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95|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灵魂深处的对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6-26 0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梁星钧《送父亲回家》

  读《送父亲回家》,有一种沉陷的感觉。语言的深沉冷冽与文本相契,有一种硬度在里头,有一种理性在里头。这样的语言把内心深处的情感巧妙地糅杂了起来,让人感受到了非同一般的感染力度以及震撼力度,很容易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作者是擅长理性思辨型的人,这一点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所流露。而在这篇五千余字的散文里,面对父亲的猝然离世,作者情不自禁悲从中来,在一种汪洋恣肆里倾吐,可谓披肝沥胆,呕心沥血。而让人称道的是,文中不仅描摹了父亲的形象体征,诉说了父亲的性格脾气,更彰显了父亲的人格魅力及其深远意义。因此父亲的形象是鲜明立体的,是耐人寻味的。父亲“一生的随和简朴”,“自己内心的强大”,豪气冲天的强势脾性、健壮结实的体格,通过作者含悲带泪、细致入微的点滴描述,逐步为读者所熟悉起来。虽然是在与自家儿子的“对抗”中得以表达,但也是活色生香,生动逼真,令人过目难忘。

  在灵魂深处与父亲对话,是本文的核心,也是该文的亮点。而这种对话,是在叙述父亲的往昔的同时交替进行的。父亲曾经的那些本真过往,作者娓娓道来:父亲是健壮的,一生只害过三次病;父亲不多言,关键时候总是那么干净利索的几句话,说完掉头就走,根本不听人辩驳解释;父亲当队长二十年对群众对集体对国家大公无私的大德,辛勤养育儿女长大成人的大恩;父亲对儿子的高压打骂责罚是严厉的,惊人的,因教育方式方法失当给儿子造成了身心重创……让人集中感受的是,这是一位严厉的父亲,说一不二的父亲,“老子就是天”,但这位父亲不知道,在他横眉立目拳脚频施的日子里长大的儿子,“只求人格的完全独立和生命平等”,所以根本不服他,反而叛逆不止。于是父子俩就这样“耗”着,僵持着,全然没有立足于客观理性辩证基础之上的沟通对话,这也成为作者所认为的父子俩之间最大的遗恨和痛苦。

  事实上,这样的情形绝非个例。更多情况下,我们习惯了服从于父母长辈的教诲,哪怕是责罚打骂也觉得理所当然。尤其是上个世纪长大的人,更能理解这一点。你逆反就是大逆不道,就是不应该!纯粹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既没土壤,也没意识,更没行动,有的也是零敲碎打,不成气候的小动作。所以这位做儿子的遥想当年之“不堪回首”,就是想在父亲有生之年与他好好辩论一番,交流清楚,达成共识,然后真实书写,希望不仅成为父子间的心灵史,也成为有益于他人的教科书,但天不祐人,这样的机会父亲没给他,就那么毅然决然地走了,从而给这位儿子留下了深深的遗憾。父亲的走,让他痛彻肺腑,并且,他不甘心就此与父亲诀别,他耿耿于怀,失落感挥之不尽,以至于一次次提起笔来,写下对父亲的缅怀,以及“讨伐”。而透过这些缅怀与“讨伐”的文字,我们不难意识到,那种深重的情感厚度以及人性的思想光芒,已然直抵心底,唤起我们的主观自觉性,从而去作想,我们在现实中如何做长辈?如何面对自己的孩子们?亲情的维系靠什么?上下辈之间的有益交流沟通如何实现?等等话题。联系现实中长辈子辈之间缺乏沟通造成的诸多悲剧,你就能够心领神会,明白这种思量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并不是无足轻重的。

  该篇能够在对父亲的深切追思中做理性的探究思量,语言风格个性,情感抒发饱满,理性认识客观,具备了良好的内质。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阅读那些深情的抒发性的文字,却不习惯这样理性与感性交叉交织相融的文字。事实上,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理性感性相得益彰的文字,是个性的、心灵的、富有思想含蕴的,总是要优于那些一统的、全体的、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字。惟其如此,才更拥有了某种高度和层次,才能让人在感动之余,感受那种骨子里的精气神。所以我们阅读文本的同时,一方面会感知父亲所作所为的时代局限和个体局限,另一方面,也会深切为父亲的精神含蕴和人格力度所折服。而父亲这种永恒的精神,既光照子女,也光照他人,是不可仿效的,不可复制的,是独一个。

  值得注意的是,该篇散文的标题独具匠心,情深意长,“送父亲回家”的意味是双向的,这里的“家”既是常规意义上的那个亲人聚集生活的家,又是父亲将要抵达的那个心灵之家。让父亲安息,安止,不仅仅是那具躯体,更重要的是心灵意义上的。结合全文来看,我更愿意把这个“家”理解成后者。很显然,重心放在这样的基点上,文本的反思意义更其凸显。而且在这个不乏深沉的表述当中,也寄予了作者那份拳拳孝心以及责任意识,更容易引发读者深度共鸣。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注意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作者并非完全沉浸于悲伤自责里不可自拔,而是能够较好地把握节奏,运用一定的技巧来把控抒发与思辨的分寸感,让文本拥有某种艺术美感。比如文本的切入角度,以驾车送父亲回家起笔,但作者并不是紧接其后就形成顺序叙事样式,而是展开了深情的诉说与追忆,三部分之间的过渡衔接也自然得体。再比如第一节的最后一段,“我说这些,是有太多太多的依据。但也不知该从何说起。”本来作者说有太多太多的依据,那么是什么依据?读者很想听听,作者却说不知从何说起,戛然而止,本节结束,留下了足够的悬念。一方面,这是写作技巧,也是情感表达的真实流露。人在极度悲痛之中,确实会有“话语多多,无从说起”的真切感触。这一点我在自己的父亲去世后亲身经历,至今难以忘怀,所以读到这一句,共鸣就自然产生了。另一方面,“但也不知该从何说起”,这个语式让我想起了杜拉斯《情人》中的那种表述风格。或许作者在写作时候并没想到杜拉斯,但人类共有的情感基础,就会促成这种局面,即运用相类的表述方法来说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觉,这是你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的,它源自内心,源自自然,有看似不经意、读来妙不可言、无法取代之功。另外诸如“现在说什么都晚了”,“现在我什么都不说了”等等句子,也都隐约地存在于文本中,取得了一定的联接和照应作用,达到了一种平衡。

  综而言之,梁星钧的散文《送父亲回家》不落窠臼,着重于深度追索人性深处的精神因素,完成两代人之间的灵魂对话,有着极其可贵的认识价值和借鉴价值。尽管行文过程中还可稍作提炼,以臻完美,但瑕不掩瑜,它是一篇融入了作者独到情感与思想的佳作,值得用心品鉴。

  2014-6-26

2#
发表于 2014-6-26 09: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梁星钧 于 2014-7-8 10:28 编辑

  作者此评抓住了我拙文的痛点。我一直有个结,想在该文中有效地表达出来,不管其显隐的程度。实说,该文我写了好几个版本,最初的版本,以迎送为线,更加感人,本篇以追索探求为宗,把最大的遗憾及困惑揉进去,当然还有第三个版本,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生发力量。感激作者对我拙文的走入内心 。父亲的文章我写了好几次,比如初版就完全是用泪水浸泡出来的。父亲的许多,对我是个秘,对这个世界是个秘,我处在揭秘的痛彻及其追索的新鲜好奇的巨大刺激中。
  陈华清说过她不愿写自己的母亲,因为怕提,很痛。我也同样。故我每提一次,就是自伤一次。但人类好像乐意在伤痛里,不是麻醉,而是突围!
  谢谢作者。此评甚好,我会再赏,用心体会。其发现和提示都令我惊之。我会更努力。
3#
发表于 2014-6-26 13:54 | 只看该作者
评论一篇散文,从语言感觉到情感力度,从世俗常理到人性本身,可谓用心而深入地对文章进行了细致体察和如心感知。
4#
发表于 2014-6-26 16:55 | 只看该作者
前来学习,问好。
5#
发表于 2014-6-26 18:18 | 只看该作者
入情入理的评论,切入角度新颖,深刻有力。彰显一种豪迈之气。
6#
发表于 2014-6-26 18:28 | 只看该作者
在灵魂深处与父亲对话,是本文的核心,也是该文的亮点。而这种对话,是在叙述父亲的往昔的同时交替进行的。
7#
发表于 2014-6-26 18:29 | 只看该作者
该篇能够在对父亲的深切追思中做理性的探究思量,语言风格个性,情感抒发饱满,理性认识客观,具备了良好的内质。
8#
发表于 2014-6-26 18:29 | 只看该作者
夏老师真是博学多才,哪种文体都能这样优秀,仰望,学习!
9#
发表于 2014-6-26 18:30 | 只看该作者
综而言之,梁星钧的散文《送父亲回家》不落窠臼,着重于深度追索人性深处的精神因素,完成两代人之间的灵魂对话,有着极其可贵的认识价值和借鉴价值。
10#
发表于 2014-6-26 18:36 | 只看该作者
作者对梁星钧的散文《送父亲回家》,做了细致的梳理和点评。父亲是严厉的,父爱是深沉的,所以父爱如山。父子两代人,可定有代沟,所以在家里,儿女还是乐意和母亲交流。我的父亲也很严厉,以至于我们都有意无意地躲着他。可是,从内心里,我们还是感受到了父爱。读这样的好评论,是一种情感的升华,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6-26 22:0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梁星钧 于 2014-6-26 09:47 发表
谢谢作者。抓住了我拙文的痛点。我一直有个结,想在该文中有效地表达出来,不管其显隐的程度。实说,该文我写了好几个版本,最初的版本,以迎送为线,更加感人,版本或后面的,以追索探求为宗,把最大的遗憾及困惑揉 ...
嗯,同感。当年我父亲去世,我也是经历了几年之后,才慢慢复原的。心理的损害无法尽言。所以我很理解梁版的心情以及思考。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你的文本做了一些梳理探讨。但愿没有误读。
12#
发表于 2014-6-28 11:19 | 只看该作者
能引起共鸣的,都是好文字。
问好夏冰老师!
13#
发表于 2014-6-29 08:2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老师精彩的点评。入情入理的评论,剖析详尽,细致入微。小妖问好!
14#
发表于 2014-6-29 09:42 | 只看该作者
夏老师的解读是原创的点睛之评,让阅读者在原创的艺术享受里感受更高的精神再造。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08: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房子 于 2014-6-26 13:54 发表
评论一篇散文,从语言感觉到情感力度,从世俗常理到人性本身,可谓用心而深入地对文章进行了细致体察和如心感知。
谢谢房子老师悉心评点。惟愿所写能揭示原作特色一二,抓住其核心东西,让人受益。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4 14:40 , Processed in 0.05786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