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4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浅谈“理想的人”》[原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1-18 1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浅谈“理想的人”》
  据说,上帝是按自己的形象造人的。其实,上帝按自己的形象造人的说法正好搞反了。上帝是人按自己的形象造的,并在创造过程中,把自己的理想重重地加了进去。也就是说,上帝其实是理想的人(语出《神性的人》)。

  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样的人才是理想的人?古今中外的先哲圣人们,从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哲学观点及不同的政治立场上所做出的标准是不同的;每个时代的每个人也因着国家民族、宗教文化、志趣爱好、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拥有的理想不同。如果一定要个答案的话,该答案必定是五花八门的。

  照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标准,理想的人是“内圣外王”,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均达到最高层次的人。“内圣外王”一词语出庄子,却不知为何成了儒家思想至高无上的代名词。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建立在“天人合一”基础上的旧的世界观的道德模式。它要求人知心知天顺应天道,要求人像尧舜一样活着,要求人立不朽之功,要求人成为大德大美的典范。应该说,这种集伦理道德及审美为一体的做人标准是较高的,其“道德高于政治,修身先于从政,由内圣而至于外王,由成己而成物”的学说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但却是极不现实的唯心主义,而且有着极大的政治功利性,即:它不是为每个普通人设计的做人的理想标准。

  假如孔子得知后人把他的学说发展到这一步,他定会瞠目结舌。因为这样的人也许只有尧舜才能做到。这就是说,所谓的“内圣外王”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或许具有超越价值的学术意义。但作为一种做人的标准或理想,除极个别的人外(虽九死也未必达),对于普通人来说,则有着极大的蒙蔽性和欺骗性,我们常说的儒家传统文化的矛盾性和虚伪性也主要表现在这里。

  所以说,尽管“内圣外王”的说法堂堂皇皇,其实不过是一幅遥不可及的蓝图。倘说的苛刻些,则它不是爱人的,——至少不是爱众人的。更何况,如今的“圣”和“王”并不是靠艰苦卓越的内省实现的,而是“酱缸文化”腌制出来的。去社会上或我辈所熟悉的各部门看看,尤其了解一下那些具有“王者风范”的人,你就知道“内圣外王”是怎么回事了。

  众所周知,自从2000多年前老子破天荒地提出了“道”及《道德经》问世后,他便成了道家思想的开山鼻祖。这个叫李耳的人对中国的文化及国人的品格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仅对其“五千言”的注解者就达3000多家,甚而至于,还兴起过全球性的“老子热”。

  其实,老子说的“道”并非是“玄之又玄”的“众渺之门”。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成客观的自然规律、人的自然规律和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道”涉及面甚广,诸如治国安邦之策,为人处世之道;又诸如宇宙的起源,修身养性、兵家谋胜之法。其《道德经》及其思想被后人誉为中国的哲学史诗和中国哲学的精髓。我们承认老子思想的研究价值和一定的继承价值;但这是否过于地自吹自擂,倘有兴趣者,大可找来一读便是。

  在这里,为不偏题起见,笔者仅对老庄即道家所崇尚的人谈点个人看法。

  与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截然相反,道家学说,即老庄哲学的最本质之处就是教人消极出世。《道德经》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帝王之术。他主张人民应“绝学弃知”、“绝学无忧”,并教帝王使民“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近而达到“恒使民无知无欲,使智者不敢为也”的目的。这实际上就是要人们变成一个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奴隶,——以便帝王们便于管理。还扬言什么“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吃亏是福,天上迟早会掉馅饼,此泛泛空谈,无非教人虚度一生,实在荒谬之极。

  再来看看他那些被后人尊为处世哲学的至理名言吧——“多言数穷、善者不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不敢为天下先”。这些,乍看上去很有玄机,其实不过是教人“别乱说话,以免得罪人”;“假意屈从,回头再收拾他”;“故作高深,免得露馅”;“太露锋芒会遭人攻击,还是藏紧点儿好”。诸如最能表现国人恶劣品格的“识时务者为俊杰”、“枪打出头鸟”、“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出檐的椽子先烂”等后警世名言均源自于老聃们的旧思想。由此可见,国人狡黠油滑、虚伪矫饰、不负责任、老于世故的气质也大都是老聃们培养的。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老子也讲“天人合一”,后来,他的各路弟子们就炼丹求药,以企图成仙。这不仅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更是与老庄哲学中的“顺应自然”相悖的。其传人们宣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并认为“人生不过一场梦”,近而厌恶社会,逃避劳动,刻意地追求潇洒,一味地寻求超然,其实是一种不易被人察觉的社会寄生虫。但自然的法则就是不断进步,人的法则就是“生老病死”,谁拒绝劳动创造,谁希望长生不死,谁就是违背“道”的规律。故,“仙”不是理想的人,充其量是喜欢妄想且最最懒惰的人。

  结论,中国传统的“酱缸文化”腌制不出理想的人。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4-11-18 12:11 | 只看该作者
昨天正想仔细看此文,结果突然进不了中财,最后居然数据丢失了!

吃了午饭再来细看。:)
3#
发表于 2004-11-18 21:24 | 只看该作者
用破碎古人言词来代替传统的文化,并武断得出最后的结论,实在不敢赞同!

柏杨在台湾提出“酱缸文化”是针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传统家长婆媳制”等……而你恰恰是针对古代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为人处世的优良传统……

所以感觉你是在误读。丁丁的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勿怪:))
4#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9 08:37 | 只看该作者
呵,刑版,这几乎是早在我意料中的事情,何谈什么“勿怪”呢。几千年的熏陶,我们谁也无法摆脱这根深蒂固的观念。鲁迅曾尖锐地指出,老子之治在于不治,并大声疾呼不要去读“圣贤书”。而这儒道2家的及其传人也在相互指谪。而我们的文化又的确存在无可争议的问题。而且在这里,——我仅是指“做理想的人”说开去。所以,你说优秀也好,说优良也罢。我不与你争。我们只是认识不同,因为你提倡的优点,也正是我感到最该摒弃的恶疾。
王充《齐物论》就提出,是非皆来于众人的分辨。当然他的观点也不一定对,也许是我捂着鼻子或者拿着镊子读那些书,呵呵,我无意说服说谁,我只是强烈地感到:难怪国人如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 15:48 , Processed in 0.09869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