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73|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一棵草的高度——读武俊岭老师散文集《我的上一辈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1 09: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棵草的高度
               ——读武俊岭老师散文集《我的上一辈人

                       微紫

   我不擅捉笔评论,承蒙武老师不弃,权将一些读后感受成文留记。

   首先说,武俊岭老师的散文新书《我的上一辈人》非常好看。这本书的每一篇文字,拿在手里,读一个开头,会吸引你不拉一字的看下去,一直把它完整读完。其舒淡清雅之气氤氲于字里行间,读之如饮清茗。其行文,语言也简白,却又有丰厚的古典味道充溢其中。句句落在实处,无有虚缈描写。用语简约,不奢一字,却又详实巨细,饶有生活丰富之味。引用本书封面折里的句子:下笔无滞涩,文字有情味,力求文章自得,摒弃世俗滥调,高山鼓瑟,平畴和风,庶几近之。这大概就是武老师所追求的文字风格吧。


   这些文字既是一笔笔乡情记录,又是一幅幅乡村风俗画。在这些文字中,作者不仅回顾了自己在鲁西平原的乡野之风中的成长足迹,成长过程中亲人之间、乡邻之间淳朴的关系,也在这简约的纸背里透露出六七十年代中国乡村的生活风貌,社会画面。那份清苦的、穷困的,艰辛的生活,充溢着的是扎根于大地上的最低层生命的遒劲与生存趣味。同时,我们还看到了鲁西平原乡村所特有的耕作、交往、风物、风俗等诸种生活方式与生活场景。


   书的大部分篇章,是作者给一群乡村人物的画像。全书所涉人物有四五十个之多。他们各有其貌,故事与性格运命各各不同。他们是作者的家族同亲,乡邻。这些篇什,仿佛一帧帧小照,小传,留下了他们在人间活过的气息与证据。作者用感情深切的文字记叙了他们的平凡,他们的不幸,他们曾有过的活泼顽强的生命。一个个与“我”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乡情亲情的人物,那么朴实,普通,平凡地在乡间生活着,却充满质朴而美好的感情,他们她们组成了生育养育“我”的土壤。我们看到的是那些人间美好品性一脉相传的源渊。辛勤而无私忘我的大姐,机巧而聪慧的二姐,勤劳而婚姻不幸车祸早逝的大嫂,目盲却心中透亮的二大娘,仿佛她们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她们的生活中有着杏子般的辛酸,却是无比坚韧地活着。《奶奶》一文,父亲为了奶奶吃饱肚子,准备把二儿子送给别人家,而奶奶却将自己的窝头省下来,给孙子们吃,自己饥饿而死。平静的叙述里却令人心灵深处泣泪。奶奶死后,一家人没有声张,只为了延续领到奶奶的那份窝头,将孩子们的生命延续下去。让我们看到事件背后那个时代对人的生命的戕害。父亲与他的仁兄弟魏大爷的交往,颇为感人:魏大爷作为外来户落户于文庙李村,遭受当地人欺负,父亲去找村支书的侄子李方心,因为二人有过交往,“父亲找到他,说魏远行是我的仁兄弟,落户在你们村,你老哥得保护他。李方心一听,马上拍胸脯答应,说你放心吧,如果说以后再有人欺负远行,你来打我的耳光。李方心说完这话,丢下父亲在屋里,走到大街上高喊,老少爷们听仔细了,魏远行是老实人,是有文化的人,谁要是欺负他,那就是欺负我!在喊第三遍时,当支书的侄子跑出来,搀扶着李方心说,这点小事,你给我说就行了,还劳你跑出来嘛?!”此类情境,活脱梁山好汉后代的豪爽忠良侠义,行为既可爱又令人感慨动容。1963年,魏大爷捎纸条来说:“学诗,我断粮了。”父亲便与家人一起,连夜把自家仅有的地瓜干子,砸碎了一半,第二天清晨便赶车给魏大爷家送去,使他们一家免于饥谨而死。这种仁心厚义,正是最珍贵的人性与民间传流的精神财富。纯朴的古风,祖宗传下来的侠肝义肠,组成乡村社会最牢固的伦理道德。他们虽然贫穷,但是还保持着最原初的人性之善与伦理之道。


   一个诗人说过,没有文字记录的一生是不值得度过的。而在我们身边,更大多数的人,尤其底层,大都极其默默地度过了一生,他们的沉甸甸的痛苦与微量的幸福都浸含嘴里,从来没有机会也没有办法被吐出,最后他们又将它们带入坟墓化为沉默的泥土。但上苍也许选取了他们身边这个叫“小岭”的孩子,作了他们生存与生活过的见证人,代言人。这使他们的人生也都有了永恒存在的价值。他们活过,呈现过一个时代,呈现过一个生命所穿过的时光。呈现过生命与环境抗争的意义。这就是他们活过的价值。这也是作者抒写的价值。也许武老师的抒写宗旨正是为了这一意义。故本书文字极其忠于自己的心灵,读来无半点虚夸浮饰。写作的意义并非为了高山大海,它的功用应该首先是告慰自己的心灵。这样无功利的记录自己的成长史,生长史,使这些文字读来极为诚挚。


  这些文字所描画的乡村,天空与土地是原初的,但土地也是艰辛的,天空也是低矮的。在乡村,农民的最高向往就是一份现世安稳的好生活。他们唯一能看得见的出路与希望便是孩子们能考上大学,走出农门。如果能进入社会的当权与实力阶层,就算是看到了一生的最大光明。但这份光明,限于教育环境的局限,对于他们是不容易的。更高更超脱的精神理想,他们是没有的。他们的生活是一份小米粥一样实在的生活。更多的花香他们看不到,闻不到,也不敢向往。大部分乡民还是过着生于黄土,劳作于黄土,也埋藏于黄土的生活。所以,我想,因为这种视角,这部书里人物间的亲情浓重,大于精神的飞翔,也是可以理解的。


   武老师的文字虽然平和,显出他恬淡的性情,但文字的批判意识也是显而易见的。《馒头》写到为了吃一个馒头,两个孩子所历的紧张惊险。而村书记一手遮天,是中国社会最低层的权利当道者与利益占有者。辛劳安静独身自守一辈子的文成二爷与众多乡邻,其悲辛仿佛一个池塘,并没什么大波浪。也许所有的波涛只在心里,只是他们不具备用文字翻卷它们的能力。他们并不认识自己的命运。他们对生活的要求与期望值不高, 国家的一点福利恩惠都令他们感恩戴德。比如每月五十元的养老金,他们便无限满足。他们不明白自己命运的真正源渊。他们的本分便是接受一切的活着。作者对所述人物充满深切的同情,也有人到中年独立秋风“知天命,尽人事”的夹着一丝无奈的人生豁达与睿智。


   还有一些文字描述了鲁西平原乡村的一些风土人情与生息劳作方式,如《请祖宗》、《抢麦》、《茅草根》、《井水湃瓜》《寿张馒头》等篇章,无不朴素自然,情深意长,鲁西乡土风情扑面而来。


   读这部书,令我多次想起作家阎连科的长篇散文《我与父辈》。相比,武老师的《我的上一辈人》较少那种命运的沧桑与悲彻感,显得更为平和宁静,更像一幅幅乡村风物人情画卷。这是生命的另一种自然存在。我想这和作者的心性有关,与作者少时所处的受宠与爱意浓浓的氛围有关,也与鲁西平原农村相对平和与宁静知足的生活有关。在这儿,人们的精神世界是一棵草的高度。而这种接近地面的高度,不是更为真实、素朴、动人吗?

[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4-3-21 10:56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4-3-21 09:47 | 只看该作者

不好意思,不太会排版了。

大家凑和着看吧。
3#
发表于 2014-3-21 10:5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武俊岭转来帖子与大家分享!
4#
发表于 2014-3-25 05:57 | 只看该作者
武老师的《我的上一辈人》较少那种命运的沧桑与悲彻感,显得更为平和宁静,更像一幅幅乡村风物人情画卷。这是生命的另一种自然存在。我想这和作者的心性有关,与作者少时所处的受宠与爱意浓浓的氛围有关,也与鲁西平原农村相对平和与宁静知足的生活有关。在这儿,人们的精神世界是一棵草的高度。而这种接近地面的高度,不是更为真实、素朴、动人吗?
5#
发表于 2014-3-25 10:1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14-3-25 05:57 发表
武老师的《我的上一辈人》较少那种命运的沧桑与悲彻感,显得更为平和宁静,更像一幅幅乡村风物人情画卷。这是生命的另一种自然存在。我想这和作者的心性有关,与作者少时所处的受宠与爱意浓浓的氛围有关,也与鲁西平 ...


  读了遍。很真挚。
6#
发表于 2014-3-26 13:26 | 只看该作者
武版《我的上一辈人》,确是好评如潮。感谢分享。
7#
发表于 2014-3-26 16:19 | 只看该作者
这种仁心厚义,正是最珍贵的人性与民间传流的精神财富。纯朴的古风,祖宗传下来的侠肝义肠,组成乡村社会最牢固的伦理道德。他们虽然贫穷,但是还保持着最原初的人性之善与伦理之道。


这段非常打动我。拜读,问好武老师。

[ 本帖最后由 南山菊 于 2014-3-26 16:29 编辑 ]
8#
发表于 2014-3-26 20:48 | 只看该作者
点评得很有功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14:19 , Processed in 0.04979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