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何也 于 2015-3-9 11:49 编辑
电影《狼图腾》春节首映,给了世人一个图腾记忆的梦想,也给了我们一种通过视觉语言来体验、谈论情感的方式。狼猎黄羊、狼马大战、打狼猎狼等极强的刺激性看点,让观影过程变得更为饱满,更为虔诚。但是,当长大成狼的小狼最终淡出主人公视野之时,茫茫草原,已成为顺从现实的一种形式。重返图腾,变得更加艰难。
这是一部从小说到电影都属于极其另类的作品。它碎片化地抓住了人与自然、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如何共存这个普世价值观,将一个复杂历史背景之下的生存和冲突包裹在冷漠与痛苦中,从狼出发,淋漓尽致地张扬、抒发了一种向往自由的情感。
【1】
电影改编自姜戎同名小说。故事发生在偏远、贫瘠、美丽的蒙古草原,以文革时期插队的知青经历为叙事角度,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属于草原的狼的图腾的故事。
基于《西藏七年》和《情人》的亚洲情怀,阿诺的影片共有一个主题,即追忆难言的过去、寻求细腻的情感表现。神秘的草原如同神秘的大森林一样,人和狼同样在对峙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尊严。如果说《情人》的主题是一种忧郁的调子,那么《狼图腾》便是一种往事的沉重和抽象的满足。它也涉及一群被记忆和理想所困惑的人。如毕力格阿爸,一个世代生活在大草原、看上去有些智慧神秘的老人。是他教会知青如何面对未知的草原生活,是他寓言了野狼的报复,是他预知了自己的归宿,可这样一个腾格里化身式的人物,也无法和草原一起见证狼图腾的辉煌与没落。
还有场部主任,他的中山装,他的黑框眼镜,他所乘坐的吉普车,都富含浓烈的政治意味。他身上满含了从过去而来的恐怖感、逼迫感,也有随着狼王的死去而散发出的少许的人性的温情。
导演叙事的激情来源于草原的广袤、神秘和对原著文学性精髓的提炼。这让人看到通过小说进入电影的一种角度,和可能。就像苏珊•桑塔格所说的那样,“电影是一个绝对的独裁者”。影片始终弥漫其中的是一种细腻的图腾记忆。或敬畏。它给我们展示了一张张冷峻而霸气的脸面,一张张属于草原深处的狼的脸面。譬如嗷嗷待哺的小狼的面孔、站立绝崖之上孤寂无奈的母狼的面孔、进入羊圈疯狂报复羊群的飞狼的面孔、追逐马群猎杀马群的奔狼的面孔、狼王被追撵累死的面孔,等等,都给予观众一种经过冲突之后的狼的描述。
有时候想,这或许就是导演将强烈的情感装饰隐藏起来,让观者自我选择的结果吧。
选择。悲伤,甚至荡气回肠的选择。或消失。一个能够击发内心浪漫情怀而又无比沉重的词语。此时,却让人想起那样一个草原,寥廓、荒凉、野性、却也温馨。突然回首,狼群的长啸仿佛又回响在耳边,也夹杂着回荡在历史深处的悲怆、贪婪、无知、狂妄交织而成的命运悲歌。
【2】
关于《狼图腾》的精髓,小说里写到,“这是一场真正的屠杀,也是智慧对愚蠢和大意的惩罚。”譬如猎马。 “狼群在发动总攻之前,往往主动脱离它们要攻击的目标,故意后撤以再一次迷惑人畜。”譬如猎剿黄羊。
“草原上的人狼战争真是残忍之极。人和狼都在用残酷攻击残酷,用残忍报复残忍,用狡猾抗击狡猾。”譬如打狼。
在电影《狼图腾》中,导演将狼与人类的矛盾冲突大量地通过猎杀来展示,它所采用的是一种真正的揭示手法。譬如对马群的猎杀。这是全片最具震撼力的段落。当夜幕降临,当迷雾突起,当狂风铺天盖地,一场猎杀开始了。狼群要用血腥的报复重新点燃对草原的向往。激烈的追逐中,展示的是屠杀的美感。碎裂、分散,疏离甚至于断裂。在这里,屠杀,被以灾难的形式显现。马群雕塑式的毁灭,从某种程度而言,是人类自身的死亡的幻觉。如果说科幻片要求观众以一种不带情感色彩冲动和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毁灭与暴力,那么,从伦理道德角度看,马群的毁灭,让《狼图腾》更多体现了一种焦虑和担忧。因为与超自然的力量相比,人的自我拯救是微不足道的要的。草原悖论式的终极关怀,也终将显得苍白无力。
其实,对于灾难,人类从不缺乏想象。为了一张张狼皮,为了减轻对牧民财产的损失,打狼、掏狼窝、炸狼,甚至暴雪、狂风、农耕等都成为呈现灾难的另一种形式。草原的恐怖氛围因视觉上的逼真性而更加浓烈,枪炮之下的优越感让人放弃了自己的道德顾虑而更加放纵。草原的毁灭,狼的毁灭都为灾难的审美愉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幻觉想象。人性的恶,在此显露无遗。
【3】
对年轻的主人公来说,草原给予他的馈赠太多。他试图摧毁的是已经形成的所有规范,追求自由、张扬,甚至欣赏残忍和恐怖,并由此而升华自己的阅历。我们不需要讨论一个汉人和一个蒙人的道德观、图腾观,我只想说,他的草原经历,反映了关于图腾,或者说关于信仰的一个真理:“敬畏”是重要的。没有敬畏,就没有底线。 不过,随着农耕文明的渗透,我们连敬畏都被无比狂乱的内心挣扎给规范了。 这看起来是一种解放,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规训。对狼的幻想的有趣之处,正在于它的隐秘性和独异化。是狼,或者说对野性的向往,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窗户,而片中所关注的环境、人性等问题似乎离我们也并不遥远,影片从里到外透着一种令人自豪的怀旧感,呈现一种似乎久违了的制作风格。
【4】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是《孟子》的话。沧浪之歌从此风靡天下,而隐藏其中的沧浪之水,更被赋予了极强的隐喻意义。
“我要唱首沧浪之歌,穿越在这江河,用那最汹涌的卑微,救赎我们幻灭的渴望。我要唱首沧浪之歌,响彻在这大地,用那最猛烈的孤独,找寻你那失落的骄傲。”这是汪峰所唱的片尾歌。大气磅礴、恢宏大度中,让灵魂浪迹草原,和自由翔舞。弦乐、打击乐、特色乐器、合唱、摇滚乐声部、演唱混杂期间,尤其是马头琴声,悠扬诗意,所有的情怀与诗意生动呈现,所有的情感与力量融为一体。
遥远的沧浪之歌,就像遥远的大草原,已经成为一种幻像,飘荡在风中。天鹅湖中自在游弋的天鹅,慢慢幻化成影。狼没有错,当草原已不再是理想的家园时,它就选择离开。永远的离开,就像当初的跳崖自绝一样,毅然决然。
没有狼的草原,就没有了生机。狼之图腾也终将成为一种禁忌。但在陨落的图腾记忆之上,寂灭的过去必将小草一样再次覆盖,不过俗世的我们也因此而将被内疚的情感所折磨,所沦落,所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