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红秋叶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原创音乐诗画微电影】叶梦(长篇)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4-5-16 08: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红秋叶 于 2014-5-9 09:02 发表
http://player.56.com/v_MzMyNzc1NTU.swf

34262


       阳光总是错过一场细雨绵绵的演出,尤其是当雨滴在叶面上快乐滑行时,阳光却被云雾的纱帐隔绝起来,不过没有阳光的喝彩,雨滴们依然玩得很尽兴,雨声阵 ...
这三段文字还可以再细细打磨一下~~
62#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19: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14-5-16 08:36 发表
这三段文字还可以再细细打磨一下~~

老师,秋叶对上面几幅图片做了修改,这次感觉融进画中了,请老师再看看吧!


[ 本帖最后由 红秋叶 于 2014-5-19 09:10 编辑 ]
63#
 楼主| 发表于 2014-5-19 09: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红秋叶 于 2014-10-13 10:19 编辑








     用极端的态度揭示人性
   ——电影《特种部队》观感随笔

            敬一兵

  大概是出于文化传统和习俗的差异吧,很多西方电影的意味,都是我在观看完后的反复回忆和品尝之中,才自己浮出水面让我领悟让我惊讶。斯蒂芬·莱波贾执导的法国电影《特种部队》也不例外。如果电影《特种部队》把我当成观众来看待的话,我相信导演斯蒂芬·莱波贾从一开始就为了吸引我的眼球引起我的注意,把这部电影当成了一位性感妖娆的模特儿了。难怪我看完电影后总是觉得影片中的所有镜头,都像是一个又一个从我面前的T型台上走过的模特儿,她们向我传递的信息不是显露在她们身上的衣服或者挂在她们脸上冷酷的神情,而是她们向我隐藏了的,尤其是那些她们自己都没有想到的会在她们身上出现的东西。原来,斯蒂芬·莱波贾应该也是法国著名电影导演布列松的忠实弟子,在精神上传承了布列松用极端的方式和态度解构渲染事物的衣钵和风格。

【秋叶体会】1)以揭露式的口吻来展示人和人性的隐含面,这是不通过语言就可传递出来的大意,这是电影所呈现在我眼前的魅力,我深深被这样一部影片所吸引,以至于在反复考量之后,被自己的理解力所折服,这很出乎我的意外。

  我承认我是被《特种部队》电影一开始的那组优美的虎式武装直升机空中飞行的镜头,还有轻快的插曲吸引而进入电影的。特别是紧随而来的特种部队空降实施对战犯的闪电式抓捕,其中一个队员手持安装了一个特别的短枪托的MP5手枪破门的火爆镜头,迅速切换了前面富有法国浪漫主义色彩的画面。之后,影片不做交代,继续马不停蹄又迅速切换到阿富汗喀布尔的一间房子里,一名法国战地女记者米雅正在采访的场景中时,我一下子就对这部电影采用类似好莱坞“故事发生在与众不同的一天,让主角尽快出现在这与众不同的一天吧”的老格言的快速简洁的叙述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快速切换的镜头勾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以至于我差点忽略了那组漂亮的虎式武装直升机空中飞行的镜头,以及片中那个受了伤后来又在优美如画的雪山上被冻死的特种部队士兵的镜头,都是用来铺垫和暗示人性优美之态的清晰表达方式。

【秋叶体会】2)一种隐喻式的铺垫,让人联想的很多,而电影的这一手段恰到好处地调动的观众的想象力,这与那种故弄玄虚的弘扬是有天壤之别的。

  用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来装点一场武装拯救人质的艰巨任务,这样的开场镜头确实有点出人意料。由此可见导演的审美确实具有片面极端的成分,他执导的这部电影的那种疾风可以改变无香的芬芳,也可以改变悲剧的方向,还能让镜头在金戈铁马与隐而不发沉默到沉默的深处的叙述风格,同样也体现出了其所预留出来的想象空间,比抵达激情顶点还要深远辽阔的极端性特质和韵致。虽然导演斯蒂芬·莱波贾的极端或许还不是最出色的,也不是最过分的,但他还是通过用极端的态度来揭示人性的这部电影,让我的眼睛在知遇到人性的时候,渐渐地温暖起来了。

【秋叶体会】3)用人们对大自然的崇尚之情作为一种预期,这是期待人们良知的回归,解救的不完全是人质,解救的是人们灵魂中的善意和理性。

  诚如一首抒情诗,只需要通过一组诗句,便可以将一个特定历史的来龙去脉再现于我们面前一样,电影《特种部队》的导演深知,电影镜头不仅可以将一些片段式的经历整合出其原有的轮廓和相貌,而且还能够把自己的理解,复合成有价值的思想体系。从这部电影里用极端的态度揭示人性的镜头来看,虚拟的艺术方法在讲述和解构个人认识方面,确实具有比其它文学体裁更为直接和突出的优势。导演敢于冒险打破电影的逻辑惯性,夸大女记者任性和缺乏理智的态度,甚至不惜让电影出现不该出现的虎头蛇尾的情况,虽然招致了电影界的指责与讽刺,但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了导演用极端的态度揭示人性的决心。比如特种部队的士兵在女记者的坚持之下重返村落,不是为了阻击敌人,而是去帮助村民摆脱塔利班的恐怖屠杀,结果只是象征性地打了一场巷战,没有把塔利班的人消灭完反而延误了撤退的时间,而最后不得不因此被迫向大雪山迂回。抛开这些诟病之处不说,在这种特定场景里的一场村落遭遇战,恰恰生动灵性地刻画了特种部队士兵拯救陷落在悲哀和绝望之中的村民时,那种仁厚而又真诚的人性之爱,已经置身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秋叶体会】4)有时电影的结构就和一些事情的发展一样——不尽完美。但这样不去追究根源的假设,也充分应正了绝对的完美是不存在的,电影虽然有其营造出的特殊的场景,但时间被压缩,有时会让观众来不及思考,来不及深度挖掘镜头背后的内核。

  无数事实证明,最了不起的思想或者艺术作品,并非都要用漫长的时间来作其质量保证的,它们往往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电影《特种部队》的情形也是如此。导演根本就没有时间把自己的精力消耗在构建跌宕起伏的剧情复杂程度上,也不可能消耗在为惊世骇俗的伟大壮举而添枝加叶的过程中。他只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全部集中放到如何展示自己用极端的态度揭示人性的镜头上。这样一来,违背军事常识的错误和漏洞就比比皆是在所难免。就拿在巷战中为主力部队殿后的那个狙击手故意将塔利班的武装分子朝相反的方向上引导,单凭敌对双方不到一千米的距离,一个人单枪匹马跑了一整天,途中不仅频频用枪射杀了很多敌人,竟然还在背对敌人的情况下硬生生地跑了一天没有被敌人打死。还有就是六个特种部队战士直身挺立站成一排扫射像黄蜂一样从四面八方冲来的塔利班武装分子,而他们自己居然毫发未损的镜头。这两组镜头也必然会招来众多的吐槽。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的镜头设置,才反差性地凸显了浓郁的爱憎情愫和为拯救生命而自我牺牲的大无畏的崇高人性内涵。事实上,每一个貌似远离了逻辑,远离了常识,甚至远离了生活真实的镜头,可能并非是导演的疏忽或者弱智,而是导演已经深刻地悟出了只有这样的镜头,才有可能让用极端的态度揭示人性的那些原型,得以栖息和蛰伏。当然,这两组镜头呈现的同时,这部电影的意境也得以呈现,那就是针对于真正的恶,任何的善行都是无知和一种愚昧,孔子的以德报怨之后还有一句:何以报德。所以对于恶就要铲除,就要消灭,否则,这种无知的善行带来的将是出乎想象的恶果。无疑,我们对此有所了解了,那么对于这两组镜头导致漏洞出现的原因也就可以原谅甚至是恍然大悟了。

【秋叶体会】5)电影用蒙太奇的手法,刻意去夸张那些行为,无非是想表达出精神层面的奇葩,这朵绚丽的花朵其实也早早深深印在人们的心里,电影不过是一次呼唤和呐喊。


  法国电影《特种部队》毕竟出自于浪漫主义色彩浓郁的国度,因而在风格和气质上,自然而然就与好莱坞大片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特种部队》没有独挽狂澜的气壮山河的史诗旋律,也没有个人英雄主义燃烧的熊熊火焰。影片的焦点并没有纠缠在谁是正义的争辩之中,而是集中在了对战争的控诉和人道、人性的思考上。这样一来,本片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用极端的态度揭示人性。除了不顾及常识和逻辑之外,本片还采用了突出矛盾性的手法,试图努力解构人的许多性格侧面究竟是如何相容在一起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如此奇特又奇异地聚合在一起的问题。塔利班武装的那位首领拥有剑桥学历,平日里甚至不愿说自己的母语而要求别人与他说英语,既想杀害法国女记者又心怀一丝幻想和这个女记者上床的镜头,惟妙惟肖地运用矛盾心态揭示出了这个首领原本应该还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并出于善良在自觉不自觉地排斥着自己的身份的情形。还有就是在塔利班,恐怖主义,记者,特种部队这条环环相扣的链条上,死亡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但每个人的死亡都没有特意描写,没有过多的血腥与暴力,所有人的死亡都如此迅速与漫不经心,没有过多的渲染悲壮气氛反而是以矛盾和纠结性的色彩,呈现出了酸楚与无奈的伤感氛围。我认为导演通过突出矛盾的手法来用极端的态度揭示人性的举措如果不是英明的,至少也是别致新颖的。因为只有突出了矛盾性或者有悖于常识的个性,才能够通过电影艺术的影射、暗示和细节放大的功能,让我们看出更多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是用怎样的方式镶嵌于我们生活的背景中。可以说,这部电影突出了特种部队士兵作为人在面对死亡时的多面的描写,有舍弃自己、保全小队的;有犹豫的,有退缩的;有绝望的,也有坚持的……正是因为影片将一个人的性格全都在这些士兵中表现出来了,才让整部影片特别是后半部分充满了真情实感,成为了能够打动人心的片子。

【秋叶体会】7)电影借鉴了柔力球的力道,把一些不好界定的理念和行为,逐一糅合在一起,让它们在观众内心中持续发酵,从而根据各自的理念做出最好的判断,获得一种震撼的效果。


  这部电影有了用极端的态度揭示人性的元素和成分,从而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了需要英雄的国家是一个真正的不幸的轮廓和线条,生动翔实地展现出了从一切我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庸俗生活中揭示人性的本质和本源,从来就是陌生的事情的基本内涵。这部电影的情节也很有特色,不仅有与塔利班的战斗,也有与自然环境如雪山、沙漠的战斗,当然,更有与自己的战斗。依托这些情节,我现在仍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导演已经等不急在剧情中寻找机会的过程和时间,急不可耐地要把用极端的态度揭示人性的那种心情强烈地发泄出来的瓷实的手感。难怪我在感叹整部电影剧情饱满丰富,不像一般的战争片一样,只充斥着子弹与炸药的同时,还获得了人性被揭示出来后的那种颇具快感的味道。

【秋叶体会】8)导演把这段历史用情感来慢慢梳理,一开始用锋利的刀对准人性善与恶的切口,然后看着这样的切口逐渐愈合,愈合有时是快乐的,可有时是被动的。不过观众的心情走向确实光明的。

秋叶跟随老师的文字学到很多,不光是文字和艺术。问好老师!



[ 本帖最后由 红秋叶 于 2014-5-19 11:46 编辑 ]
64#
发表于 2014-5-19 15:28 | 只看该作者
期待秋叶的点评意见哈~~
65#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0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4# 敬一兵

老师,秋叶这段时间一直泡在音画论坛,现在又来看看这篇未完成的文字。问好老师!
66#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09:1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4# 敬一兵

老师,秋叶这段时间一直泡在音画论坛,现在又来看看这篇未完成的文字。问好老师!

让老师久等了,现在就来品读!
67#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10: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红秋叶 于 2014-10-22 10:07 编辑

            随阳雁的稻梁谋
         ——电影《低俗小说》观感


                   敬一兵

  电影《低俗小说》拿下金棕榈奖后,我看不到戛纳海滩银幕的纪念放映中,美国独立电影革命中重要的年轻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登场时,是用了怎样的幽默表情和话语去逗乐他的粉丝的。但我却可以想象到,沙滩上成堆成群的粉丝,肯定是用山呼海啸般的热情来迎接这位只有鬼才晓得他脑袋里在想什么的导演。西方观众被他的那种我一直以为你不够正经,最后发现你用足真心的诙谐所吸引和倾倒。而我与他们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俗不同,审美理念也不同。诙谐属于小儿科无法撼动我的感官,真正吸引我的是导演在电影《低俗小说》中,采用君看随阳雁各为稻粱谋的具象手法揭示出来的生活真谛。

【秋叶体会】1)俗还是不俗,源自于特定历史价值观的考量,它们像黄河的河道那样,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不断调整着地里方位,虽然入海口在不断腾挪,但是大海永远就在它们的前方咆哮着,等待着河流的归来。


  我比较偏爱欧美大片,即便是一部老片子,看一次就有一次启迪或收获。我这个东方人看西方人拍摄的电影,大概因为地理和认识上的距离感和陌生感,总是会发现许多值得玩味的东西,包括审美、意识、见地和视觉切入的角度所带来的更多清晰的赏识。就拿擅长用非线性的方式讲述故事的高手昆汀•塔伦蒂诺来说,他把这部影片剪辑成了几个故事片段轮番在胶片上登场展示,即便彼此独立而又紧密相连的故事中,电影角色的命运发生着戏剧性的甚至是超出了常识性的变化,比如文森特这个黑帮马仔,可以由一个冷酷的杀手变成陪黑老大的老婆开心的男猪,再转变成被拳击手一枪毙命的死鬼,然后又摇身一变成了在一个咖啡店里与搭档出现最后搞定抢劫犯的正人君子,昆汀都会用大量琐碎的对白唠叨,刷上一层幽默的油漆轻轻松松就忽悠观众走过影片的垃圾时间,还巧妙地忽略了逻辑上的错误。我们习惯了线性叙述,所以对于昆汀把各个段落不分首尾呈环状互补的叙述有点不太适应,甚至还觉得是一种技巧玩弄,让电影的叙事结构精巧到了做作的地步。我看过几遍这部电影后,把细想想才发现,他的这种叙述结构的安排,就是为了明晰地暗示现实生活中类似影片中的情节总在发生,总在永不停歇地循环。难怪我常常听身边的人说,生活里主动被动结局都一样,何苦纠结于经过。更何况,艺术作品精巧到了做作的地步,照样是逼近真实生活的一条路径。这是一个事实,只不过我们对这条路径太过陌生,太过偏见而已。

【秋叶体会】2)电影的风趣和幽默会让人在开怀大笑之后有所感念。生活的琐碎本来就隐藏着许多笑料,一个花瓶托举的是生命的色彩,而不同价值观之间也许会找到一座沟通的桥梁,相信那些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发散的思维方式之间,可以用幽默的方式进行一些交流。


  影片开头替黑帮老大马沙杀人前的路上,文森特和搭档在车子里就汉堡开始了大段的对白。诸如这类既琐碎又唠叨的长篇对白,在电影里比比皆是,成了昆汀的叙事特点之一。如果我们简单地把这类幽默诙谐的奇谈怪论式的对白,看成是导演用来填充电影垃圾时间的材料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低俗小说》正是透过这种琐碎对白的方式,铺垫和烘托出了电影的内核。生活中的人们,无论身份地位有多大的差异,或多或少都会用自己的行为、文字特别是话语在荒诞喜感地尽情折腾中,悲壮无奈地迎来写就的命运。昆汀就是要用琐碎对白的情形,把我们执念枪战必然腥风血雨,却忘了杀人不过头点地,坐在马桶上一边屙屎一边看书才是大事情的真实景象,再次从商业片的刻意杜撰下和人们认识的偏差中拉回到生活的现实中来。导演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影片的意境悄然埋伏在电影当中,这不是他为了制造悬念,而是感性客观地叙述事实的必然。我以为仅此一点,本片就值得圈点和借鉴。生活的真谛也是这样,大量司空见惯的琐碎现象和细节,天天都摆在我们的面前,用行为、语言、场景和物质的形式叙述着生活的真理。然而我们却熟视无睹,很少有人会真正发现,这些生活的细节正在牵引、指导、修正或者批判着我们的自以为是的可笑认识。同时也很少有人发现,天堂就在细节中,魔鬼也在细节中的这个客观现象。
【秋叶体会】3)一些常理琐碎事物的重叠堆积,看似毫无艺术的刻意,但当我细细观察之后,不但发现了它们之间有紧密联系,而且与之附带的一些相关性是始终如一贯穿与事物本身。与其所电影真实再现了一个生动的场景,还不如说是纷繁多彩的世界成就了电影的辉煌。

  我估计昆汀应该是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热衷追随者,否则我为什么老是在《低俗小说》这部影片中看见英格玛•伯格曼的认识观被定格成电影镜头的画面——英格玛•伯格曼说过,我像个雷达,我接受东西,然后再像镜子一样反射出来,夹杂着回忆、梦境和理念。昆汀一路踏着黑色幽默电影套路的尸体高歌猛进,在看似玩世不恭的琐碎唠叨的对白里,却一丝不苟地对低俗生活的行径嘲讽得如此认真和严厉。明明是两个杀手杀了人,却还要在杀人前念念不忘一本正经地背诵圣经段落。只有有心的观众才会看出来,昆汀用电影中的这类镜头反复强调了他之间的观点:一本正经的和你谈人生太可笑,因为天地也以万物为刍狗,我们在探寻人生道理,而上帝并没按常理设计人类,生活唯一的乐趣就是嘲笑生活本身。确实,诸如塞在屁眼里的金表,擅长跳狐步舞的文森特同时又被便秘、不礼貌、迁怒于人等生活陋习缠身……除了杀人之外,杀手的生活就是这样琐碎和平常稀松。我时常就觉得,真的说不清电影是对生活的提炼,还是生活是对电影的拙劣模仿?但电影确实可以成为折射生活的一面镜子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像电影里的各色人物一样,芸芸众生为前程奔波不停,各有各有的嗜好或者特点,说白了都是为了果腹乃至享受的原始目的。所谓“君看随阳燕,各为稻粱谋”是也。
【秋叶体会】4)电影有它特定的元素用以展现一个现实,表白一段心情和感念。电影来自与生活,也是高于生活的。从这部影片的观后感中秋叶充分认识到,生活也是一个平衡的电影,只不过有时我们不太愿意去当观众,有时我们享受着其中的快慰,我们顾不得许多。有时我们感到来自生活的诸多压力,让我们不好辨认那些压力是正能量,也不会有充分的时间去考虑压力来自何处,流向内心的什么地方。电影艺术却使生活中这一切有了概括的可能。

  昆汀导演的这部电影,绝对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君看随阳燕,各为稻粱谋的版本。这是认识这部影片的一条关键线索。一个拳击手,两个打手,黑帮老大以及鸳鸯大盗这些人物的命运在短短的两天中交集在一起,在电影里演绎出了黑色幽默的犯罪群戏。片中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美好的质量,却都无可救药的走向了黑暗与迷茫。影片通过杀手杀人之前要朗诵圣经和关于神迹的讨论,巧妙地把圣经的相关内容引入到了电影之中。在西方人的眼里,圣经的伟大不仅仅是它具有预测的功效,关键的是它还具有神灵匡扶正义的使命从而令人虔诚敬意。从圣经的角度而言,好人坏人并非都是置身在那条泾渭分明的是非鸿沟两边的,电影《低俗小说》中的情节已经充分说明他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甚至相互修饰的。影片中所有“坏人”做的事都显得很生活化,并且所有的“坏人”也都有着向善的一面,就像我们与朋友交谈,逛街,吃饭,阅读和发呆那般自然,这跟其它影片把一个杀手塑造成阴冷严肃的风格大相径庭。现实生活中的人就是这样,譬如文森特的“忠诚”,朱尔斯的“讲求原则”,布池的“孝心”,黑老大的“义气”和那个身着警服的正常人反而会让人觉得恶心等等。
【秋叶体会】5)电影确实是一部镜子,有时我们会从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然后做出一些合乎情理的判断,以此来梳理自己的思路,调整行为的姿势和走向。

  同类生物不可能发生两极分化的事情,这个事实本身就是对生活的说明。透过“君看随阳燕,各为稻粱谋”的生物本能来看,人的果腹和对利益的追求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沿循果腹到贪婪的这个阶梯延伸下去,它的终点就有可能是量变到质变的交叉点了,善未善恶未恶的平衡关系就会发生颠覆。人生和电影差不多:有意义不一定都有趣,但有趣的一定有意义。我还真是说不清楚这部电影是对生活的提炼呢还是生活是对这部电影的拙劣模仿?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是为稻粱谋,还是为虚名累,是在寻找人生的意义,还是在找人生的乐子,只要人辨析清楚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决定了人的生活是否具有价值了。
【秋叶体会】6)虚实交错也许是人生的缩影,电影也是如此,幻想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时幻想让我们很快乐,我们难道不需要这样的快慰吗?对一部反映人性的电影的解析,这本事就是一件快慰的事情,从中让我们在虚实之间有了一个明晰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秋叶感谢老师对这部影片的解析,学习到很多。

68#
发表于 2014-10-16 09:34 | 只看该作者
十分感谢秋叶朋友的回帖解读,继续期待中哦,呵呵~~
69#
 楼主| 发表于 2015-5-26 10: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红秋叶 于 2015-5-26 10:43 编辑



       秋天的夜空就是很有情调,它的情调主要源自于精明的月光,每到夜晚来临时,月光出于安全的考虑,先在树梢上着陆,观察一下周围的动静,感觉一切都正常,就跳到隐蔽的小树叶上面休息。
  
  叶子一天天跟踪着月光,暗自数着月亮的轮回,到了中秋时,叶子发现月亮变得圆滚滚的,一圈柔光环绕在月亮周围。
  
  月光沿着叶子的边缘滑行,身上沾满了叶子的清香,感到有点陶醉了,于是顺着叶子溜到地上,细细品尝起叶香的风味来。
  
  午夜时分,月亮升至中天,本来安静的风儿骚动起来。空气中渐渐有了潮湿气息,这是雨水即将到来的前奏。月亮光变得昏暗无比,可仍在潮湿的空中艰难前行着。雨水在空中不断凝结壮大,不一会儿就滴答滴答,落在叶片上,发出轻柔的声音,正在酣睡的叶子对此全然不知。
  
  树上有几片干枯的叶子,雨水似乎也无法挽会它们生存的气息,那些即将干裂的身体无法再享受雨水温柔的抚摸。叶子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准备迎接脱落的瞬间的阵痛,痛过之后自己的生命就彻底终结了。
  
  雨水滴落在叶子上,把万物流转的意识传达给叶子,告诉叶子万物其实都在流转往复,流转并不是简单的交换,流转是万物存在的行为方式。
  
  雨滴开始寻找一切和生死有关的话题,想用生命的往复流转来解释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用轻柔的摩擦声,和清脆的撞击声,把一些道理读给叶子们听。可是秋天的气候渐渐变凉,叶子们的面容焦黄不堪。这让雨滴很感忧伤,不禁联想到垂暮中的叶子就要和树枝分别。
  
  叶子在焦急中等待着和树枝分离的那一刻,这样的等待既漫长而又无法掌控,毋庸置疑这是非常痛苦的,叶子说不清这种痛究竟属于哪一类痛,不过敢肯定地说,这样的痛一定是最痛的那种,会痛过身体与树枝分离时,那一刹的疼痛。
  
70#
 楼主| 发表于 2015-5-26 10: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红秋叶 于 2015-5-26 19:50 编辑

 


                  歌曲是想象的空间
  ——电影《末日崩塌》主题曲鉴赏随笔

                   敬一兵
  
  如果不静下心来听歌曲,我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是一个清高的人。我的清高不是自负加自傲,恰恰相反,是面对画家我表现出来的贫乏与窘态的逆反心理。所以在听歌曲的时候,我会很尊严地努力改变我对绘画艺术的贫乏状态。久而久之,我逐渐发现歌曲其实就是用音符描绘的一个想象空间。很多歌曲我并不喜欢,这大概是它们描绘的想象空间要么肤浅乏味,要么没有景深和焦点。除了科恩的男低音,汪峰竭嘶底里的嗓音和萨拉布莱曼的经典高音外,澳大利亚70后女歌手Sia为电影《末日崩塌》演唱的主题曲“加利福尼亚梦”,才是我喜欢的歌曲之一。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Sia的歌喉应该就是情感想象空间的门户了。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秋叶体会】1)我从来就不去过问中医是如何号脉的,我只是记得有一次中医用手指搭在我的腕上,静默一会儿之后,就伏在桌上开起了中药方。现在想起这样的经历,感觉有点神秘,但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我又不得不信,信中药的神奇,更信号脉的工与效。
不知为什么,当我听到《加利福尼亚梦》这首由澳大利亚70后女歌手Sia为电影《末日崩塌》演唱的主题曲,我竟然要和中医号脉这样相隔几光年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我听Sia为电影《末日崩塌》演唱主题曲“加利福尼亚梦”的时候,一直坚持不看这部电影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害怕影片的镜头会左右、篡改或者湮没我自己的想象空间。我不喜欢人云亦云,也不喜欢被人牵着鼻子走路。盲目从众都不说了,关键是被人牵着鼻子走路会让我患上脑瘫症,被真正的音乐艺术指着远方对我说拜拜的。二是听歌曲也是找感觉的一个过程,如果我看了这部电影,我的感觉注定会被电影扼杀在摇篮中的。就拿Sia唱的电影《末日崩塌》主题曲“加利福尼亚梦”来说,她的嗓子应该堆满了细小的砂砾,声音从嗓子冒出来的时候,已经掺杂了砂砾变成了沙哑的音线,宛如旧时留声机的探针划在粗糙的唱片上留下来的古老沧桑味道。这是我获得的基本印象和感觉,也是奠定“加利福尼亚梦”这首歌曲像灰蒙蒙的的雾霾笼罩下的旷野那样,充满了暗淡忧伤韵致的艺术基础的一个重要元素。虽然她说自己最适合演唱清新柔缓的民谣曲风,不过她的沙哑音线再加上她曾经与酒精和毒品为伴六年的经历,还是在清新民谣风格中加入了属于她个人的音乐色彩与标签,一种散发着忧郁气息的个人情感元素的特质。美国的妈妈爸爸乐队音乐创作人根据Sia的音线和她的人生经历量身打造的这首歌曲,巧妙地运用了最佳搭档的思维,从而使得“加利福尼亚梦”歌曲的民谣曲风和忧伤韵致,获得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你给世界腾出一份宁静,世界就会还给你一份天籁。纵然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面对天籁,或者即使面对不了天籁而是面对班得瑞音乐中的天籁成分,我也愿意把天籁当成是神灵在歌唱。神灵的歌唱和人的歌唱有很多类似的地方——都有自己的曲谱,自己的旋律,自己的节奏和自己的嗓子。人歌唱的时候,应该就是和神灵走得最近的时候。这不是我诗意的想象,而是一个事实。这个世界上出类拔萃的歌唱家和正在冉冉升起的声乐新星,大多具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他们不劳而获的好嗓子,与其说是天生的,还不如说成是神灵赐予的。相对于他们的好嗓子,我这个烟锅巴嗓子的人,只能无条件地被歌曲这条鸿沟阻隔,眼巴巴地望着歌曲那边具有好嗓子的人与神灵一道莺歌燕舞。好嗓子是唱功的基础,这就如同强壮的身体是武功的基础一样。只有唱功的基础还不行,还必须要在唱功基础上制造出对歌曲的理解能力和演唱风格这些硬件装备,才能够受到听众的青睐和神灵的眷念,才能够在通向与神灵水乳交融的道路上所向披靡。我估计卡夫卡在这方面是有很深体会的,否则他不会说出不仅每个符号,就连每个最细小的动作都是神圣的这句话了。Sia的唱功虽然还没有抵达到炉火纯青让我歌功颂德的地步,但她演唱“加利福尼亚梦”这首歌曲的时候,在摇滚节奏的旋律下采用带有慵懒散漫成分的唱腔,极具个性化的咬字特征,以及在低音部分放纵在高音部分收敛的唱功,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让我在她的歌声中流连忘返。
  
  记不起来是谁说过,权力是男人的春药。对于这句绝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话我是十分认同的。倘若说这句话的人按照自己的逻辑,继续把这句话演绎成唱功是歌曲好不好听的春药,我就绝对不敢苟同了。因为歌手的唱功不仅仅只是具有呈现和挥洒歌曲美学元素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一首歌曲勾勒的想象空间,只有通过歌手的唱功才能够清晰地和盘托出其轮廓和线条。一些国外的歌手唱英文歌唱不出自己的功夫都不说了,诸如齐豫这样的台湾女歌手唱英文歌更是对歌曲也是对听众和神灵在亵渎,像漫不经心从草地上刮过的一阵风太飘太虚空了,我根本不敢把歌曲能够勾勒出想象空间的希望放在她的嗓子上。春天清晨的露珠之所以能够放心地把自己放在树叶和草尖上,那是因为露珠知道树叶和纤纤小草是最懂得自己的心情的。专门为Sia而出生并等候在电影《末日崩塌》中的主题曲“加利福尼亚梦”,也知道只有Sia才能够懂得自己的精彩,才能够把自己隐遁在音乐和歌声背后的想象空间的精妙,挖掘展现而出并在听众的耳朵里流芳千古。“加利福尼亚梦”在音乐层面上是一首摇滚节奏鲜明、情感宣泄突出和跌宕起伏程度较大的随意性歌曲。在美国西海岸的音乐,尤其是摇滚音乐和歌曲被反文化潮流冲击而变得十分抽象时,Sia却仍然坚持自己的唱腔和唱功风格,把流行化和严肃音乐的内涵相铺相成地结合起来,这既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也是对用歌曲呈现想象空间的一种意志的秉承。持之以恒的秉承态度,让Sia用唱腔和唱功展示歌曲想象空间的能力和清晰度,达到了与贝多芬交响乐异曲同工的感染效果。
  
  “加利福尼亚梦”最具魅力也是令我最痴迷的地方,就是Sia用歌声呈现这首歌曲想象空间的情形,确实值得我生动描绘一番。用散漫慵懒的音线演绎摇滚节奏,首先就在我的脑海中反差性地定格出了动荡结束尘埃落定后,长镜头慢摇静物的环境大舞台格局。沙哑的声音像这个寂静的环境中轻轻吹拂的风,悲悯仁慈地摇曳着静物的色彩、轮廓、线条和气味,从而渐渐呈现出静物类似疼痛抑或凄楚所致的那种冰凉、伤感、忧郁、悲壮、感念、追忆和期待救赎的黯淡景象。低音部分放纵高音部分收敛的特征,也使我脑海中呈现而出的想象画面,如同一根羽毛轻轻飘落,从体温、情绪、色彩亮度、山巅、海平面、夏天、喧嚣和生活的高度上,慢慢降到了寒冷、冬天、山谷、寂静和大海的底部。这种景象降落的过程,属于克制性的,比情绪达到顶点的那种极端的大起大落来得更加悠远和幽深。在Sia演唱“加利福尼亚梦”的歌声勾勒出来的环境里,我会不由自主想起平克·弗洛伊德的《月缺》。会想起自己说过涅槃是一种精彩,毁灭很多时候是一件诗意的事情。也会想起和我生活在同一个省份的一位作家说的话——观察他们的人生与创作,阅读他们的作品,深入他们多爱与相对自由的个人生活,便会重现那些我们未曾经历的年代,甚至走进那些年代,与他们达成交流。死而不朽的他们,为我们呈现出那个世纪的轮廓、质地、恐怖、浓稠的黑暗。但依然有昏暗的灯光,以及灯光投在窗纸上的爱的剪影;依然有璀璨的星光,和躺在露水濡湿的草地上看星光的恋人。
  
  我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喜新厌旧的人,欣赏歌曲就是一个证明。第一次听陌生人唱陌生歌,我会产生惊愕,第二次听就会索然无味。但是听到好的歌和好的演唱功夫,我就会把好歌曲放进我心灵的花瓶中,让其像切花那样一次次绽放。Sia演唱的“加利福尼亚梦”,就属于后一种情况。我承认是她和这首歌曲给我带来的灵感,才让我对歌唱艺术有了新的鉴赏视觉和新的冲动。过去我一直以为歌曲是围绕歌词而展开的,现在我才发现,歌曲的深层内涵就是歌词是为歌曲勾勒出来的想象空间进行佐证的,同时也是对歌手掌控和理解歌曲能力的深浅,还有我鉴赏歌曲的水平高下进行检验和丈量的。它的价值和作用无疑等同于一把梯子,一个钢卷尺,一个坐标体系。“加利福利亚梦,加利福利亚梦。一个寒冷的冬天,停车走进教堂。我走过的路。嗯,我双膝跪地,跪了下来。我假装祈祷,我假装祈祷。你知道神父喜欢寒冷,神父喜欢寒冷。他知道我会留下来,所有的叶子都是棕色的……”这样的歌词,我不敢说写得有多好,但我却可以肯定地认为,它确实能够丈量和检验出Sia掌控与理解“加利福尼亚梦”的水准是具有高海拔性质的,同时也佐证出了我被这首歌曲勾勒出来的想象空间是有类似地理坐标的参照性的。歌词的出现,就是歌曲问题的开始。这话一点不过分。
  
  “加利福尼亚梦”歌曲被Sia演绎出了丰腴的歧义。这个结果反映到我脑海里对应出现的想象空间,就是瓦解的画面可以让我产生出想挽起裤脚走进色彩的河流中,然后望着从我脚杆旁边游过去的鲫鱼身影,心甘情愿地孤独,心甘情愿地淹死在这幅瓦解的画面中。对于崇尚生活品质的我这个享乐主义者来说,没有了自己的想象空间,哪怕就是被一首歌曲勾连出来的想象空间,几乎就意味着我已经失去了生活的意义,我已经死了。好在Sia又演绎出了另外一种歧义——她用放纵的低音,暗示出了“加利福尼亚梦”背后的瓦解画面,悲哀、凄楚、忧郁、疼痛、伤感和彷徨并非赤裸裸地外露出霸气和锋芒,而是宛如圆顿隐忍不过早暴露杀气的藏刀一样,从而使我在黯然失色的想象空间里,看见了偶尔泄露的星光和星光给我带来的憧憬与希望。所谓隐忍,说白了就是韧性和弹性。人的生活要有韧性和弹性,歌曲的演唱也要有韧性和弹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2 13:11 , Processed in 0.09297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