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夹边沟
武志强
这几天在看《夹边沟记事》,今天又看电影《夹边沟》,影像效果更有一种震撼力,大家都可以看一看,认识一下那个年代那些人的命运。就会觉得我们是幸运的。但我们不能因为我们幸运就忘却他们,因为假如我们就是他们呢,当然,没有假如,假如是不成立的。
生存是难的,从来的生存都难,夹边沟更难。那是一群等死的人。下面是大段的引述,因为说的很好。
“这一群人,从划为"右派"的那一刻起,活著,就再不是为了"自我",而成了奴隶、囚犯,被国家判定为无用的东西,是衙门用来"示众"的"首节",他们比蝼蚁更易地遭受践踏和摧残。有一只无处不在的巨掌在操纵,在这巨掌中,他们唯一可以向自己、向摧残者展示的是,他们要在何等卑贱的层次上处心积虑地为"生存"而无希望地挣扎.他们被迫地变得寡廉鲜耻,形同髭狗,却因所处的状态感受到对"生"的迫在眉睫的威胁,使他们逃脱死亡的努力显得异乎寻常地不屈和锋芒毕露,竟反倒显得极其单纯———今天读来让人揪心地疼痛.他们无耻得不遮不掩,反倒奇特地摆脱了囚墙外、这个民族从此开始的"夹著尾巴做人"的跨世纪长征。重提当年那种惨烈的情景,今天,到处都易见人们真诚的同情与悲愤之泪,而当时,或许惟他们各自的亲人才敢暗夜里饮泪吞声。”
“〔走向夹边沟〕,准确地把握和反映了中国政治生态的阴鸷、反复成常的奸诈和伪善,在那张网里,人必须食人,否则被食,食人者也会被人食(若你胆敢拒绝吃人,肉老筋枯又难以下咽,就将你软禁终生,让你'牢'死寓中,已经算是相当地仁慈、宽容——但已是今天的现状了)。而小民,一旦被上峰圈定为'被吃者',就无处可逃,就会被看风使舵般明了了‘猎物’的旁观民众包围,他们还得靠虚假的希望支撑自己,免得张惶失措。在那种氛围里,永远不缺乏积极的打手,想吃"人血馒头"的"肺痨患者"。他们蜂踊而上,人人喊打,决策者此时再无须劳神,他们可以"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了,他们继续在"为人民服务"。只要崇拜和鼓吹著"政治上的一贯正确",就永远会默许、纵恿暴行对正义与良知的践踏。人要能彻底"告别"夹边沟,就必须改变 〔走向夹边沟〕里显示出的那种社会结构、那样的政治生态,它早就不该继续成为这个民族理应享受的"传统"。否则,或早或晚,不是张三、就是李四的妻子,会象该书的开首篇[上海女人]里的那位伤心的年轻母亲,背著冤屈而死的丈夫的骸骨,无言地走向荒漠,用这种方式离开不了"夹边沟"!”
“ 所以象杨显惠先生这样的书会有的,象"辛格勒名单"般的影片会有的——中国人的事真的是很难说,我们是什么东西都可以"与时俱进"的啊. 然而,诸如"夹边沟生存陵园"的建立,却能使一个民族的心脏,从此跳动得健康、有力;能使一个民族的灵魂,从此真实地浑圆、厚实起来;能使善良不再受到合法的欺凌,恶徒不再消遥法外,正义总能最终得到申张;而自由的人们,尽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言语和文字去谈论"沉重教训"、选择“人性”或“文学”意味的角度切入,却无须考虑官场术语———从此,良知,才有了与之相称的殿堂。”
“近两千名右派分子就这样一个接一个或一天“数十人”地相继死去,既然“生”、“死”已成“善”、“恶”的绝对标准,既然人已变得毫无顾忌、冷酷无情,既然迟早是一死,为什幺还会如此逆来顺受地坐而待毙呢?逃跑者是有,但总是个别的,如果多一些人集体行动,食堂、粮仓、附近的农户,反正可找到粮食的地方有的是,到底是一个什幺样的“法网”才有如此的力量,使这些人着了魔似的如此“听话”地坐在那里等着饿死?”
“正是“文化人”的“文化”、“知识分子”的“知识”,才使得这些人的家庭有了如此高的觉悟,使得这些家庭培养出来的人能如此虔诚地等待着“摘掉帽子解除教养回家去”的一天。也说明正是“右派们”平时所受的教育而不是日后对他们的改造,才是真正约束他们、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呆在夹边沟的“精神法网”。那位曾目睹了“上海女人”的全过程的李文汉在平反后“又写了几篇论述劳改工作的文章发表”,而且被司法部评为优秀论文,那种感激、兴奋、自豪的心情几乎溢于言表。几乎每个获得平反的“右派分子”都是这样:自己本来就一脸虔诚,现在终于盼来了伯乐。李祥年对俞淑敏说:“淑敏,我满足了,你给我的幸福比我一生的苦难要多得多。”(第185页)面对这样的一些人和事,我们除了感动还能怎样?感动,为这些在眼前晃来晃去的人的苦难与虔诚而感动。可这到底都是些什幺样的人呢?我们该如何描述、如何评价我们自己的形象?责难、怜悯、愤怒、谴责,显然都不对。我们真的找不着表达的词语,真的,而不是出于忌讳或害怕。有某种比忌讳与害怕更为有力的东西在无形中制约着我们,就是意识到了,也无能为力,只好长长地叹一口气。 ”
历史不能遗忘,忘记了就是背叛,我们已经有背叛了,还要背叛多少和多久呢?
[ 本帖最后由 wzq3316 于 2013-11-4 13:15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