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31|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读刘亮程《寒风吹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25 1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梁星钧 于 2014-11-25 11:13 编辑

读刘亮程《寒风吹彻》
梁星钧


早喜读刘亮程散文,感觉其特别新鲜,给人以太多的思考、琢磨与回味。

  一种浩大的“静”境。

  刘亮程散文跃入眼帘的是一种静境,浩大的静,漫山遍野的静,甚至可以吞没你的静。静是一种什么景致?是一种老庄讲的虚静之境,是一种灵魂出窍和灵智飞升的境地。这样的境界看似“无为”之“入静”,实为无中之有,虚中有实,静中有动,也似大音稀声和大象无形。人文修炼至此,皆非一日之功也。当然我们也深知刘亮程身处新疆那样的地广人稀之地,孤静是其生命的本色及主色。正因是有了这样的静寂,才有了他的绝地反击,而产生了散文的强大律动。动和静原本就这么相辅成,无和有就这么孪生出,使他成就了自己的散文哲学,成为诗意的乡村哲学家,被喻为20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我认为他的成功有多种因素,而此静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因这更利他冷静思考和细致观察,得出迥异的思考结果。

  刘亮程善以自己的语言写出了一种人人心中皆有,但不一定说得出的生命状态。如本篇首段“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作者写出了自己的矛盾心情,前为 “不注意”落雪本身,后也对冬“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还“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村庄和田野。”文字背后透出的是一种孤寂和静穆,也只有真正的静寂者才有这样的生命体验。

  一种对万物的珍视。

  我们常常抱怨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单调而枯涩,没什么可写和发掘的。但我们看看刘亮程,他咋不存在如此的问题呢?读《寒风吹彻》(及《一个人的村庄》),可知他笔下不存在没写的,而只存在怎样的思考,以何种角度和方式去打量。正因为他视角独特,把一切都纳入视野,用数倍于之的显微镜去放大透析,以查清对象的内核细微,发现我们不能发现的东西。因而在他笔下的一切生灵都是独立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特殊意义。他的这种珍视生命的自然观,不是每个人都有和能彻底完善到此程度的。当然这也是他发现事物,认识对象,掘出意义的心灵基础的核心所在。我们读那么多的刘亮程散文都感兴趣,都觉得有意思,都能走进我们的心灵,引我们珍视一切的生命及关注思考,不得不佩服他这个珍视万物的基点。

  抓起了我们忽略或小覤或视而不见的生活细节。写得极富情趣、意趣和生活的乐趣。这些集中表现在本篇的第二段。“我”静坐在屋里的火炉上烤馍,摆一碟咸菜,想事。虽有寒风吹进。这样的场景恐非每人都体历过。这样的事虽也平常,我们要去做,存心做也不难,但我们难有这样的体验性的文字表述。本段文字中有几个动点:一是想事想得“深远而入神”,二是柴火在炉中啪啪燃烧,炉火通红,“我”的手脸烤得发烫,三是有寒风吹进来。这么写,即由寒冬落雪自然引入了寒风吹彻,快速入了题旨。


将一切写得有生命,富情趣,引思索。如第三段的“我没顾上割回来的一地葵花杆,将在大雪中站一个冬天。”后面的抒情句极富哲理性,“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的那只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这就从自然景物人事的冬,延想至人生的冬。从自然微小的事物写起,发掘我们人生共同存在的生命体验,这就是微言大义,也就是刘亮程散文的特殊魅力。还有后面段落的句子,“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这就把自然的雪,与人生的雪融合在一起,思索着它们共同的命运。

  以小见大,言近旨远,知微见著,探索生命的细枝末节,揭示事物真义,人间百态的奥秘。

  一种对常事的延伸思考。

  佩服作者的这种本事。我们何尝都不具备呢?那是我们的语言系统有问题,也是我们的理解角度不高明,更是我们的表现手法太陈旧。我们大多生长在一个“千篇一律”的语境里,从小就读“标准教材”,思考模式和行文路数具有“惊人的一致”。所以我记得有作家说过,幸好我读书少(指接收学校的正规教育),不然我此生难有如此有成效。这说明一个问题,一个人可能因太能读而“呆”了,成了掉书袋的“书呆子”。刘亮程读多少书我不知(好像不多),但他生长的地域宜他的冷静观察和思考,想必他读得少还是接受了老庄的哲学思想。当然我们知道刘亮程是写诗的,他的散文有诗的味道。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他的散文善把常事作延伸思考,不仅表现出其中的价值,而且表现得也非同一般。

  散文是写生命体验的。刘亮程散文处处写事,处处包容着生命体验。所以他的散文看似平淡的叙事,实为浸着诗心的哲理化思事,他把别人同样获有的思考、角度、体验,用一种看似“天真”、“童趣”甚至“幼稚”的语句表达,实为一种自然、远古,在静境和孤寂下的格外放大、显眼和突现,写出了我们平凡眼里的异样与惊喜。当然这种认识观说是总结概述也是,说发现也更是,即他发现了我们眼里不存有,或准确说无以言语表述的特殊感觉,当然是也许是这种感觉我过滤了,表达太陈旧而常规以致于俗套了。可见,好作家的本事,也并非不一定要题材、事件多么新颖,而关键在你的发现性表述,简单说就是看怎么把熟悉变化陌生,把厌倦变为惊喜。

  我们国人有一个习惯,或称被长期所受的文化教育生态所局囿,即太喜意境或造境,即所谓的“艺术高于生活”,虽本身这句话没错,但关键在执行上有不少的偏差,以致凭空增造,脱离了真实心声,还有就是不敢吐露真正的心言,以致写出的东西没意思,没情趣没味道。而且即便是展现心灵真音也太过做作、讲究或隐讳、遮掩,即所谓的“艺术化”,这从事实上妨碍或至少降低了自己真实心灵的表达。当然这些主要 还是由于我国长期的封建制的人治余毒影响,以致心灵的真实和艺术真实之路仍将漫长,但我们也尽可能多多展现自己真实的心态,不要太顾及自己的脸面哪怕“幼稚”“可笑”,而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真实主见,包括对描写对象的真知灼见。我觉刘亮程散文虽有老庄之遗风,但他是敢于也妙于表现自己的真实心声的,虽他还是妙揉于自己的描写对象的抒情中。

  刘亮程散文读后让人珍视和去重新考量一切的弱小生命。本篇主要写了跟寒风冬雪有关的三个人或称三件事。一是上了年纪的过路老人,被冻死了。二是自己年老多病的姑妈,三是自己的母亲,越来越老。作者写出了人的力量无以克服亲人的寒冷。作者借此既写出了自然的雪和寒冬,也写出了人心中的雪和寒冬。不管是什么时候,我读了刘亮程的散文,忽然对身边及眼下的一切细小生命有了兴趣、有了热爱,也有了关注及表态的强烈欲望。我想,这就是一篇散文的功力,也是刘亮程散文的特殊魅力。这点,是我读之最大的体验和收获。

  当然,有人疑心刘亮程散文美化甚至虚化了乡村,乡村世界的本象并非这样,至少是回避乡村的真实现状。这个问题也许是当前大家面对的共难。同时有人疑心他进城后是否不适宜,至少再也写不出那样的乡村哲学散文了。我想这些都属于多余的担心。但关心和期待值很高本身很令人惊喜。我也觉得在心情无静无法读他的作品,但大凡佳作绝口,哪篇又能在心情繁闹时可读好呢?我觉得我们读他的诗化及美化乃至“虚化”散文,重要的不是欣赏或认定他的固有看法,而是取效于他的角度,他的方法,以及他思考及表达的另类和令我们感兴趣给人一种异样的感受,特别是他观察描写的角度还有方式,为我们许多所忽视及不能,这恐怕就是他独特的魅力与异处,无论从其观察思考的视角,还是描写的手法,都令人久久地琢磨而玩味不透的部分。有此,也即达到了品读的目的。(2014,11,12 清江河)

2#
发表于 2014-11-25 23:0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梁老师精彩的评论,此评论深入文章的内核,进行了深刻的解析,老师从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让读者更快的进入这篇文章,感受其中的精彩描写。老师辛苦了!小妖问好!祝福!
3#
发表于 2014-11-26 08:07 | 只看该作者
刘亮程散文跃入眼帘的是一种静境,浩大的静,漫山遍野的静,甚至可以吞没你的静。静是一种什么景致?是一种老庄讲的虚静之境,是一种灵魂出窍和灵智飞升的境地。这样的境界看似“无为”之“入静”,实为无中之有,虚中有实,静中有动,也似大音稀声和大象无形。
4#
发表于 2014-11-26 08:09 | 只看该作者
散文是写生命体验的。刘亮程散文处处写事,处处包容着生命体验。所以他的散文看似平淡的叙事,实为浸着诗心的哲理化思事,他把别人同样获有的思考、角度、体验,用一种看似“天真”、“童趣”甚至“幼稚”的语句表达,实为一种自然、远古,在静境和孤寂下的格外放大、显眼和突现,写出了我们平凡眼里的异样与惊喜。
5#
发表于 2014-11-26 08:22 | 只看该作者
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都是适应环境之后造成差异,作家写作也必然与自己生长的环境相关。比如我们生长在平原的人,就几乎不写山。刘亮程写一个人的村庄,因为他写熟悉的地方,放大熟悉的景色以及人文,因而他获得了成功。读这样的评论,对于读者和作家,都有启人益智的作用。
6#
发表于 2014-11-26 10:18 | 只看该作者
赏读。刘亮程的独特很耐咀嚼。称之刘亮程现象一点不为过。
7#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15: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梁老师精彩的评论,此评论深入文章的内核,进行了深刻的解析,老师从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让读者更快的 ...
蝶小妖 发表于 2014-11-25 23:03

谢你精彩的点评。
8#
发表于 2014-11-27 10:12 | 只看该作者
三点归纳,实属慧眼独具;鞭辟入里,彰显人文内涵。
9#
发表于 2014-11-27 10:27 | 只看该作者
入木三分精准到位的好评论!问好梁老师,也在此问好帖子里的各位老师。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16:06 | 只看该作者
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都是适应环境之后造成差异,作家写作也必然与自己生长的环境相关。比如我们生长在 ...
高迎春 发表于 2014-11-26 08:22



    谢谢点评。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16:07 | 只看该作者
赏读。刘亮程的独特很耐咀嚼。称之刘亮程现象一点不为过。
夏冰 发表于 2014-11-26 10:18



    谢夏冰老师来读。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16:08 | 只看该作者
三点归纳,实属慧眼独具;鞭辟入里,彰显人文内涵。
黄叶斌 发表于 2014-11-27 10:12



    谢叶斌老师鼓励。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16:08 | 只看该作者
入木三分精准到位的好评论!问好梁老师,也在此问好帖子里的各位老师。
南山菊 发表于 2014-11-27 10:27



    久违并问好山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4 07:46 , Processed in 0.09109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