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869|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火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24 16: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刘文斌先生长诗《我之生,我之死》
  
  人类因有了文字,才有了文明,有了历史,有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作为文学体裁艺术之最的诗歌,理所当然,便成了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批评家们无休无止的争论。
  
  我始终认为,一篇作品无论好或坏,都必须要紧连国家命运,要有担当,人文的担当,家庭的担当,社会的担当,方才是一篇有着可读性的好文章。
  
  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出发,一直到二十世纪尾声,无论是哪一体裁的作品和作家,只要文字是关系到民族兴亡,百姓命运的,无论时代相隔多远,都如夜晚苍穹悬挂的北斗七星,沿着它的方向,去找到北极星,从而,在地球上夜行的人将不再会迷失方向。
  
  人们常说,危难时刻出英雄。一篇真正有着深远影响的文学作品,很多都是写在二十一世纪之前。因为那时的中国,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物质条件,都还处于不完全饱和状态,这时期的人们,思想没有太多杂念,一心想要的,就是希望祖国尽快壮大富强起来。只有祖国壮大富强了,百姓的生活才能得到改善。要想祖国壮大富强,单靠国家领导人是万万不行的,它需要全中国人共同携起手来。于是,商人出钱,农民出力,艺人出艺,文人出笔,在各自战线上为了一个共同的中国富裕梦演绎精彩。
  
  在中国文坛上,从古到今,把心和祖国紧连在一起的作家不胜枚举,像老子、孔子、屈原、陶渊明、杜甫、苏东坡、陆游、辛弃疾、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曹雪芹、鲁迅、艾青、沈从文、陈忠实、余华、刘心武、莫言等著名作家,他们的名字同作品之所以能被后人记住并广为传颂,就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时时刻刻都和祖国、人民的命运紧连在一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遗憾的是,当祖国在这些人的共同努力下真的壮大富强起来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大大改善了许多,反而思想退化了,没有了先前的那份饱满与纯粹,许多作家作品也不再担当起使命来,变得慵懒、自我、消遣、无病呻吟。尤其是网络文学的兴起,各色各样的写手蜂拥而入,搅乱了市场,还有网络语言以及火星文字的盛行,彻底把本是严肃纯粹的文学给熏染的乌烟瘴气。再次,没有在逆境中亲身体验过的作家,无论他们再怎么优秀,再有怎样超强的想象力、文字表达力,也是无法写出有震撼让广大读者有共鸣的沉甸甸作品出来的。这不得不让人对中国未来文学的发展担忧。
  
  当我们正在担忧时,刘文斌(网络笔名蓬蒿老翁)先生的长诗《我之死,我之死》像一道强烈飞速闪电划破夜空,在一位踽踽独行人手中的柴禾上擦燃,随火势膨胀,把整个旷野照亮的如同白昼般光明。
  
  《我之生,我之死》全诗200节,每节9行,共1800行。诗人2011年1月28日在湖南省邵阳市执笔,2013年8月21日在长沙市落笔,辗转了两个城市,为时2年零7个月,一首气势磅礴,振奋人心,富含人生哲理对生与死凝重思考的长诗呈现在读者眼前,惊人无限。
  
  宏观来看,全诗共分两部分,即前100节900行“我之生”,后100节900行“我之死”。微观来看,这里面涉及的内容就非常之多,天文、地理、人生、信仰、宇宙、环境、历史、现在、将来……包罗万象,只要是世上有的,不管是有形还是无形,此诗都有所涉及。纵观古今,以诗歌为体裁,《我之生,我之死》的写作风格跟屈原的长篇史诗《离骚》极其相似。
  
  《我之生,我之死》虽说是首长诗,但语言并不深奥,逻辑也并不复杂。诗人自始至终保持着一颗平缓柔和的心态,用讲故事的口吻向我们娓娓讲述生的意义与死的道理。读者一口气读下来,除了振奋与激动,思考、感慨外,丝毫没有丁点儿的疲劳与怠倦。
  
  漆黑的夜,抚摸着深深的海
  遥远的天空在海水上痉挛
  有谁知道,这是新的一日
  一个生命在苍天的子宫着床
  不愿降临世界的我是谁
  光芒从天而降穿透了海水
  那是我——伟大的诗神
  赤热而透明的心
  从海上升起,就像耀眼的恒星
                    ——刘文斌《我之生,我之死》长诗第1节
  
  这是诗人刘文斌先生长诗《我之生,我之死》开篇之作。我相信,当读者读到这一节的时候,很自然地在脑海中就浮现出了《圣经》里面的开篇《创世纪》,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其实,诗人的这首长诗正是引用与结合了多本在世界上有着非常有影响力的著作,再加以自己的思考和总述才完成的这首长诗。基督教的《圣经》、佛教的《金刚经》、老子的《道德经》、黄帝的《黄帝内经》、孔子的《论语》、屈原的《离骚》、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等,在这首长诗里随处都能见到有他们的影子。
  
  “夜”、“海”、“痉挛”、“新的一日”、“生命”、“苍天”、“子宫”、“床”、“降临世界”、“光芒”、“穿透”、“伟大的诗神”、“恒星”,单看这些字或是词,就让我们想起了《圣经》里面的句子,也让我们想起了老子《道德经》阐述的有形和无形。宇宙万物,都是从最初的漆黑混沌无形慢慢演变为明亮多彩有形的,任何有生命的物体,都是在阴阳结合下诞生的。中国古代的《说文解字》说的最后一个字是“亥”。在历法里,“亥”是天干排行的最后一位,相对应的地支也是最后一位“猪”。古代的象形文字“亥”在十二地支中代表十月,这时大地尚有微弱的阳气产生,续接着越来越深的阴气降临。字形采用“二”做偏旁,“二”字偏旁在古代是写在上方的,“亥”字的下方有两个人,分别指男人和女人,字形也采用“乙”做偏旁,像怀着胎儿腹部拳曲的样子。而“亥”的读音跟“孩”是谐音。”古人就是智慧无穷,中国汉字也是博大精深。通过这个“亥”字的解说,我们基本上明白了《说文解字》为什么要把“亥”放在最后。一个新的生命诞生,必须是要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阴盛阳衰的时辰和谐交媾,这是天地万物亘古不变的定律,违背就要受上帝的处罚。《圣经》是这样说的,《道德经》是这样说的,在作者这首诗歌里,还是这样说。诗人把“天空”比作父亲,把“海”比作母亲。在上帝的命令下,父亲和母亲在漆黑的夜晚和谐交媾,诞生出来了“我”。于是,故事便有了下文,也有了长诗“我之生”的描述和“我之死”的思考。
  
  此诗真的如我这样解释的吗?诗人在第二节里说:“我是太阳的精子/我是月亮的卵子/日之阳,月之阴/天之灵,地之魂/那是我心脏跳动的脉搏/我在浩瀚的宇宙降生/银河是我出生的产房/没有一个肉体和灵魂在激烈的风云中/为这生命的芭蕾鼓掌。”当我们读完这一节后,我想,之前持有怀疑态度的读者,此时应该把一颗怀疑的心放了下来吧。
  
  接下来的九十八节诗歌,全部都是围绕“我之生”来抒情、展开叙说,里面关系到的无论是人,还是物,都非常庞大。其实,诗人这里的“我”并不是单指诗人自己,而是指的我们所有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因为,诗歌呈现出来的,无论是思考、感喟,还是哲理,都是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喧嚣的尘世如此纷乱而无常
  远古的民谣渐渐远去
  谁来宁静你我浮躁的心灵
  是上帝耶和华,是圣主默罕默德
  是佛祖释迦牟尼,还是……
  圣明的声音如此悦耳动听
  仿佛我已经回到母亲的腹中
  享受那无我的欢乐
  在飞翔中感悟到了非常的天道
                       ——刘文斌《我之生,我之死》长诗第50节
  
  前面说到,这首长诗从宏观概念上分为两大部分“我之生”和“我之死”。那么,在“生”与“死”的交汇处,必然会有一个中转站。那么,这首长诗的中转站就在第100节。
  
  我们来看诗人第100节的内容:
  
  生即是死,死也是生
  生是死延续的过程
  死是生循环的开始
  过去的那一刻已经死亡
  却在记忆中生存了
  每时死亡的是肉体和意识
  每刻生存的是思想和灵魂
  肉体死亡重新进入物质循环
  灵魂不朽才被岁月传承
                    ——刘文斌《我之生,我之死》长诗第100节
  
  “生即是死,死也是生”,“生是死延续的过程,死是生循环的开始。”在这里,诗人非常明晰也非常清晰地就把生和死的意义给诠释清楚了,进行了完整交替。在这个世界上,任何有生命的物体,在来世界之前,都是一种偶然,当他(她,它)偶然来到这个世界后,那么,死注定就是他(她,它)最后的归宿,是必然。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科学道理,任何人或物都无法躲过这一劫。看似是一种悲剧,但在诗人的思想意识里,是非常从容非常理性接纳的。“生是死延续的过程,死是生循环的开始,”“每时死亡的是肉体和意识,每刻生存的是思想和灵魂,肉体死亡重新进入物质循环,灵魂不朽才被岁月传承。”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说: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通过精子和卵子相结合,血脉就能代代延续下去。这是道给人类留下来的恩赐。但道和德又是紧连一起的,如果一个人光有道(生命的存在或血脉的延续),而没有德(精神的继承),那么,这个人一样是死了的,甚至比死了肉身更无意义。老诗人藏克家在纪念鲁迅的诗歌里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就是说的一个人肉身与灵魂的存亡。诗人刘文斌先生在诗中说的也是肉身与灵魂的存亡。“肉体死亡重新进入物质循环/灵魂不朽才被岁月传承。四十不惑的诗人,可谓对生与死渗透的是非常之透彻。
  
  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灵魂
  不是所有的死亡都被纪念
  出于亲情或者友情
  我们去悼念某位死去的人
  偶尔也会在清明时节
  燃柱香献束花进行祭奠
  但时间会要我们忘记他们
  可有些人岁月记住了
  不是因为伟大而是因为邪恶
                     ——刘文斌《我之生,我之死》长诗第101节
  
  这是刘文斌先生长诗《我之生,我之死》第101节,也可以说是全诗后半部分关于探讨“我之死”的第一首。从诗的内容上看,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诗人写这首长诗的痕迹。
  
  “出于亲情或是友情/我们去悼念某位死去的人/偶尔也会在清明时节/燃柱香献束花进行祭奠。”当我读到这几句时,心中不禁吸了一口凉气。“亲情”、“友情”、“悼念”、“死去的人”,我怎么也不愿意看见前面两个美好的词和后面两个骇人听闻的词联系在一起。尽管不愿意,也不相信,但诗人就是这样写的。而且,道法里讲的生老病死,乃是自然现象。但作为有着高级思想的人,还是难以接受这一事实。从诗里,我感觉诗人一定是有参加过亲人或是朋友的丧礼后,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这个故去的人在诗人心中有一定的份量,并和自己年龄相仿。诗人现在的年龄不到五十,提笔写这首诗的时间是2011年元月,我们可以根据写作时间推算,就能推出故去的那个人年龄一定是在中年或是壮年。道法讲生老病死属自然现象,但诗人这个故去的人并非属自然现象,如日中天的大好年华,却因种种原因告别了生命,这不禁让人唏嘘、喟叹、悲痛、哀凉。活鲜鲜的场面呈现在诗人面前,不得不让诗人在心中产生对生命的思考,以致最后决心提笔来书写这首长诗。
  
  面对逝去的亲人或朋友,我们心中无疑是悲痛的,但人死不能回升,必须接受事实处理后事,剩下的,就是恢复我们的正常生活。虽然,每当清明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节日到来,总会让我们去到死者的墓前进行一场祭奠,其实,这不仅仅只是活着的人对死者的一种缅怀,更多的,是给我们活着的人一次心灵大涤荡,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告诉我们,人应当怎样生,路应当怎样行。“可有些人岁月记住了/不是因为伟大而是因为邪恶”,这正如诗人藏克家悼念鲁迅的诗歌《有的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哦,拿去吧
  只要对疼痛的病人有用
  我的肝脏,我的肾
  都移植给呻吟痛楚的人
  还有呼吸的肺
  就给井下采煤的农民兄弟
  我不想再看到
  那一幕血腥悲哀的开胸验肺
  这肺能让他顺畅呼吸
                    ——刘文斌《我之生,我之死》长诗第150节
  
  当对生有了深入的描述,对死有了很好的思考后,这时,诗人的心是淡泊宁静的,如高天旷阔,秋水明澈。
  
  如今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被各色各样的欲望所占领、污染,使人没有丝毫的时间停下来缓和身心的劳累。许多人为了金钱、地位、美色,不择一切手段,不顾一切性命去争取,虽然最后很多人都得到了自己如初所想要的愿望,但是,悲剧也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因平日里的积劳成疾,或冷落了身边的亲人朋友,或多行不义必自毙,使自己失去的比得到的要多许多。悲剧一旦产生,后悔也就来不及了。这样的事例在当今社会,在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人生在世,短暂一生,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当诗人每天看见或听见发生在身边的这些悲剧故事后,作为自己也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更是一位关心民族,关心百姓生活的诗者,生的意义与死的价值不由自主就占据了整个灵魂。
  
  当诗人看见这个社会有太多的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去戕害太多无辜的人,以及看见有太多的人不能得到社会公平善待时,诗人的心是同情的、悲悯的、善良的、痛苦的,但又是无可奈何的。这时,除了愤怒与呐喊,就是把自己生命中最后有限的能量拿出来贡献,因为,诗人如同佛祖把生命渗透的大彻大悟。肉身的活不是真正的生,只有灵魂的活才是永久的生。生在这个世界,只有奉献出无私的爱心,灵魂才能得到永生,精神才能永久被后人继承。诗人说,只要是对疼痛的人有用,自己的肝、肾、肺,以及身体的任何器官,都可以捐献出来。虽然,我们看起来,感觉诗人是在说大话、空话、套话,但如果我们从侧面看,或者把整首诗歌认真读完,或者对诗人的现实生活有所了解,我们就不会这样认为了。事实上,我们也无需这样认为。因为,剧作家沙叶新在他为数不多的一首诗歌《也要相信》里面告诉我们:“纵然我被欺骗一千次,一万次/我也相信/总有一朵花是香的/总有一滴血是暖的/总有一种情是真的。”
  
  登上来了,都登上来了
  光芒四射的圣殿
  因我护送的灵魂更加光芒
  晶莹的天梯收起了
  神秘的天庭合上了天门
  一束光,一束太阳生命之光
  将我送回了世界的东方
  在这里,我将以缪斯的名义
  为每颗灵魂一一吟诵
                      ——刘文斌《我之生,我之死》长诗第200节
  
  这是全诗的收笔之作,即是对死的总结,亦是对生死的总结,如凤凰涅槃。诗人在第199节写到:“登上来吧,都登上来/这里是圣殿/是灵魂自由飞翔的圣殿。”而在第200节写到:“登上来了,都登上来了/光芒四射的圣殿/因我护送的灵魂更加光芒。”看似内容差不多,只几个字的变动,但正是因为这几个字的变动,意义才有了彻底改变。第199节“登上来吧,都登上来”写的是诗人已经登顶,但下面的人还未到达,并不是真正的成功。诗人正在奋力呼叫,给下面努力攀爬的人助威,给他们信仰的呐喊。这时候,可以说是全诗最高潮、最激动人心的一刻,犹如运动场上长跑运动员最后的冲刺,整个会场也最触目惊心。因为,成功失败就在这一念诞生。想必,诗人竭斯底里的呐喊一定是有效的,因为:“这是圣殿/是灵魂自由飞翔的圣殿”,正如大唐玄奘西天取经经历了前八十难,只差最后一难,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的。这时的人,或者说是灵魂,表情都是凝重、严肃、紧张的,脸上没有任何笑的痕迹,全在努力朝圣殿顶峰攀登。“登上来了,都登上来了。”这两个“了”字是相同的语调,是缓和的,是下面的人登上了圣殿后,诗人从肺中舒放出来的一口长气,和第199节的“登上来吧,都登上来”语气有着显然的不同。
  
  来从哪里来,去就要回到那里去。这正如诗人所说“生即是死,死也是生”的因果关系。整首诗歌我们看似诗人涉及到了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包含了西方的基督教、印度的佛教、中国的道教,有点让人匪夷所思,不可理解。其实,悟透了,道理就非常简单,诗人想说的,就是要我们每一个人对生命尊重,不要去亵渎它,以及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崇尚爱,崇尚真善美,用自己真爱的红心与善美的源泉去灌输身边每一个人,冲洗掉那些思想、灵魂受到污染的人,引领他们走上真善美的道路,正确面对生,从容面对死,才是生命价值的真正所在。
  
  2013年10月21—22日星期二广州白云

小档案:

      刘文斌,1968年出生湖南郴州,中国青年作家协会会员,湖南邵阳楹联学会会员。职业经理人、医药企划师、培训师。现任湖南大森林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兼湖南大森林连锁药堂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曾用笔名:淡静、淡泊、鸿鹄、乙一、力夫、人力夫、蓬蒿人、蓬蒿老翁、蓬蒿小子、蛮夫、峰伯、草民、民犬等,出有诗集《相思情浓》、《记忆之年》(同时被北大、清华图书馆收藏)、杂文集《芥末人生》(云南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

      

[ 本帖最后由 高骏森 于 2013-10-24 19:58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4 16:34 | 只看该作者
这里没有专门发评论的版块,之前都是投在散文版,但有人说这不属于散文体裁作品,投到诗歌版块,作品又不是评的中财论坛作者的作品,想来想去,结合在其他网站体裁的分类,就只有杂文版块了。很少来杂文版块活动,在这里,一并问候这里的版主及所有的朋友,写作愉快!
3#
发表于 2013-10-25 10:36 | 只看该作者
解析是不是到位,作为诗歌外行的我无法言明,只是感佩于作者如此用心细致的读评,提供给诗歌好者及文朋诗友们一份沉甸甸的收获。问候安好。
4#
发表于 2013-10-25 15:40 | 只看该作者
对诗歌的解析,很有力度。问候俊森。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5 17: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冰 于 2013-10-25 10:36 发表
解析是不是到位,作为诗歌外行的我无法言明,只是感佩于作者如此用心细致的读评,提供给诗歌好者及文朋诗友们一份沉甸甸的收获。问候安好。


问好夏版,感谢你来读我的帖子。我很少来杂文版块,主要原因是我不怎么写杂文,所以,也很少读,就很少进了,包括散文,我也很少写,主要原因是人在外面,没有足够的时间,读大家的的文字,也相对少一些,评也少一些,尤其是像你们这些大师级的,我看了,一般不敢轻易点评,因为怕出错,只能在背后叹服,望不要见怪。
    你的诗歌我读过一些,写的比我好多了,不用那么谦虚。关于这篇评论,是诗人找到我,说他要把这首长诗单独出版,请我写个序,或是写个评论,没办法,朋友盛请,我就答应下来了。至于写的好或是不好,还望大家提出中肯的建议。
    再次问候夏版。
6#
发表于 2013-10-25 20: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高峻森 的帖子

很用心的解读,令人感动。
7#
发表于 2013-10-26 10:49 | 只看该作者
这么长的诗歌写作者艰难,评论者更是不易。我不懂诗歌,更不会赏析和评论,也  看出小弟写得认真和用心。欢迎小弟来江天发文交流 !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7 00: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冷晰子 于 2013-10-25 15:40 发表
对诗歌的解析,很有力度。问候俊森。


冷晰子姐姐来了,我好开心。骏森问好姐姐,感谢你来读我的文章。 :handshake
9#
发表于 2013-10-27 09:45 | 只看该作者
正在感叹《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这就看到一篇容易善感的心。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7 17: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刘玉清 于 2013-10-25 20:26 发表
很用心的解读,令人感动。


问好刘老师,感谢鼓励!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7 17:4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陀螺 于 2013-10-26 10:49 发表
这么长的诗歌写作者艰难,评论者更是不易。我不懂诗歌,更不会赏析和评论,也  看出小弟写得认真和用心。欢迎小弟来江天发文交流 !


问好大姐,感谢阅读并给予支持。杂文版块貌似不热闹呀,作者帖子发出来都比较冷清的。

天冷了,保重身体! :handshake
12#
发表于 2013-10-28 18:56 | 只看该作者

标题

深入的解析诗歌,并表明了自己的文化观点和立场。很是用心,又鲜明。问好。
13#
发表于 2013-10-28 18:58 | 只看该作者
我个人觉得这个发到诗歌版或许更合适,是否可以请版主转过去。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8 21: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时光安然 于 2013-10-27 09:45 发表
正在感叹《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这就看到一篇容易善感的心。


问好朋友,感谢来读并给予鼓励。祝好!
15#
发表于 2013-10-29 14:59 | 只看该作者
我对诗一点不懂,但对你的认真阅读并细心体会的精神很是感动。
记得诗作者好像是写杂文的,学习过一两篇,不知道诗也写得这么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15:34 , Processed in 0.05593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