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63|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读王克楠散文《河流边的生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29 1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回望与反刍:生命成长的阵痛记忆                
  ————读王克楠散文《河流边的生活》
黄叶斌

       作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同龄人,我阅读了克楠的散文《河流边的生活》,立刻产生了一种共鸣:对青少年时代苦难生活的回望,是一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与清朗;对生命阵痛留下的印记进行一番反刍,是一种“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纠结和反思。这种文学叙事与情感书写,是一个人在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阶段性的绾结和回放,也是精神成长历程中的一种必需的心灵鸡汤和人生滋养。

       以儿童或未成年人的视角,对历史的风云际会和民众的喜怒哀乐进行个性化、典型化的微观透视,并在场面情节的勾勒和情感氛围的渲染中,漶漫出一种历史见证者的冷静、客观和真实的气场,这是散文写作题材的一种常见范式,也是散文创作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叙事策略。作者此文就是这样一篇比较成功的范文。

      人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传统文化世俗风情家庭背景综合熏染的宠儿。在时间河流的漂泊中,在地域河流的濡染下,作者的青少年生活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内涵。如他的名字被寄予了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传奇,“克难”,竟然是一种长辈的祈祷和心愿的期盼。在物质生活的困境和天灾人祸中,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化解和改变,善良的人们只好把未来的愿景寄托于一种虚无缥缈的精神幻觉和阿Q式的自慰自欺之中了。这种情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因此,取名这件事,就是一种以小见大、蕴含多种社会民俗文化信息的情节。

       由“克难”到“克楠”,事实却以一种违背主观意愿的方向发展着,作者的笔触也是以这一条线索组织材料谋篇布局的。外婆一家六姊妹的遭遇、父母亲被各种政治运动所裹挟的压抑、弟弟的夭折、外婆收养的上海姐姐投河自尽的悲剧、邻居二哥的精神病的结局、自己在学校参与挖掘防空洞而烧砖窑拆毁床板且发高烧的经历、同学刘思三为了保护自己而被防空洞塌方掩埋的不幸等等,这些事件的回放或心灵体验,在作者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刺痛和深刻的记忆,且随着时间的沉淀显得更加浸入骨髓。这些生活的片段,好像全部是一些负面结果的故事,也好像与“克难”的本意相背离,但是,它确实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真相的打捞和生活意义的探寻。看起来是个人经历阅历资历的形象写照,其实,也是社会历史时代的真实反映。比如,那时各地学校都开始挖掘防空洞,就是为了落实“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最高指示,也是为了践行“开门办学”的教育方针。我也曾经和同学们一起徒步行走到五十里外的大山里砍伐毛柴再肩挑回来烧窑,其间的甘苦无人知晓,现在看起来简直是瞎胡闹的一场游戏。由家庭到亲属到邻居到学校到社会,这样一条人生关系的链条,是不可回避不能亵渎不敢断裂的生命基因密码图谱,人人都会在其中经受造化所给予的或痛苦悲悯或脱胎换骨或顺应适应或沉沦泯灭的涅磐和更新。在人生经验沉淀后的今天来看,这种“克难”体验,是人生成长的一种磨砺,也是人格获得圆满的一种历练吧。有时它是一种精神财富,有时它却未必是的,反而成为了一种生活的“包袱”。比如,时常在梦魇中出现这些令人心悸恐怖惆怅迷惘的事件图景,难道不是一种负能量吗?

        对生活回望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宣泄一种情绪、表达一种怨愤。如果那样的话,只是一种低劣的意念展示和浅显的文字造句而已。回望,更主要的是以个人的体验和观察升华为一种集体意识的觉醒和社会公共经验的提炼。这样,反刍的过程就是一种反思的自赎和自省,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开掘和弘扬了。而文章的内核和价值,也就在文字的构架中达到了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作者的这种怀旧散文,将细琐而典型的情节画面进行梳理和归类,从而打造成为一种与时代特定背景相勾连的“这一个”,有了生活的地气和批判的底气,因而其作品的意义也就自然显现出来了。

        另外,作者对于往事叙述的距离感,也是被读者所称赞的一种文学表达方式。这种距离往往是很难把控的:太远了,只能雾里看花,不得要领一鳞半爪地宏观中观地品味一番;太近了,或者零距离地深入其中,往往又会被许多假象乱象所迷惑,得不到真实全面辩证的评判。因此,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和反思,一般是采取适度的时空距离和适当的表达机遇,才是一种明智而清醒的文学选择。也就是说,当你对刻骨铭心的记忆,有了一种萦绕胸怀不吐不快的感觉;对所叙述的对象,有了一种比较明晰而理智的认知;对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有了一种比较确定而高尚的解析,那么,这个时候文字精灵的出现,就是一种“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真谛的化身了。试想,现在的人们,为何对于文革中的事件人物场景的文学描述比较少呢?关键还是要寻找一种文学表达的距离吧。

       当然,回忆往事,如果只是陷入一种痛苦而沮丧的事件人物之中,那也不是一种应取的态度。社会生活的全貌,毕竟还是阳光和阴影的集合体。人情的冷暖和人格的尊卑,终是一种两级对垒的精神遭遇战。因此,作者的怀旧散文中,如果增添一些光明和温情的细节,在对比和衬托中留存民间的希望憧憬,将是对于痛苦沮丧悲情的一种反叛和有益补充。

      生命成长中的阵痛记忆,是一种人生的常态,也是文学表达的一种主题。问题是,回望不要沉溺其中,并且大肆渲染人物悲情挣扎一面,获得一种廉价的同情和赞许;反刍也要实事求是地客观公正,力求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探索困境之解,不能被情绪遮盖了时间河流的真实走向。
2#
发表于 2014-5-29 15:07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是原创首发,请在文后加上原创声明。
3#
发表于 2014-5-29 15:49 | 只看该作者
对王克楠散文的理性观照,有深度,有反思,有见解。文中关于文本写作的一些认识,深为赞同。比如写作中的“历史见证者的冷静、客观和真实的气场” 、“对生活回望的目的”、“对于往事叙述的距离感”等,作者都做了很好的阐释。同时,从黄叶斌朋友的笔下,也认识欣赏到王克楠兄散文叙述的个性与特色。
4#
发表于 2014-5-29 19:45 | 只看该作者
上个世纪五十年,是生活困难时期,从那个时期长大的孩子,真正体会到了吃不饱、穿不暖是什么滋味。有许多人,没有熬过来,早早的丢了生命。回望那个年代,必然是沉重的,沉痛的,对生活在现今的人们,是一个很好地对照。此篇评论,对王克楠老师的散文特点,做了准确的评价。
5#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20: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房子 的帖子

谢谢版主的关注与点评。
欢迎批评!
6#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2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高迎春 的帖子

谢谢版主的关注与点评!
欢迎批评!
7#
发表于 2014-5-30 08:46 | 只看该作者
追根溯源,一篇知其所以然的评论。不仅站在写的角度,而且站在视思高度,打量作品思想及其艺术长短的品评。深为赞赏。 
8#
 楼主| 发表于 2014-5-30 2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梁星钧 的帖子

谢谢你的点评。欢迎批评!
9#
发表于 2014-5-31 16:49 | 只看该作者

标题

好评论啊。学习了。问好
10#
发表于 2014-6-1 11:30 | 只看该作者
克楠老师的散文叙述的个性与特色是独特的,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紧密,让文字饱满而自如。学习克楠老师的精彩!

问好黄叶斌老师!学习你深度的解读!小妖问好两位老师!祝福节日愉快!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6-1 17: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 从容 的帖子

谢谢你的关注与鼓励!
问好!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6-1 17: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 蝶小妖 的帖子

谢谢你的关注、点评与鼓励!
欢迎批评!问好!
13#
发表于 2014-6-2 21:14 | 只看该作者
生命成长中的阵痛记忆,是一种人生的常态,也是文学表达的一种主题。
对生命的透视,人性的挖掘。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6-5 09: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 靓丽人生 的帖子

谢谢你的关注与点评!
问好!
15#
发表于 2014-6-5 09:20 | 只看该作者
叶斌老师是专业评论家,也是我版的特邀评论佳宾。此篇以其深邃卓见获精无疑,但中财论坛有严格规定,非原创首发不得荐酬,我想叶斌老师也意在来此探讨交融,同时也是给本版区期评的一个亮丽点缀,我代表评论版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并希叶斌老师空时再赐佳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4 16:53 , Processed in 0.05583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