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85|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鉴赏中一阁老师《五绝·无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25 16: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五出眉心 于 2014-12-25 18:49 编辑

鉴赏中一阁老师《五绝·无题》

五绝·无题

斯人离日久,何事又牵怀?
翠鸟鸣新叶,青苔染绿阶。


       这是中一阁老师昨晚发的一首五言绝句,因中一阁老师发时没注标题,眉心姑以“无题”冠之。当时阁老师问这样可行,我就说结句中的“绿”字用的不好。

       原因是,第一,结句前有“青苔”之“青”,后有“绿阶”之“绿”,这脱不了色彩重复之嫌;第二,能说这台阶本身是绿吗?即便现在是“绿”的,也应得益于“青苔”之染吧。莫如换个“玉”字更妙。

        阁老师说,是得换,但不能换“玉”字。他说,你把“玉阶”到处荒废,不是浪费么? 简直是太浪费了。

       我说有何浪费, 诗又不是写实。 春景美也,玉阶美也, 美好的春光却不能与所念之人共赏,只能任其荒芜寂寥, 不是更增伤感吗?而且这“玉阶”倒配了“翠鸟鸣新叶”的美景;再说了,这美好的“玉阶”要是落了荒,不是更显苍凉,更合你心境吗?如何叫浪费呢?

       于是中一阁老师诗成:

                                                                          斯人离日久,何事又牵怀?
翠鸟鸣新叶,青苔染玉阶。

       没有想到,诗成之后,人声鼎沸,众说纷纭。有的说这五绝起承转合不符章法,应该将转结两句作起承,将起承两句作转结,这样才符合先景后情的规范;有的说这首诗表意不明,只在承句设问,结句却没有明确回答;还有的说这根本不是绝句,而是一首没有完成的五律,他们认为,这首诗表意残缺,不够完整,因为这四句只写了起承,根本没有转合,没有交待牵怀之事的结果;……诸如此类。

       我却不以为然。相反,这二十字的小诗,在我看来十分匠心。

       首先,从结构上看,起承转合,圆融精妙。中老师以“斯人离日久”为起,看似写实,出语直白,却不意其用心良苦。看诗句,字面意思是说这个人走就走了,而且已经离开了那么久,也该淡了吧,忘了吧,这是人之常情,还有什么可说的?可承句却逆这一常理而出,偏偏有事萦怀,这就令人生疑,令人深思了:为什么事呢?就连作者也不明白,为什么事还是耿耿于怀呢?这就是伏笔!让你海阔天空的去想他心里的那些过往与期待。离人已久,故而萦怀, 以问相承,唤起读者深思,很妙。这一问,如石激碧海,顿起千重浪,让读者悬揣,极力猜想。难道作者真地不知道何事萦怀吗?当然知道,而且清楚得很,那就是起句中明示的内容:“斯人离久远。”作者既知何问?可见故意为之,故意将一问一答错置,极言思念之深,加重了情感的砝码。

       起承叙事言情,似已叙述完了,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为思念萦怀而百无聊的形象。那作者该如何转结?他并不犯难,不动声色地由起承的叙事转到了自然环境描写上——“翠鸟鸣新叶”,转句首先以声入画,作者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正在作者陷入萦怀的情绪之中不能自己的时候,婉转明丽的那一声翠鸟的歌喉打破了沉寂,将主人公拉回到现实中,让其惊讶地发现眼前的草木已经吐翠放新了,时序已经再次轮回到了春天,你看,多么明媚清新的景象啊!从前不也曾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与离人嬉游吗?可如今呢?这一转,将前文的叙事转入触景动怀,又引起多少的遐思呢?今昔无形中又形成怎样的交错与对比呢?至此,诗文水到渠成,逗出结句之景——“青苔染玉阶” 。这时的主人公情不自禁地抬头看去,只见大理石台阶处已爬满了“青苔”,不知光阴流逝,离人走了有多久,已经好久没有踏过这台阶了吧?以至于……

       真是春光几度草木新,不见离人踏破旧苔痕!

       这样的转结,在叙事的基础上寓情于景,抒发感慨,意味无穷,岂不妙哉?

       其次,从作品的表现手法上看,诗人也是匠心有加,为作品添色生辉不少。

       第一、作者中一阁,身为男性。但通读全诗可以体悟:“斯人离久远”中的“斯人”当是作者自指,但口气却非诗人本身,而是运用闺中妇人之口吻,写一个女子因思念离人而无法释怀,见春光又新顿生物是人非、春光逝去的苍凉与凄楚。

       其实是,作者离家太远了,太久了,忍不住思乡怀亲了;却偏不直接说,非要设想闺中人如何如何想念自己,百转柔肠,用这样的一种虚境来反衬自己倍加思家怀亲的情感,真是情意倍增。这种表现手法叫曲笔,也叫对写,还叫主客移位。

       第二、中一阁老师善用衬托、借景抒情的手法。诗的转结两句描绘了一幅明丽清新的春光图,有放新的绿叶,有婉转歌唱的翠鸟,有大理石铺就的台阶,以乃台阶上爬满的苔痕,可主人公却只能孤独面对,不能与所思念的离人共赏 ,只能任这大好的春光荒芜寂寥, 岂不遗憾,岂不悲凉?真是乐景衬哀情,倍显其哀!

       第三、中一阁老师善于写景,手法灵活。

       1.作者在转句写景,以声衬静,以闹衬寂。“翠鸟鸣新叶”,一个“鸣”字,足见翠鸟歌声之清丽,之婉转,之明快。一方面衬出环境之清幽;另一方面衬出人物内心的寂寥。更为有趣的是,好像这鸟的叫声极其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让草木放叶吐新,充满生机与活力。真可谓一石三鸟!

       2.作者在结句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青苔染玉阶”,一个“染”字,活化了“青苔”,她仿佛有了生命,有了灵性,像画工一样挥舞着丹青,给大理石台阶点染了一抹绿痕,多么轻灵的一笔啊!她让诗句变得灵动起来,富有生机,富有美感,令人称羡!

       总之,这首五言绝句,仅仅二十字,就展现了一幅清新明丽的画卷,就朔造了一个闺中人思人怀远的形象,就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思家怀亲的情感。真是丰富而又蕴藉,令人回味无穷啊!



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5 16:22 | 只看该作者
        不好意思,刚才发帖操作失误,却又不能自行删除,没办法,眉心把内容清除,又重新发了帖。请版主帮忙将眉心刚才发的废帖删除。谢谢!
3#
发表于 2014-12-25 17:46 | 只看该作者
一别先前一些评论的写法。以议为头,引起大家的兴趣,然后依依道来,点点剖白评析,令人精神大增,兴趣盎然。此等手法,我想是借用了杂议设问等一些技巧,可读性大大增强。大家喜欢读评论,关注评者对作品的评析,却又怕枯燥的表达形式,此可谓一种有效的尝试,我们作文学批评与评论创作的探索者,就要勇于这样的尝试。
4#
发表于 2014-12-25 18:04 | 只看该作者
【 阁老师说,是得换,但不能换“王”(玉)字】
5#
发表于 2014-12-25 18:12 | 只看该作者
用绝句修改过程切入,给人以新奇熨帖的感觉,引起读者浓厚的兴趣。而后,逐句解析,步步深入,渐入佳境!
6#
发表于 2014-12-25 18:24 | 只看该作者
斯人离日久,何事又牵怀?
翠鸟鸣新叶,青苔染玉阶。

新叶鸣翠鸟,玉阶染青苔。
斯人久别远,春梦牵情怀。
7#
发表于 2014-12-25 20: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骏森 于 2014-12-26 11:30 编辑

这篇解读很有新意,读起来有古人的春天。
  尤其让我想到了有名家解读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鸟,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清新。
    这篇解读的不错,如果再深入一些,会更好。
   不过,我读这首五绝,也感觉像没有写完的五律。个人之见,不能当真。
     问好心姨!
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07:52 | 只看该作者
梁星钧 发表于 2014-12-25 17:46
一别先前一些评论的写法。以议为头,引起大家的兴趣,然后依依道来,点点剖白评析,令人精神大增,兴趣盎然 ...

        这也只是一种尝试。感谢梁老师悉心品读与充分肯定!这是对眉心的最大鼓舞与激励,眉心以后会更加努力!临近元旦之际,眉心遥祝梁老师在新的一年里天天开心、时时顺意、万象皆新!!!
9#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07:52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14-12-25 18:04
【 阁老师说,是得换,但不能换“王”(玉)字】

高老师细心,眉心已经改过。谢谢!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07:53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14-12-25 18:12
用绝句修改过程切入,给人以新奇熨帖的感觉,引起读者浓厚的兴趣。而后,逐句解析,步步深入,渐入佳境!

感谢高老师给予肯定与好评!问好!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07:54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14-12-25 18:24
斯人离日久,何事又牵怀?
翠鸟鸣新叶,青苔染玉阶。

高老师,好兴致!这样的结构,也是一部分人的想法。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07:56 | 只看该作者
高骏森 发表于 2014-12-25 20:26
这篇解读很有新意,读起来有古人的春天。
  尤其让我想到了有名家解读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鸟,一昂 ...

谢谢骏森光临与点评!

读者永远大于作者。见仁见智耳。

“一昂白鹭上青天”,“昂”应该是“行”。
13#
发表于 2014-12-26 08:37 | 只看该作者
五出眉心 发表于 2014-12-26 07:54
高老师,好兴致!这样的结构,也是一部分人的想法。

我不懂古典诗词,胡诌两句,逗大家开心而已。
14#
发表于 2014-12-26 08:42 | 只看该作者
五出眉心 发表于 2014-12-26 07:56
谢谢骏森光临与点评!

读者永远大于作者。见仁见智耳。

作者写作,读者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两者参与方能完整艺术架构。
15#
发表于 2014-12-26 11:31 | 只看该作者
五出眉心 发表于 2014-12-26 07:56
谢谢骏森光临与点评!

读者永远大于作者。见仁见智耳。

我白字大王来的,这是人家给我取的风雅绰号。我真的汗啊。
    改过来了。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4 08:15 , Processed in 0.05882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