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906|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印象汉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5 09: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我喜欢一个人,斜倚床头,在温暖的阳光底下,静静地进入文字的世界。
  
  此时,早晨八九点钟,阳光正好。明媚的阳光从窗子照射进来,很亲切地照在我的身上,照在我手里的书页上。书页上的文字在明亮的阳光底下,是那么生动耀眼,像流动在琴弦上的音符,跳跃着,演奏一曲优美的乐曲,让我深深沉醉了。
  
  我的手里,是一册由著名书法家、文字学家康殷先生著述的《文字源流浅说》。书籍通篇都是由康殷先生亲笔书写的小楷印刷而成,从书法的角度来说,其本身就是一册精美的书法作品。康殷先生以其对汉字的深入细致的潜心研究,以其对汉字的痴迷,从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从字形字意传承与变化,都做了比较翔实的解说,使我们这些使用、喜欢汉字的人,登堂入室,一窥汉字无穷之奥妙。
  
  2、
  
  世界上的文字很多,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会拥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都会用自己的文字将本民族联系起来,并一代代延续下去,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文字是一个民族团结的纽带,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
  
  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是不可想象的。无根的树难以参天,无源的水难以成流,浮萍再美丽,因为没有根基,早晚都得枯死。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怎能在世界上繁衍发展壮大呢?
  
  世界上曾经有很多民族,因为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在人类繁衍发展的过程中,不是被淘汰,就是被其他民族同化,最终销声匿迹,成了人类历史匆匆过客。
  
  在我所居住的城市,有一个很大的广场,叫做“契丹广场”。那契丹广场就修建在城市南边的山腰上,很大,很雄伟。之所以命名为“契丹广场”,是因为这个地区曾经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契丹民族,繁衍生息,开疆拓土,创建“契丹王国”,甚至是最终灭亡的地方。
  
  修建这样一个宏大的广场,是为了纪念那个曾经伟大的民族。
  
  沿着山路上去,沿途会看见路两边的岩石上,在灌木丛的掩映处,有大大小小的碑刻或是拓片,上面有许许多多的文字,类似于汉字,却又难以辨认。那就是“契丹文字”。我们这个城市,有很多专门研究契丹文字的专家学者,不知是为了弥补一个民族灭亡的遗憾,还是为了还原那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人们对契丹以及契丹文字都倾注了很深的情感。
  
  据史料记载,契丹人在中国北方曾经建立过一个强大的帝国,史称“大辽帝国”,与中原的“宋”抗衡了近百年。为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发展的需要,为了巩固其政权,契丹人参照汉字,在汉字的基础上,对汉字的笔画进行了删减或增添,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字,叫做“契丹文字”。我们所见到的契丹文字的确与汉字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但他的读音、意义完全不同,我们难以辨认。契丹文字的创建与使用,对大辽帝国的巩固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是,不知为什么,随着大辽帝国的灭亡,契丹民族,契丹文字,都在中国的北方消失了,就像大漠的风一样。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一个王朝的灭亡,断送了一个民族,一种广泛使用的文字也随之消失,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我们只能这样理解,一种文字的使用与发展,与一个民族的强盛与衰亡有着相依相存的关系。文字就是联系民族的纽带,是民族的根。一个民族消亡了,这种文字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价值。相反,如果一种文字失传了,那么,使用这种文字的民族的根就不复存在了,用以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就断裂了,这个民族就很难维系下去,很难生存下去,不是消亡就是被融合。
  
  3、
  
  汉字流传使用至今,并且越来越发挥出广泛的影响力,与中华民族的长盛不衰,并且日益强大有着直接的关系。
  
  汉字的源远流长,得益于中华民族的坚韧与坚强,得益于中华民族蓬勃的生命力。
  
  熟悉汉字的人都知道,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坎坎坷坷,曲曲折折,从结绳记事到最初无意识的画符象形,到后来的逐渐定型、通用,到组字成句,连缀成篇,经过了多少漫长的探索与实践,经过了多少创造与失败,经过了多少人的苦苦尝试。到了后来,在大秦帝国的旗帜下,“书同文,车同轨”中华民族终于拥有了自己统一的文字。康殷先生的《文字源流浅说》就比较详尽地记述了文字的起源,发展过程,我们对今天使用的汉字,才有了一个比较真切的了解。
  
  在《文字源流浅说》里,康殷先生着重从汉字的形旁入手,解说了汉字的形成与演变,让我们眼界大开,了解了汉字无穷之奥妙。
  
  在康殷先生的著作中,是这样解说“女”字的。最初是两手交叉在腹前的人的像形,后来在不断的演变进化中,最终定型今天的“女”字。但其丰富的内涵都体现在以其作为偏旁的文字中。例如“母亲”的“母”,就是在“女”字的胸前加两点,以表示两乳。例如“妇”字,从象形字的最初字符看,有女执扫帚形,代表从事家务劳动,或含有“侍其帚”之意,表示成年、已出嫁的妇女。例如“好”字,形为抱幼儿的妇女,原意为“多育为好”,后来逐渐演变成“好”,美也。
  
  康殷先生的《文字源流浅说》,只是从文字的源流进行梳理。从文字的传承、文字的意蕴等方面,有些专家的著述,甚至是普通百姓对汉字的理解,都让我们叹服,愈加赞叹汉字的博大精深,意蕴无穷。
  
  最近有幸拜读了一篇文章,是关于山西蔡兴元先生的一部析汉字的著作《字里字外》的。蔡先生在他的著作里对1000多个常用的汉字进行了解析。他说:“汉字就是最高深的中国文化。不去认识、接受、理解这些最基本的传统文化,说得严重些,就是对于中国人血缘、血脉的人为割裂,就是数祖忘典!重新识习汉字,虽然对现在的孩子们有些陌生,也显得好奇,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潜在延续,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认祖归宗。”我是很认同这样的观点的。
  
  办公室里的一位同事,酷爱汉字,多年潜心研究汉字。对于汉字,他有诗一般的表述。
  
  汉字,从最初的青涩、蒙昧,如欲笑还羞的少女,慢慢出落成千娇百媚,顾盼生姿的美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举手,一投足,一笑一颦,说不尽的千般妩媚,万种风情。散发出一种由内而外的韵致,说不尽的俯仰生姿,道不完的绝代风华。
  
  汉字,从最初的汲汲沥沥滴滴答答,到澎澎湃湃湃磅磅礴礴;由最初的涓涓细流到汪洋恣肆,像一条河流,在历史的河床上,踟蹰而行,奔腾而行,这中间经历了曲曲折折坎坎坷坷迂迂回回,一路奔流,成为世上最具魅力的文明之河。
  
  汉字,从最初的艰涩难懂,各行其道,到后来的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由繁杂到简单,又由简单到丰富,已经由一种功能单一的书写交流工具升华为一种世界上具有独特魅力的书法艺术,是多么神奇啊。
  
  汉字,是独特的艺术瑰宝。
  
  是的,汉字由最初结绳记事的遐想,到画符象形的创造;从那兽骨龟甲上最初的印记,到陶瓷金属上的镌刻;经过血与火,泥土而金属的锻造与涅槃,汉字,像一个个精灵,灵动在中华文明的长河里,深刻在一块块竹简碑额上,烙印在一幅幅丝绢白纸上,辗转流传于亭台楼阁间、府衙宫廷上。伴随着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由蒙昧走向文明,由弱小走向强盛,并将一路走下去。
  
  一路的感悟,一路的追寻,我们从汉字的行踪里,窥见了汉字源源不断的血脉传承,探知了汉字那独有的无穷的意蕴。
  
  让我们从一组同音字来体味汉字的意蕴。“肖”与“孝”。“肖”字,本义:五体末端(即人身从本体出发,向外伸展肢体后肢体末端变小变细直到消失的部分)。引申义:物体末端。派生义:相似、相像。《说文》:“肖,骨肉相似也。从肉,小声。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说文》解字可从,释义不可从。“不肖”的“肖”指儿子是从父亲这个“本体”中延伸出来的“肢体”,是父亲的股肱手足。“不肖”的意思是说儿子不承担起股肱手足的职责来,不帮助父亲干活,就好像不是父亲的股肱手足。“肖”在这里不能理解为“相像”、“相似”。这样逐渐演变的意思,就逐渐与“孝”字有了意义上的相近,如“不肖子孙”,我们现在的理解就不仅仅是“相像”的意思,更多的含有贬义,指子孙不“孝顺”。这个汉字的不断发展演变,其轨迹脉络,含有伦理的,道德的,血缘的脉络在里面,这在许多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是很具代表性的。
  
  “孝”,康殷先生在《文字源流浅说》中是这样解说“孝”字的起源的。最初的字形像一个“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用这样的字形来明确“孝”的道德观念。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卜辞之中已有“孝”字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我们中华民族是很重视家庭的,这一点从汉字的意蕴中就可以看出来。比如“安”字,这个字的含义是,有一个女人在家里,这个家庭就安全,安定,安宁了。比如“宁”字。宁繁体为“寧”,从宀(mián),从心,从皿。表示住在屋里有饭吃就安心了。而里面的“丁”,在古汉语里指男丁,因此这个字的基本含义应该是有饭吃,有个男人在,这个家就安全、安定、安宁了。由此,我们看出古人对家庭的基本观念,反映出人类对家庭最基本的需求。
  
  4、
  
  循着世界人类的文明之河,感悟文字与人类发展的血脉联系,人们不禁感叹,人类的繁衍发展,催生了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而文字的诞生与不断演变,反过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与文字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而我们的汉字,又是人类文字中的奇葩,是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民族内涵的符号,是一种将简单工具上升为艺术门类的瑰宝,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最最杰出的贡献。
  
  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身处何方,看见那一个个方方正正,能够表情达意而又意蕴丰富的文字,那就是汉字啊,那就是让我们,让世界上任何人都印象深刻的文字。
  
  2014-3-27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14-4-5 14:51 | 只看该作者
汉字是一门艺术,汉字里蕴藏着智慧。 为身为中国人, 为书写汉字而自豪!
3#
发表于 2014-4-5 20:46 | 只看该作者
对汉字的咏叹,就是对汉文化的咏叹。印象汉字的表述中,隐含的是对汉字文化的理解和自豪。在现在这样的时代,这种书写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4#
发表于 2014-4-7 13:13 | 只看该作者
汉字和汉文化的长期稳定发展密切相关。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依赖于该民族的文化传承。文化中断者,文字语言将为不保,这已被许多事实所证明。汉语言文字和汉文化达到今天这样的成熟程度和使用广度,的确令人骄傲!
欣赏新作,谨致问候!
5#
 楼主| 发表于 2014-4-7 13:4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芳菲 于 2014-4-5 14:51 发表
汉字是一门艺术,汉字里蕴藏着智慧。 为身为中国人, 为书写汉字而自豪!
谢谢芳菲来读,谢谢。
6#
 楼主| 发表于 2014-4-7 13: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剑鸿 于 2014-4-5 20:46 发表
对汉字的咏叹,就是对汉文化的咏叹。印象汉字的表述中,隐含的是对汉字文化的理解和自豪。在现在这样的时代,这种书写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谢谢剑鸿版,谢谢关注。
7#
 楼主| 发表于 2014-4-7 13: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兴文 于 2014-4-7 13:13 发表
汉字和汉文化的长期稳定发展密切相关。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依赖于该民族的文化传承。文化中断者,文字语言将为不保,这已被许多事实所证明。汉语言文字和汉文化达到今天这样的成熟程度和使用广度,的确令人骄傲!
欣 ...
问好李版,谢谢点评。
8#
发表于 2014-4-7 17:32 | 只看该作者
一篇印象娓娓道来,入口浅,内容丰,余韵深。汉字之多、汉学之深令人刮目,唯有细细琢磨、诚心研究。学习何老师的精心之作,问好。
9#
发表于 2014-4-7 18:20 | 只看该作者
说文解字,足见汉文化之功底深 厚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08: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木门长子 于 2014-4-7 17:32 发表
一篇印象娓娓道来,入口浅,内容丰,余韵深。汉字之多、汉学之深令人刮目,唯有细细琢磨、诚心研究。学习何老师的精心之作,问好。
感谢木门版精心点评,谢谢。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08: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文珺 于 2014-4-7 18:20 发表
说文解字,足见汉文化之功底深 厚
谢谢文珺。
12#
发表于 2014-4-8 17:28 | 只看该作者
运笔自如,行文洒脱,将汉字和它的渊源历史结合起来述说,并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来诠释汉文化的内涵,厚实之作!
欣赏并问好!
13#
发表于 2014-4-8 20: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薄暮 于 2014-4-8 17:28 发表
运笔自如,行文洒脱,将汉字和它的渊源历史结合起来述说,并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来诠释汉文化的内涵,厚实之作!
欣赏并问好!


薄暮的跟帖很中肯
14#
发表于 2014-4-8 21:31 | 只看该作者
描述很精彩 :handshake
15#
发表于 2014-4-9 09:55 | 只看该作者
文字是一个纽带,书写了古今传承了历史。在本文中读汉字的解析感怀汉字无穷的意蕴和魅力。感谢这个阳光里的早晨,读四四方方的汉字。
问候老师春天安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4042767|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4-5 01:46 , Processed in 0.17367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