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0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多维叙述的魅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20 2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克楠 于 2015-4-20 22:01 编辑

                                               多维叙述的魅力     ——邯郸2014年散文之扫描
  
                                                                文/王克楠
  
  2014年早已成为昨天的历史,2015年将近过了一半,重新打开邯郸邯郸界的散文,惊喜和忧虑同在。在各种各样的散文雪片纷飞的时候,邯郸的文友们沉下心走自己的路,不跟风,不浮躁,以我手写我心,在叙述方法上丰富多彩,尤其是注重散文叙述的多元化,为当代中国散文提供改革创新的蓝本,不愧为中国“散文之城”。
  
  加强散文的叙述功能,是新时期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散文叙述在很多人认为是技术层面的,实际上,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历史,是否自觉地进行散文叙述,已经是一个导向性问题了。建国后17年文学一直提倡的是“诗化散文”,削弱了个性和个人化,强化了宏大抒情和“国家抒情”,这样做的结果是散文成了抒情“工具”,而非一种成熟的文学体裁。我惊奇地读到了邯钢医院王三妮的《风吻》,这是一篇以叙述见长的作品,说的是高岗上有着百十户人家的小村庄生存状态——一种诗意的生存状态,这篇散文是叙述人精神健康的,是形而下的,也是形而上的。村庄一位村民是制造工艺鸽子的,“鸽身青灰色釉,釉质晶莹,均匀明亮,有一种玻璃般的质感,真是如冰类玉。”然而这样的鸽子是“带哨”的,这是叙述的神秘和高超之处,因为“带哨”了,就有了神。这样的哨子,类似我国古代有一种叫做“埙”的古乐器。散文的最后还是落到了诗意上,即使哨子被风吹着,也是“吻”着。文中对话很多,对话没有削弱了散文性,反而使得文本贴近了现实生活的现场。从平凡处叙述,又回到了平凡处,虽然作者对“来生”有一点小小的感情和抒情,从文本的整体叙述效果来看,却属于作者的独到发现。
  
  散文可以写很多东西,叙述,也可以叙述很多内容,而那些成熟的作家们总是把目光对准了“人性”,“真的猛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面对生活的真实不回避,敢于说真话……这样的写作会有风险,但毕竟得有人去做。韩冬红是一位擅长写实的作家,这几年,她冷静地面对现实生活和历史真实,写了令人思索的文字,《关在春天之外的露》即是其中一个文本。作者选择的写作对象是背负了四十三年汉奸骂名、坐过十年牢狱的关露。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王汉年、张汉年、李汉年们的名字,统统刻在了历史的碑文上,供后人讴歌瞻仰。可关露至今都没迎来属于她的春天。”对于历史来说,有的人虽然恶行累累却被后人称颂,有的人忍辱负重地做奉献却被后人辱骂,关露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冬红的这篇散文整体叙述是沉静的,没有一丝歌功颂德,因为她叙述的是“另类”边缘人,边缘人是无法插进主旋律的。事情的起因是有人让关露去策反汉奸李士群,并对“汉奸”的骂名不要反驳(这是怎样的苦海啊)。于是关露成了一个孤独者,“不解她为什么放着好好的作家不当,偏去当汉奸?他们唾弃她、质疑她,最后远离了她。”关露是为了“任务”而活着的,所以她无法去计较个人的名誉,她只是关注工作任务,“她成功策反李士群,带来的成果是日军的清乡、扫荡计划,总提前被送到新四军手中。”关露没有名誉,没有待遇,在日本侵略期间和投降以后,关露依然一直忍辱负重,“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关露被名列国民党的锄奸名单,她因祸得福到了苏北解放区。自以为从此可以摘掉“汉奸”骂名的关露,渴望着从此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毕竟她已是三十七岁的老姑娘了,然而,命运再次给她开了一次玩笑。”“两次坐监狱,耗去了十个春秋,自由、禁锢、再自由、再禁锢,她宛如一条被人斩断多次的蛇,接上被斩断,斩断后再接上。”作者是站在历史的“公平点”说话的,对关露的遭遇,借助她的一位年轻时候的恋人的口说,“让一个已经驰名的左翼作家去当‘文化汉奸’,在群众中造成不好的影响,现在看来这样的安排是不妥当的。”但这样的考量是一个写作者的发言,人微言轻,这是现实主义散文的局限性所在。
  
  小说的叙述是“全知全能”的叙述,是雕塑型的叙述,而散文的叙述则是“全神叙述”,作者把自己内心的东西全身心和叙述现场融合在一起。作者叙述的深度来自作者观察和反刍。要想写的有深度,必须找准切入生活的角度,孟晨露的《故乡的河,故乡的桥》从文本的表面来看,是借桥写故乡变化的。作者的故乡状态是怎样的呢?“河上没有桥。当去往县城的人们急急忙忙走到这里看到路被白茫茫湍流的河水淹没时,只能长叹一声而掉头回家或绕道洺河上游距我村15里地之远的洺河大桥上通过。”虽然当时交通不便,但是故山水明丽,这是家乡的过去时状况。这篇散文是复线叙述,一是叙述家乡的桥,二是叙述工业化给家乡带来的雾霾。前面的线是明线,后面的倾诉“在冰山底下”,人生在世,总能希望追求到幸福,但是悲剧与幸福同在,这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作者通过桥修好了但却来了雾霾的角度,给当世人们许多思考。
  
  新散文观察的许多写者注重个人经验,更注重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入手,通过叙述自己的遇到的真实生活场景来凸显心灵律动,从这个角度说,这样的散文还具备了“手记”特征。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日常生活并不等于庸常生活,比如喝茶属于日常生活,但是闲暇中,一人独坐,把茶细品,把那往日飞驰的思绪一把拉了回来,人在瞬间宁静了,就有文化了,这就是说,有文化的日常生活进入散文会提升散文的层次和可读性,李宪民的《头一次背娘》是从“另一角度”写亲情的,写老母亲的因病住院和出院。这篇散文用的是日记体形式,写母亲出院的那天自己背着娘上楼的情景,“小心翼翼地,托着娘,起身,迈步,上楼。原以为会很吃力,没想到,娘轻飘飘的,还没有一袋面沉。”作者是背着母亲上楼,其实是一次生命的体验,作者的生命由稚嫩走向成熟,而母亲则从年富力强走向年老体衰。作者小时候是娘背“我”,现在是“我”背娘,这是生命的对比,也是物衰的咏叹。当然,作者的道德抒情还是有的,“活了这么大,我就背过娘这一次。这一次,难报母爱于万一。娘为我们付出从来都是倾其所有,但娘对于我们的给予,却从未忽略一点一滴!”是因为娘病了,作者才有了一次背娘上楼的体验,是体力的考量,更是孝心的考量,从这个角度咏叹“主旋律”,总是可以给人以信服感。
  
  我们平时会经历报纸上的生活,新闻报道的生活,理念里的生活等,而邯郸文友们警惕这一切,孜孜不倦地做事为文,还原“真实的生活”,写日常生活则可以比较还原真实生活。写日常生活也有一个瓶颈,即是如何把生活画面化为审美经验。在散文里抒情是容易做到的,但是抒情有“根”就有难度了。梁淑增的《给它一份你的爱吧》显然是一篇抒情散文,但作者没有平白无故地“啊啊啊”,而是十分沉稳地找到了热爱的母体——热爱树木。“太阳的光芒,穿过叶子的缝隙,将叶子影影绰绰辉映在大地上。”毫无疑问,作者选的早晨晨练的场面是和谐的,“竟随着韵律操欢快的节奏,伴着节拍有模有样地舞动起来。时而相互缠绵搂在一起,时而分开向对方展示自己的妩媚和潇洒。”树的两片叶子也竟然像人类一般善于舞蹈,大自然多么可爱啊。文本叙述到这里,很多作者会戛然而止,但是作者的笔锋一转,转到了人类对树木的伤害,公园跳舞的人们为了自己的方便,竟然在树干上钉钉子,还有的人为了晨练方便,把树的树枝当作单杠吊上去晃悠,损害了树木的生命。一个民族的成熟,除了成熟地解决人和人之间的关爱,还要解决人和植物之间的关爱以及人和其它动物之间的关爱…..通过写痛感而描写人性恶,通过暴露和鞭笞恶,鼓励人们弃恶扬善,应该是作者的写作初衷。邢红霞的《父亲树》也是写树木,以树写人,写作者怎样被父亲决定了生活道路:父亲把作者的哥哥送进大学校园,父亲在送“我”上中专的时候,没有像朱自清的父亲充满了感情的话语,只是摆摆手,淡淡地说了一声“走吧”,但父亲却暗暗地惦挂自己的女儿。把父亲比喻为树,不算新颖,但是淡淡却深深的父爱,却被作者表达得很饱满。
  
  在散文里进行叙述是有难度的,叙述出“美”更难。汪曾祺先生是擅长审美的,生活的小事,比如吃喝,比如交通工具,比如有特点的花草,都能被先生弄出具有很强美感的散文来。邯郸的付春生显然是受到汪先生的影响,他写的《伯延的阴柔与阳刚》,角度与众不同。作者是通过一个山村的建筑来写“美”的,当然伯延村这个民国年间在北方闻名遐迩的山村是以建筑远近闻名的。财富可以通过建筑来表现,建筑可以通过“气场”来表达,这个气场就是建筑上的文化痕迹,“徐家第一座院落便是教子育人读书习礼的地方,门楼两侧‘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像一朵幽兰,在深山兀自开放。”“房家大院更是书香袭人,每个藏书楼都高大阔绰。”“一面青石影壁墙,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都在这里活灵活现。30多个人物,20多种花草,有表现传统儒家教育“渔、樵、耕、读”的渔夫、樵夫、耕夫、书生,还有表现岁寒三友的松竹梅等,每一副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因为有了文化,建筑就不再是普通的住房,而是文化符号了。作者叙述了这个山村的表面,也叙述了旧年代山村富裕人家的仁慈。与清末民初的山村的有钱人相比较,现代的“先富起来的”有钱人是怎样的呢?作者没有展开叙述,留给了读者去思考。对散文这样的文体不写“满”,把大量的思索空间留给读者,这是现代散文的高明之处。乔民英的《日暮乔家堡》也是写建筑的,写的是山西省的清末民初的老建筑,作者直接切入老年代的山西商人“乔致庸的六条家训是不吸毒、不纳妾、不虐仆、不赌博、不冶游、不酗酒。”人有钱了,却自律,这是一种精神,也是时代文化的成熟所在,相比较而言,我们现在的许多人确实是有钱了,有钱后怎么样了呢?现实中有无数的“一有钱就变脸”的模本确实令人叹息。
  
  如今的散文写作分传统写法和先锋散文写法之区别,先锋散文的叙述人称是多变的,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第一人称(大部分采取第一人称),也有采取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如孔亮的《捯气》,虽然写作者自己的姥爷,但是整个文本十分冷静,“我”并没有太多出场。如何对待生死,最见人性的厚薄,作者的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姥爷弥留之际的情形,氛围没有更多的悲怆,而是“儿孙都盼着早点过世。想着丧事办好,风风光光把姥爷出殡,就都各自忙的。”“爷想说些甚么,却没人愿听。”“姥爷还想说些没说完的话,却被外孙用一块白的刺眼的粗布蒙住了脸……”这一家的舅舅们、舅妈们、老表们采取一种务实的殡葬态度对将要去世的老人无可厚非,确实过于务实了,令人心寒。这篇散文也是复线叙述,一是活人这条线,活着的人想着怎样安葬将要去世的姥爷。一条是死人这条线,作者借助于小说的万能叙述,叙述了将死的姥爷的感觉,这位姥爷想念被枪毙的亲哥哥了,想念去世在前的相依为命的老伴了,想念因病去世的女儿了……姥爷的残存的意识里充满了亲情,温暖的亲情,与冷冰冰等待他死亡的儿孙们形成了强烈对比。
  
  2014年底的时候,通过邯郸散文学会秘书处得到了许多篇邯郸文友的散文,一直因为忙,没有时间作评,今日写评,还是由于本人的能力有限,无法一一将所有的邯郸文友散文在这个评论文本里进行解读,只是选择解读六七篇,并试图从多维叙述的角度去进行解读,解读出邯郸散文群的先锋性,也许对邯郸文友的写作有一点用。总起来说,读邯郸散文群的2014年散文,有欣慰,也有忧虑,欣慰之处自不必说,忧虑的是邯郸的许多作者叙述结构不平稳,在认真叙述的时候,冷不防陡然来一段宏大抒情,好像不去做宏大抒情,就无法让编辑认识自己的散文“品味”,其实一篇优秀散文的品味在于作者自己把握,编辑无法去决定散文的品味。还有的文友在叙述的时候,总是有一点“强化当前,不顾其它”,对于被叙述的主题顾此失彼,令人遗憾。其次,邯郸文友在叙述的时候,总是忘不了强化公众经验,而对于个人的体会的小经验和小体会,常常会顾之不理,这恰恰是抓住了芝麻而忘记了西瓜,窃以为是值得2015年改正的,2015年过去了将近五个月了,笔者期待着。
  
   
  

2#
发表于 2015-4-20 22:12 | 只看该作者
坐沙发,领略老师散文多维叙述的魅力。
3#
发表于 2015-4-20 22:17 | 只看该作者
多维叙述的角度去进行解读,解读出邯郸散文群的先锋性和前瞻性。学习老师多角度的评析,非常精彩。
4#
 楼主| 发表于 2015-4-21 07:41 | 只看该作者
蝶小妖 发表于 2015-4-20 22:12
坐沙发,领略老师散文多维叙述的魅力。

谢谢懿初的解读。

5#
发表于 2015-4-21 12:59 | 只看该作者
此篇对邯郸散文作家群,进行了综合评价,凸显出群体的写作水平与素养,也给了读者以很好的思考与参考。

重新打开(邯郸)邯郸界的散文
6#
发表于 2015-4-21 21:13 | 只看该作者
美食家和大厨不能得而兼之,会调和五味的不一定称得上是美食家。而美食家又往往很难做出一桌大菜。会作词作曲的不一定能完美演唱自己的作品,歌唱家又不一定会作词作曲。唉,真是难为了众生。
7#
发表于 2015-4-22 18:28 | 只看该作者
这篇对邯郸2014年散文选择有代表性作品进行了评析。
特点之一是叙议结合,理论与实际考察兼备。
特点之二是串连得好,无缝焊接不错。
8#
发表于 2015-5-7 22:35 | 只看该作者
致敬克楠兄。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4 08:32 , Processed in 0.06699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