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梁星钧 于 2015-4-7 14:46 编辑
读梁炳青心灵短章两篇 梁星钧
《燃烛听雨》写一个停电之夜作者燃蚀听雨。
停电。燃烛。听雨。
这是梁炳青心灵散文《燃烛听雨》的几个关键词。
可以想见。一个停电的漆黑之夜,窗外是淅淅的雨声,这时燃起一支蜡烛,是什么感觉呢?顿时有了光明,心眼都照亮了,静闻窗外雨声,又有几分清寂。这时真的“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但且受用这无边清寂之夜好了。
我们看看作者这时想了什么,做了什么。
他首先感到室内的“朦胧与温馨”,“宁静与安详”,因平时浮躁,身心被包裹,此时心如烛光般柔和。
这时的窗外是冬至后的冷雨。作者自然会想到古人的四季雨时之宜(春雨宜读书,夏雨宜弈棋,秋雨宜检藏,冬雨宜饮酒),于是便提出自己泡了三年的枸杞酒,于是他借此饮酒、触景、品诗中的古人言辞,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作者由此刻冬雨的凉,想到了自己的人生之凉(奔四)。最后借晋平公与师旷对话的秉烛之事,想到旅美《怯懦的宁静》里的句子,激发了自己坦然和积极面世的生活勇气。最终作者说自己四十而不惑,正处夏(热)秋(熟)的人生交替,但是作者没一概喟叹或“散漫”到底,最后借晋平公与师旷的对答句子,而秉烛明志照心。
这篇散文触景生情,重在抒发,是借言抒怀,倚景生情,感叹世事多艰,春光易逝,人生渐老,最后借古圣之言,舒解自己的寂躁,以醒励自己,终至“我的心,朗如月,澈如泉。”不足在于借引过频而失之己言(主要是体验欠了点),不过文尾收束有力,如若去掉末尾“于是”句会更显蕴藉。
《死亡之梦》写自己的一场梦。
写一个梦遇死亡时的感觉及所为。
他找来何老十,吩咐要记下他的话,死后让老婆赶紧嫁人;自己想出而没出成的书就烧给他当纸钱吧;今晚就到窑子去住他妈的一宿;死后可以捐献自己的心和眼;火化后骨灰分两份:一份撒入长江,一份带到西藏。
这也是一个游历于生死之间的故事。
他醒后才知是自己只是做梦。但现实中他的同事不断地死去。
作者没泛写生死,而是引入深层探讨。他借帕慕克小说《我的名字叫红》里姨父的一句话说:死亡不是一切的结束。死亡“不过是一场我没有做完的梦罢了。”可见作者异域文学根底扎实,超越了一般性的文体结构,把虚实相间处理得结实而饱满,从而显出了一定的定力、毅力与实力。也使他对生死的探讨有了实质性的深入,如他获得的一些关于死亡的理解,死亡是什么?是“平静”、“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最后也得出,要从生死的桎梏中彻底解脱,就只有“放下”、“放下”和再“放下”(自己的一切烦恼和名利)。文以“看破,放下,自在,是佛教的六字真经”结束,给人以充分的想象。
本文以多个小标题来串连各种场景,加强了意境的转化,也增强了文章的层次。作者《死亡之梦》构筑了一个奇怪的梦幻,说自己遇见了死亡。于是他在临死之前有了许多的托付和忏悔。人在死亡之前的言语是真实的,作者巧借这个临死之前的嘱咐,解剖了一个人面临死亡时的灵魂。这个故事我曾在哪里读过,是篇极有意思的故事。它写了人对生死的态度。作者本文之妙在于,结合现实中的诸多死亡,最后认识到生死不过是自然轮回和人生常情,重要的就是要放下放下再放下,如此才能真正摆脱生死对于人的心灵重负及纠缠,这就穿越和超脱了寻常的生死,而更加坦然地面世,在我看来,这也就是本篇作品的核心价值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