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0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海纳百川存大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4 1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克楠 于 2014-12-4 10:12 编辑

                                                   海纳百川存大气
                                                            ——对《辽海散文》的追溯和解读
  
                                                                    文/王克楠
  
  2014年马上就要过去了,时光易逝,让人伤感,但从书橱里取出一期期发散着印刷香味的《辽海散文》,心里却是充实和坦然的。截止于今年第六期,《辽海散文》已经办到第139期,每期有每期的特点,每期有每期的特色,《辽海散文》作为辽宁省散文学会和鞍山市散文学会主办的散文杂志,办出了特色,办出了质量,与那些老牌的散文杂志相比,一点也不逊色,在某些方面,还走在了中国当代散文的前面,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和带领作用。
  
  一、《辽海散文》人物散文力求写出人物的特质,彰显人物的精神境界
  
  《辽海散文》这份杂志不仅是中国散文作家成长的平台,也是老领导和老作家表现才华的平台,比如中国散文学会长王巨才对《辽海散文》重视,并发表了《雅安,你会美丽如前》。主旋律作品难写,在于艺术质量难于把握,但是王巨才的散文《雅安,你会美丽如前》却把我得很好,首先是题目就深深地吸引住了读者,因为题目有哲理——你会美丽如昨前。且不说社会的变革,且从自然环境说起,昨天确实是比今天美丽,文中所写的汶川确实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作者回忆了九襄的万亩梨花,回忆了“农家乐”的绿色食品,回忆了蒙顶山的茶叶已经相应的文化历史……这篇散文的突出之处在于把主题藏在文尾,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世界将会由美来拯救”来结尾,令人深思汶川的昨天和今天……对于大自然来说,毫无疑问,汶川的昨天是美丽的,经过了地震,经过了商品化的过滤,汶川的今天还能不能恢复到昨天的美丽,令人深思,也会令读者自然联想到汶川以外的许多地方的事情。
  
  王宗仁是获得过鲁奖的散文家。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有的时候决定了一个人的创作走向。王宗仁的早年入伍在青藏高原上的生活经历,一直是他创作的源头,他的写作题材一直以青藏军营生活为主。王宗仁在《辽海散文》发表的《藏羚羊在情场的血肉之争》,写的虽然不是兵营生活,亦是青藏高原的真实生活图景。人有爱情婚姻,羊也有它们的求爱方式;写人的爱情和爱情方式的文艺作品牛毛一样多,而写动物的不多,王宗仁就是其中的一位。在这篇散文里,作者介绍了藏羚羊的生活状态以及雄性藏羚羊对雌性藏羚羊无微不至的照顾(其中包括为保护雌性藏羚羊而流血牺牲),当然,重点是写两只雄性藏羚羊为了伴侣而决斗的场景,这样的场景描写实际上是画面描写,只不过画面是动态的,是有感情,有线条,有光影的,足见了老作家的写作功力,“前面的雄羊跑得风快,追者也不甘示弱,穷追不舍。都是长跑健将,一时难分上下,跑呀,跑呀,眼看后面的就要追上了……后面的藏羚羊根本来不及躲闪,长角就恰如其分地刺进了五脏六腑,鲜血喷洒,一命呜呼。”爱情也是一种尊严,胜利者和失败者都是令人尊重的。王宗仁的散文善于从其它体裁里吸取写作技法,这篇散文里有浓厚的小说气息和报高文学气息,作者能把不同体裁文学手法借鉴过来,也是作者的优势所在,在这里,诚挚地向老作家表示敬意。
  
  写人物的散文难写,写不好,就和小说写混了,但是王雪丽先生对人物散文有自己的分寸把握——那就写与自己交往的人物,尤其是有道德高度的人。王雪丽先生写的《记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写的是南怀瑾,写人的散文最容易写成流水账,而作者不同,他写的是人物的精神,写了南怀瑾为了温州至金华铁路的奔波,进行集资运营,写了南怀瑾的孝敬父母…..通过这样的实例来衬托南怀瑾的品质,即,南怀瑾不是一个仅仅沉浸在书斋的人,他还是一位言行一致学者————而“言行一致”却是当代许多人最缺乏的。当然,此散文的饱满还在于有许多闪光细节,如作者王雪丽和她的父亲与南怀瑾先生的交往,其中缘由《王十朋传》而开始的“王十朋研究会”工程亦是南怀瑾先生促成的。作者在追忆南怀瑾极力推崇王十朋的理由时,提到了南怀瑾的题词“抱负经纶之才,贞守纯臣之道”。一篇散文无论从哪个角度写,最后都要回到生命之正能量,笔者以为南怀瑾的题词,正是这篇散文的“散文眼”,这只眼睛即是待人以诚,就是为官清廉,就是用真才实学做事,就是按照生命的道德去做事…….一篇写人的散文,写出了时代的精神,确实令人赞叹,而其中王雪丽的父亲和南怀瑾先生之间的纯正之友谊,也令读者感佩。
  
  邓洪文的《话说邓友梅》也是写人的,而且写的是当代名作家,写了邓友梅为人正派,性格幽默。邓友梅曾在鞍山市文联工作,这篇散文写了邓友梅被打成右派的荒诞情景,“邓是地地道道的红小鬼,居然给这样的人戴上了右派帽子,这场运动的实际意义又在哪里?是利国利民还是祸国殃民?难道就为了七八个‘真正的右派’就叫七八十万人陪绑吗?这是谁的阴招?”这样的质问充满地表现了东北人的直率。这篇散文在写名作家邓友梅时候,用的背景是中国历史上最敏感的年代之一——“文革”中北京闹得一锅粥,鞍山市文联也风云初起,而邓友梅和本文的作者却能做到不去乱咬人,“邓友梅宁愿让灾难摧毁自己的肉体,绝不在苟且偷生中泯灭良知。”邓友梅重视友情,视友情为金子,但是,金子也无法抵抗红色暴力,他的友人“几个回合之后,他挺不住了”“两个好端端性本善良的人,瞬间被超级魔术师,一个变成了‘恶人’,一个变成了‘罪人’。”邓友梅被定为“罪人”,伴随邓友梅的是无限灾难。在这个过程中,有朋友为了自我保护而去出卖,有的人故意以极左面貌出现显得很招摇,有的人“不敢游离运动之外,只好站在边上摇旗呐喊”。人类中的一部分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场”内,进了这个“场”,就会不由自主地成为魔鬼。日本鬼子在南京大屠杀时是魔鬼,德国法西斯制造集中营用焚尸炉大屠杀时是魔鬼,人们在文革中为了自保而陷害他人的时候,也是魔鬼。作者的这篇散文一边回忆好友邓友梅在文革中受到的磨难,一边在寻找把人变成魔鬼的原因……这样的悲剧在文革中太多了,但愿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传统不再孕育这样的灾难,但愿这样的历史悲剧不会卷土重来。“没有自由,没有人格,没有尊严的日子就等同于猪狗。人为什么要沦为猪狗?”作者在文尾的呐喊,正是生命正能量之呼唤啊。
  
  邓洪文还写了一位令人尊重的人物,这个人物就是当年的鞍山市委宣传部文艺处长兼文联主席陈淼。这位令人尊敬的陈淼先生在结发妻子患智障后,依然不离不弃。这样的操守感动了作者,“不仅挽救了我的一家,还用王美兰这面镜子让我看清了自己灵魂深处的污秽。”(足见作者是一位敢于自我剖析的人)。邓洪文在这篇散文里,讲的是一个朋友的生活经历,其实叙述的友谊的价值,为了写清这个话题,邓洪文把文革中不正常的朋友危机重新告知于人,“儿子踢断父亲的肋骨,女儿剪断母亲的头发,父不父,子不子,亲不亲,友不友,人类文明退化到生物进化的出事阶段。”虽然现实那样地紧迫,但陈淼还是与本文的作者长谈与深夜,并不回避自己的观点,这是怎样的做人的勇气啊!还有陈淼先生的爱才,多少有才华的作家在鞍山得到了他的帮助,又有多少好作品在他的帮助下得以成全……总之,邓洪文在这篇散文呈现了文学艺术界的好人,做人难,做好人难,中国是一个人有文化传统的国度——依然有人坚定不移地做好人,因为好人是我们这个民族真正的正能量,是民族的脊梁骨啊。
  
  写散文幽默起来难,幽默到文化智慧的高度更难,而刘兆林的《吴敬梓也是位诗人》就有这个高度。散文叙述了吴敬梓的求学和成才历程,其中写诗戏弄一心科举求官位的人的一些场景,令人忍俊不禁。诗歌自古至今,抒情是主格调,三十而立的吴敬梓去南京谋生,一路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见识了江南美丽江河,所以诗作不断,被作者列入文中,其实这篇散文写的是就是吴敬梓和朋友之间的默契,通过吴敬梓和朋友们的交往来呈现吴敬梓的诗才。写作人无法抵达吴敬梓的生活现场,但是可以通过吴敬梓的生平以及诗文:“间接”抵达。作者叙述吴敬梓在南京的生活、创作已经诗集刊印,如谈家常一般,从此看出作者“化历史为现实”的功力。作者在文里写了吴敬梓的许多生活细节,比如他为歌女苕苕写唱词而挣得一些银子养活全家的情景,写了酒在吴敬梓生活里的位置,当然作者重点叙述了吴敬梓韵文《文木山房集》之刊刻艰难经历,此书提供了吴敬梓作为诗人的第一手资料,文尾的结论句“一个伟大文学家的不朽价值,不是他在世时的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赐给的光环和桂冠所能决定的。”这样的表达真的是醍醐灌顶,令人难忘。
  
  二、不看名气看质量,凡是好作品都可以《辽海散文》这个平台亮相
  
  《辽海散文》是一家以稿件质量高低作为留用根据的刊物,《辽海散文》不仅重视名家作品,对初登文坛的后来者也给予热情的鼓励,因此,每期的《辽海散文》不乏散文新手,2013年第六期刊登的《心碎的樱花》作者李晓妮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位作者来自于遥远的边疆贵州的最南部,是一位具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作家。李晓妮的这篇散文的体是写明朝末年秦淮河边那几位有气节女子的。这几位女子由于是歌妓,身份决定了她们的地位卑微,使得她们无法进入中国主流文学,而作者用樱花来象征一种气节——这些秦淮歌女的气节,从另一角度弘扬了民族的气节。任何时代都是需要有气节的人来支撑,江山可以丢,气节不能丢,这样的荡然之气在文本里显现了出来。当然,这篇散文的主体写作特点还是叙述的,无论是写景,还是写历史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纠葛,都是叙述出来的。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与历史人物“神遇”,由于作者本人的精神总是可以恰如其分地与历史人物精神遇合,就爆发出了光辉。散文里的人物的心路成长过程也是用几个细节来描述的,叙述,人物,细节,将心比心,用了古今的事实来说明什么是真男子,什么是伪男人,使得这篇散文具有了创新之处。在这篇散文里,樱花一直是背景和象征物,情景交融,叙述和抒情并存,是这篇散文的特点。此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幻境和真景并用,对樱花的吟诵和对人的名节的顾盼相互映衬,互相呼应,深化了主题,并且增加了“可感”的艺术魅力。
  
  在写人物方面,《辽海散文》不仅容纳写历史名人的散文,也容纳写平凡人生的人物。比如来自台湾的侯方本先生写的《坎坷单爸的母亲节告白》即是。这篇散文从作者儿时不幸人生遭遇开始叙述(不幸来自父母),叙述了自己的成长道路和成年婚后离异和女儿相依为命的生活。作者的女儿儿时患“重度失语症”,作者因此“照顾和教育,本人一肩担起,父兼母职毫无怨言。”作者侯方本的付出受到了大家的赞许,而且终于获得了“再生的幸福家庭”。在文中,作者以亲身经历阐述了养和教的关系,“你不养他?怎样懂他?你不懂他,怎样教他?”显然,作者是倾向于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像春风化雨一般去教育子女的。至于对父子母子之情,作者也谈了“交情”的理念,只有交往,才有感情,否则,尽管是亲生父母也是无法亲近的。“凡是亲情友情爱情的情感之交,个个都要花时间心思代价,而非平时不闻不问,N年后见面装熟哄言谗言。”这样的观点乍看冷冰了一些,从理性的角度说,却是正确的。笔者认为这篇散文的意义在于呼唤整日忙于具体事务的人们,花点时间与自己的亲友,与自己的爱人好好相处吧。
  
  《辽海散文》能够做到海容百川,在散文篇幅上,既能留用上万字的长散文,也能容纳两千字之内,甚至是一千字之内的散文。用稿的标准在于言之有物,对读者有启发,比如高启国写的《借镜彼得大帝》即是一例,《借镜彼得大帝》是单线条地介绍彼得大帝,也只写了彼得大帝功绩的一个方面——改革。无论是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好,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就无法强大。国家由于改革从弱国成为强国,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例,彼得大帝对俄罗斯的改革也是一例。作者从彼得大帝在莫斯科简陋的住所开始叙述,谈到改革的细节,彼得大帝不再容忍俄罗斯的男人们留胡须,从穿衣上,“昭示臣民外衣不得超过吊袜带,内衣不得超过内衣。”这就使得笔者想起了中国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搞过“胡服骑射”改革,不过,赵武灵王的改革是直接用在军事上,而彼得大帝的改革直接用在生活细节上,改革的力度之大就彰显了出来。此文的作者也是善于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的,在写俄罗斯彼得大帝的“剃须改革”的时候,也写了满情人进关后进行的“剃发改革”,再现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血腥的历史年代。彼得大帝和满清皇帝进行改革的态度都很坚决,令人玩味的是改革的方向和效果却决然相反。
  
  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风格的作品都在《辽海散文》有一席之地
  
  资深作家素素来自大连,出版了十多部散文集。她的《最后一片野性草原》透露出自己的善良——面对非洲遇到的灾难而痛苦不已。非洲是丰富多彩的,作者例数了非洲的独特性,非洲的植物和动物,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作者对人类之是独特的,“人类更像是另一个星球的来客。”散文里对非洲的动物大加称赞,尤其是一百万角马过河的描写,“角马如激情澎湃的风暴和潮水一般。”当然也描写了角马的苦难,有的因为干硬的草根和泥土,就掉队了,有的在过河的时候,被鳄鱼咬住,一命归阴,这篇散文是对生命拼搏精神之礼赞。
  
  庄文达写的《关于‘朋友’的话题》叙述的是老话题——怎样交朋友?作者庄文达回忆了与少年时代朋友宝域之间的友谊…..“宝成的父母在‘文革’期间达成了‘臭老九”被关进了牛棚,剑云白天陪着他,我晚上陪他….”庄文达也写了到了成年后友谊之淡漠,恰与少年时代友情之浓厚形成了强烈反差。作者庄文达的那个叫阿光的朋友之变化以及他阿光的“朋友阶段论”也是令人深思的。庄文达这篇散文把叙述和议论并列,议论了古今的许多人对“朋友理论”之阐述,朋友的类别,交友的原则,哪些朋友可以交往,哪些朋友不可以交往……无独有偶,2014年第六期的《辽海散文》还有李满红写的《王建中的交友之道》,“广交知心朋友,有利于身体健康,这是我的切身体会。”诚挚和与人为善是王教授的品质,在历年的政治运动里,教授没有出卖人格,从来没有整人,在平时的为教生活中,又给了许多学生以精神的鼓励和物质的帮助,给素昧平生的文友写评论等,“建中和朋友之间的友谊,真是说也说不忘完,道也道不尽。”由此,读者可以看出真正的朋友是什么样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是生命的曙光,信然也。
  
  陆萌的《东方战神的光影》是大制作,大境界,因为它取材于蒙古王——成吉思汗,陆萌散文从黑海边的克里米亚说起,说到这个半岛上的几十万的鞑靼人的命运,这个种族正是八百年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征服欧亚大陆时留下的蒙古族后裔”。这部分人在二战结束后,曾经被流放到别的地方,流亡25年后才回到了克里米亚。作者的叙述能力无疑是强大的,他叙述了成吉思汗的成长历程以及蒙古国的形成经过,尤其是对“野狐岭大决战”进行了精心描述,“当时大金国调集45万精锐部队驻守野狐岭,以阻挡蒙古军的进犯,而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仅有10万迎战。”(这样的对战不由令让人想起正在崛起时期的女真族消灭契丹的大辽国的情景。)大战的结果当然是蒙古军大胜,而大金国完败。
  
  陆萌的《东方战神的光影》里描述的第二个战争事件,便是蒙古大军征讨“花刺子模”帝国的战事——亦是一次以少胜利的战役。“成吉思汗率领大军四处追杀残敌,穿越里海、黑海、伏尔加河,横扫欧洲。然后,挥师印度河流域,消灭了“花刺子模”皇太子的一部残敌。”此为第一次西征,而后,他的三儿子窝阔台率领50万大军第二次西征,彻底剿灭了“花刺子模”。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即位大汗后,反动了第三次西征,征服了西亚和南亚地区。此时蒙古帝国的疆域“东起太平洋,西至地中海和多瑙河,北迄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南至波斯湾,其最大疆域面积高达3300万平方公里。”这是一个令人望而兴叹的大帝国,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帝国。作者陆萌叙述了这个大帝国的兴盛,并没有研究这个庞然大物为何也会灰飞烟灭,蒙古族至今只有蒙古国和中国的内蒙古还有其后裔,而其它地区的蒙古人已经和当地的民族同化了。作者叙述了成吉思汗率领军队打仗六十几次,没有一次失败(这是值得探讨的),成吉思汗征服西夏的时候是打过败仗的,成吉思汗的孙子两发动征服日本的战争,也是以失败而终结。作者叙述蒙古帝国的意义时,援引了德国历史学家费朗索的话“俄罗斯人和德意志人以及其他西欧诸国民,能够达到现在这样强大和文明,无疑是蒙古军征服的刺激和赐物”,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来推理,亚洲的新加坡、韩国、中国、东南亚诸国的富裕,是不是该感谢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和发动所谓“大东亚圣战”呢?当然,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蒙古帝王的存在自有其存在的道理,但历史的进步依靠超强民族的凌驾,是值得质疑的。(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统治中国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这段的中国历史文明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值得研究)还有,“我们”和成吉思汗是什么关系?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哪些是由蒙古文明遗留并发扬光大的,都是值得研究的,尽管如此,在笔者的阅读史中,这是一篇用散文的形式歌颂伟大的成吉思汗的,眼界开阔,叙述旁证博引,凝聚了此散文的气场,是一篇历史散文的佳作。
  
  辽宁有一位本土满足作家,她的名字叫王开,她写的《贵德州漫记》也是历史散文,但作者的立场就平稳多了,没有事先抱着“歌颂”的态度,而是忠诚于历史的真实。王开写的是契丹的行政建制和历史规模,以贵德州的兴衰为引子,引出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化。作者写历史散文的时候,“我”一直在场,甚至有夹叙夹议的“份额”,比如对浑河作用的议论,还有对贵德州文化意义的质问。王开不仅可以走进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里去,而且尽可能进入历史人物的内心,比如对察割这个人的剖析,“一个不爱父亲的人,还能爱谁?”纵观一代代的历史,撒目一个又一个历史人物,野心政变,杀人,被杀,兴建城市,毁灭城市…..“从史书来看,阿骨打消灭大辽国并没有花费太大的力气。”廉洁兴国,腐败毁国,同样是这批契丹人,面对女真族的进攻,竟然不堪一击。作者通过对金三彩对历史成就的描述,使得读者看到了作者对这段历史由点到面的剖析。成吉思汗统治时期,“这样的拉锯战进行了9年,贵德州由繁荣走向衰败。”“历经辽金两代的制瓷技术,到了元的手里彻底中断……元制约了贵德州的发展,还表现在种植业的停滞。”元的后面是明,明的后面是清朝,作者围绕贵德州的兴衰一路叙述下来,作者笔下的贵德州,即是今日的抚顺市。作者在叙述历史和历史事件的时候,不拔高,不假设,凭借史书记载和实地调查,解开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比如范文程教授),引起了读者的惊叹,所以,这篇历史散文是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的。
  
  《辽海散文》的作者很多人对写人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不仅写政治军事方面的历史英雄,也有写文学艺术方面历史人物的,如巴音博罗的《扬州八怪极其水墨时代》写的很特殊,特殊在于生活在明末清初的这八人很特殊。作者从扬州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说起,写了扬州的古建筑,写了诗人们笔下的扬州,写了扬州的戏曲,更刻画出了“封建王朝将要解体”的时代氛围。作者从石涛和八大山人开始进入人物的评析,“两人都在内心深藏着国破家亡的恨与苦,都蕴含着泪与血煎熬着的旷世的大寂寞。”石涛主张大写意,成为扬州画派的领袖,和学院派成为“死敌”,但学院派却推崇石涛的画法,真是很值得玩味的。这篇写历史人物的散文,作者巴音博罗重点写了扬州八怪的郑板桥、李蝉、李方膺,二人从小受到了完备而严格的教育,李蝉的画受到了皇帝的宠爱,把他留在宫中,但是血脉里的东西是拦不住的,李蝉“逐渐厌弃了那种死板的宫廷画风。”李蝉喜欢自由,与同僚不和,受到了放逐,过了20年的浪迹天涯的生活,形成了自己“画面淋漓酣畅,清新动人”的风格。李方膺亦是为民不怕坐监牢的主,仕途艰难,其梅花画得出神入化。巴音博罗写到郑板桥,他就有说不完的话,郑板桥画画,画竹子,画兰花,只追求胜似,而不求其工笔形象…..所谓“怪”者,个性也,从事文学艺术,如无个性,不免终生平庸,一事无成也。
  
  孙双庆的《试解<梅花易数>之密》也是特殊的,特殊就在于神秘性。我国的文化典籍里,大多经得起讴歌,唯有《易经》让人头疼,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易经》存在了两千多年,自有其存在的道理。这篇散文写的也是历史人物,是“继伏羲、周文王、孔子后的中华易经四圣之一”的邵雍。此文解释易经,用了比较令人信服的“全息律”,即是一件事物在时间进程中的来龙去脉,“理解到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具体的金木水火土,“也不是相关的五种物质”。五行学说和八卦相结合,就有了新的意味。心易预测,不仅考虑到了必然性,还考虑到了偶然性。“突发事件并非偶然,是受这件事的感召出而表现的。”心测预测需要习练者具有从具象到抽象,又从具象到抽象解读生活现场之能力。正如作者所论述的,生活里的具体的东西抽象为八卦符号是容易的,将八卦转换为五行,也不难,难得是“把这个抽象的卦再解读为将来发生的事件。”更为可贵的是,作者阐释了一个人的命运和人类社会命运的高低起伏的规律,一个人一生中不会永远顺利,人类社会经过了一段和平发展后,必遇到战争、自然灾害已经动乱,“观察人类历史,我们发现人类社会兴衰治乱交替出现,不公平、痛苦、不如意从未终止过,这是整个人类的命。”此话真的醍醐灌顶也。还有对人的忠告“如果一个人不注重个人品德,不努力精进事务,只想投机取巧遇空挡,来一时获取个人利益,其实是在支取他本人未来的福泽。”此言真可谓一言九鼎也。因此,人要想改变命运,必须正派,必须“在某一事务上汇聚大量功力”,笔者相信不同层次的读者都会从这篇散文里受益。
  
  当下的中国散文比起传统散文有很大的变化,但从内容来说,不外乎写人,写景,写事,《辽海散文》的作家们大部分写景物取材于国内,也有些国外的,刘江辉的《美国纪行》便是一篇,写的是因与外企合作而成行的美国之行。美国作为一个大国,过去一直是处在被妖魔化的描写层面上,中国由于改革开放,国门打开了,美国的很多东西已经被国人所认识,但是,作为亲临现场的“面对面”,大部分人还是没有这个机会。作者刘江辉写了美国的旅馆设施,写了华盛顿的水门大楼,写了华盛顿的林肯纪念馆以及越战朝鲜战争纪念碑,写了美国机场人员的认真工作态度,写了旧金山的市政厅可以随便出入,写了旧金山的唐人街和日本街的面貌……作者写这两条街没有太出彩,但是写同性恋街和嬉皮士街却是令人感受到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别,同性恋者在这条街上组织了家庭,同性恋者有的还当上了国会议员,这在中国不可想象的。至于管理方面,旧金山市政府经常为生活的具体问题召开政府与民众对话的听证会,这也是中西文化的差别。华盛顿的白宫应该是美国的代表性建筑,作者在这里用了细节来表达美国的感觉,“在白宫的正门有一个不大的小广场,路边的人行道上搭了一个窝棚,窝棚里有一个50多岁的老太太……”,能在白宫面搭建窝棚,这在其它国家是不可想象的。作者十分善于抓景物的特点,一个人中国人到了美国,看到的所有建筑、街道都成了风景的一部分。作者刘江辉写费城风景的时候,写了那个5层小楼的市政厅;写曼哈顿重点写了自由女神像,写纽约重点写了华尔街。散文的结尾是卒章显志的,作者总结了一番去美国的印象,一是不注重建造大型建筑;二是美国没有什么自然景观和古代建筑;三是美国人素质很高,“不仅彬彬有礼,还幽默大方,干工作很认真。”四是消费上,在美国商店买了商品在一个月内没有损坏可以退货;五是美国的汽车必须让行人先行。作者的总结很具体,并没有对东西方文化差别做具体的评价,但通过文字表现出来,已经相当不容易,使得文字有了独立存在的价值。
  
  写到这里,我知道这篇长文该收笔了,因为《辽海散文》的好散文太多,要想写尽,用一本书的篇幅都是不够的,笔者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散文进行扫描和评述。还有一点值得说明的是,笔者和《辽海散文》交往很深,对这个刊物的办刊方向和用稿标准深为佩服,曾经写过一篇《有大善和有担当的杂志》对《辽海散文》的部分散文进行评述,由于笔者享受每两个月得到一期赠刊的待遇,所以有时间对《辽海散文》进行追溯,认为这个刊物不仅有大善和担当,还有海纳百川的大气,因为我看到各种风格的散文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表现,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笔者由衷地相信,这个刊物一定可以为中国的当代散文做出较大的贡献。
  
                                                                                                                                            2014年11月于西山书院



本主题由 梁星钧 于 2014-11-21 09:43 加入精华

  
  

2#
发表于 2014-12-4 15:26 | 只看该作者
两次都没看完,有事,先问好,后细读。
3#
发表于 2014-12-4 17: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梁星钧 于 2014-12-4 17:39 编辑

本篇刊评写得很厚博。着重于刊物之作者兼备与风格多样的作品内容介绍,把杂志特点介绍得较完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4 08:20 , Processed in 0.05733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