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75|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大刀挥舞飕飕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7-30 18: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梁星钧 于 2014-7-30 18:04 编辑


大刀挥舞飕飕飕

――简读郭澄清长篇小说《大刀记》之描写艺术

梁星钧

  


《宁津文艺》今年1期有好几篇小说都令我萦怀。前面已提到黄书恺的《雨》和彭彦花的《草戒指》两个短篇,今想谈谈本期刊底的一篇压卷,即郭澄清的长篇小说连载《大刀记》。


小时我仰慕过这部名著,之后又看过改编的同命电影,对梁永生回家时其媳妇忙去洗脸等情节有过一些模糊的记忆,但一直没读过这部名著,真没想到今因一个文友赠刊的缘故,我有幸目睹这部连载小说的精彩。当我发现作家作品出自山东宁津,即对同事大声惊呼:原来大名鼎鼎的《大刀记》及作者就是文友他们县的!我更自愧不如的是,作为同是全国文化先进县的我地,咋没出此名家名名著呢?故我以崇敬的心情进入阅读,本篇仅以先期读到《开篇》部分章节为例,来谈谈这部小说的艺术描写。


一句话写一景。


最佩服作家一句话写一景的功夫。《云城内外》的首句就是“云城是个水旱码头。”这就简练地交待了云城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其作用,给人一种定格并留有想象的余地。接着简介城墙,“全是砖的,又高又厚,”“在十里开外就能看见”,这表明城的雄壮。最后一句是写城的垛口,“象条锯齿儿朝天的大锯,蓝汪汪,青徐徐,一眼望不到尽头。”这样的比喻和状态描绘,一个是城墙高厚能远见,一个是垛口如锯齿没尽头,这就形象了勾勒出了云城的雄壮和险峻,这比那些大而无当的赘述,是不是要好过多少倍?

作者以少年的视角为立足点和观察点(当然后在改编电影时有作家给加注了少年视角及语言),写光背少年在南关街区的活动。第一次提到“光背少年”是写繁华的南关街区的各式铺面,招牌,大字,行人主要写了讨饭的,讨饭人的形象描写及唱词及富镜头感。第二次提到“光背少年”来到了城隍庙,看到了若干的“小商小贩”,叫卖的,卖艺的,说书的,后两者作细描,比如写西边说书的,说书的效果是嗓音“也挺豁亮”,吐字“嘎崩儿脆”,发音“煞口儿甜”,听众的反应是,一堆堆,一排排,高高低低,密密层层,围成了个扇子面儿。有什么人也一一分类介绍,他们的神态,是“眼珠子仿佛被说书人用线给系住了”,最形象的一句,“他那里轻轻一扽,全场的眼珠子都跟着他的手指头骨骨碌碌地转。”你看看,多精准,多生动!我们读腻了当今一些有气无力的苍白小说,再读下这篇,多醒脑提神!


故此我在刊边旁注为“场景描写精典”。


第三次提到“光背少年”听说书的上了瘾,入了迷,连饿也忘了。这里作者才交待这位“光背少年”的身份――原为作品的主人公,后来的大刀队队长梁永生。这是一种我们并不陌生的传统写法。小说随后转入了永生的身世回忆,这个回忆有个关键词是“死里逃生”,由该词引入了作品主人公的身世交待,随后作品渐入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揭示。


本节交待梁永生的苦大仇深,是爹死娘跳河,路遇的奶奶也饿死(随后一节写收留他的雒大爷大娘也被财主欺负)。


作者写天色变化之远景,“黑重的大地,吞去了西方淡红色的天角。天,渐渐黑了下来。”近景是“说书的,卖艺的,全都散了场。耍手艺的煞了作。”特写是“城隍庙前那些出案子的小买卖也收了摊子。概写是“嘈杂的市区已路静人稀,拥挤的街道已显得宽绰多了。”给人一种冷幽的空落感。最后随赵奶奶到“家”时,是“天,已经黑透了。”写得舒缓而极富情韵。

  

作者写夜景,“隐藏在罗纱薄云后面的眉月有形无光。荒凉的郊野好象漂浮着一层水。天地间的一切景象,都象若有若无,渺渺茫茫。”“这天晚上。夜幕象一张广大无边的巨网,从天宫撒向人间,覆盖在黄沙滚滚的原野上,梁永生背着一背草,踏着月光……”显然这些写景是为人物服务的,有力地衬托人物的特殊心景,充满我们东方民族精神的化苦难为艺术审美的思想倾向。这些写景,以简练的文字,抓住对象的特征进行艺术留白地形象勾勒,给人带来想象的空间和艺术美韵。我们说,长篇小说出场的人物事件未必就一定要多,但无论多少,都要写出人物背后的社会场景及其时代背景,这是展现一部长篇是否博大精深的关键。小说就是通过梁永生、赵奶奶一老一少,相依为命的经历,见证和回忆了他们各自的苦难历程。把人物的出处铺垫得厚实,为人物的性格发展及其人生走向埋下了重重的伏笔。


 

人物的动态刻画。


在作品行进中揭示人物的性格发展及其命运变化,是本部小说描写的又一艺术特征。人物出场是采用先见其形或先闻其声(后面遇上赵奶奶),后见其人,并在斗争中显示人物性格的手法。作者费尽笔墨写梁永生与赵奶奶及雒大爷、雒大娘的相遇,就是让梁永生受到这样的教育,长大也好学他们那样,把天下受穷受苦的人,都当成自己的亲人。这使小说的细节起了支撑作品思想的骨架作用。作者有效借鉴了《三国演义》在事件中写人,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如梁永生在这场祈雨抗捐中,其斗争锋芒是通过两句精彩的对白来体现:一句是,“祈雨,你跟谁商量过?不商量就出这鬼名堂,这叫啥‘民意’?要祈雨你自己祈,穷人没钱祈不起!” 回得众人喝彩叫好,把个疤瘌四问得张口结舌,气了个面青眼蓝;一句是一群人来收捐要把他和雒大爷大娘家算两户,收四斗时,他的回答,“罗矬子,你娘姓啥?你家算几户儿?你们这帮狗腿子,都住在刘家大院里,莫非都姓刘了吗?”随后双方差点打起来。这些都初显了梁永生的斗争策略及过人智慧。


赵奶奶被活活饿死,雒大爷被财主盘剥而亡,这些仇恨,使梁永生走向了反抗。

  

梁永生受人贩子欺骗,最后还是靠智慧和勇敢逃离了魔掌。小说大多采用这种先交待典型场景,再倒叙背景的写法。使内容紧凑不乱,情节相对集中,层次感极强。


写人的形象化。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她一边扶着门框,一手打着亮棚,眼往四下撒打,嘴里还“咕咕”地叫着。”“雒大娘望着永生眯眯笑。门大爷瞅瞅永生心里喜。”(《开篇·之八 授刀传艺》),前面有几句“永生放下水管又摸铁锨,正忙着栽那棵小杨树”作铺垫。这是一句话写出了人物的心态,把大娘、大爷的欢喜尽情写得很传神。

 

小说的成功与否和关键是写人。小说主要写梁永生的苦大仇深和怎样一步步走向自发革命的道路,有力体现了农民报仇和共产党领导的双重主题。

 

对话的简练。


小说的对话难写,难在写出符合人物个性身份特别是心态的特定语言。古人行文惜墨如金,即或是这样的百万字的巨著,也不枉用一字,这就让文字立得住,站得牢。我们看作者写的简短对话:“喂!天黑啦,快起来回家吧!”这是路遇的赵奶奶的先闻其声。接着是“傻小子!还没醒来哪?”“孩子,天黑啦,大人不惦记你吗?快回家吧!啊”完全是慈母心肠的关爱的自然流露。后来的对话都很人物个性化。”孩子,跟我走吧!”她说着,没容永生同意不同意,就拽上永生的胳臂走开了。

  

《开篇·之七 难中遇难》写到人贩子对梁永生的喝唬,“别耍熊,快走!”“走不动了!”“走不动也得走!”“走不动咋走?”这把梁永生受的磨难,人贩子的凶残,梁永生的反抗都淋漓地写了出来。

  

梁永生和翠花策划逃跑那一段对话,一字句、两字句、三字句很多,把人物的紧张和特定情况下的心理完全准确地呈现了出来。

  

《大刀记》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30周年全国唯一一部长篇文学献礼篇。作者立志要“写出一部反映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画卷来”,他用240个页码的巨幅“开篇”,通过梁永生的人生历程,艺术了反映了人民群众走向革命的深刻自觉,体现了作者创作之初的自觉的价值追求,即艺术地展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之所以获得胜利的内在缘由,恰好在于中国共产党代表了那一时期人民内在要求,正是这两个要求的重叠才有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大刀记》是渤海区人民抗日斗争的代表性作品,与胶东区的“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山呼海啸”“桥隆飙”、冀中区的“平原烈火”、“新儿女英雄传”“野火春风斗古城”及冯德英、刘知侠等抗战小说作家作品齐名,也是继赵树理、孙犁之后又一位杰出作家,很值得我们去认真品读和思量,特别是他别具一格的独特独特艺术追求和表现形式。我在定格这篇拙评的时候,一是悲闻本部长篇巨著的作者郭澄清先生已故,这虽早在预料之中,但读这部巨著时我还侥幸地希望他还健在。二是欣闻由该著改编的42集同名电视连续剧拍摄已在山东宁津启动,这算是对作者在天之灵的最好告慰吧!我们缅怀作家的勤勉创作,也激励后人,特别是宁津县的作家艺术家们,争取再出一个郭澄清,再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佳品!最后我想到了这把飘扬在我们心目中的红缨大刀:是把威武的大刀,飕飕飕,向鬼子的头上砍去!向压迫劳苦大众剥削者的头上砍去!同时也向哪些长期禁压人们思想解放和阻碍文学经史艺术诞生的拦路虎的头上砍去!大刀挥舞,飕飕飕!(2014,7,18 -29 清江河)

2#
发表于 2014-7-30 21:42 | 只看该作者
“最佩服作家一句话写一景的功夫。”说的很好
历史的画面令人难忘也
3#
发表于 2014-7-30 21:42 | 只看该作者
“最佩服作家一句话写一景的功夫。”说的很好
历史的画面令人难忘也
4#
发表于 2014-7-31 07:19 | 只看该作者
此篇评论,由细节切入,逐一点评,凸显亮点,读来别有滋味。精彩!
5#
发表于 2014-7-31 10:11 | 只看该作者
抓住写景、人物刻画、对话等方面展开论述,论证精彩而观点独到。欣赏。问好版主。
6#
发表于 2014-7-31 10:25 | 只看该作者
富有个性色彩的评论,读来很舒服。欣赏并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14-7-31 11:16 | 只看该作者
统一答谢,问好各位!
8#
发表于 2014-7-31 13:41 | 只看该作者
题目的叠词使用强化了阅读感受,从形态上构筑了文章的框架。
9#
发表于 2014-7-31 13:54 | 只看该作者
这“景话逐一”“画人影动”“简精言语”该是大刀雕刻下的绝妙了,梁老师捕捉得好,分享得好。
10#
发表于 2014-7-31 15:38 | 只看该作者
《大刀记》电视连续剧已经开拍,开拍仪式是在宁津艺术中心举行,计划拍六十集,明年年底杀青,到时候全国观众就可以大饱眼福了。导演,是拍过《亮剑》的导演。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7-31 17:35 | 只看该作者
《大刀记》电视连续剧已经开拍,开拍仪式是在宁津艺术中心举行,计划拍六十集,明年年底杀青,到时候全国观 ...
高迎春 发表于 2014-7-31 15:38



    是不是老《亮剑》导演?希望是老《亮剑》导演的拍摄!
12#
发表于 2014-7-31 18:56 | 只看该作者
是不是老《亮剑》导演?希望是老《亮剑》导演的拍摄!
梁星钧 发表于 2014-7-31 17:35


是赵浚凯导演。
13#
发表于 2014-8-1 11:22 | 只看该作者
读梁老师的评很舒坦,观点鲜明,抓住作品的脉博,气场,内涵评析独到新颖,我还要再细读学习,问候梁老师。
14#
发表于 2014-8-2 19:46 | 只看该作者
剖析的语言之老成,让小妖敬佩不已。每每读到老师的评,就止不住多读几遍。评论能写到这般生动、悠扬、还带着思考与鲜明,真好!
15#
发表于 2014-8-2 19:48 | 只看该作者
几次看老师点评《宁津文艺》,对这本杂志也相当熟悉了。真想读读这本杂志!祝老师周末愉快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3 00:56 , Processed in 0.14860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