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51|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聆听秋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0-9 09: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兴文 于 2014-10-9 12:44 编辑





      北风吹秋凉,却也催促来了一场场的秋雨。在雨意浓浓的天气里,聆听雨声撞击心弦,也是一种富有情趣的享受呢。

      孩提时,和秋雨纠缠在一起的往事,也像秋雨一样繁多而密集,童稚的记忆也深铭于心之憩园,尤其是秋收临近尾声的时段,时不时被绵绵秋雨围困在家里,大人们趁空歇息驱走劳作的疲惫,却又怎么能阻止顽童那颗玩闹的心呢?于是,抬着小凳在屋檐下,望着绵密的秋雨从瓦沟里落下的水滴串成的珠帘,突然发觉秋雨也是一位打击乐高手——不仅雨滴敲打在水窝里,飞溅起了水波和一圈圈圆晕,也撞击得心思跑进雨幕,还有吧嗒吧嗒的水声,像极了敲打在陶罐上或者古人击缶时缔造的音乐。虽然大人告诫过,响雷时不能用手去接雨滴,也不能去指雨后横跨在天空上的彩虹,可是总也抑制不住好奇的天性,反而领受了秋雨秋景的诱惑力。秋雨并不全是柔情蜜意,有时霎时雨点密集,气势滂沱,瓢泼似的迫降而来,敲打出是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的协奏曲。那种阵势是无法出门的,便找来脸盆、缸子、瓷碗或是茶杯,让房檐水演奏锅碗瓢盆的合唱。童年的听雨,凭借一颗纯洁、童真和无邪的心灵,那绵绵秋雨里只有无忧无虑的美好,也潜藏了无穷无尽的乐趣。

      随着年岁的增长,相距出生地也越来越远,再去秋雨中聆听,那雨滴的节律和拍打记忆的声音,表面上没有多么大的差异和区别,然而听到的却是附着了个人情感因素和心理体悟的东西,真有滴滴秋雨皆诉心声的感触。读初中时,是每周才能回一次家的住校生,当秋雨连绵、夜深人静时,别人沉浸在梦的香甜之中,静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便有了想家的心绪萦绕心头,而母亲却会穿越重重雨幕,给我送来馒头、咸菜,给我的学校生涯增添菜肴的美味,也给我的学习加注新的动力。后来,在数百里之外的地方读书,每隔一个学期才能回返家乡,那几年的秋雨牵引出更浓郁的乡愁,更多的离愁别绪、思亲念家和忆旧之思浮现脑海,也被我杂糅和渗透进了最初的那些诗行。

      那一年,也许是到了在心里埋藏秘密的年龄。在秋雨连绵不绝的日子里,也会戴上一顶草帽,披着一件蓑衣或者撑着一把雨伞,走进飞落的秋雨织成的网中,宛如走进了秋雨筹备已久的演奏会——雨滴打在草帽上,摔碎在蓑衣上,弹跳在雨伞上,跌宕起伏的声音里全是音符的跃动。如果穿越村庄的巷道,在山路或是田地边沿行走,就是步入了雨滴缔造的美妙和弦:雨滴敲打在石板路上的叭叭声,敲打在小河里的嘀嘀声,甚至敲打在茂密的树叶上的噗噗声,算是低声部的低沉而有回响的伴奏;雨滴敲泼洒在青草与野花上的沙沙声,挥洒进麦田里的簌簌声,撞进山林的怀抱里的唰唰声,都是轻柔而妙曼的轻音乐,随意,舒缓,雅致,而有意味盎然。再伴随着鸟雀的唧唧声,秋蝉悠长的嘶嘶声,蟋蟀弹奏的啧啧声,和秋雨巧妙融合,便成了另一种格调的交响,让空旷的山乡僻野陶醉在这雨声的催眠曲里,迎来一家人和谐相处的欢声笑语。

      也在秋雨不绝的天气里,蜷缩在老家的土炕上写过心事满满的诗歌,不知来由的思念葱茏而繁盛。就像那首《接连七天下大雨》:“雨整整下了七天∕通往你的路途泥泞处处∕迎你归来的彩车无法开出∕崩塌的路坎阻住了想你的情感∕这有什么∕我还可以挽起裤管∕让我光着脚丫的思念遁你而来∕我不会因为双足被碎石划伤而∕中途返回家园……我还可以站在一掌见方的地方∕凭着那份没有淋湿的思念∕静站或伫望∕我的目光不会因为风雨太大而∕半明半暗……虽然秋雨会使我纷乱的恩绪长出∕如毛众多的复杂情感∕这有什么∕除却那束紧握的雨线∕我的伫望一瞬也未离过你的居点∕就是穿越面帘的那份思念呀……”。源自秋雨的情愫,在那个青春年少的时代,就这样浓稠的不可化解和稀释。

      再后来,也体悟到了戴望舒《雨巷》里弥散的“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声的“愁怨”,也有过霏霏秋雨中的强烈期盼和翘首等待,最终还是没有如愿以偿的结局,那时的秋雨里便充斥着“心碎”的脆响和破裂之声。后来的后来,读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以及他的诗歌《乡愁》、《乡愁四韵》,被折射出来的思亲念国的情怀深深撼动,离家在外的游子啊,这秋雨声里是满腔真挚的情谊,却是多年来也难以心想事成的一道“沟渠”。至此,不由回想起古人诗词里那冗长而让人情感跌宕起伏的“秋雨”。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流露的是秋雨绵绵,梧桐叶落,斯人已逝,伤感无限的意蕴。冯延巳的“挑银灯,扃珠户,绣被微寒值秋雨”表达的是逢着淅沥秋雨,心绪难平,秋愁如许的心情。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送别,就有凄凉、情绪和落寞的感觉。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还有他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全都于委婉中寄寓秋雨牵引出的情思和心绪;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引发而出的却是淡淡的愁思、苦怨、伤痛,虽然充满生活的况味,但是和余光中的听雨的情怀,还是有着“家”与“国”的差别。如此来看,听雨既是一种情结,也是一种心性的外显。这不,于雨声中又想起了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从雨滴敲打竹叶的声响里捕捉到“百姓啼饥号寒”,彰显的是他“爱民如子”的高贵品质和身为“小小的州县官”的良知。陶渊明“重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和郑燮的胸怀和心性两相比较,也是截然不同的两面。摒弃诗歌的高下不论,单说两人听雨听出的人格精神,窃以为陶潜是败在了自己“逃避”的人生观上。如此,也印证也作为抒情文体的诗歌具备的“一滴水里见世界”的功效。

      话说回来,作为普通民众的我,并无意对他们指责,也不会对他们大不敬的。事实上,他们只是在所处的时代的人生境遇里,从雨声中汲取到了各自的心绪和思虑,生活使然,心境使然,于是流落于纸端的“雨声”蕴藏了私人化的情感色彩。与他们想比,更该惭愧的是我,以及许多无法抵达的心灵圣境的人。可是,一个人不去听雨,又会怎么摆脱世俗强加的困扰,还有许多时候不可逃避的无奈呢?于是,在人潮涌动和喧嚣噪杂的都市里,我常常在秋雨飘零的夜晚,让一杯温热的清茶相陪着,任凭雨滴之声在心灵的区间徜徉,洗濯并冲刷掉沉积的私心杂念。有时也专门回到父母至今坚守不离弃的老屋,在雨滴滴落的轻响里重温秋色显露的草木,咀嚼被风传送而来的泥土的味道,回味从脑海里逐渐清晰的童年往事,那一幕幕与雨有关的情节就播放成了不断绝的短剧,心的田园上便又增添了宁静、淡泊、安适、飘逸的成分,什么官场失意,什么人生沉浮,什么富有清贫,统统被这雨声携裹进遗忘的河道,终也消失得没了踪迹和印痕。

      当一场秋雨过后,一轮晨阳跃上天幕,我仿佛不再是原来的我——只需一场秋雨,就让我和先前的自己划清了界限,深感内心趋于平和,心性温婉,面目清爽,哪怕再平淡的生活也会流淌美好的滋味。为此,真该感激每一场适时而至的秋雨,是它让我懂得和明白了更多。因而,不妨学会聆听秋雨,学会一种为人处世的秘诀,领悟和内化人生的哲理,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和禅悟……那么,让我们去聆听秋雨吧!


      
2#
发表于 2014-10-9 10:55 | 只看该作者
多么有禅意的秋雨。沙发欣赏学习。
3#
发表于 2014-10-9 11:14 | 只看该作者
诗意而多情的聆听。
4#
发表于 2014-10-9 12:51 | 只看该作者
聆听自然音响,总能给人的心灵一次次洗礼。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核心价值观偏移正道、总体涣散,更需要回归到自然属性之中重新校准人的心灵,对当代人来说,这是必修课,但好像很难静心修炼,物欲的诱惑已成惯性、也形成大势,人的精神价值回归尚待时日。
欣赏新作,问候彦林!
5#
发表于 2014-10-9 13:28 | 只看该作者
由聆听秋雨铺展开来的诗意情怀,自然与人生的结合,生成一份细致体察之后的思悟心境。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0-9 15: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星语天涯


    诚谢来读拙作,秋天安好。
7#
发表于 2014-10-10 16:21 | 只看该作者
秋依旧,雨依旧,物非人亦非。
8#
发表于 2014-10-10 20: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青衫子


    梧桐更兼细雨,物非人亦非,新旧情愫。
9#
发表于 2014-10-11 15:23 | 只看该作者
在秋雨中,记忆长上了翅膀,深情地去回味过往,也让游子的心回家!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1 15: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夏日荷风


    谢谢风荷来读拙作,秋天安好!
11#
发表于 2014-10-11 16:16 | 只看该作者
当一场秋雨过后,一轮晨阳跃上天幕,我仿佛不再是原来的我——只需一场秋雨,就让我和先前的自己划清了界限,深感内心趋于平和,心性温婉,面目清爽,哪怕再平淡的生活也会流淌美好的滋味。为此,真该感激每一场适时而至的秋雨,是它让我懂得和明白了更多。因而,不妨学会聆听秋雨,学会一种为人处世的秘诀,领悟和内化人生的哲理,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和禅悟……那么,让我们去聆听秋雨吧!

聆听秋雨,很有文采和思绪。问好。学习。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09:2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李兴文

谢谢李版主的评阅。问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0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房子


    感谢房子老师来读拙作。问好。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0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青衫子


    谢谢来读。天气转凉,多多保重。问好。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0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刘玉清

谢谢来读拙作,问好朋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4 17:30 , Processed in 0.06248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