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68|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试析苏宝珊《两当兵变》的艺术特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13 10: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场面再现历史真相     大手笔塑造人物形象

——试析苏宝珊《两当兵变》的艺术特色


■刘彦林

    作家苏宝珊借助有限的历史资料,创作的传记文学《两当兵变》,以精彩纷呈的细节描写、鲜活生动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再现“两当兵变”这一不可忽视的革命事件的全过程。在此,对《两当兵变》一书突出的艺术特色进行简要阐述。

    一、注重凸显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一部传记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由于受历史事件、有关题材和人物特殊身份等因素的局限,要使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出奇、出新、出彩,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由于苏宝珊是一位有着极强的文字驾驭能力,有着丰富的小说创作经验的实力作家,因而作为支撑和填补“兵变”整个事件发展脉络的环境描写,被他运用得驾轻就熟、手法娴熟、取舍有度。这样的实例随手可撷,如第一章的开篇:“进入腊月之后,时断时续的风雪天,几乎没有停止过,漫天纷纷扬扬、铺天盖地的飘落着,将山脚下的两当县城紧紧包裹了起来……”不仅点明了事件发生的季节、天气状况,还隐射出一种让人担忧的紧张气氛,有一种巧藏悬念的机智;第二十四章的开头:“……眼瞅着街道上行人稀少,生意也淡了许多,满街的小商贩们自然也闲得牙根痒痒……”,展现的是遭受重兵围攻县府大院带来的集市萧条境况,并为刘家俊等反面人物的出场设置了特殊环境;第三十四章的开头通过大槐树下的场面描写,凸显“兵变”初步成功后战士们心情舒畅和喜悦的情景。其实,这些并不是《两当兵变》中最精彩的。在举兵哗变之后,双方交战等环境描写,作者不仅艺术地再现了作战的激烈场景,还多角度展现了习仲勋等领导兵变过程的惊心动魄和紧张有序的历程。

    这些环境描写,是《两当兵变》一书重要的组成部分。按理说,不仅是推进情节发展和凸显人物个性特征的重要元素。在《两当兵变》中,苏宝珊把环境描写发挥到了极致,使原本在中国革命史中微小的历史事件,具有了星火燎原、辐射带动的巨大功用。在敌我双方不同人物出场,或者立场不同的事件发生时,作者都能通过互不重复、各有特色的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和突出人物的形象。比如:习仲勋、刘林圃等党的领导者出场时,是在有特殊事件发生或者议定重大决策的环境中出场;曹润华、王德修、张效祖等人的出场,往往在对兵变不利事件发生时出现,与此有关的环境往往是紧张而又令人担忧、惊惧等情态。因此,苏宝珊创作的这部传记文学在艺术性上,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二、注重情节对事态发展的推动


    在《两当兵变》中,作者特意设置了两条既对立存在,又互相冲突的贯穿始终的线索:一条是以习仲勋为领导,团结了吴明山、肖仁才、李秉荣、许天洁、张茂修、李特生、吕剑人、刘书林、左文辉、张秋臣等党的骨干分子为主体,并发展了大批受苦出身并在军队中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士兵,以及刘希贤、苏觉民等进步人士和老孙头、孙俊仁等倍受匪患迫害和国民党士兵欺侮的为代表的人,采取多种方式、不分地点和场合地与当地政府势力和国民党军队进行斗争,适时实施兵变,这是一条最主要的线索;另一条是以敌团长曹润华为代表,以书记长张效祖为主谋,以冯富贵、韩信生、张遇时、刘家俊等为成员的敌对势力对兵变进行的破坏和阻挠为暗线。整个“兵变”的发端、发展、推进和结局,都是围绕这两条线索的统领而有条不紊地予以推进。作者在情节的预设和布局上,并不是单一的对两条线索进行割裂式的“镜头切换”,而是两条主线之间进行交错和扭结,从而使整个情节显得波澜起伏,环环相扣,此起彼伏,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一波三折,惊心动魄,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故事性和可读性,还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上的真实性,而且突出了“兵变”中的险象环生、机遇与困难并存,以及习仲勋等人力挽狂澜、实施兵变,取得决定性胜利等重大意义,从而揭示出“两当兵变”在革命发展中的不可忽视的里程碑式的重要作用。

     三、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刻画

    人物是作品的核心,也是一部作品的灵魂,更是检验作家艺术水准的试金石。塑造人物,尤其是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否典型,是否具有个性特征,是一位作家竭尽全力和坚持不懈的追求。作为传记文学中的人物,有着对作者更高的要求,其难度可想而知。苏宝珊创作《两当兵变》,一定有着“走钢丝”般的心理感触。但是,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的疑虑被逐渐打消。作者所塑造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应该有数十人之众,但绝少有雷同和扁平的感觉。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主人公是习仲勋,作为陪衬的人物在用笔上几乎点到为止,像刘林圃、吴明山、肖仁才、李秉荣、许天洁、李特生、吕剑人、刘书林、苏觉民等人,让人也能判别出他们个性和性格的不同。作为反面人物的曹润华、张效祖、冯富贵、韩信生、张遇时、刘家俊等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形象特征,通过他们的肖像、表情、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借机来表现他们的势利、阴险、狡诈、无恶不作和不择手段等。在诸多的事件之中,这些人物的形象逐渐得到凸显。

    在主人公习仲勋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可以说是贯穿在整部作品的每个段落。作者采取衣着、肖像、表情、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通过不同场景、事态和现实环境、主人公的言谈举止,以及不同人物的陪衬等表现手法,多角度、全方位、多元化地塑造,使得这一人物不仅丰满,而且个性鲜明、脱离俗套。完全可以说,所有的情节发展和环境的变化,都是为习仲勋特殊形象的塑造而服务的。从作品的细部来看,也达到了作者追求的预期目的。从肖像等方面看,主人公尽管只有十八九岁,外表显得稚气,但给人没有幼稚之感;从出身和身份看,主人公有着年少痛失亲人的经历,求学期间就参加革命,青少年时代就确立了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坚定信念;从思想道德看,主人公有极强的悲悯情怀,心怀民众,尊老爱幼,凌弱不欺,遇强不惧,善于接济贫困的劳苦大众;从知识水平方面看,主人公有知识,有文化,有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在领导兵变过程中遇事冷静沉着,机智勇敢,有勇有谋,善于观察和思考,分析问题透彻深刻,兵变决策有理有据,对革命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把握;从言行举止看,主人公理论水平高,衣着朴素,平易近人,行动干练,作风正派,雷厉风行,有着极高的革命领导才能;从领导能力看,主人公善于利用天时、地利和人和,把握兵变的有利时机,能够掌控突发事件,能够处理棘手而复杂的矛盾冲突,能排除众多不利的因素而把“两当兵变”领向胜利。需要说明的是,作者塑造人物的过程中,较好的避开了“假、大、空”的弊端,塑造的人物是各种性格特点的有机结合。比如:主人公思念家乡时的表情变化,在观看演出节目《怀拜伦》时的情绪流露等,从艺术的角度还原了主人公的“真实”,使人物既高大又不“假”,既可亲可敬又不过于“大”,既最大限度接近主人公的本真又不过于“空”。这些不利的因素,在《两当兵变》一书中几乎找不到印痕。此外,像丫鬟莺莺等几位女性,虽然着墨用笔不多,但人物的形象、性格等,也有着其独特和个性化的特征。

    四、注重地域性特征在作品的渗透


      《两当兵变》是接近严格意义定义的人物传记。要在一部受到诸多限制的作品中,彰显地域特色是有很大难度的,但苏宝珊能避重就轻,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人物身上和适当的情节中穿插和渗透有关与两当有关的文化、景观和事物。比如,两当县府衙面向东方的传说,比如在宴饮场合出现老金徽、果老酒等,在习仲勋、刘林圃等人聚会商议重大决策时顺便介绍当地寺庙建筑特色和宗教文化等,还有对张果老传说的渗透,“前川村”境况的介绍,以及对陆游有关两当诗歌等内容的穿插等,处处和两当周边的地域特征紧密相关,不但增加了作品的知识性、可读性,而且尽可能的使人物活动的场所和两当有关,更在一定程度上为宣传两当、提高两当在外的知名度,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另外,作者在人物的语言描写中,有意识地把方言穿插进人物对话中,比如在对话中适当加入陕北、甘肃等地的方言词汇,尤其是句末语气词的运用,不仅自然,还恰如其分,给人不突然,不生搬硬套,而水到渠成的感觉。常使用的句末语气词,大概有:哩、咦、吧、嘛、嗨呀、哼、咋、唔、吆、咧、啥、呃、嗤等,这些词汇使人物变得鲜活而多样化,使人物语言变得生动而传神,更符合人物的身份、生活环境和革命阅历。同时,还用了大量的村言俚语,来表现曹润华、张效祖、王德修等人的粗俗、蛮横,也表现了部分士兵文化浅淡的一面,大概有:龟儿子、干啥子、不碍事、家伙、我的娘、叨扰、怂、俄(我)、乖乖、歇歇脚等,也增强了语言的丰富性,从而使作品的艺术水平更高。因此,不得不对作者肃然起敬

    由于阅读仓促,加之鉴赏能力低劣,对《两当兵变》一书的艺术特色探究不够深入,这篇读后感也疏漏极多,肯请各位方家和同道批评指正。






[ 本帖最后由 刘彦林 于 2013-10-13 10:30 编辑 ]
2#
发表于 2013-10-13 13:2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重温了一下历史!补了一课。问好,刘老师!
3#
发表于 2013-10-13 14:02 | 只看该作者
评论很有深度,可惜没看过原著。
4#
发表于 2013-10-13 16:57 | 只看该作者
评论不好写,挺佩服写评论的作家的。
5#
发表于 2013-10-13 17:08 | 只看该作者
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评论《两当兵变》,我还以为两当是写错字了。原著没看过,但作者的评论写得有深度,重点突出,以人物塑造来关照作品成败,清晰明了。评论文章不好写,主要在尺度的把握上。我以前也写过评论文字,不好写。
6#
发表于 2013-10-14 10:10 | 只看该作者
听说再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领导的“两当兵变”的传记文学《两当兵变》出来了,还没有读到,在此读到彦林的评介,有了许多了解,这是陇南人民渴望已久的大好事情,评论重点突出,深刻精到,值得学习。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4 15: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流浪流浪去吧 的帖子

谢谢阅读拙作,请多交流。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4 15: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曾经沧海 的帖子

过誉了,写的很不专业,请多批评。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4 15: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昨夜秋风 的帖子

问好版主,请多指导。
10#
发表于 2013-10-14 20:39 | 只看该作者
提一下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5 16:3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昨夜秋风 的帖子

问好版主,谢谢鼓励。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5 16: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西夏楼兰 的帖子

问好,谢谢来读拙作。
13#
发表于 2013-10-15 17:33 | 只看该作者
比较专业,有深度,对于推介作品扩大影响很有作用,支持!!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7 17:22 | 只看该作者
再谢各位批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9 14:54 , Processed in 0.09347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