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2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幸福就在诗的霓裳中——水湘宛儿的诗歌赏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8-15 17: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康乔华 于 2014-8-21 15:10 编辑

                      幸福就在诗的霓裳中

                                                          ——水湘宛儿的诗歌赏读

                                                         康乔华

       女诗人水湘宛儿这个名字让人听起来有几分温婉和芬芳,喊着她的名字就感觉有一股水灵灵且柔柔的风情在你的面前缓缓袒露出来。我最初就是因了这个名字而留意她的,当时她在诗梦文学音画网现代诗歌栏目担任音画编辑工作,每天除了自己写些诗歌作品外,还要履行版块编辑的职责,选择两三篇精品制作音画。她的音画制作清新,明丽飘逸,而且含蓄委婉,引人遐想。而她的诗歌作品注重把叙事、心理感受和情感抒发错杂交并,一种真切、深挚的情感在作品中时隐时现,曲曲折折,回旋涌动。于是,读宛儿的诗歌作品,就是在倾听她的内心独白,她的整个生活世界里,全部的事、情、心、梦,也就在她的诗歌作品中错杂交织,浓淡相宜,摇曳多姿,情意绵远。


      与宛儿认识的这几年,我在诗梦文学音画网和她的博客里,陆陆续续读到了她很多描写故土村庄、旅途见闻、亲情与爱情、以及一些生活哲思的诗歌。如:《且行且吟是周庄》、《倒立的时光》、《马掌坝》、《风,从山谷刮来》、《童年》、《关于一粒微尘》、《一米阳光》、《诀别妙悟》、《谋划同学会》、《百米开外的磨房》等系列诗歌。由此深感到她诗歌语言的空间和张力,尽在温婉细腻的表达与呈现里。她的性情率真,淳朴憨厚,情感世界又是十分丰富的。她在她的诗歌作品中把自己完全敞开,性格、爱好、信仰、思想乃至隐秘的情感生活,都一一展示在读者面前,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她的诗歌作品里丰富的思想内涵,并且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自我表现。那些内心的倾诉和行走的屐痕以及对情意的感恩与眷念,都是她记忆碎片中“最庄严的铭记”。在这个尘世间经历的过往与沧桑,让她感受到一粒尘埃的分量,由此她深爱并珍惜拥有着的美好,即便人生途中有的风景并不美,但她也从某个角度,谨慎并虚脱地爱着。她爱脚下大地的气息,爱停靠在浮云间的汽笛声,爱暮霭的泥土中深深浅浅的岁月印痕,爱潮湿的寂寞里衣袂飘飞的自在……所有的这些,宛儿都以诗歌的形式来倾诉和表达,诗歌成了她心灵深处的真实流露。

      在诗歌《十里秦淮舒情怀》里,宛儿在平淡、质朴的语言里,把眼前所看到的景物、事情和自身的心境相互联系起来,成为全篇诗意流露和呈现的“铺垫”, 并且趋于积极的思考和一种象征的解说,为自己的情感心理变化进行合理的深化。“没有蛮夷,没有杀伐,没有皇储之争。一些/失控的朝代,在这里倒退,清零”。起句呈现的场景,让我想起了唐代杜牧的诗《泊秦淮》里的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雾霭如烟,酒肆飞歌,人家热闹,商女如花……在我的印象中,秦淮河与风月,与商女、人家、诗人是裹挟在一块的。而我从来都没有到过秦淮,所有的认识都只在我观赏的诗句中,秦淮河成为我心中的遐想。我的遐想随着宛儿的这首《十里秦淮舒情怀》的诗歌营造的情与境里而沉醉不已,自己仿佛也伫立在秦淮河的岸边。感受它的厚重,感受它沉淀的层层叠叠的历史,流逝的年年岁岁的时光。

没有蛮夷,没有杀伐,没有皇储之争。一些
失控的朝代,在这里倒退,清零

此时,我不谈古人,不念李诗诗,不说
胭脂与美人,但我深信,这静静流淌的秦淮河水,
一定挤满霓裳一样肥胖的诗句
所以,我还需顺江而下,用半朝的木浆和渔火
缔造一个白面书生,一段跌倒在红尘的艳遇和
泊在年代里的歌舞升平

假如我的前世,还在河水里沉沦,我还可以将自己
命名为一个即将落难的女子,
在不分行,不押韵的栈道里寻花问柳,
最后,以没有台词,没有相思,
没有波光粼粼的结局曲终人散

                                                   ——《十里秦淮舒情怀》

      目前,就宛儿个人的经验表述来看,她的这首诗歌,我感觉是缺少更为宽阔的“诗性生活”的,但从想象力而言的超越性,其诗之灵魂,其诗歌的审美和质地,还是比较到位的。在这首诗歌里,她在我们面前呈现一幅心理“影像”,把感悟的思想包容在直观的印象事物之中。因此,全诗的内容随即变得丰富起来,思想内涵的“秦淮”意象就随诗人平日的“积愫”与眼前的印象互相“碰撞”出来了。由此可见,诗人在没到秦淮之前,她已对它是向往已久的,而且对秦淮了解已经很深了,对它的各种向往和感受以及思索也已经是久蓄于心的,才有了自己真正置身于此地,面对秦淮河的直观印象而铸造出思想深刻的“意象”。比如“但我相信,这静静流淌的秦淮河水,/一定挤满霓裳一样肥胖的诗句”、“用半朝的木浆和渔火/缔造一个白面书生,一段跌倒在红尘的艳遇和/泊在年代里的歌舞升平”等等。这些意象的描写词汇,在为全诗奠定“情思基调”的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广感受和思索。于是,面对十里秦淮,诗人思想闪现的便是历史的缤纷,世事的迁变。而灵魂是属于自己的,本是走马观花又何必向秦淮河寻求些什么呢?于是,诗人在诗的第三节用了“假设”句式来诠释对秦淮的另一理解和认识:“假如我的前世,还在河水里沉沦,我还可以将自己/命名为一个即将落难的女子,/在不分行,不押韵的栈道里寻花问柳,/最后,以没有台词,没有相思,/没有波光粼粼的结局曲终人散”。由此可见,秦淮河始终是自然的,她为城市承载了过多的奢侈,包容了过多的繁华,可这奢侈与繁华是人类给予她的,应该返朴的是人类,是搅了秦淮河清韵的人类。想到这些,诗人的心蓦地清明起来。身临繁华却心如静水。而在这心的静水中,一支灵魂之桨在游弋,发出“汩汩的桨声”……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深度的,普遍的认同就是很忌讳诗意的浅,或者不清晰与排列上的太“工整”,如果开篇几句的语意铺陈还在一个“弱化”里游走,那诗意的空间与张力或渗透,就很难达到一个“深度”。对诗而言,其容易欺骗人的地方在于对音、形的外在追求,很容易获得一种诗意,或者说某种韵律,加以重复,就可以是诗了。只有切实抓住义对意的形成,才会叫诗出现一些细微的变化。而诗意昂然实际上就是谎言昂然,是煽情。煽情往往不是真情,诗歌越来越以此辨别真伪。宛儿的诗歌是有真情的,她在抒发情感时,十分注意发挥艺术形象的力量。她从谨慎到细致地描述自己的日常感触,一直到精确、坚定地呈现内心最激烈的部分——她已成了一个自然与内心描写的风景画师,那些生命里的色彩,季节里的向往与渴望以及生活瞬间的感动等等,都被她用精确的文字,坚定地画在画布上了。诗歌《秋天的歌》就运用了这样的笔触来展诗人内心的情愫。它更为直接的描述和表达,在鲜活的意象组合里,构成了一幅乡间的秋天农家生活情景图,全诗渗透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

院墙里飘着秋天,金黄色的气味
麦浪拔节的声响,在头顶开出热烈的花朵
空气中,有甜甜的瓜果香气。田野里的农妇,
头上裹着难看的头巾。她们把半辈子的光阴,
深陷在泥土与炊烟里。粗糙的脸上
贴着愉悦的五谷杂粮

她们在秋天,大着嗓门说话。
习惯一边吐着朴实的笑声,一边把爱情
和家常纳进鞋底。她们那么年轻,那么满足,
孩提关着脚丫,涉水的模样,
被秋天的裙摆,拉得老长

                                              ——《秋天的歌》

      在这首诗里,有一系列的清新灵动的意象,含蓄而委婉,富有意在言外的情致。秋天的气味,麦浪拔节的声响,瓜果香气,田野里的农妇,炊烟等等这些意象的描写是和谐而又娴静的,每个意象都散发着浓烈的秋天气息,映衬出农家人在秋天获得丰收的喜悦和自足。院墙里的秋天,连气味都有了颜色,那些麦浪拔节的声响是热烈又激情沸腾的,空气中有了瓜果香气,泥土与炊烟里却蕴含农家女子半辈子的光阴。在这里,场景立体感的描绘深邃又生动,蓄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同时,让读者也仿佛融入到了那个飘着瓜果香气农家院墙内,与之共同感受秋天的气息,并且为之怦然心动,无限欢欣。然后,意象向“纵深”发展,诗人把体现的内涵转移到“农妇”的细节描写与刻画:“她们在秋天,大着嗓门说话。/习惯一边吐着朴实的笑声,一边把爱情/和家常纳进鞋底。她们那么年轻,那么满足”。而且诗人把这些细节和景色融成了一个整体,使秋天呈现出母性的光彩,它仿佛一个丰美的女子,在青春成熟的时光里滋润爱情,享受着幸福感。诗人这样丰富的想象,深深抒发了她对秋天的热爱,并且使读者在观赏中也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如同热爱自己的恋人一样更加热爱我们丰腴富饶的故土。另外,这首诗,我感觉它还有意在言外的象征意义,那就是从侧面表现全国人民的“中国梦”里农民所生活的美好情景。那是一种富足和自在。

       宛儿的诗歌凝聚着她的心智与灵性,那些文字便是她的心语与情愫,同时体现着一种诗歌的精神力量。她的诗歌不故弄玄虚,不亵玩深沉,也不会变着花样猎奇,但她的诗中所有的,就是那一份可贵的人间真情,一种刻骨铭心的对于大自然、对于爱情与亲情、对于社会与人生的真情。比如,宛儿写故土和母亲,因为亲情的渗入而可歌可泣令人动容。诗歌《母亲的瓦房》就是这样的,它是诗人的一篇怀旧作品,写得细腻又深情。诗人虽然怀旧,但并没有因此而变得世故和迟钝,而是通过对瓦房的细腻描写和对母亲的形象刻画两者相互对照,把自己内心的一个“隐痛”显现出来。同时,也反衬出母亲生活的那个年代的辛酸岁月。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故土的眷念和对母亲深深的爱。

你的四周,飘着坚硬的悲凉。
你是一个留守的妇人,顶着破旧的青丝,
在微风里稀释村庄的寒冷
母亲的瓦房呵,我已不记得你的芳龄。
唯有周末我会拧着城市嘈杂的尘埃
来看你。看望母亲褴褛着腰身
撞击锅碗瓢盆的声响

那声音,多么凄凉。你在成片的废墟上
直立的影子,多么孤独
你残存的半条生命
是母亲不惜辗转庞大移民
工作队,攒下来的

                                  ——《母亲的瓦房》

      这首诗歌里,“你的四周,飘着坚硬的悲凉。/你是一个留守的妇人,顶着破旧的青丝,/在微风里稀释村庄的寒冷/母亲的瓦房呵,我已不记得你的芳龄。/唯有周末我会拧着城市嘈杂的尘埃/来看你。看望母亲褴褛着腰身/撞击锅碗瓢盆的声响”。由此可见,那瓦房的破旧程度已不知历经了多少年月,但它依然如同“我”的母亲一样像个留守的妇人。“顶着破旧的青丝/在微风里稀释村庄的寒冷”。从这句诗中就反衬出村庄瓦房的温暖的力量,那是一种母爱的“坚守与伟大”。现实中,诗人已经离开乡间的母亲到了城市生活,离开了村庄里那座瓦房,每次从城市嘈杂尘世中归回时,诗人都因了它们的存在,依然感受到母爱般的温暖情怀。“看望母亲褴褛着腰身/撞击锅碗瓢盆的声响”,这两句对母亲渺渺几笔的刻画,让我们看见了诗人对母亲的担忧和挂念。虽然自己已经进入城市生活,但母亲依然还留守在乡间,母亲褴褛的腰身又让诗人内心缘起几许痛苦和疼爱。“撞击锅碗瓢盆的声响”这是第一节的精彩尾句,使诗之意境开阔起来,也为后一个小节作了铺垫。“那声音,多么凄凉。你在成片的废墟上/直立的影子,多么孤独/你残存的半条生命/是母亲不惜辗转庞大移民/工作队,攒下来的”。可见,母亲是孤单的,只有瓦房和她坚守在村庄里。那撞击锅碗瓢盆的声响凄凉,而瓦房直立在成片的废墟上,是孤独的,这样以声音的凄凉和瓦房的孤独来互相对照,就加深了诗歌意境的“景深”程度,深刻展现诗人内心的情感。全诗笔触虽“冷峻”,其实内中包裹着诗人炽热的爱,也正是这种对人生、对现实所作的冷峻反思,使作品的诗意升华到了高峰。它远远超出了要表达体现母爱的范围,从而扩大了诗的思想容量。

      宛儿还写过一首题为《老房子》的诗,我感觉它是《母亲的瓦房》的延续和缅怀。诗中写道:“我已习惯为你送去远远的目光,/当天空镀上锈迹,当你沾满粉尘的表情逐渐老去。/我的故居,你可还有方寸肌肤,/你的发梢,可还有象征生机的炊烟/四处缭绕?//这些年,我曾无数次试着踏进你的墓地,/我不知道,在你被年代腐蚀的躯体里,/我于前世储存的童年,以及一地蛙声/是否依旧安然无恙?”可见,诗人对老房子的深切体验和深厚情感,使看似平常的描述,传达出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令人铭记和感动。这首诗的最后一节写道:“只是,我已不再流泪/我所能做的,便是让你以微风的形式,/潜伏在我的文字里,接下来,永恒,或者不朽/便是我对你最庄严的铭记”。由此,诗人在诗中用最简单、朴实、明快的语言,记下她要说的话,她的这种情感是刻骨铭心的。

      宛儿曾经在《铭记过往》中说过:“铭记过去,铭记那些与伤悲无关的岁月,是我生命的支撑点。所以,我开始试着打捞起沉淀于心底的过往。”、“‘上帝为你关了一扇窗户,必将为你开启另一扇窗户’。深恋着这句话,一如热恋时深恋着海枯石烂与海誓山盟。冥冥中,我期待着,期待着‘幸福就在不远的将来’,期待着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是的,宛儿在打捞的岁月过往中,是既有痛苦又有欢乐的,而她所期待的幸福已经降临并且时刻萦绕着她。正如她所说“人生履历中,匆匆人流中,人们总在不断重复走过,路过,错过的错综与平淡。谁是谁的过客,谁曾与谁擦肩,淡得已然忽略。然,每每写下这些文字,却总有淡淡的温馨与暖意袭上心头。感谢路遇的知己,感谢一路相照的暖阳。”因此,祝福宛儿。

2#
发表于 2014-8-15 18:56 | 只看该作者
坐沙发学习诗评,问好!
只有切实抓住义对意的形成,才会叫诗出现一些细微的变化。有道理!
3#
发表于 2014-8-17 17:59 | 只看该作者
  一篇份量极重的诗评。
  阅读时,感觉评者与作者在一起创作、思考、斟酌、修改、品赏,属全心投入,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是一种提练总结和升华,也是一种可观的再创作,具有枯而不燥,陌而不生的艺术效果。
  同时本篇也通过逐首分析,各见异彩。
4#
发表于 2014-8-18 03:36 | 只看该作者
读诗歌,需要灵性和智慧,写诗歌评论亦是如此!同意粱版高评。
5#
发表于 2014-9-2 16:50 | 只看该作者
乔华写的评论,能点到位,让读者心服!对作者的意理解得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13:45 , Processed in 0.05082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