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005 于 2016-9-10 12:07 编辑 <br /><br /> 下关将军洞
几度斜阳,仍然抹不去这座古老的庙子。
它静静地立在那里。庙前那株葳蕤的大青树,是夕阳斑斓的色彩中最醒目的一笔。
这庙,就坐落在点苍山最南峰——斜阳峰麓。这里,没有住持的僧尼,自然也就少了寺庙所特有的暮鼓晨钟。然而,寒来暑往,香火不断。
前来烧香还愿的善男信女们拜谒的也不是神仙菩萨,而是一位长髯飘飘、身披甲胄的将军。
这庙因而得名“将军庙”。幼时的我,不知这将军姓甚名谁,只知道他是唐朝的一员大将。我很神往于他威风凛凛的仪表、风度,猜想他一定是一位叱咤风云、能征善战的将军。
将军庙后,有一飞瀑直泻而下。
飞瀑旁,是一石头山坡。
山坡上有一凹进去的地方,当地人叫它“石交椅”,相传为这位将军点兵时坐的地方。于是,儿时的我常和伙伴们争先恐后地爬上石坡,抢着坐那石交椅。石坡很光滑,要爬上去确非易事,捷足先登者就端坐石交椅,望着还在自己脚下匍匐爬行的伙伴,假想自己就是那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大风起时,云移山动,庙前的大青树哗哗作响,庙后的飞瀑轰然应和,就因此而假想出一场激烈壮观的战争场面。那种心情,只有身临其境者才可领略得出。
及至稍长,读了点史籍,才晓得这将军姓李名宓,是唐朝征讨南诏时战败后投西洱河而死的一位将军。心中不禁生出几丝疑惑,既是一位战败者,为什么反被奉为神明?他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把握,难道还会佑及他人? 胜利者崇敬失败者,这也许是一种宽容;被征讨者崇敬征讨者,这也许是一种和解。
如今,我又来到将军庙。庙内香火缭绕,在明灭的香烟烛火中,那位唐朝的李将军长髯飘飘,威风凛凛,仍是当年那副姿态。
庙已修葺一新。廊柱上、大门前,还悬挂起了许多善男信女镌刻的为李将军歌功颂德的楹联。 烛火明灭。明灭的烛火中闪动着一双双虔诚的眼睛。想不到这位败军之将竟享受到如此殊荣,我的嘴角禁不住露出一丝微笑。
但,这丝笑很快就消失了。我看到一对对风度翩翩的男女青年,正在香烟缭绕中下跪。
一群本地乡村打扮的老太婆使劲地敲起了手中的木鱼、响铃,很整齐地唱起了颂歌。唱些什么,一句也听不懂,只是觉得音调很抑扬、很悦耳。
再转过头去仔细端详李将军,他仍然威风凛凛地坐在那里,迎受着一片向他投去的敬畏的眼光。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他就一直坐在那里,至今连坐的姿式都没有丝毫改变。看来,李将军死后,也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注:照片中的文字选自张乃光先生散文《斜阳古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