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0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日落千秋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9 13: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康乔华 于 2014-12-12 09:11 编辑

                              日落千秋峡(外一篇)
                                       

                                       康乔华

    我一直觉得袁枚先生是一个很幸运而又阅历丰富的诗人,他钟情于山水,尤其是漓江山水,在山水之间他找到了自己的性灵。因了漓江的山水,他竟然喜欢走水路,却对走陆路变得烦厌起来。我想,或许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份情感,使他的情性变得洒脱不羁,那些乡野的世俗民风、自然景物让他的体味又有了另一番情趣。于是,他因了自身的这种性情和体验,一直喜欢以诗文书画来会友,同访名山古刹。无论是置身于乡野还是在乾廷,他都像一个孩子那样对大自然充满热爱和崇敬。

    因为钟情于纯纯的山水,袁枚与桂林漓江结缘,他曾两次来到桂林。乾隆元年第一次来桂林,省叔父袁鸿于桂林广西巡抚署中,因作《铜鼓赋》而受到巡抚金鉷的激赏。来了一次,桂林山水在他的梦中挥之不去,他还想来一次,就又来了。在桂林,他与当地的文朋诗友李松圃、浦柳愚、朱心池、朱兰雪、李棠等结下深厚的情谊。这份情谊紧紧地把他们之间的梦回自然的情愫连在一起,以致于后来袁枚要离开桂林时,他们当中竟然有五人买船相送,依依不舍地离别。而这份深厚的情谊也促使袁枚对桂林这个地方充满了眷恋,由此写下了许多关于桂林山水的诗文。从他众多描写桂林山水的诗文来看,我可以断定,当时他的心境是非常愉悦和惬意的。即便是离开桂林了,他依然以诗歌的形式来寄托对桂林山水的眷念。同时,也是借山水景物的抒怀来追忆那份曾经留驻内心的深厚友情。
   

   世界上没有不散的宴席,但袁枚把自己的心留在了桂林山水之间。袁枚从虞山码头登船告别友人后,由桂林溯漓江北上。沿江两岸的山峦连绵起伏,青翠葱郁,江岸边的田园平阔丰沃,在天空下泛着油亮的色彩。而漓江水清澈如碧,就像是覆了一层滤镜,没有任何杂质,显示出它的一种野性和纯然。这时,天空,云彩,以及两岸的青山都倒影在清澈的江水里了,它们清晰可辨,仿佛落入了明晃晃的镜子中。船行驶在江中,就感觉船是由天空,云彩以及青山承载起来的,水却成为它们承载行船的剪影。望着眼前的景象,就会令人感到,时光在这里似乎不再前行,船行江中,怎么也走不出两岸青山绿水以及田园构成的一款款艺术的图景。这时的袁枚,是静静地站在船头,陶醉在如画的风景里,此刻的他仿佛就是一滴水,一片云。
   

    雅致的山水景色一直在眼前延续着,袁枚心中不断地激荡着诗情,曾经的往事历历在目,并和眼前的景色交融,这种情形,他几经提笔抒怀感叹,于是,就有了他吟诵桂林山水最著名的两首诗作。一首是七律《独秀峰》:“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桂林山形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火来眼前。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另一首诗作是《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这两首诗,即使是现代诗人用意象写,也不见得高过袁枚对漓江山水的理解,读者可以深刻地感觉到袁枚在游山玩水时心中的释然和快意,当然,也彰显了他的文学主张:直抒性情,不为格律所拘。而他在第二首诗中所描写的地方就是漓江上游一个名叫千秋峡的河谷,这个河谷位于如今灵川三街镇境内,北与滑石泉和古秦城名胜区紧紧相连。在这里,袁枚看到了漓江山水更为精华的部分,可以这么说,当他看到千秋峡的景色时,他的诗歌便自然而然地从心底里涌出来了。就这样,千秋峡和袁枚结了缘,经过袁枚的妙笔描写,千秋峡就变得更加有名气,更加被世人所熟知。历代许多达官名流乘船经过此地时,都会被这里的景观深深吸引,啧啧称赞,也曾为此赋诗题咏。
   

    我只是土生土长在桂林的业余写作者,读古书有限,但是对清代的袁枚先生一直是尊崇的,先生的《随园诗话》一直放在我的案头,鼓励我写出故乡脱俗的美,而不是人云亦云。今天,在袁枚经过的地方,朋友带着我来了,来到了这个大名鼎鼎的千秋峡。这时恰到了黄昏,黄昏的色彩把这里的山水、田地渲染得更有诗意。看翠碧的河水上泛起粼粼波光,与那夕阳的余辉相映成趣。那些山峦树木丛林朝四处漫延鲜亮的绿,洗净了深秋的阴霾和暗影。附近散落的村庄田园与千秋峡遥遥对望,其间的氛围让千秋峡显得更加幽远,娴静。而我在这里的心境是豁朗、舒适的,我站在河谷边上,沿着江面远眺,想象当年袁枚泛舟游经千秋峡的场景,内心变得激荡起来。我想,他当年看到的千秋峡河谷的景象,应该与我现在所看到的一模一样。江水碧波清透,山峦连绵,像疏淡的水墨。只是沿江而去直到无限远近的那些树,有的已经掉落了叶子,不再显得那么翠碧葱郁。我此时很想能得到一只船,但是我的想法落空了,还好,虽然不能登船漂游,但清碧的江水和幽远娴静的环境,已经令我陶醉,更为主要的是,江水洗净了我的眼睛,让我看到了到当年袁枚游江过千秋峡的优雅姿态,感到了袁枚先生的心境:那是一种远离尘嚣溶入自然的快意,既令人过滤尘世的污浊又让人销魂忘忧。

    黄昏渐渐暗淡下去,翠碧的江面上开始有了暗影,但娴静的氛围,依然让我身心感到舒适、惬意。随着江面的暗影望向远处,那片清澈的江水以及两岸的树木丛林依然显露出鲜艳的绿色,它们比黄昏的色泽还要显得亮眼。我几乎惊奇得要叫起来,恍然间,时光好像并没有从这里走过,宽阔娴静的江面上,仿佛有个人驾着一只小船正经过千秋峡河谷?那个人莫过就是袁枚?他发髻高挽,苒须飘荡,在抑扬顿挫地吟诵着那首“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的诗句。此刻,我的心里只有袁枚,只有袁枚笔下艺术化的桂林山水。袁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性灵派”文人。世界上没有果的因,也没有因的果,袁枚先生之所以创建了“性灵派”,和他热爱自然山水之美息息相关,是山水的性灵触发了袁先生心灵里的微光。而此时我的眼瞳已经被这里的水染绿,心也因水陶醉了。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一个民族的强盛,不能离开武,也不能离开文。我知道,这里与千秋峡相连的还有一座形如笔头倒竖的山峰,名叫文笔峰。它与千秋峡组合成了一道美丽的景观,成为明代以来古城“灵川八景之一”,人们把这道景观称为“文笔千秋”。这个取名的由来源于一则传说:相传乾隆皇帝江南之行曾到过千秋峡,他被这里如笔的山峰,奇险的峡谷所迷醉了,情不自禁地咏出了四句诗,可惜有三句人们已不记得了,只有“文笔千秋”这一句还至今流传民间,并据此取下作为这里的景名。我不知道,古时的乾隆皇帝是否真的来过千秋峡,但袁枚先生是真的来过的,帝王将相如过眼烟云,而钟情于大自然的文人却令人难忘,因为文人的心属于大自然的,生命在大自然里闪光,我想,文笔峰就是当地人出于对文人的尊重而对山峰命名的。我在靠近文笔峰的时候,感到了袁枚先生正在研墨写字,这支笔就是文笔峰,好大的一支笔,只有用这样的大笔,才能写尽先生对自然山水的热爱,淋漓尽致地表达他对自然山水一往情深的情愫……


                           溶江新村
  
    从群山簇拥着的小溶江水库大坝返程的途中,车子沿山路吭吭啷啷像是一只摇铃,车子上了一个坡又下一个坡,再斜拐过一个弯,眼前立即就变得豁亮开阔起来。沿着车窗向山下望过去,一块一块的农田鳞次栉比横亘在我的视线中,就像天空散下来的大网由近自远的铺展而去。这时,一块块农田泛起油亮的鲜绿,与远方连绵的山绿相互映照。由于烟雾的弥漫,以及秋雨的润泽,这片绿色就更显现出它独有的韵味。再走近些时,就看见山下一座座排列整齐的绿色厂棚,还有,村庄里显露出的一大片青灰色的瓦,它们与山水田园和谐并存在眼前的这块土地上,宛如画家泼墨挥就的一幅田园风情图。

    面对眼前的这片景致,我的心境是安然、恬淡的。虽然眼下是阴沉潮冷的秋天,但依然让我有了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这时,车内的人也都为此而惊叹起来,他们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纷纷下车拍照,把自己融入了静远的风景中。这其间,不知谁告诉过我,山路下那一大片显露着的青灰色的瓦的村庄,就是小溶江移民的新村。在那里,青灰色的瓦,白色的墙,村道、篮球场、图书馆、文化娱乐室,是移民的新家园。他们为了保护母亲河漓江,建设生态桂林,毅然付出了牺牲,一任自己生活过的老村庄被水掩埋……面对自己的家园沉入水底,他们也是欣慰的。如今,他们的新村建设正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稳步推进,它的功能性和美观性将日趋完善。从此,小溶江库区的移民们有了一个更温暖的新家。

    当我和朋友们抵达这个移民新村的时候,站在如别墅般的楼房前,感受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我的心也跟着火热起来,看着移民们忙碌的身影,仿佛自己也成了新村的建设者了。这里绝大部分移民的楼房建设已经竣工,村中只有少数几户正在装修的楼房,四周搭建的架子要还没有完全拆除。已经建起的楼房灰白相间,排列整齐有序,特别鲜艳亮眼。一些还没有硬化的道路和村巷,显现出大地上泥土的黄,这种颜色与村中瓦的青灰和墙面的白,以及那些树木的绿,它们相互融合在一起,组成了一种飞翔的势态,仿佛这种姿态就是一味地向前扑涌着,翻腾着,极力挥洒自己的想往。可以这么说,这里的黄、灰、白、绿这几种色彩就是一种富贵、祥和的色彩,移民新村选择了它们,它们将与移民们朝夕相处,渲染来自他们生活之中那种富足和自在。

    我曾看到一条消息,小溶江水库移民安置点规划设计有工业区、移民住房区、学校及村委办公区。原来,党和政府对小溶江移民安置有着这样好的规划,这是一项利民工程,体现了当地执政者的长远眼光。这项政策的落实,不仅保住了生态漓江,还桂林一个青山绿水,而且还促使库区移民发展产业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现在,我所观赏和行走的地方,就是移民的住房区,这里的氛围很融洽,融洽到你的内心会油然产生感动。我在这样的氛围里畅想未来,一副副新农村的美好画卷,令我日思夜想,深深眷念。我想,等到这里所有的工程全部竣工的时候,整个溶江移民新村将会变得更加宏阔和壮美。

    这又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水库移民付出辛勤的汗水,收获了幸福的生活。我的一位记者朋友曾经在这里采访移民如何规划自己的新家时,移民李文强告诉她:“一楼建车库、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二楼两房一厅一卫,到时大门前再搞个小花园。”听到这样的打算和规划,我就感觉,库区移民是等来了一个发展的好时机,他们在这里安家立业,发展生产,在全县当起了发家致富的“领头雁”,此刻,迁徙时所有的酸甜苦辣都化为了一种精神和力量。

    在这里,我想起了曾被评为桂林市“魅力新农村”的大境瑶乡铁坑新村,那里的楼房,别墅,花草树木,村巷,以及自然宁静和谐的氛围,展现出一幅幅江南秀美的画卷。我到这个地方拍过很多照,当后来我把这些照片一帧帧洗印出来,竟发现铁坑的许多景象都和城里花园打造布置的景观极为相似。如果不是自己亲身经历,你肯定分辨不出这些照片的拍摄地点是来自大境瑶乡的铁坑村。或许,你会认为那些照片本身就是城里的某处景观,但事实并非如此。我想,当今建设新农村就是要让乡下农民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日子,拥有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配套设施。这样,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得以实现。目前,这股新农村的建设潮流正袭卷着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在大幅度迈进。无论你置身在哪个地方,都会时刻感到一股来自新农村建设的活力和激情在翻涌。这里的溶江移民新村也不例外,它正在这股新农村建设的潮流中抵达新的天地,上千名库区移民,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又一个新农村建设的经典传奇,它将被人们所注目所景仰。



2#
发表于 2014-12-9 14:33 | 只看该作者
坐沙发慢慢欣赏。问好。
3#
发表于 2014-12-9 15:29 | 只看该作者
因事及人,因人感怀,评说历史人物,表达自我感受;关注现实民生,抒发人文情感,集聚正面力量。两篇共同特征皆注重运用“外观式”手法,但若说到“性灵派”,恐怕它的创始人和重要施行者更倾向于“内省式”——突出主体的地位,表达主体的感受,或更合理。
欣赏新作,即颂冬祺!
4#
发表于 2014-12-9 21:31 | 只看该作者
相对来说更喜欢第一篇《日落千秋峡》,融对人物的缅怀与个人的感受于景致之中,更凸现出一个古文人的风骨和不羁的性情,想那漓江的山水定因诗人的走过有过自豪,也因诗人的书写沉醉,如此便是生之快乐与一处山水的幸事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5 04:32 , Processed in 0.07216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