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81|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漫步明神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2 13: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跟随熙熙攘攘的游人,我漫步在明代十三陵那条长长的神道上。
  
  季节已经进入了深秋,北京的天气依然是温暖的。只是树叶有的已经泛黄,在秋风里发出瑟瑟的啸声。关外此时已经很冷了,萧瑟的秋风将大部分的树叶打扫干净,让明净的天袒露得更加充分。只有那些不畏寒冷的树木,还将零星的叶片高举着,像一面面鲜艳的旗帜,在秋风里抖动。我们这些来自关外的人们,置身于这条长长的神道上,照着温暖的阳光,才大概懂得明代的皇帝们,将自己陵寝选择在这里的原因。这里不但山川锦绣,而且是如此温暖。
  
  这自然是我等这些凡夫俗子一点点肤浅的猜测,皇家选择陵寝之地,自然不会如此简单草率,在这方面,他们有着很完备的方法体系。他们的意识里历来有“视死如生”的理念,历代皇帝都将这“生”与“死”看得同样重要,都与千秋大业相联系。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在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朝代更迭,在辽阔的疆域里,有那么多的皇陵出现。
  
  【二】
  
  明十三陵是明代迁都北京后十三位皇帝陵墓的总称,坐落于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在中国历代皇陵建筑中,是很有名的。来到北京,这里是不可不到之地。对于皇帝的各个陵墓,我并不感兴趣,更不喜欢走进皇帝的墓穴里面,去看那些奢华的随葬品,看那些为防盗墓而设置的重重机关。甚至觉得那保存完好的棺椁里发出的陈腐气味,除了给人一些人生不过一场春梦的感觉之外,根本不会引发什么思古之幽情。倒是陵墓之外,阳光之下的神道,让人流连。行走在那些精雕细刻的石人石兽之间,感觉就大不一样了。
  
  神道是明十三陵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石像生,龙凤门等组成。神道照耀在阳光之下,大自然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虽然它的尽头的座座陵墓,但却少见了那种陵墓特有的阴森与恐怖。游人来来往往,神道两旁有石刻的人像与石刻的兽像相伴,高处的树叶在温暖的秋风里三三两两地飘落,前后有风格独特的牌坊、碑楼迎来送往,到处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息。
  
  我读不懂皇帝们的心思,也无从揣测陵墓建造者们修建这样一条长长的神道的真正意图所在,翻阅了许多资料,也没有寻找出可以令人信服的答案,这条长长的神道,究竟有何作用呢?我想,绝不是供我们这些后人前来游览,观赏那些精美的石刻作品,发思古之幽情的。然而,世间的事往往是这样,所欲者,未必如你所愿。想千古不朽的,或许只是历史的一瞬,能够永恒的,只有那不废的山河,当然,应该还有这些建筑。无论是企图用来延续什么也好,彰显什么也罢,还是企图想去维护什么也好,万人之上只不过是历史的一瞬,千古霸业也只不过是史书中薄薄的一页。你费尽心机制造出来的赫赫不朽,到头来成了鸦栖兔藏之地,好事之徒纷至沓来之所。后人览之,岂不感慨系之?
  
  好在那些精美的艺术是可以传世的,人们无法记住那些雕刻了神道上那些石像生的能工巧匠,就像无法一一记住住在十三陵里面那些皇帝的名讳,却不会影响人们对神道两侧那些精美作品的欣赏。
  
  站在气势恢宏的神道上,将目光缓缓投射过去,越过两侧站立了不知几千年的雕像,那些同样古老的苍松翠柏,掠过神道左、右两座小山——龙山,虎山。最后,探寻的目光被庄严的陵墓接住了。难道那就是神的归宿吗?在神道上缓缓行走,一遍遍问自己,这是一条神道,谁才是神呢?是躺在陵寝里的人,还是曾经在神道上行走,或者是正在行走着的人们?神道两旁那些石刻的雕像,在这里庄严肃穆了几百年,不知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一直这样静默着,无嗔无怨。守护着这片皇天厚土,守护着这群坐落在荒郊野外的陵墓。难道它们是神吗?它们是这里的守护神啊。
  
  【三】
  
  人们已经全然没有了肃穆敬仰之心,在那条由石刻雕像守护的神道上漫步,感受着秋日温暖的阳光和秋叶飘飘的浪漫。在巍峨的石牌坊前面,一群群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拍照留念。这座完全由石头雕刻建筑而成的石牌坊,巍峨耸立,技艺精湛,是我国古代建筑里面独有的建筑形式。一方面显示了我国古代能工巧匠们高超的雕刻、建筑技巧,也是一种独特雕刻、建筑文化的丰碑。与其他陵墓里的建筑不同,在世俗的建筑里面,这种石刻牌坊也随处可见,一半神圣,一半烟火。也许,巍峨的石牌坊的这边,是人间烟火,那一边,就是不可冒犯的神圣吧。在世俗间,巍峨耸立的牌坊,是皇家的恩宠,代表着皇恩浩荡,代表着举世的荣耀。那高高耸立于皇帝陵墓间的牌坊呢?除了用来显示皇家的威严,陵墓的规模宏大之外,还有什么寓意呢?
  
  四周的原野已经呈现出枯黄的色彩,深秋了。所有的农作物都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或者果实累累,或者两手空空。那些树木,有的深沉地浓郁着,在庄严的陵墓前做沉重地思考;有的染黄了翻飞的叶片,与那辉煌的陵墓遥相呼应。大地一片萧索。秋风一阵阵袭来,树叶一起索索作响,像是谁在翻动历史的书页。蹲踞在牌坊顶端的那只大鸟儿,被风吹翻了羽毛,踉跄了一下,“哇”地一声,拍打着宽大的翅膀,像一个飘忽的影子,隐入远处辉煌的陵墓群中。自然界里的万物,只知道循着自然的规律在行走。
  
  来来往往的人们脚步匆匆,他们是想趁太阳未落山,进入到皇帝的墓穴里面去,看一看里面的究竟。看不见皇帝生前的醉生梦死,也想目睹皇帝死后所享受的尊崇。在荒野里站立了几百年的石刻人兽,却往往被游人所忽略。阳光下的东西往往少有神秘感,只有那些深藏于幽暗之中的,才会引发人们的好奇心。
  
  那祖孙二人,似乎是个例外。他们的步履仍旧那么从容,在神道上走走停停,在那一个个石刻的雕像面前,注目摩挲,神情专注。我也放缓了脚步,在他们不远处,与他们一样且走且停。小姑娘十几岁的样子,应该是一名中学生。短发,一张洋溢着青春光彩的俏脸,身着一件红色风衣。走在这条古老的神道上,像是从残垣断壁间生出的一朵娇艳的花朵。老者精神矍铄,满头白发,看那神情态度,应该是一位饱学之士。老者娓娓而谈,孙女颔首聆听。老者有些苍老的声音在这有些幽静的神道上,清晰地传入我的耳畔。我暗暗惊讶于老者对石刻雕像的专业了解,从石刻的造型、雕刻的技法、选择石兽的种类以及那些或站立或蹲伏的含义,无不简洁精到。他指着石刻的狮子和獬豸说到:“狮子威武,能征善战;獬豸为传说中的神兽,善辩忠奸,惯用头上的独角顶触邪恶之人。狮子和獬豸均是用来象征守护陵墓的卫士。皇帝希望死后,也被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永享荣华富贵。”
  
  孙女一边频频点头,一边打量着长长神道两旁那些石刻的雕像,疑惑似乎越发加重了。她轻声问道:“这么浩大的工程,得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啊?”老者停下了脚步,沉思了片刻,抬起头。此刻太阳已经完全坠落到西山的山脊上,一缕阳光照射过来,打在老者眼镜的镜片上,现出一种炫目的光亮。老者的目光缓缓扫向暮色笼罩的山野和隐没于暮色里的陵墓群,没有说话。他牵着孙女的手,慢慢远去。
  
  此刻,神道上游人逐渐稀少,暮色渐浓。那些石刻的雕像,被染上了一片橘红,有了几分柔和与温暖。神道越发增添了许多神秘。
  
  那老者究竟会怎样回答他的孙女,我不得而知。我行走的步履却变得迟缓、沉重了。
  
  【四】
  
  自从人类意识到了权力的重要性,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权力的追逐与迷恋。那些手握权柄的人,生前利用手中的权力,极尽奢华与挥霍。为了保证这样的奢华生活能够得以延续,历史上有那么多皇帝在位时就大兴土木,修筑豪华陵墓,企图百年之后,荣华依旧。暴虐如秦王嬴政如此,英明如唐太宗李世民也未能免俗,即便是那些昏聩无能的皇帝,也不会忘记为自己百年之后修陵建墓。动辄历经数十年,靡费钱财无数,弄得国怨民沸也在所不惜,何者?“视死如生”的思想固然根深蒂固,权力的绝对集中,欲望的极度膨胀,恐怕是历朝历代举国修建陵墓不止的重要原因。权力绝对集中,就会导致权力绝对的被滥用,极度膨胀的欲望得不到遏制,就会贪得无厌,失去理智。纵观世界,那些大型的陵墓群,大都修建在亚洲地区,而更多的是集中在中国的土地上。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当我们漫步在这些陵墓中间的时候,我们会感叹古人的创造力,感叹中国墓葬文化的博大精深。可是,在我们的土地上,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陵墓呢?是我们的历史悠久,还是其他的什么?
  
  古人云:“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生”尚且为虚诞,那“死”岂不更加虚诞?这是一个世人皆知的道理,皇帝岂能不知?然而,历朝历代从未停止过对陵墓的建造,他们所欲何为?
  
  也许他们真得割舍不下那曾经的花花世界,舍不得那一呼百诺的快乐时光,舍不得那三宫六院的温柔日子。所以,他们就利用手中的权利,去创造一个哪怕是虚幻的,能够供他们百年之后继续行乐的世界。在他们尚享受人间的烟火的时候就为身后的阴间大兴土木,而朝野一片唯唯诺诺。这个时候,世界就颠倒了。
  
  【五】
  
  岁月无情,将那些企图永享荣华富贵的人,变成了与世人无异的黄土一抔。岁月又如此多情,让那些掩映于群山荒野间的陵墓,成为不朽的建筑,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让荒山野岭不再寂寞。想来可笑,昔日庄严肃穆的皇家陵墓,变成了今日繁华热闹之所,游人如织,欢声笑语。这样的景象,绝非建造者最初的意愿。这就是天地间的公道,想不朽的,却被历史所湮没;作为陪衬的,成了永恒;挖空了心思,枉费了心思。
  
  就像那些睡在陵寝里面的历代皇帝,就像那些守护在长长神道边上的静默石刻。
  
  夕阳已经完全隐没于山的那边,神道上剩下几个稀疏的身影。游览的人,匆匆地来,又匆匆离去。只剩下这些石刻的人与兽,在荒山野地里默默守护,几百年来未曾改变。也许它们见惯了生生死死,来来去去,见惯了熙熙攘攘,空空荡荡。倒是我们这些可以自由行走的人,对这些辉煌的建筑趋之若鹜,显得有些浅薄、可笑了。
  
  我不知道这条幽长的神道通向的是否是极乐世界,也无法知道,那些皇帝们是否从这条神道走过,从此得道成仙。是否如他们所愿,在这些忠诚的卫士护卫下,依然享受着人间一样的荣华富贵。我知道现如今的人们,并不在意十三陵里面沉睡的是谁,是皇帝还是平民,人们所热衷的是埋葬了他们的这些建筑。想想岂不可悲。
  
  【六】
  
  可悲的难道仅仅是那些已经逝去的皇帝们吗?悠悠几千年,中国造就了多少帝王,也创造了那么多大大小小的陵墓,不知是我们的荣耀,还是我们的悲哀。这样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热衷于身后百年,将那么人力物力耗费于荒郊野外,并且乐此不疲,代代相传,简直不可思议。而这其中,又有多少无辜的生命横尸荒野,座座辉煌的陵墓,制造了多少孤魂野鬼呢?也许,这神道两边的石刻雕像上,也依附了许多至今难以消散的冤魂吧。
  
  天黑了,我应该马上离开这里。神道两旁的雕像,似乎纷纷复活过来。它们的后边,是一队队整齐的兵马俑,无边无际••••••
  
  2013-11-10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13-11-12 13:36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关于漫步明神道的行走,文字张驰有度,静美的思绪,融合着明皇家陵寝的介绍与思索,以及行走的见闻与感知,将自我在“神明道”的行走,抒写的具有感性与理性交融的美感与深度,沉于历史的冥想情怀,引人遐思。
3#
发表于 2013-11-12 16:01 | 只看该作者
厚重的一篇。尤其是中间部分,对人文底蕴的挖掘较深,使文章有了厚度。欣赏。
4#
发表于 2013-11-12 17:4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何足道哉 的帖子

能够永恒的,只有那不废的山河

睹古思今,引发出许多意味深长的感慨

学习并问好
5#
发表于 2013-11-12 20:39 | 只看该作者
人性关照,是历史题材写作中的重要精神指标。
6#
发表于 2013-11-12 21:20 | 只看该作者
现实空间和历史空间交错,情景叙述和幽古情思相溶,为文本传递出深厚绵长的意味,不足之处在于,文中纯属议论的部分如能与具体的物象结合更紧密一点,生发出来就会更加自然,更有感染力。个见,见谅。纵使如此,仍不失劲道一篇。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3 08:1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房子 于 2013-11-12 13:36 发表
这个关于漫步明神道的行走,文字张驰有度,静美的思绪,融合着明皇家陵寝的介绍与思索,以及行走的见闻与感知,将自我在“神明道”的行走,抒写的具有感性与理性交融的美感与深度,沉于历史的冥想情怀,引人遐思。
感谢房子第一时间点评,谢谢。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3 08:1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刘彦林 于 2013-11-12 16:01 发表
厚重的一篇。尤其是中间部分,对人文底蕴的挖掘较深,使文章有了厚度。欣赏。
谢谢鼓励,学习。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3 08: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欣欣向荣 于 2013-11-12 17:41 发表
能够永恒的,只有那不废的山河

睹古思今,引发出许多意味深长的感慨

学习并问好
谢谢来访。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3 08: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兴文 于 2013-11-12 20:39 发表
人性关照,是历史题材写作中的重要精神指标。
谢谢李版一直以来的鼓励与关注,谢谢。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3 08:2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剑鸿 于 2013-11-12 21:20 发表
现实空间和历史空间交错,情景叙述和幽古情思相溶,为文本传递出深厚绵长的意味,不足之处在于,文中纯属议论的部分如能与具体的物象结合更紧密一点,生发出来就会更加自然,更有感染力。个见,见谅。纵使如此,仍不 ...
剑鸿版好。
谢谢点评,所言极是,这里无法编辑,回去后会认真修改,嘿嘿,说不定会改成一篇好文字呢。
谢谢了。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4 08: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刘彦林 的帖子

谢谢来访,谢谢。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4 0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欣欣向荣 的帖子

谢谢来访,谢谢。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4 0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李兴文 的帖子

谢谢来访,谢谢。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4 0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剑鸿 的帖子

谢谢来访,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3 18:58 , Processed in 0.05269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