忍,特别是他们对生活的执着念想和乐观情怀令后人很难企及。
文中写到的“父亲”其实代表了一个群体形象,他们身上具有中国传统农民共同的优秀之处,他们当前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作为也代表着当今城市化格局的形成和传统农业文化之间的冲突及其结果。固守旧的不代表保守,追逐新的不代表求新,“新”与“旧”在这里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事物质地状态与时间概念,它更代表一种人生态度和人生认识。
欣赏新作,即颂秋祺!
3#
发表于 2013-8-17 14:46 | 只看该作者
感念故土和亲人,是每一个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这一分真挚是珍贵的,也是值得骄傲的,祝福老人家健康,幸福!
4#
发表于 2013-8-17 18:21 | 只看该作者
平静地叙述,慢慢地被打动了。问好。
5#
发表于 2013-8-17 18:31 | 只看该作者
创作总根植于爱,而心灵有爱的人是经常处于感激和怀念状态。作者对故土,对生活在故土的父亲以深沉、柔软的笔触和朴素、真挚的情感表达了这样一种父爱及对父亲的爱。这也是作者对生命的爱与把握浸入心灵之后最朴素的表达,这种表达常常具有直觉力和穿透力,让激情和理性融为一体。
6#
发表于 2013-8-18 07:29 | 只看该作者
后来那封信找不到了,连同那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少了两个,嫂子和奶奶先后离世。照片外的生活还在继续。父亲像一只年老的狮王,继续守护着属于他的这片领地。
温暖的亲情,平淡的叙说,令人有所感、有所悟!
7#
发表于 2013-8-18 16:06 | 只看该作者
虚实相生,细致刻画,父亲的形象和情感抒发有了一咏三叹的意味。
8#
发表于 2013-8-18 18:02 | 只看该作者
质朴的感情不许华丽的言辞,看似平静的叙述下是浓浓的亲情。
9#
 楼主| 发表于 2013-8-19 09: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兴文 于 2013-8-16 13:49 发表
人的身上,无疑带着深深的时代印痕。“父亲”那一辈人身上,有太多珍贵的东西,他们的勤劳、坚韧、仁爱、宽容、隐忍,特别是他们对生活的执着念想和乐观情怀令后人很难企及。
文中写到的“父亲”其实代表了一个群体 ...
问好兴文兄。谢谢读评鼓励。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8-19 09: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边走边唱@ 于 2013-8-17 14:46 发表
感念故土和亲人,是每一个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这一分真挚是珍贵的,也是值得骄傲的,祝福老人家健康,幸福!
问好边版。谢谢鼓励。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8-19 09: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从容 于 2013-8-17 18:21 发表
平静地叙述,慢慢地被打动了。问好。
问好从容。秋安。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8-19 09: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琴若雨 于 2013-8-17 18:31 发表
创作总根植于爱,而心灵有爱的人是经常处于感激和怀念状态。作者对故土,对生活在故土的父亲以深沉、柔软的笔触和朴素、真挚的情感表达了这样一种父爱及对父亲的爱。这也是作者对生命的爱与把握浸入心灵之后最朴素的 ...
问好若雨。谢谢精心读评。秋安。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8-19 09: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范廷伟 于 2013-8-18 07:29 发表
后来那封信找不到了,连同那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少了两个,嫂子和奶奶先后离世。照片外的生活还在继续。父亲像一只年老的狮王,继续守护着属于他的这片领地。
温暖的亲情,平淡的叙说,令人有所感、有所悟!:victory ...
问好廷伟。秋安。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8-19 09: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剑鸿 于 2013-8-18 16:06 发表
虚实相生,细致刻画,父亲的形象和情感抒发有了一咏三叹的意味。
问好剑鸿。秋安。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8-19 09: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冉令香 于 2013-8-18 18:02 发表
质朴的感情不许华丽的言辞,看似平静的叙述下是浓浓的亲情。
问好令香。秋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0 16:45 , Processed in 0.06855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