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03|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老照片里的祖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2-11 13: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8:16 编辑 <br /><br />
老照片里的祖先

文/昨日时光

      当我在一组老照片里看见我的祖先时,一种久违的亲切扑面而来。我相信,他们其中的一个或许就是我的爷爷,或是太爷爷。肯定是的,因为他们的表情一如我和我父亲一样地憨厚、淳朴、诚实,笑容里带着泥土的腥气。

      那些照片来自一本图集,名叫《汉中二十世纪图鉴》。

      图鉴的第一张拍摄于清朝末年,是汉中城东门外的一张风景照。照片里的城阙以及城墙都不是很高大,昏黄昏黄的,显得低矮谦卑。东门外有一座桥,也许那就是传说中的“东门桥”吧。那是一座青砖砌就的小拱桥,窄小的桥面被路人踩得发白,却不见一个路人的踪影。桥下有流水,云一样静默着,水中倒映出城垛及城墙外几枝枯树。拱桥左侧有一棵粗壮的老树,看样子好像是槐树。冬天里,树叶落尽,样子未免有些落寞。在我的想象中,东门桥应该与汉中城的东城门相互连通,但这照片里的小桥为什么却横陈着,拦路抢劫一般?搞不懂了!

      第二张照片是“汉中民工用竹笼修筑汉江堤坝”,同样拍摄于清末。照片上并排站着一群民工,三五个大男人中夹杂着更多的小男孩。他们在逆光里看着摄影师,神情有些拘谨,又有些好奇,这恐怕是他们今生第一次拍照。所有的细节都被阴影覆盖了,看不出他们更多的心理活动。这排民工旁边有棵大树,同样是冬天的景色,大树落尽了叶子,树枝却如风中的乱发一样狂放地伸展向天空。这排民工的身后是新编的码起三层的竹笼。竹笼内空着,大约是等着这些民工们一筐一筐朝里面装土吧。竹笼里填了土,相当于混凝土里加了钢筋,应该会非常牢固。很难说这些民工里就没有我爷爷的父亲,我应该叫他太爷爷吧。清末的时候,他应该还是个顽皮的小男孩。冬天里没有农活可干,又没学可上,就相约了小伙伴一起来汉中城南的堤坝上找他的父亲吧。那一天,一个叫南怀谦的意大利神甫恰巧从江堤旁经过,看见这些可爱的小男孩,就给他们拍了一张与父亲们的合影照。照完相后,大人们继续劳动。我的太爷爷在工地上混了一顿饭,然后和小伙伴们恋恋不舍地回家了。他们的家在一个叫九女塘的村子里。他们穿了布鞋走路,走了大约十三四里的样子。回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定了。

      那时候,来往于汉江上,哪能离得了渡船呢?汉江上渡船的生意还是蛮不错的吧。不然船家的笑容何以那样惬意、憨厚?那张照片名叫“汉江船家”,同样拍摄于清末,看船家的穿着,应该是夏天了。船家盘起长辫子,穿了长袍摇橹,脚上穿着草鞋,似乎没使多少劲,摇得不紧不慢的。我太爷爷的父亲,那个身穿白布斜襟的上衣,脚穿草鞋的憨厚男人,他为什么要站在伸向江中的一截木板上?耍杂技一样自信啊,就不怕掉进江里去吗?是船板上堆满了货物没处站人,还是他面对摄影机故意要那样摆个POSS?我太爷爷的父亲太有意思了,他略弯了腰,既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又要对摄影师南怀谦露出一脸憨憨的讨好的笑,他的表情有点调皮,与其他照片里汉中人麻木拘谨不知所措的表情大不一样。我这个祖先人的脸是古铜色的,又黑又亮,他长鼻阔嘴的样子和我幺爸没什么两样,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奇怪的是站在另一块木板上的人,他为什么要戴那样奇怪的一顶帽子?那帽子是四方形的,整个扣在头上,遮住了他的眼睛和头发,只露出鼻尖和上唇。那顶帽子迎向阳光的一面发出惨白的光。更奇怪的是,摇橹的船家身后明明有一个人,可只看见他的一个黑脸,以及罩住黑脸的一顶礼帽,身子却不知哪去了,脚和腿也不见,下面可是空荡荡的江水啊——莫非我看见鬼了?南怀谦怎么搞的,是暗房技术出了问题,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我能在这些老照片里看见我的祖先,真得感谢南怀谦。南怀谦是意大利传教士,来汉中传教之余,他扛着一架相当笨重的摄影机,到汉中的城里乡间到处乱窜。从1904年至1914年,他在汉中待了长达十年的时间,拍摄了大量的反映老汉中市井风情的照片。不知他是否去过汉中城东门外一个叫九女塘的村庄?

      南怀谦是个神职人员,他拍摄最多的还是教民们的生活,其中有很多张拍的是一个名叫“古路坝”的天主堂。古路坝教堂位于陕西省城固县上元观镇一个名叫“古路坝”的村子。1907年,罗马外方传教会的拔士林神甫在该村建了一所气势恢弘的教堂。从老照片上看,古路坝教堂的正面是一个两层的哥特式建筑,一层有很多台阶,台阶上矗立着五道高大的拱顶的大门。在很多古路坝的照片里,教堂前的台阶上总是坐着很多孤儿,他们身后是穿黑袍的外国修女。古路坝教堂是一座修道院,里面住着很多来自西洋的修女。她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来到一个名叫汉中的荒僻之地,再来到更荒僻的古路坝村,她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奴役和剥削汉中的百姓,只是为了传播上帝的福音。传教之外,她们广做善事,收养教育那些无家可归的孤儿——这是比白球恩还要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啊!从照片上看,修女们在教孤儿纺织、刺绣、编藤器等生存的基本技能。从孤儿们合影的神情上看,他们是相当快乐和幸福的,脸上根本没有当时很多中国人的愁苦表情。除了学习生存本领外,孤儿们还有在一起游戏的好时光。

      那时候还有宗教,汉中的社会风气应该是不错的吧,哪像现在天天有这么多坑蒙拐骗的事。所有的宗教都是劝人向善的,为什么要排斥,还把它们列为“精神的鸦片”?没有宗教的社会是可怕的,不信宗教的百姓是可怜、嚣张、也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宗教,哪来的南怀谦,汉中这些老照片又该由谁来拍摄?这些照片就是上帝给汉中的惠赐。

      老照片里的祖先,我看见了他对宗教虔诚,对上帝的敬畏,对摄影师的友善。十年的巡回布道中,南怀谦访问了汉中的很多村庄,发现了西方人从未涉足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他边旅行边摄影,以记者的眼光记录了日常生活场景、宗教仪式、建筑和风景。他不像大多数欧洲殖民者一样自大,与他们不同,他和当地人接触的态度以及他的摄影都反映出他对当地生活、风俗习惯、各种职业的尊重。这种尊重是世纪初在中国活动的西方人身上不多见的。“义和团运动”之后的汉中,传教的环境应该有明显的好转,我的祖先沐浴了上帝的光辉,心灵变得温顺,眉眼之间不乏善良的神气,他将这种善良代代相传。

      这本图鉴最有意思的要数一张名叫“生猪宰杀的场景”的照片,拍摄时间是民国时期。杀猪匠穿白布上衣,皂色的长裤,脚上穿草鞋。一头去了毛的肥猪被他用铁连环钩住腿,叉开双腿倒吊在一根粗大的横木上。奇怪的是,杀猪匠前倾了身子,嘴对着肥猪的裆部在啃。难道是在吃生猪肉,有那么性急的杀猪匠吗?带着这些疑问,图鉴的主人,一个正读高三的女孩不好意思地问我。我告诉她,那是老师小时候见过的杀猪场景。那个杀猪匠在给猪吹气。在这之前,他先在猪的肉皮上开个小口子,用一根又细又长的捅棍在猪的肉皮下捅几道眼。杀猪匠一口一口地吹气,这些气顺着猪皮下的缝隙钻进去,不一会,肥猪就会变得膨胀起来,又白又肥又大,简直成了“白富美”。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剃毛,又显得猪肥硕美观,割肉时也好下刀。这些古老的手艺,可惜早已失传了。

      民国时期的虎头桥,魏延的墓碑后是连绵的秧田。如今,那墓碑还在,却被拘囚在一家商场的一楼大厅内,永远也见不到天日了。当年的秧田如今成了汉运司及运达批发市场的地盘。我不知道应该为汉中古城的这些沧桑巨变感到高兴,还是感到悲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情地碾碎了许多旧的习俗和物什,碾碎了老照片里藏着的我祖先的旧梦,留给我这个后人的只有无尽的猜想与怀念!




2#
发表于 2015-2-11 13: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8:16 编辑 <br /><br />坐了一回沙发。欣赏朋友佳作!旧的习俗和物件被历史前进的车轮碾碎,这是无法阻挡的事实。在这个过程中保留下的东西,哪怕是几张照片,也是祖先留给后人珍贵的财富,让我们有了永远的念想……

3#
 楼主| 发表于 2015-2-11 14: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8:16 编辑 <br /><br />坐了一回沙发。欣赏朋友佳作!旧的习俗和物件被历史前进的车轮碾碎,这是无法阻挡的事实。在这个过程中保留 ...[/quote]
谢谢朋友来访,请多提意见。

4#
发表于 2015-2-11 14: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8:16 编辑 <br /><br />由一张老照片娓娓道来,并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为读者展示了一种风情,一段过往的故事。
文笔细腻,联想丰富。

5#
发表于 2015-2-11 14: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8:16 编辑 <br /><br />老照片印证的是时代的影像,通过老照片触摸到了历史、民俗、文化,以及作者的独到思考。

6#
发表于 2015-2-11 15: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8:16 编辑 <br /><br />因老照片而有的思绪,绵延悠长,生活的味道展示的淋漓。读来颇有质感。问好昨日老师。

7#
发表于 2015-2-11 15: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8:16 编辑 <br /><br />由一张老照片娓娓道来,并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为读者展示了一种风情,一段过往的故事。

8#
 楼主| 发表于 2015-2-11 17: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8:16 编辑 <br /><br />由一张老照片娓娓道来,并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为读者展示了一种风情,一段过往的故事。
文笔细腻,联想 ...[/quote]
谢谢版主来访,请多指点。

9#
 楼主| 发表于 2015-2-11 17: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8:16 编辑 <br /><br />老照片印证的是时代的影像,通过老照片触摸到了历史、民俗、文化,以及作者的独到思考。[/quote]
谢谢房子老师来访,请指点一二,顺道春节快乐!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2-11 17: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8:16 编辑 <br /><br />因老照片而有的思绪,绵延悠长,生活的味道展示的淋漓。读来颇有质感。问好昨日老师。[/quote]
谢谢木门老师,请指点。

11#
发表于 2015-2-11 17: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8:16 编辑 <br /><br />一组照片见证了一段 历史,丰厚而清晰。
特别是对其中宗教的见解很多赞同。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2-11 17:17 | 只看该作者
聪聪一别 发表于 2015-2-11 15:43
由一张老照片娓娓道来,并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为读者展示了一种风情,一段过往的故事。
文笔细腻,联想 ...

谢谢朋友来访,问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2-11 17:18 | 只看该作者
摇曳风铃 发表于 2015-2-11 17:17
一组照片见证了一段 历史,丰厚而清晰。
特别是对其中宗教的见解很多赞同。

谢谢风铃来访,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4 18:12 , Processed in 0.05449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