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5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补发]我散步去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1-26 21: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现代文学的宿老冰心曾有诗句云:“人们啊,相爱吧,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为着共同的归宿。”她所说的这个“共同的归宿”,可以有多解,其中之一,也许就是死亡。乐观地讲,死亡如同人们心头一块与生俱来的冰,人的一生,积级努力,最终的目标似乎就是为了让这一块冰能够溶解而为释然:当一个人死的时候,他对死的恐惧与思考,也同时结束或者明了;悲观地讲,无论人们一生里如何上穷碧落下黄泉,上跳下窜,春蹦秋达,最终无非是奔向一死,所谓尘归尘,土归土是也。所以说,为了不同的生,我们刀兵相见,互相争仇,可是当“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的所有争斗其实只得到了一个结果,那就是共同的死。

  世有阴阳抱合之大道,而思有对立统一之辨正,所以,视死如归,固然可敬可贺,就是贪生怕死,也符合人之本性,实在无可厚非。张爱玲有言:“人需活着,而后爱才有所附丽。”何止是爱需要人之活着来附丽,恨与怨,悲与愁,喜与怒,理想与事业,哪一个能够离开了生命的存在?人生锐利的精神之刃,怎能离开人生宽厚的肉体之刀。当然,我们热爱生命,却不一定就要寿比南山不老松,活着,却相当苟且,那样的活着,只有生命的数量而没有生命的质量,是不能叫做热爱生命的。比如,哲学家尼采的生命,就不能以其年寿的数量来衡量,我们也不能说尼采不热爱生命。尼采对生命的热爱,自有其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那就是自己对自己生命的主宰:一个人不能选择自己的生,但是一个人却能够选择自己的死,打一个比方,如果生命的晚年竟然成了生命的残枝败叶,与其让它们败坏生命的形象,真不如下决心将它们毅然剔除。

  尼采、海明威、川端康成……他们就是这样毅然剔除了自己生命凋败零落的一部分。

  “看一个男人生命的质量,第一要看他娶什么样的女人,第二要看他是如何死的。”据说这是一个美国总统的名言。这句话让我过目不忘。如果说娶妻是一个人生命早期重要的人生语言,那么死就是一个人生命最后的也最重要的一个人生语言。如果听由天命地死去,所谓寿终而正寝,这种死,表达的只是天的意志;如果能够自己人为主宰而死,这种死,表达的就是自己个人的意志。那么,在一种顺天承运的文化里,一个人寿终正寝,油尽灯残,尽其天年,所谓“静寂”而“善终”,就是十分正常的,而在一个并不顺天承运的文化里,尤其是在那些信仰个人意志与个性自由的文化里,在把生命理解成一个激荡的动的过程与灿烂的美的过程的人们那里,磨刀霍霍向自己的事,就多了起来。这也正是这句话为什么出自一个美国人之口而不是出自于一个中国人之口的原因。

  这个美国人的话,如果翻译成汉语,其中应该有这样的几个“关键词”:英雄、美人、捐躯;如果要找两个中国人做例子,首屈一指的就是文的屈原、武的项羽。屈原的文才,可称与日月而同辉,与天地而争光。由于中国的历史讳言女人,所以我们只知道他的身边有一个女学生婵娟--中国的历史只选择女人对男人的敬而不选择女人对男人的爱。婵娟纯洁的心灵如鉴似镜,难道就不会让屈原时时照见自己内心的阴影而力避之?屈原之死,抱石沉江,以清流而寓“清洁的精神”,他的生命质量,显然无与伦比地富有精神的黄金纯度;项羽的武功,堪为盖世惊天,叱咤风云,他的宝马名骓,他的宠姬名虞。虞,一个美丽的女人,一个多情的女人,也是一个大义的女人,垓下之夜,她至少教会了楚霸王一个男人应该如何去死。项羽最后果然乌江自刎,不肯过江东,宁死不屈,项羽的生命质量,显然也是无与伦比地刚强闪光。一个美丽柔情的女人往往会激发一个男人而让他成为英雄,而一个黑暗里的死神--庄严的死神,富含天地之间最大理性的死神,真正的冷面杀手--也往往会让一个英雄的名字从此一锤定音,腾飞于世,传诵于史。

  有趣的是,刘邦与项羽争雄,虽然功成名就,然而,他之所以千古以来为人们所不齿,却正是因为他的铁腕女人吕后与他的苟活平庸之死。死得平庸,娶得平庸,这个男人纵有天子之富贵,却生不能成为人杰,死不能成为鬼雄。富贵之极,恰恰会成为被人诟骂之极。刘邦也许是处理军事政治的高手,但是他却不是处理女人与死亡的行家。他是现实物质世界里的成功者,但他却是精神与美的世界里的失败者。于是,对于自杀,我一直有这样一种思考:如果说死亡是一种生命的断裂,则自杀就是自己对于自己生命的断裂。在生物世界里,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个枝条的断裂,可以维护此断裂之前的枝条使其更为雄壮,而一个枝条的徒长则会使整个枝条变成无用之枝。那么,自杀的意义,就是用决不苟活的态度,用一种断裂的手法,来维护自己曾经有过的生命,使之充实雄壮。失明之人,耳聪异常;残腿之躯,臂力超人;离过婚的人才懂得家庭之真谛,大难不死的人方理解生命之可贵……万事皆然。

  毛主席说:人固有一死,或死得重如泰山,或死得轻如鸿毛。为人民服务而死,重于泰山;不为人民服务,死得轻如鸿毛。毛主席这话,固然是说给党政干部听的,但也实在可以启发所有的人去理解死的意义。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现在我要说的是:未知死,焉知生?一个不能理解死的人,应该说就不能真正地理解生,不能理解生,何以去真正地生活?我曾套用毛主席的那一段话讲过一句戏言:人固有一死,或死于抽烟,或死于不抽烟。为人民服务而抽,抽得其香若兰,不为人民服务而抽,抽得其臭若兰。我的意思是,如果仅仅是因为要活得长久而不抽烟,那么,这样的人,他同时也完全可以因为要活得长久而不为人民服务。贪生者怕死,这样的人,并不是人生的理智者,这样的人生观也并不能代表人生的理智,因为他们既不理解生,也不理解死。或者说他们对生与死的理解都很片面。生与死可以互证,即以生证死,以死证生。换言之就是以生求死,以死求生。以充实的生求得无悔的死,以美丽的死求得完整的生。所以说生者死也,死者生也,生与死岂能截然分开?形与影岂能截然分开?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岂截然能分开?
王小妮有诗:“生是死的外衣”,灿烂的生,华美的生,富丽的生,确实只是生命里我们能够看得见的一部分,生命的另一部分,仅仅由于它不能让我们看到,我们常常就觉得它好像并不存在,比如死,死其实是生命里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一个漂亮的死往往能让我们的生命腾飞而起,一鸣冲天。盖棺论定,这指的只是一般人,不一般的人却是不能盖棺即可论定的,因为他的生命还在继续。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视死如归,就不只是一种人生的态度,而是一种人生的哲理。进一步讲,死与归的关系,不是如不如的关系,实乃是不是的关系。归宿之处,家也,死亡者,回家也。宗教徒们认为,家就是天国或者彼岸;朴素唯物主义者认为,家就是物质,就是金木水火土;庄子认为家就是空就是无就是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而一个中国普通的农民,他也许认为家就是村子后的那个向阳的山坡--我听到不少的农民在表达自己的晚年感受时说:我闻到土的香味了!我每每为他们如此乐观的对于死亡的表达而感动。我也每每为“我听到了上帝的召唤”这样神圣的死亡表达而感动。我也相信,好多年前,当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说“我要去见马克思了”时,那情景一定也是相当感人的。

  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哪一个思想家是以活得高寿而为人生光荣的,庄子妻死,庄子据箕鼓盆而歌,以自己仍在苦世之悲,庆妻子归于无冷无热之喜,看来他对于活着本身就没有什么好感。他倒是对死了以后的世界充满美的想象。他那著名的梦为蝴蝶的故事,就十分耐人寻味--寻求关于死亡之韵味。死亡是什么?死亡就是翩翩然而为蝴蝶也,就是浑然不觉自己是庄子还是蝴蝶也,就是羽化也。如果说庄子变为蝴蝶是庄子的死是蝴蝶的生,那么,庄子梦醒,也就是蝴蝶的死而庄子的生。生与死,就是这样瞬息而万变,万变却又不离其宗--世上天天都在死人,然而这个世上的生命却永远不死!“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人如果不思想,虽生(做芦苇)犹死(没有做人);“我思故我在”,人如果不思想,虽然还存在,但那只是物质意义上的存在。

  诗人多短寿,更多自杀。中国传统书画家多长寿,更多粉饰太平之人。我以为这与诗人和书画家对美的不同理解有关,而这些不同的理解源自于他们各自的艺术实践之不同。诗歌向来是不以长短论的,而且向来以句子的决断为妙。论诗以句不以章。可以说,对断裂与残缺之美,诗人们独有会心;然而书画家却是一些贪生的人,他们的实践,就是袅袅不绝于一个画面:描了,写了,还要题诗,题文,还要盖章,还要盖闲章,还要裱了……艺术是人类生命的袅袅余音,有趣的是,真正独抒性灵的艺术家,他们一开始就生活在生命的袅袅余音里,他们已知道了什么是死,于是他们也就知道了什么是生,于是他们也就会生活,于是他们也就长寿。而那些诗人--主要是政治诗人和爱情诗人--却只知生而不知死,只知生的参与意识与爱恨意识,只知要轰轰烈烈,只知要惊天动地,他们不知道死亡的真义,于是他们也就不能正确地理解生命的真义,于是他们就轻生,就自杀,就把艺术做不到的,用死亡做之;把艺术上得不到的,用死亡去得到之。

  关于死亡的感受,几乎无人能道,于是关于死亡的表达,也就几乎无人能为,但是生活的辨正法在于,无中恰好就是有。于是,最少的感受与最少的表达,其实竟然是世上最多的一种东西。比如死亡,我认为,每一个人,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感受死亡,一生中二分之一的表达,都是关于死亡的表达--只要你感受过睡眠,并且表达过睡眠,那么你其实就在感受死亡并且表达死亡,死亡者,长眠也。如果说死亡就是永久的睡眠,那么,睡眠就是短暂的死亡。

  我的一个朋友,是一个秦腔迷,他曾戏言:如果我死了,在送我前往墓地的时候,请在我的棺材后面唱秦腔,唱《祭灵》,唱《下河东》……我不是秦腔迷,但是我喜欢贝多芬的《欢乐颂》,人生的大欢乐,人生的大事,人生的大典,都应该有《欢乐颂》的陪伴,我希望我的朋友们能够记住:当你们送我前往墓地的时候,请给我播放《欢乐颂》,一遍一遍地,让《欢乐颂》送我结束这美丽的人生。

  有一个人,他活着的时候喜欢散步,临死的时候,他也平静地对自己的家人说:我散步去了。“我散步去了”,多么平静的对待死亡的态度啊,什么是潇洒?什么是大彻大悟?什么是视死如归?我想,这就是潇洒,这就是大彻大悟,这就是视死如归。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4-11-26 23:57 | 只看该作者
老师!您在好多文章中谈到了死亡的问题.
3#
发表于 2004-11-27 08:51 | 只看该作者
正确的认识死亡,是为了更好地生。生命的价值不是单单是长度来衡量的,主要是质量。
赞同作者的观点,喜欢作者的思考。
4#
发表于 2004-11-27 11:24 | 只看该作者
  散步的潇洒,潇洒的散步。大彻大悟者才有的潇洒!
5#
发表于 2004-11-27 18:52 | 只看该作者
生与死互相依存
6#
发表于 2004-11-28 18:05 | 只看该作者
死亡,不过是灵魂的一次迁徙

想起苏格拉底的话来~~同样美丽的哲思,出现在雪笑老师的笔下
7#
发表于 2004-11-28 18:18 | 只看该作者
建议精华
8#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8 23:1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何佐平板 发表
老师!您在好多文章中谈到了死亡的问题.


明白了什么是死,方能更好地去生。
9#
发表于 2004-11-29 11:52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刑天丁 发表
建议精华


丁丁晕了哈,也不看看这帖是什么帖,呵呵!

此帖为精华帖且选入188期计酬作品。补加精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 13:01 , Processed in 0.11934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