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86|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我不是个弱小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0-28 1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潘霞 于 2014-10-30 06:51 编辑

我不是个弱小孩
      ――读冯丽丽《下乡养儿》
  文/潘霞
  
  都说孩子的事无小事,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于是,我们对市面上海量的亲子教育类书籍趋之若鹜,希望那些观点理念能引领我们走向成功的大道。然而,孩子是个体的,没有哪种法则人人适用,那些千篇一律的标榜、口号,似曾相识的案例,只会让家长们更加迷茫,更加无所适从。
  
  冯丽丽的《下乡养儿》(新星出版社2014年5月)却不是,那是她潜在生活的最深处记录的最真实的文字,细致到琐碎。毫不讳言,它是流水账,如一些人所言,语言不华丽,文字技巧也乏善可陈,可是,它的真实还是那样深切地触动了我,不,是震撼。
  
  我是从一本育儿杂志上读到它的,两千字的节选很快吸引了我:一对因成长环境导致缺乏安全感的夫妻造就了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女儿天天,面对越来越焦虑、害怕,不肯跨进校门一步、害怕和老师同学相处的女儿,无奈之下,冯丽丽夫妻选择了退学。退学路上,“她大哭,我也眼泪哗哗流。”
  
  退学后,情况更糟了,尽管夫妻俩辞掉全职工作尽可能地多陪天天,可天天害怕的事还是越来越多,简直到了惶恐的地步,到最后,连睡觉都不敢了,因为一睡觉就会做噩梦。夫妻俩想尽各种办法都无济于事,晨昏颠倒的日子苦不堪言,以至冯丽丽只要一跨进楼门就有大哭的冲动。辍学一年后,他们走投无路,绝望至及。后来,在搞幼教的好友乔老师的建议下,夫妻俩做出一个无奈而大胆的决定:下乡养儿。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那些完全白描的、不加烘托没有渲染的文字让我欲罢不能,就这样,《下乡养儿》以最快速度来到我的枕边。简单干净的封面,寥寥几笔勾勒的三轮车以及三轮车上的夫妻,头顶是有星星、月亮的宁静的天。
  
  就是用这样一辆电动三轮车,丈夫戎先生载着一家人租住到乡下,梦一样的生活开始了。
  
  在乔老师的引导下,8岁的天天从不满、抗拒到学会了做饭,并且要承担一家人的午饭,这让冯丽丽既心疼又觉得乔老师不尽人情;在天天要求下,冯丽丽给天天买了一只羊,当她帮天天放羊时,受到乔老师严厉的批评;天天和房东家孩子闹矛盾,回家后大发脾气,还狠狠咬妈妈,冯丽丽“知道孩子难受,就让她咬”,乔老师坚决要求天天道歉;天天烫伤了脚,冯丽丽狠着心看她蹒跚着脚步在厨房一边哭一边做饭时内心的痛与纠结……
  
  在天天痛苦接受的过程中,一切悄无声息地改变了――两个月后,天天不是那个只会说“妈妈,你陪我”的胆小孩子了,她可以独立去商店买菜,用大柴锅烧火做饭,自己洗衣服,养鸡鸭羊兔,和小伙伴相处并想办法解决矛盾,爸妈不在时除了安排好自己还能照顾好满院的小动物,她开始主动要求看书,做数学题……
  
  天天的改变,对三个大人,同样是一次洗礼,冯丽丽和丈夫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从担心忧虑到勇敢放手,乔老师也从弱不禁风到成功怀孕,意志、信心、责任心的重新建立,让每个人都变得强大起来。
  
  是的,这不只是一本流水账,它取舍得当,裁剪合理。平淡,不等于乏味,冯丽丽平实的叙述让人步步惊心,正如儿童教育家三川玲在序中所说:“冯丽丽冷静、克制、琐碎的笔法,很像那种昂贵的光学镜头,捕捉到人们用肉眼看不到的细节。而那样的细节,正是令我们思绪万千、心灵震颤的部分。”
  
  故事没有结局,天天回到学校并被推选为班长,有社交障碍的夫妻俩不再逃避生活中的困难,重新融入社会。《下乡养儿》出版后,冯丽丽开始愉快地接受各路记者采访,她说:“这段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力量,弱孩子不是真的弱孩子,只是她的力量还没被发现而已。父母的责任可能更多的不是照顾好孩子,而是发现孩子的力量,让她能用自己的力量创造自己的生活。”冯丽丽希望,读者读这本书,学到的不是方法,而是引发育儿的思考,思考出适合自己的育儿方式。
  
  天天只是个例,下乡养儿对普通人来说,也是不切实际的,但是,让孩子有感受力、有动手能力、有积极的人际互动,这肯定不是难事,只要遵循爱与生命的教育,那么,谁都不是弱小孩!

2#
发表于 2014-10-28 11:49 | 只看该作者
通过故事说明道理。有两句体验很经典:“不是照顾而是发现”(于育儿);“学到的不是方法而是思考”(于本书)。结尾很不错:“遵循爱与生命的教育”。
3#
发表于 2014-10-28 15:47 | 只看该作者
十分见分量的一篇。此书何以吸引人感染人?读此文便知道。
4#
发表于 2014-10-28 22:2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教育问题,一大半来自父母;若要儿女自强,就不要溺爱;溺爱只会折断儿女稚嫩的翅膀!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9 08:03 | 只看该作者
通过故事说明道理。有两句体验很经典:“不是照顾而是发现”(于育儿);“学到的不是方法而是思考”(于本 ...
梁星钧 发表于 2014-10-28 11:49


这本书,的确很让人受启发。
问好星钧老师!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9 08:05 | 只看该作者
十分见分量的一篇。此书何以吸引人感染人?读此文便知道。
夏冰 发表于 2014-10-28 15:47


读的时候,真的是步步惊心,同时也让人不断反思自己,很受益。
非常感谢夏冰老师鼓励!
7#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9 08:0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教育问题,一大半来自父母;若要儿女自强,就不要溺爱;溺爱只会折断儿女稚嫩的翅膀!
高迎春 发表于 2014-10-28 22:20

是的,一边读我也一边想,换作是自己,能做到完全放手么,结果是:做不到。今后一定要改进。
问好高老师!
8#
发表于 2014-10-30 10:54 | 只看该作者
震惊——探究——结论,以复述故事的方式,点评并且鉴赏了该书的特质。
的确,这本书的意义具有普世价值,令人反思与检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12:29 , Processed in 0.04830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